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花田文秘网 > 思想汇报 > 《左传》、《国语》的心理疾病与心理健康思想

《左传》、《国语》的心理疾病与心理健康思想

来源:思想汇报 时间:2022-10-28 14:50:05 点击: 推荐访问: 国语 左传 心理健康

摘 要:《左传》、《国语》的心理疾病与心理健康思想是在春秋理性与迷信交织存在的时代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因而带有浓重的时代思想烙印。它记载了心疾、无慧和童昏等生理性心理疾病,描述了顽、贪惏无厌和好洁等心理性心理疾病,并对生理性与心理性心理疾病的关联有理性认识;分别论述和总结了情绪、神志等生命力、行为乃至人格等方面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和影响;包含“视正听和”、日常行动不“壹”、分业居住、教育和“节”制是达到和保持心理健康途径的思想。这些对今天心理健康建设具有可贵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左传》;《国语》;心理疾病;心理健康;途径;意义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07)04-0019-07

一、前言

《左传》、《国语》是记录我国春秋时代历史的两部史书,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当时的科技、军事、民俗乃至心理学思想都有较全面地反映,它们因而成为研究此时段思想文化现象的重要资料。它们的一般心理学思想早有研究,但春秋时代作为一个政治、思想的特殊转折时期,已具有丰富的健康心理学思想,尚有待发掘和厘清。

心理学发展史证明,心理现象的认识、心理学知识的获得与当时的生产实践、科学水平以及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密切相关,并受其制约,健康心理学思想更是如此。春秋时代,铁器的使用与推广,私田数量飞速增长,手工业、商业、贸易随之发达,出现了“私门富于公室”的现象,原有的社会秩序和权力分配受到了严重挑战并发生动摇。并且随着生产实践,人们的科学水平不断提高,数学的发展,天文学的进步,二十八星宿体系已经齐备,留下了宝贵的日食、流星雨等天象观测记录;地理和乐理等知识也都有了可贵的客观认识与探讨;医药学方面,人们对鬼神致病论产生了怀疑,出现了对疾病的真正原因进行朴素唯物地说明的各种尝试。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促使社会政治、思想的大变革,原有的天命神学逐渐被对事物客观的认识所替代。但春秋毕竟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传统与科学、理性与迷信交织存在,科技与理性之光照亮人们认识自己,对心理现象、心理学知识的归纳日趋客观和科学,对心理疾病与健康也投入更多理性地关注和思考,但毕竟受到时代的局限,因而常常科学认识与传统鬼神信仰掺杂,甚至一段话中论疾病缘由则有祖宗鬼神致病和生活习惯致病并存的现象。本文试图对产生于这样的思想认识背景下的《左传》、《国语》的心理疾病与心理健康思想做一探讨,以期对本土健康心理学多一份发掘,同时秉着“古为今用”的原则,希望为现代人们的心理健康及途径提供一份历史的参考。

二、《左传》、《国语》对心及心理疾病的论述

心是我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随着历史的演进,它的内涵也不断变化和扩展。《左传》、《国语》之中,心的内涵主要有二:一指心脏,常与耳、鼻、口等感官器官等类出现;二指思维器官及思维活动。如《左传·僖公十五年》记载,秦穆公向晋国大臣阴饴甥询问晋国人对其国君被扣押的反应,阴饴甥借两种不同的见解趁机向秦穆公分析利弊,秦穆公听后深表赞同:“是吾心也。”意思是我也是这样想的啊。这里“心”既指思维器官——心脏,又包括思维器官的活动——心思。由于当时人们认为心兼有心脏及现代科学中的脑的功用,《左传》、《国语》论心理疾病兼有生理性和心理性两层含义,具有鲜明特色,总结如下:

(一)生理性心理疾病

心疾 《左传》、《国语》出现“心疾”共计六次,都没有病状的具体描绘,从上下文看,其所谓“心疾”即今天的心脏病。如《左传·昭公二十二年》:“王有心疾。乙丑,崩于荣崎氏。”记载周景王因“心疾”即心脏病驾崩。另有《左传·庄公四年》载楚武王事:“楚武王荆尸,授师孑焉以伐随。将齐,人告夫人邓曼曰:‘余心荡。’邓曼叹曰:‘王禄尽矣。盈而荡,天之道也,先君其知之矣。故临武事,将发大命,而荡王心焉。若师徒无亏,王薨于行,国之福也。’王遂行,卒于樠木之下。这里的“心荡”指心跳异常,似乎在悬荡,后来《战国策·楚策一》用文学语言描写了这种情况:“心摇摇如悬旌,而无所终薄。”假如不是情绪波动引起的一时的心率变化,则是心脏有问题。楚武王在列阵誓师,入告祖庙的时候,突然觉得“心荡”,从不久便死于军旅中看,他的“心荡”是“心疾”也就是心脏病的表征。但所可注意的是楚武王夫人邓曼却是从祖宗鬼神致使楚武王“心荡”的角度来认识问题,认为它或是预兆楚国这次军事行动失败,或是预示楚武王将死。这件事发生在春秋早年,可见那时对“心疾”的认识不像春秋中晚期那么客观。到了战国,“心疾”一词有时用“心病”代替,如《易·说卦》:“坎为水,为沟渎,……其于人也,为加忧,为心病。”成书于战国后期的《黄帝内经》其《素问·标本病传论》已经能对它做较详细的症状归纳:“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三日胁支痛,五日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三日不已,死。”后来大约到唐代时“心疾”才包括精神病,如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初,刘辟有心疾,人自外至,辄如吞噬状。”可见此“心疾”实为今天的精神病。而在春秋时期,“心疾”所指即现代医学的心脏病,没有指精神病的例证。

童昏《左传·成公十八年》载:“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故不可立。”周子即晋悼公,晋国大臣弑杀晋厉公后推立国君,以嫡长为标准,应该选周子的哥哥做国君,因他“无慧”,即今天所谓的弱智、智商低下,因而推选了周子。春秋时代认为智慧、智力属于心的功能,所以“无慧”是心功能低下的器质性疾病。“無慧”这一类人春秋时代称之为“童昏”。《国语》记载古人把先天性材质缺陷的人分为八种,它们分别是蘧蒢、戚施、僬侥、侏儒、矇瞍、嚣瘩、聋聩、童昏,其中“童昏”的特点是“不可使谋”,心理年龄和智力都停留在儿童期的某一阶段,但年龄又不再是儿童,因而取名为“童昏”。《左传》载鲁昭公19岁“犹有童心”,也即指的是鲁昭公19岁了,本来应该具备成人的心智,可他的智力和行为表现仍远远滞后,此“童心”体现的就是弱智,但鲁昭公还能应付基本的日常生活,还不在真正的“童昏”类病人之中。对待真正的“童昏”病人,春秋时代主张把他们流放到僻远的地方去:“童昏、囂瘖、僬侥,官师所不材,以实裔土。”虽然现代科学已经知道智力属于脑的功能,但春秋时代则认为是心的功能,所以把“无慧”“童昏”归属于心病类病人。

(二)心理性心理疾病

《孟子·告子上》说“心之官则思”,心具有“思”的能力,它能产生欲望和各种情绪,好的欲望和情绪能帮助个体的发展以及与群体的和谐,坏的欲望和情绪所起的作用则截然相反,《左传》、《国语》记述了不良欲望和情绪引起的心理性疾病:

顽《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周大臣富辰议论耳鼻口目心使用失当:“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