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花田文秘网 > 教案设计 > 坚持依法治国教案9篇

坚持依法治国教案9篇

来源:教案设计 时间:2023-05-05 11:10:07 点击: 推荐访问: 依法治国 坚持依法治国教案 教案

篇一:坚持依法治国教案

  

  坚持依法治国教案2九年级政治教案

  一、课题说明(说课题):

  本课题选自《思想品德》(教科版)九年级全一册第四单元《又到两会时》第十二课的第1部分《依法治国》。

  二、课标解读(说课标):

  1、课标要求:九年级全一册第四单元第十二课《法律的尊严》的新课标是这样表述的:“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树立宪法意识。”;“知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树立法制观念。”;“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意义,能够自觉守法,维护社会秩序。”;“了解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是法律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的保障,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监督权利。”

  2、对课标的理解及对教材的处理:

  (1)按教材的编排:“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树立宪法意识。”;“知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树立法制观念。”;“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意义,能够自觉守法,维护社会秩序是第十二课《依法治国》的内容。“了解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是法律有效实

  施和司法公正的保障,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监督权利。”是第十二课《与法同行》的内容。

  (2)从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看,第十二课教学内容需要两个课进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本人用一个课时来完成《依法治国》的教学内容。

  (3)在《依法治国》的课标中虽然提到“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树立宪法意识”,但在本课教材中没有具体阐述,为了达到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依法治国的含义”和“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这一目标,我认为还要把“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的具体内容作为必要的补充。

  三、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依法治国》是七年级下“有序与无序”和“我们的权益”、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一念之差与一步之遥》、是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市场考察》等单元的深化,它与本课内容的第二部分《与法同行》内容紧密相联,学好它很重要。

  2、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深刻认识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树立法制观念,增强守法意识。

  能力目标:

  理解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略,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社会秩序。

  知识目标:

  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知道依法治国的含义、依法治国的意义、3、重点、难点:

  重点:

  依法治国的含义、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难点:

  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四、教法、学法---说教法、学法

  教法:活动法、谈话法、练习法、讲解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读、思、议、练)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竞赛。

  教学资源:案例、教材中的文字和图片。

  五、教学过程设计--说教学过程

  本课时的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新课学习---练习巩固---课堂总结。

  (一)、导课------历史事件导入(约4分钟)

  1、做法:将“文化大革命所导致的危害”通过多媒体把两个材料展示出来,并设问:“这两材料共同说明什么问题”让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教师请4个学生回答。(预测:①如果学生能回答,共同说明的道理是“法令行则国兴,法令弛则国乱国衰”,老师直接切入”因此我们党在治理国家时一定要做到“依法治国”。②如果学生不能回答,则教师也可以叫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本课。“如要了解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依法治国》”)导入新课

  2、依据:

  ①将“文化大革命所导致的危害”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深刻地认识法律的重要性。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法律与国家的治

篇二:坚持依法治国教案

  

  课题:认识依法治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知道依法治国的含义、本质、根本目的及基本要求

  ②理解并掌握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③理解实施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情景感悟、案例分析、阅读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懂得在推进依法治国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②增强守法的意识

  重点难点:

  1、重点:依法治国的含义、本质、根本目的、基本要求

  2、难点:理解实施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媒体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

  教师活动内容形式

  环节

  导入

  一、情景感悟,导入新课

  内容形式

  意图

  学生活动

  设计

  阅读、讨论、设置问题情新课

  春秋时期,鲁国国王出巡,遇一羊群失窃案,久查未决。忽有交流,然后全境,激发兴人来告发,使案成功告破。国王下令奖赏告发人。该人却要求开恩,从轻处罚窃羊贼,因为那人是他父亲。“什么?你竟敢告你父亲?”国王怒道。“我认为你告父即不孝父母,不孝即不忠,不忠自

  己的父亲,即犯国法,犯法则死!”国王说道。可怜的告发人被揪出去杀了。

  班交流

  趣并导入新课学习

  思考:国王的判案是“人治”还是“法治”?

  过渡:

  在封建社会里,由于受“家天下”思想的影响,皇帝的话就是金科玉律,那是一个“人治”的社会。现在文明进入到现代社会,那现代社会又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呢?现代社会是一个“法治”的社会。

  学习二、学习新课

  新课

  (一)你说我说大家说:用线将下列我们的生活与所对应的的相关法律连起来。

  上学

  教育法、义务教育法

  就业

  劳动法

  连线并畅谈生结婚登记

  婚姻法

  活与法

  驾驶车辆

  道路交通安全法

  上饭店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摸彩票中奖

  民法、税法

  立遗嘱

  继承法

  教师小结:

  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

  师:生活中能没有法吗?

  (二)感悟体验

  1、仔细观察文本插图,比较并结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

  有家规,国有国法”等格言,谈自己的感想。

  体生动地说

  活离不开法律

  图片形象具

  没有法的危害,从而证明我们的生

  生活离不开法律

  从反面去谈学生体会到

  在大家说的过程中,使

  明了“规矩”师:这说明了遵守家规、校规、公共场所活动规矩的重要性。

  举例谈没有法

  2、名言阅读

  的后果

  的重要性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

  ——王符

  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师:说明了大到国家的治理,小到我们个人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法律法规的规范和约束。

  (三)阅读文本,梳理知识点

  1、什么是依法治国?

  2、依法治国的核心、本质、根本目的、基本要求分别是什么?

  3、坚持依法治国的意义是什么?

  4、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要依法治国?

  (区分:依法治国的领导者是中国共产党、主体是人民群众、法是宪法、核心是依宪治国)

  (四)材料阅读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大于1982年修改了宪法,以

  后又通过四个宪法修正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200多件现行有效的法律和200多件关于法律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制围绕提供的知定了650多件现行有效的行政法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识点逐一在文

  了7500多件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中勾画出答表大会制定了6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以宪法为核心的案,然后在全法律体系框架已经建成,社会生活的各个主要方面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

  材料二:依法行政,是指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权限,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对国

  这一组材料训练学生的班交流

  生区分知识点

  阅读思考交流

  注意帮助学

  观察比较思考,然后全班

  交流

  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社会事务,依法进行有效管理活动。它要求一切国家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都必须

  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充分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行政职能,作到既不失职,又不越权,更不能非法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依法行政的范围,包括行政立法、行

  政执法、行政司法都要依法进行,其核心是行政执法。

  材料三:方工

  51岁

  职务: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副检察长

  事迹:主办和参与过近3000件刑事案件的审查和起诉工作,无一错案。先后主持经办了成克杰、李纪周受贿案等大要案的公诉工作。

  座右铭: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扎扎实实做事,公公正正执法

  小组阅读交

  材料四:胡长清的主要违纪违法事实有:经济上贪得无厌,利流,然后全班用职权便利及影响,大肆索贿受贿。胡长清大搞权钱交易,利用职权便利及影响,采取向有关部门负责人批条子、打招呼、下指令等手段,通过为他人解决贷款、建筑工程项目、营业执照、赴港定居、汽车过户等问题,多次收受、索要贿赂。从1997年至1999年7月,共计收受、索要周雪华(私营企业主,已

  被捕)等8人人民币153万元、港币75万元、美金3.5万元,以及价值140多万元的高级手表、钻戒等贵重物品。胡长清道德败坏,生活腐化、堕落,情节恶劣。

  材料五:最高法院依法组成合议庭,经复核认为,被告人王怀忠身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人民币275交流

  握

  同时,加深学生对文本知识点的把

  万元,非法收受他人人民币230万元、澳币1万元,共计折合人民币517.1万元,为有关单位和个人谋取利益,其行为已构

  成受贿罪;王怀忠对价值人民币480.58万余元的财产不能说明合法来源,差额巨大,其行为已构成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王怀忠受贿数额特别巨大,并具有多次索贿的法定从重处罚情

  节,更为恶劣的是,王怀忠为逃避法律制裁,利用职权强令索取他人的巨额贿赂用于阻止有关部门对其涉嫌经济犯罪的查处,所犯受贿罪行极其严重,情节特别恶劣,社会危害性极大。

  一审判决、二审裁定认定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定罪准确,量刑适当,审判程序合法。遂依法核准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维持一审对被告人王怀忠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

  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的刑事裁定。

  探究:

  1、以上的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

  2、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有什么重要意义?

  过渡:

  社会没有法不幸,那么有法就万事打大吉了吗?不是,还必须

  有道德的力量来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

  (五)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1、案例探究《被告山杠爷》(文本案例)

  思考:

  ①山杠爷被依法逮捕感到很委屈,不少村民为山杠爷鸣不平.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②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影片中悲剧生重演?

  师:山杠爷不懂得加强道德建设,不懂得要依法办事,说明普法;村民也是法盲,也要普法。总之,说明我国实施依法治国

  具有长期性与艰巨性。

  2、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学生阅读文本,概括二者的关系

  师明确:

  ①二者有共同的性质、任务和目标

  ②二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

  通过案例的分析,激发

  学生探

  究

  兴趣,从而自然过

  渡到对二者关系的探究

  阅读、思考、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锻炼学生概

  括能力,把握信息的能阅读文本,归力

  纳二者关系,然后全班交流

  结束三、课堂小结

  新课

  依法治国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我们要树立法的意识,做守法的公民,同时,我们也要以德治国,把二者作为我国的治国方略。

篇三:坚持依法治国教案

  

篇四:坚持依法治国教案

  

  第七课第一站

  法治的国家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依法治国的含义,知道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2、能力目标: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是法治的标志,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

  的核心,树立法制观念和意识,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依法办事,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树

  立法制观念和意识,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依法办事,维护

  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认识到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不仅仅是公民个人发展的要求,发展的需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现代化事业的顺利推进,国家的长治久安,离不开一个

  庄严而神圣的名词一一法治。法治离不开德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我国的基本

  治国方略。

  思想驿站:你了解这些法律吗?你知道这些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吗?

  二、新课学习

  1、我国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1)

  什么是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

  逐步

  也不因领导人看

  也是国家

  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及基本忽略。

  (2)

  人治与法治的关系是什么?

  法治与人治的区别:①两者

  基础不同。人治建立在个人专断与独裁基础上,而法治是建

  立在民主的基础之上。②两者特点不同。

  人治呈现出随意性、多变性的弊端,造成社会的不

  稳定。而法治具有统一性、稳定性、权威性的特点,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能有效地制裁违

  法行为,保证社会的稳定和有序发展。③二者体现的原则不同。人治体现不平等的原则,而

  法治体现平等的原则。

  “各抒己见”:了同意哪种说法?谈谈你的理由。

  2、宪法是法治的标志,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

  宪法是整个法律体系的核心,一切法律都要以宪法为依据,不得与宪法相抵触。法治的核心

  是宪治,依法治国首要的是依宪治国。

  3、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三、小结

  四、作业:什么是依法治国?人治与法治的关系是什么?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教后改进建议:

  第二站加强道德修养

  教师寄语: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

  学习目标:

  (目标明确,行动才更有效)

  1、明确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相辅相成的。

  2、提高依法规范自己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能力。

  3、自觉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守法、护法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习重点、难点: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相辅相成的。

  学法指导:

  (方法得当,事半功倍)

  材料分析、归类整理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

  (试一试,你一疋很棒的)

  1、(()与()并重,是对依法治国方略的丰富和发展,也是我们参与)所必须遵守的重要原则。

  2、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的。

  3、以德治国属于(范畴,属于(外在的规范,是(法律治()范畴,属于()文明。()文明;依法治国属于()往往是道德的底线。从一定意义上说,法律是)。对于抑制犯罪来说,)),道德是内在的约束力,是(),道德治()。)。)(4、以德治国,建立和完善(5、我国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是(()()。

  6、公民()())的壮况,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的实施。

  课堂探究:自主学习(我自信,我参与)

  1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是怎样的?

  2、法治和道德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3、什么是以德治国?

  4、评选道德模范属于属于()治国方略、()

  文明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何

  意义?

  5、开展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有什么重要意义?

  6、你打算怎样向全国道德模范学习?

  7、公民为什么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8、国家为什么要重视和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

  9、作为未成年人该怎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三、展示讲解(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巩固提升

  基础篇我能行

  单选

  12010年2月10日,由中央电视台评选的2009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揭晓,长江大

  学“结梯救人”大学生群体获得特别奖。评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①有利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②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③是推动以德治国的重要举措

  ABCD

  ④有利于提高我国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①②③④

  A①②③B①②④C③④D①②③④

  2、我国宪法规定:“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这表明()

  A我国法律保障社会主义道德的顺利实现

  B社会主义道德补充我国法律的不足

  D我国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是有区别的C社会主义道德促进法律的实施

  3、近几年各地开展家庭文化建设活动,夫妻同台、祖孙同乐,太极拳、木兰扇、健身球、秧歌队,家庭强身健体活动,家庭参与演出的积极性非常高。这些活动(A推进家庭美德建设,实施依法治国

  C推进家庭美德建设,实施以德治国

  B推进家庭美德建设,实施人才强国

  D推进家庭美德建设,实施科教兴国)

  4、一位哲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最好的办法就在上面种庄稼!

  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纷扰,最好的办法是用美德占领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③要坚持以马列主

  ④加快改革开放步伐

  ①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以德治国,建设和完善社会的思想道德体系

  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④

  5、为推进全区公民道德建设,进一步提高广大市民的文明素质,以良好的社会环境迎接自

  治区第十二届运动会和两个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的召开,海区文明办于3月2日安排部署了

  2010年以“弘扬社会公德,倡导为农民新风”为主题的“公民道德宣传月”活动。下列行

  为体现其主题的是()

  他主动去赔礼道歉并照价赔偿

  ②小新答应小

  ①小超踢球时,不小心把邻居家的玻璃打碎,婷去她家补习功课,无论刮风下雨,她都准时前往

  ③考试前,小冯让小光给他“传纸条”,小光答应了。考试时,小光果然告诉小冯两道题的答案

  家人为减轻她的心理压力,没有告诉她的实情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能力篇我真行

  一、辨析题

  “若要美德得以保存,法律是必需的;而若要法律得以遵守,论断是否正确?为什么?

  美德则是不可缺少的。”这一

  ④李阿姨体检时被查出患了癌症,二、材料:2010年9月20日是第八个全国公民道德宣传日,颁布九周年纪念日。在此期间,某校团

  “校园不文明行为”宣战的倡议活动。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也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委在全校开展了

  “校园不文明行为”调查评选和向

  (1)参与平台:如何你正接受“校园不文明行为”存在的问卷调查,请你列举出你所在的校园里存在的不文明行为。

  (至少两种)

  (2)风采展示:如果你是本次活动的组织者,请你设计一条向“校园不文明行为”宣战的倡议。

  教后改进建议:

篇五:坚持依法治国教案

  

  坚持依法治国

  教学目标

  明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以及国家为实行以德治国而采取的措施。深刻认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对建设社会正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树立法制观念和意识,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依法办事,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教学重点

  知道以德治国的含义,明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懂得以德治国的基本途径和方法,认识到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不仅是公民个人发展的要求,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

  教学难点

  认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认识到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不仅仅是公民个人发展的要求,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P78思想驿站:

  想一想:张力的说法对吗?只要不违法的事情就能做吗?

  二、新课学习

  1、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是什么?

  (1)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区别:

  一是含义不同。以德治国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思想道德体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社会事务。

  二是范畴不同。以德治国,属于思想建设范畴、属于精神文明。依法治国属于政治建设范畴、属于政治文明。

  三是依靠手段不同。以德治国主要依靠道德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思想行为。依法治国以法律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思想行为。

  2、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联系: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两者在根本目的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保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两者缺一不可,不能偏废。法律和道德,法治和德治,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2、如何保证以德治国方略的实施呢?

  (1)以德治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什么是以德治国?

  所谓“以德治国”,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我国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是什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实施以德治国,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

  我们青少年该如何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三、课后作业

  1、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是什么?

  2、如何保证以德治国方略的实施呢?

  3、我国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是什么?

篇六:坚持依法治国教案

  

  《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就教材内容和地位而言,本节课涉及依法治国的内涵,基本要求,公民(特别是中学生)落实依法治国的具体要求等。就逻辑联系而言,本节内容和前面的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一起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鲜明特点,而且“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

  本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识记“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理解依法治国的内涵,能够依法自律,依法办事,自觉维护社会秩序。这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要求下,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所开展的学习活动。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知识生活化,生活知识化”的特点,力求让学生在思想品德学科上掌握阅读学习方法。

  二、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的法律意识还不强,对于“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还比较模糊,加上他们的理性思维还比较欠缺,所以有必要对他们进行法制的国情教育,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思辨能力。

  其次,就一堂复习课而言,重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即考察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能否将知识学活用活。而农村教育的共性之一就是学生缺乏较为通畅的信息渠道,较为闭塞,思想也比价规律化,因此要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熟悉的资料分析,进行适当的训练。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识记:知道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知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

  理国家。依法治国的含义、意义。

  2.对于复习课,要通过材料分析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拓展能力。发展学生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对实际问题的探讨中学会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认识和理解依法治国的必要性,能够依法自律,依法办事,自觉维护社会秩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用经典影视剧,学生思辨导入新课。

  2.学生阅读提取信息,活动感悟依法治国与百姓生活的关系。

  3.借助“宪法修正、班规执行、任长霞、宋鱼水”等材料,解读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4.学生说法,加深对依法治国的理解。

  5.开展“中学生和食品安全”讨论活动,进一步掌握落实依法治国方略。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深刻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先进性和优越性。

  2.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法治意识,依法自律。

  3.增强关心和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自觉性,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四、设计思想:

  对于《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这一内容,主要是考虑离学生生活较近,学生能够有话可说,能够从学生的问题回答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予以解决。

  对于具体的设计思想,我主要考虑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在导课环节,通过影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和珅受贿数钱的3分钟视频,引入到现代和珅文强的最终下场,导入我国是一个依法治国的国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兴趣。课堂的中心环节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以及通过材料解读,如何掌握依法治国的基

  本方略。因为是复习课,学生对一些基本的内容已经有所掌握,但是少部分同学,可能已经对知识没有什么具体的概念,因此我将考虑、利用5-10分钟的时间,复习依法治国的概念,从概念中引申出具体的分支。同时安排10分钟左右的时间,通过列举宪法修正、任长霞、宋鱼水等法治人物,分别强调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通过过渡,强调依法治国的意义。10分钟的知识升华,即借助材料分析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关注热点,解读热点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课:

  以《铁齿铜牙纪晓岚》片段,导入新课:上课之前我们先请大家看一段视频,视频中的主人翁同学们应该很熟悉,是……?

  教师讲解:和珅是清朝时期有名的贪官,他的最终下场是在牢狱选择自杀,在现代社会同样也存在现代版地和珅——文强,导入文强的审判结果,说明我国是一个靠什么说话的国家?法律。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法治国是基本方略。

  (二)新课讲授:

  问题思考:依法治国中的“法”是指什么法?它是由谁制定的?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什么?学生集体回答,通过课件予以强调。

  联系生活:同学们能不能列举自己所熟知的法律呢?请学生列举,并予以相互补充。得出结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

  回归教材:什么是依法治国呢?学生集体回答的同时请一位学生予以重点表述,加强落实。在此基础上,据此分析依法治国的领导者、主体、客体、依据、目的。采取开火车的形式予以落实。

  过渡:回忆了依法治国的概念,接下来我们来回忆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分别是?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强调,说明四者的前后关系。通过展示不同的材料,再次强调四项基本要求。

  材料一: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在刑法第四百零八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四百零八条之一:“负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导致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徇私舞弊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

  思考:上述材料体现依法治国的哪一项基本要求?

  解析:这是一个立法的过程,因此体现的是有法可依的基本要求,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

  材料二:小议——

  如果,我们的班级制定了完善的班规,但是没有落实,那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学生畅所欲言。

  解析:说明仅仅有文字上的说明,而没有具体的实践,那也必将是一纸空文。说明要做到有法必依,有法必依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

  材料三:现代女包公——任长霞,严格执法的楷模。解析:说明执法必严的基本要求,是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

  材料四:“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宋鱼水

  。人民的好法官。

  解析:体现违法必究的基本要求,是依法治国的必要保证。

  你说我说: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该怎么做?提醒:作为公民和学生的角度思考。

  说事拉理:列举人们极为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典型事例如:双

  汇瘦肉精事件、上海染色馒头事件、吉林毒豆芽事件等,学生在此基础上思考相关问题:

  1、《食品安全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在行使什么权力?体现了法律的哪一特征?

  2、《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和实施有什么意义?

  预设:学生组织答案的过程中,可能角度过多,容易混淆,引导学生从公民权利的角度进行思考。

  3、“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不法分子最终有会什么结果?说明了什么?4、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食品安全问题为什么会屡禁不止?

  (从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角度思考)

  5、作为新一代的接班人,请同学们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为“吃得放心”工程出谋划策。

  (开放性题目)

  牛刀小试:安排单选题和多选题,为课堂较少发言的同学创造发言的条件,真正做到人人参与课堂的有效性教学。

  (三)作业布置: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为宣传依法治国,请你出一期黑板报,你准备从哪些方面组织内容?请把提纲列出来。

  (四)板书设计

  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

  一、有法可依——前提条件

  二、有法必依——中心环节

  三、执法必严——关键环节

  四、违法必究——必要保证

  六、参考资料

  1、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专题精析(上、下、热点透视)》

  2、衢州日报

  3、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网

  4、21世纪教育网

篇七:坚持依法治国教案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坚持依法治国》教案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深刻认识依法治国对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树立法制观念;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依法办事,维护法律和宪法的尊严。

  2、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依法治国的含义和基本要求,理解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我国的基本方略;清楚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地位,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及依法治国对国家机关和对公民的要求。

  3、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够结合案例,分析、体会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提高从法律角度分析和思考现实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法制与法治、人治与法治关系的认识,提高全面把握依法治国内涵的能力。

  教学重点

  依法治国的内涵;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教学难点

  依法治国的内涵,分清法制与法治、法治与人治、法律与人情、法律与权力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生讨论:篮球比赛有什么规则?如果没有这些规则会出现什么局面?

  师引入: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而在众多的规则中,法律是保证社会有序运行的最强有力的规则。法律,既像指挥家那双充满魅力的手,指挥着社会这个巨大的乐队,奏出安定与和谐的音符;又像正义的使者,抑恶扬善,维护着国家与人民的权益。正因为如此,1999年3月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了《宪法》,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弹指一挥间,法治走过11年。法治,正用其特有的方式,改变中国,改变13亿中国人的生活。我们今天就来认识我国的治国方略:依法治国。

  二、新课讲授

  1、师:同学们阅读课本内容,思考什么是依法治国?

  学生:回答(略)。

  2、师:为了更好地理解依法治国的内涵,请同学们回答下述问题:

  依法治国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

  依法治国的主体(广大人民群众)。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依法治国的依据(宪法和法律)。

  依法治国的对象(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依法治国的目标(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依法治国的本质(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是依靠法律,运用法律,是崇尚体现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3、师: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依法治国就要从根本上反对和杜绝人治,我们说的“法治”就是针对“人治”而言的。同学们阅读课本P73小字内容和P74的知识链接,讨论并思考你认为“法治”和“人治”有什么区别?

  学生:回答(略)。

  点拨:“法治”和“人治”的区别就在于,在法律和个人的意志发生冲突时,是法律的权威高于个人还是个人意志高于法律权威。“法治”崇尚法律的权威,“人治”崇尚个人意志。

  4、师:我国的治国方略是依法治国,讲究“法治”;其目的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那“法治”与“法制”两者有什么区别?

  生:回答(略)。

  点拨:法制,通常理解是指国家的法律和制度,而法治是相对人治而言。有了较完备的法律制度,却以权压法,以言代法,仍不是法治,还是人治。只有依法管理国家的公共事务和各个环节,把国家的行政权力纳入法制轨道,才是真正的法治国家。

  5、师:那作为一个法治国家,法治的标志是什么?我国依法治国的核心又是什么?

  生:宪法是法治的标志。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师:为什么宪法能成为法治的标志?为什么依法治国把依宪治国作为核心?宪法究竟有什么重要性?其地位和意义又是什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后回答。

  生:回答(略)。

  师:请同学们现在总结宪法的特征或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区别所在。

  生:回答(略)。

  师:这些特征能说明什么结论?

  生:回答(略)。

  师:课本从规定内容、法律效力两个方面说明了宪法的特征,从而阐明了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这一观点,明确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真正理解宪法的首要、中心的地位,使国家和公民的最高规范。因此,树立宪法权威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宪法是法治的基础,是法治的核心。

  6、师:同学们,假如生活中没有法律?……

  生:回答(略)。

  师:由此可知,依法治国首先要——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学生:有法可依。

  师:是不是有了法律就实现依法治国了?如生活中乱闯红灯、拾钱不还、故意违反法律、有法不依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又告诉我们什么?依法治国除了做到有法可依之外,还要做到什么?

  生:有法必依。

  师:有法必依不仅仅是对普通公民的要求,更是对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的要求,那对于司法机关、执法机关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生:执法必严。

  师: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生:回答(略)。

  师:执法必严,体现在什么地方?

  学生:违法必究。

  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论你是高官,还是平民,只要违反法律就一定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任何人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反之,不但会使受到侵犯的合法权利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和救济,使被破坏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得不到恢复,而且会损害法律的尊严,使法律失信于民。

  三、课堂延伸

  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近日,中央电视台推出了“我为节约献计策”征集活动和“建设节约型社会公益广告征集大赛”,获奖作品将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1、请你提出两条有关“节约”的锦囊妙计。

  2、请写一条公益广告。

篇八:坚持依法治国教案

  

  7.1《坚持依法治国》教案_第七课第一站法治的国家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依法治国的含义,知道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2、能力目标: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是法治的标志,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树立法制观念和意识,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依法办事,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树立法制观念和意识,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依法办事,维护

  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认识到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不仅仅是公民个人发展的要求,也是国家

  发展的需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现代化事业的顺利推进,国家的长治久安,离不开一个庄严而神圣的名词一一法治。法治离不开德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

  思想驿站:你了解这些法律吗?你知道这些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吗?

  二、新课学习

  1、我国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1)什么是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

  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也不因领导人看

  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及基本忽略。

  (2)人治与法治的关系是什么?

  法治与人治的区别:①两者基础不同。人治建立在个人专断与独裁基础上,而法治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之上。②两者特点不同。人治呈现出随意性、多变性的弊端,造成社会的不

  稳定。而法治具有统一性、稳定性、权威性的特点,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能有效地制裁违法行为,保证社会的稳定和有序发展。③二者体现的原则不同。人治体现不平等的原则,而法治体现平等的原则。

  “各抒己见”:了同意哪种说法?谈谈你的理由。

  2、宪法是法治的标志,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

  宪法是整个法律体系的核心,一切法律都要以宪法为依据,不得与宪法相抵触。法治的核心是宪治,依法治国首要的是依宪治国。

  3、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三、小结

  四、作业:什么是依法治国?人治与法治的关系是什么?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教后改进建议:

  第二站加强道德修养

  教师寄语: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

  学习目标:(目标明确,行动才更有效)

  1、明确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相辅相成的。

  2、提高依法规范自己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能力。

  3、自觉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守法、护法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习重点、难点: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相辅相成的。

  学法指导:(方法得当,事半功倍)

  材料分析、归类整理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试一试,你一疋很棒的)

  1、()与()并重,是对依法治国方略的丰富和发展,也是我们参与

  ()所必须遵守的重要原则。

  2、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的。

  3、以德治国属于()范畴,属于()文明;依法治国属于()范畴,属于()文明。()往往是道德的底线。从一定意义上说,法律是

  外在的规范,是(),道德是内在的约束力,是()。对于抑制犯罪来说,法律治(),道德治()。

  4、以德治国,建立和完善()。

  5、我国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是()()()()()。

  6、公民()的壮况,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的实施。

  课堂探究:自主学习(我自信,我参与)

  1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是怎样的?

  2、法治和道德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3、什么是以德治国?

  4、评选道德模范属于属于()治国方略、()文明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何意义?

  5、开展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有什么重要意义?

  6、你打算怎样向全国道德模范学习?

  7、公民为什么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8、国家为什么要重视和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

  9、作为未成年人该怎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三、展示讲解(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巩固提升

  基础篇我能行

  单选

  12010年2月10日,由中央电视台评选的2009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揭晓,长江大学“结梯救人”大学生群体获得特别奖。评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①有利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②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③是推动以德治国的重要举措

  ④有利于提高我国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①②③④ABCD

  A①②③B①②④C③④D①②③④

  2、我国宪法规定:“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这表明()

  A我国法律保障社会主义道德的顺利实现B社会主义道德补充我国法律的不足

  C社会主义道德促进法律的实施D我国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是有区别的3、近几年各地开展家庭文化建设活动,夫妻同台、祖孙同乐,太极拳、木兰扇、健身球、秧歌队,家庭强身健体活动,家庭参与演出的积极性非常高。这些活动()

  A推进家庭美德建设,实施依法治国B推进家庭美德建设,实施人才强国

  C推进家庭美德建设,实施以德治国D推进家庭美德建设,实施科教兴国

  4、一位哲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最好的办法就在上面种庄稼!

  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纷扰,最好的办法是用美德占领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以德治国,建设和完善社会的思想道德体系③要坚持以马列主

  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④加快改革开放步伐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④

  5、为推进全区公民道德建设,进一步提高广大市民的文明素质,以良好的社会环境迎接自

  治区第十二届运动会和两个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的召开,海区文明办于3月2日安排部署了

  2010年以“弘扬社会公德,倡导为农民新风”为主题的“公民道德宣传月”活动。下列行

  为体现其主题的是()

  ①小超踢球时,不小心把邻居家的玻璃打碎,他主动去赔礼道歉并照价赔偿②小新答应小

  婷去她家补习功课,无论刮风下雨,她都准时前往③考试前,小冯让小光给他“传纸条”,小光答应了。考试时,小光果然告诉小冯两道题的答案④李阿姨体检时被查出患了癌症,家人为减轻她的心理压力,没有告诉她的实情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能力篇我真行

  一、辨析题

  “若要美德得以保存,法律是必需的;而若要法律得以遵守,美德则是不可缺少的。”这一

  论断是否正确?为什么?

  二、材料:2010年9月20日是第八个全国公民道德宣传日,也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颁布九周年纪念日。在此期间,某校团委在全校开展了“校园不文明行为”调查评选和向

  “校园不文明行为”宣战的倡议活动。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参与平台:如何你正接受“校园不文明行为”存在的问卷调查,请你列举出你所在的校园里存在的不文明行为。(至少两种)

  (2)风采展示:如果你是本次活动的组织者,请你设计一条向

  “校园不文明行为”宣战的倡议。

  教后改进建议:

篇九:坚持依法治国教案

  

  N

  第四节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及意义

  (一)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

  (二)法治释义

  自古希腊和古代中国先秦哲人提出“法治”并阐述其思想以来,历代思想家前赴后继地探索着这一亘古的命题。由于法治思想的博大精深,许多论著都没有直接、简单地对“法治”进行定义。法治在当代法学中仍是一个非常受重视并备受争议的问题,法学家们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对它进行阐析。纵观法的历史,法治至少具有以下五层涵义:

  第一,法治是一种宏观的治国方略。

  汉语“法治”一词从被使用时开始,就与“以法治国”、“依法治国”等词相提并论,主要是被作为一种治国方略来理解的。“以法治国”一词在中国古籍中首先见于《管子》一书,其后的商鞅、韩非子等人又对此进行了发展并付诸实践。在古代中国思想体系中,法治总是与“礼治”、“德治”、“人治”等治国方略相并列、相对称、相对立。西方思想体系中,“法治”也首先是被作为与人治相对立的治国方略,即“法律的统治”。“人治”与“法治”的争论都在于对治国方略或手段进行权衡与选择。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它是指一个国家在多种社会控制手段面前选择以法律为主的手段进行控制,而不是选择其它,比如宗教规范或者道德规范作为主要控制手段,即我们今天重新提倡的“依法治国”。

  第二,法治是一种理性的办事原则。

  这层含义意味着,在制定法律之后,任何人和组织的社会性活动均受既定法律规则的约束。所谓“既定法律规则”强调的是法律已经制定、人们在“在法律面前”该怎么做的问题。所以,法治一词又经常被理解作“依法办事”,而不是依感情办事,或者依照其它缺乏确定性的实质标准办事。之所以说法治是理性的,是因为法律是人们事先设定的规则,具有稳定性、连续性、普遍性和一致性,它不受事发当时的人的情感和意志所左右。在法律面前只有先承认形式的合理才能承认实质的合理,这是法治建立的基本要求。

  第三,法治是一种民主的法制模式,又常常被理解为“以民主为基础和前提的法制”。历史上看,法制历来具有多样性,通常可以划分为专制的法制和民主的法制两大模式,“法治”就是后一种法制模式。其基本含义是:法制必须以民主为社会条件和制度基础。法制并不必然是民主的,法制可以与专制结合,成为专制的工具。如中国历代法家所主张的“法治”。真正意义上的法治是以民主为社会条件和制度基础的法制模式。近代资产阶级在追求经济自由、渴望政治民主、反抗封建专制的过程中逐步建立法治这种民主的法制模式。所以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的理念强调“执法为民”也正是体现这一民主的精神。

  第四,法治是一种文明的法律精神。

  在这层含义上,法治往往与理念、原则、观念等词连用,如“法治理念”、“法治原则”、“法治观念”等等。离开法治精神的法律就会象一种失去控制的工具。这种精神导源于文明的社会条件和制度基础,是文明在法律上的转化形式,与人类精神文明一脉相承。法治的这些精神表现为一整套关于法律、权利和权力问题的原则、观念、价值体系,它体现了人对法律的价值需要,成为人们设计制度的价值标准和执行法律的指导思想。考察和分析近代以来的法治思想与实践,我们可以对法治所蕴含的法律精神作这样的归纳:(1)法律至上,即法律具有极高的权威,法大于权;(2)善(良)法之治,即法律的制定是经过民主、公开的程序进行,能够反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并尊重客观规律;(3)权利本位,即法律以关怀和尊重和人权为宗旨和目标;(4)正当程序,即法律的执行必须有严格的制度和程序保障,权力的运行必须接受法律的制约和程序的控制;(5)普遍适用,即法律的适用不承认个别情况,只承认普遍规则的效力;(6)权力控制,即所有的权力都必须受到合理的制约和控制。

  第五,法治是一种和谐的社会状态和秩序。

  法治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社会关系或者社会状态。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会常常使用“法治社会”这样的提法。在这种状态下,由于权力受到制约,权利得到伸张,同时争议又通过正当的程序设计得以

  和平解决,正如有人所说的“法治??在法律规束住了国家权力和政府后而使权利在人与人之间得到合理配置的社会状态”,所以,我们可以说法治所追求的目标就是这样一种和谐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

  (三)法治、人治和法制

  作为治理国家的方法和原则,法治和人治的主要分歧在于:

  第一,治理国家主要依靠具有很强确定性的法律,还是模糊性很强的道德或者领导人的意志?法治往往要求通过具有强制力的法律来治理;人治则要求由具有高尚道德的明君、清官和圣贤通过道德感化进行治理。

  第二,对人的行为的指引,主要依靠一般性的法律规则,还是依靠针对具体情况的具体指引?法治强调具有可预测性的一般规则,人治强调具体指引,视具体情势而定,法律规范作为行为指引的预测水准较低。

  第三,在政治制度上施行民主还是专制?现代法治国家的法治是与民主密切结合的,人治则往往建立在某种专制政体之上,最终会导致独裁。

  法治和法制是一对相近的概念。从字面上看,法制是法律和制度的总称,而法治指依据法律的治理。法治相当于英文中的ruleoflaw,法制相当于英文中的legalsystem,主要指称法律的体系、体制与架构的整体。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静态与动态意义的区别。具体包括:第一,法治要求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最高权威,而法制没有这样的要求,因此一个法制健全的国家未必是一个法治国家,而一个法治国家必然首先是一个法制的社会。一般来说,法制是法治的前提,只有先形成完备的法律和制度,才有可能进行依据法律的治理;但有法制却未必有法治,法律和制度也可能是为人治服务的。

  二、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一)、社会主义与法治国家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对资产阶级法治国家的批判与继承。社会主义国家同样需要建设法治国家,同时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这种“法治”之“法”在根本上属于“善法”。这种“善法”在根本上能够反映社

  会发展规律和时代潮流,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它能够兼顾国家、社会、群体和个人的利益;处理好权利保障与权力制约的关系;处理好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中国的法治是社会主义的法治,所以要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个法治理念要根据我国社会的性质以及当前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来认识。我国当前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有若干个突出的问题:

  第一,利益分配不均衡情况比较明显,而且差距在扩大,贫困问题比较突出;

  第二,社会公共事业建设明显滞后,公共财政对社会福利保障的投入还跟不上;

  第三,前些年盲目而粗放的经济增长,还没有坚持合乎科学地发展,导致资源环境问题非常严重;

  第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不断增强权利意识和民主参与要求,然而我们的制度还跟不上;

  第五,我国的法律法规有了相当多的数量,无法可依的情况初步解决,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问题并没有解决。所以我们在强调依法治国的同时,还要强调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其中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我们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起来。

  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主要体现在:

  第一,要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

  第二,各级党组织都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全体党员都要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第三,要督促和支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依法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法治对于社会主义而言,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法治是当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是新

  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第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从根本上要求我们实行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而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保障。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趋于完善的重要标志。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客观上要求我们实行法治。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就要求我们把市场经济引入社会主义制度,不实行法治就难以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运行。所以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第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本身就包括着对法治思想的内在要求,是繁荣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保证,同时法治还能促进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地发展。第五,社会主义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宁,也要求实行法治,建设法治国家。第六,社会主义对外交往事业日益发展,对外开放向我们提出了法治的要求。第七,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要求各种制度(包括法律制度)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以人为本,只有实行法治,才能保障人权,体现对人的尊严的尊重和爱护。

  (二)、新中国的法治发展进程

  初创法制时期是五十年代初。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进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开始于建国初期。20世纪50年代初,我们制定了宪法、组织法、选举法等涉及国家政治经济制度和国家权力分配的重要法律。但由于“左”的思潮泛滥,法律虚无主义盛行,以及“文化大革命”对法制的肆意践踏和破坏,曾使我们的法治建设受到严重挫折,法治这项伟大的工程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停顿下来,这个时期大约是自1957-1977的二十年时间。

  法制恢复时期是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从1978年起,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等一系列关于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指出了方向。邓小平关于实行法治的主张集中体现为:“为了

  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个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⑤]。在短短二十年内,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空前成就。这主要体现为这样一系列已经完成和正在完成的转变:(1)从无法可依到有法可依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初步建立。(2)从民主制度的不完善到完善,再向民主制度的真正落实转变。(3)从行政权力缺乏制约到行政执法制度的初步建成,再到行政法治的实现。(4)从司法制度不健全到初步建成,再走向健全而公正的司法制度。(5)从执法人员数量缺乏到建成一支基本适应社会需要的执法队伍,再到高素养执法队伍的建成。(6)从公民法律意识淡薄到全民普及法律知识,再走向全民法治观念的树立。

  法治新阶段以法治目标被写进宪法为标志。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3月15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又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了宪法第五条。在此之前,我们通常用“法制国家”这个概念,而此后,“法制国家”变为“法治国家”——虽然只改了一字,但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变化,“法治”强调通过法制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它与“人治”是直接对立的。

  目前,法治被确定为执政党的执政方式。2004年,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全国人大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把依法治国与共产党执政结合起来作了论述,认为法治就是执政方式。他指出:“依法治国不仅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且也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作为党治国理政的一个基本方式,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依法办事,善于运用国家政权处理国家事务。”[⑥](三)、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现实目标

  当代中国依法治国的方略已经选定,法治国家的目标已经明确,推行法治的条件也日臻成熟。在进行法治国家建设的同时,我们应当坚持

  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把法治建设与中国国情、本土资源结合起来。

  就形式标志而言,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应当首先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完备统一的法律体系。这里的“完备统一”是指:(1)避免法律之间矛盾、法律与地方立法矛盾、法律与解释之间矛盾。(2)法律体系是一个完整、科学、严谨的规范系统。法律体系中各部门法应当分工配套、功能协调,法律规范具有易知、明确、肯定、具体和可操作性。(3)立法机关能够积极地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创制法律,必要情况下可以进行超前的有预见性的立法,而不是消极被动地等待立法时机。(4)立法存在层级和时差,因而要对立法活动进行及时审查和监督,对法律、法规、规章等法律文件进行整理、编纂及清理。

  第二,普遍有效的法律规则。所谓“普遍有效”是指:(1)法律对社会生活的概括性表述与一般性调整。法律规范设定人的行为的两种模式,把允许、肯定和鼓励的行为概括为权利,把禁止、命令和否定的行为概括为义务,所有具体与个别的行为尽收其中,不承认例外。(2)法律适用中“一致性”,即“类似情况类似处理”、“类似情况反复适用”,排除执法过程中的随意性、偶然性和差别对待。(3)法律普遍被遵守和服从。同类主体享受相同权利,履行相同义务,特权被彻底消除。(4)法律在实施中发生实效,而不是把效力限于纸面上。

  第三,依法行政的法治政府。依法行政,是实现由“人治”到“法治”转变,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在全社会进一步实施的关键所在,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键所在。这里包括行政执法制度与司法制度两方面。“依法行政”的本质是依法规范和制约行政权力,建设法治政府的关键是摆正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权力与权利的关系。具体来说是指:(1)“政府要守法”。在法治国家里,行政权力是法律赋予的,在通常情况下,行政主体必须遵循“无法定依据即无权力”的原则。这与公民的“法无规定即自由”原则有区别。(2)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努力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自觉地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越是工作重要,越是事情紧急,越是矛盾

  突出,越要坚持依法办事。(3)在现代社会,法律允许行政机关在有限范围内的自由裁量行为,但必须受“合法性”和“合理性”双重原则的约束和检验。(3)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

  第四、公平正义的司法制度。司法制度的基础框架与司法过程的要求应当符合法治的基本要求。这主要体现在:(1)良好的司法体制才能保障司法公正,所以我们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按照公正司法的要求,完善司法机关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和管理制度。(2)司法权是终极性的权力,它是定纷止争的最后一道屏障。所以司法机关应当独立行使司法权,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都不得进行干涉,只接受监督不接受命令,保持中立追求公正。(3)司法活动有公正的程序制度。程序不仅具有消极限制权力的功能,还具有积极引导和促进权力行为合乎正义的作用。程序能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程序还意味着有严明的冤案、错案责任追究制度。

  第五,专门化的法律职业。法律职业主要包括法官、检察官和律师。法律是靠人来执行的,司法的权力如果经过无知和盲从的非职业者之手,那么再神圣纯洁的法律也都会变质。法治国家要求法律职业具有强烈的职业素质和专业特征。这包括:(1)法律职业者应当熟谙法律原理(而不是通常所谓通晓法律规定或知识)及其运用技巧,即具备法学修养和运用法律的艺术。(2)法律职业具有严格的任职资格和考试录用制度。(3)具有专职性和稳定性,法官不得在行政机关、权力机关中兼任其他职务,从而保持司法的中立性。如果法官担任其他有报酬的职务,经营商业或其他以营利为目的的活动,那么法官所代表的法律的尊严也丧失贻尽。应当通过职务稳定、薪俸丰厚的制度来保证法律职业的稳定性和崇高感。(4)法律职业内部的差别,不影响他们对正义的共同追求。律师权利切实受到保障。在全社会都尊重法律职业的同时,法官、检察官、律师之间也都相互尊重。这种尊重程度也标志着法治国家建设的水平。

  从实质标志的要求看,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应当着重以下制度

  的建设:

  第一,法律与政治关系的理性化制度,包括:(1)大部分政治行为被纳入法律调整范围,非理性的权力习惯被立法修正为理性的政治经验,政治活动实现程序化。(2)国家权力受控制,包括受法律的控制、受权力的制衡、受权利的约束。这就是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法治行政”、社会主义“政府法治”的理由。(3)政策或政治主张可以指导立法但不能取代立法,可以作为适用法律的参照以补充法律遗漏,但不能直接作为审判依据。(4)实行“依法治国”必须具备付出政治性代价的心理准备。为政者或当权者要牺牲和放弃某些希望取得并可能取得的正当目标和要求,比如行政手段、政策手段使用范围受限制,法外的地方利益、部门利益被取消,权力在质与量上的缩减,为了形式正义而在一定范围内牺牲某种个别的实质正义,部分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不受法律调整,办事效率下降的可能,等等。(5)法律确认和保障民主的体制、民主的权利、民主的完善与发展。

  第二,权力与责任关系的理性化制度,包括:(1)权力与责任相统一,国家责任无可回避。(2)无论哪种权力主体,不管是具体权力行为还是抽象权力行为,也不管是自己执行或是受托代行,只要启动了权力,就应预设其责任。(3)与权力相对应的责任除了由侵权和怠权所导致的消极责任外,还包括现代社会满足公民请示的积极责任和由管理而带来的保证责任。(4)立法应当持续、及时地发现和补充被遗漏的国家责任,避免权力侵害发生后却找不到归责依据的现象。

  第三,权力与权利关系的理性化制度,包括:(1)权力的取得合法化。对于公权力而言,无授权即无权力,一般情况下只能在授权范围内行使权力。所以权力的授予实际上意味着权力的限制。(2)对于权利而言,国家承认“法不禁止即自由”,自由不局限于法律,承认在法律不禁止的地方存在大量的自由,并同样予以尊重不加干涉。(3)权力受权利的制约。私权利的授予意味着对公权力的限制或者意味着公权力主体义务和责任的增加。(4)当对公权力规定必要的自由裁量幅度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并尽量避免对私权利的侵害可能;当公权力实施自由裁量时,并不意味着可以任意对待私权利。

  第四,权利与义务关系的理性化制度,包括:(1)权利受到平等的保障。不根据主体的身份,而是根据主体的行为平等地被授予权利课以义务。在权利发生矛盾时,既要保护多数人的权利,又要保护少数人的权利,既保护基本权利,又保护一般权利。(2)义务的法律化与合理化。义务的设定必须通过立法机关与正当程序来进行,义务必须避免模糊措词,并充分论证义务设定之理由。(3)与义务的相对化。没有无权利的义务。(4)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原则被公民、立法者与执法者加以正确的理解和执行。权利是基本的,应占主导地位,在立法、执法和司法的各个环节均应关怀和尊重人权。

  小

  结: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