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党史研究的探讨发表时间:2018-12-26T09:39:16.573Z来源:《青年生活》2018年第10期
作者:
张蔚[导读]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经历和过程被称为党史,通过对党史的研究有利于对党自身规律以及社会进步的研究。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经历和过程被称为党史,通过对党史的研究有利于对党自身规律以及社会进步的研究。经济新形势发展过程中,通过对党史的研究,促进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升了党员的能力和素质,促进党组织在社会生活中作用的发挥,对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具有一定的推进意义。本文主要对党史的具体研究过程进行分析。
关键词:党史研究;作用;对策
对党史的研究是我党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当前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形势下,通过党史的研究,党发展规律的捋顺,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党研究人员必须要加强对工作的思考,深化党史研究,促进党史研究工作的进步,使得我国的社会得到更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深化党史研究的作用
党史研究是党史工作的核心内容,在党史部门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业务形式,也是最基本的内容。从党史的工作效率来说,其主要的影响为党史研究的成果和水平,这也是党史工作开展的基本任务,对党行政工作的开展以及育人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也表明如果对党史研究不透彻,也必然会影响党史育人的效果。从党史研究和发展的情况来看,主要是以党史宣传、育人以及重大事件和人物为基础,对党史的结果进行科学的转化和促进,推动党史工作的发展,这也是党史研究工作取得良好结果的重要体现[1]。
但是从当前的研究情况来看,在党史的研究中仍然存在很多的不完善之处,其中缺乏研究的精品,党史研究的数量和质量存在严重不符的情况,而且也难以满足人民的需求。同时,社会的发展也促进诸多党史纪念活动的发展,而这些纪念活动的开展,都是党史研究的基础,所以还需要进行创新,深化对党史工作的研究,并加强对党史研究的重视,充分发挥党史的重要作用。
二、党史研究中的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在党史的研究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进步,促进党企业的经营管理作用,但是从实际的发展情况来看,党建工作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无法满足新形势下供电企业的发展要求。从当前的党史研究情况来看,研究人员在党史的研究中,过程过于单一,形式过于陈旧,从党史研究的具体方式来看,范围狭小,研究的内容主要局限于几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在内容的研究上变化不明显,方式也比较陈旧,导致党史工作研究的作用难以有效的发挥[2]。所以研究人员难以从全面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以及对不同历史时期发展的特点进行分析,导致党史工作的研究以及党建工作的发展缺乏有效的指导意义,导致党史工作与实际生活缺乏有效的联系性,使党建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三、党史深化研究的对策
(一)加强理论研究,促进党史发展
从现代科学的发展情况来看,无论是自然还是社会科学,在研究的过程中都需要遵循相应的规律性,为党史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党史研究是一门历史学科,但是在研究过程由于对象和目的本身具有特殊性,所以必须要加强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一方面在党史工作的研究中不能只注重对党史整个发展过程的纵向研究,还需要从横向上对党领导的建设和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因此我国在党史的研究中,必须要坚持以党史的研究为基础。在党史研究的过程中不是对党发展历史的单纯展现,还需要注重对党发展历史和经验的总结,合理的揭示历史发展规律以及共产党执政规律[3]。研究人员在党史的研究中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借鉴的过程中提升思考力,拓展理论研究范围和宽度。在社会学科以及自然学科的发展中注重对理论研究和方法的借鉴,从不同的角度、层次等拓展党史的研究领域,促进党史研究的发展。党史研究人员还需要注重创新,并对党史的研究进行内化,将研究的经验和结果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二)完善研究资料,促进党史研究发展
党史的研究必须要基于党史材料,为党史的研究和发展奠定基础。在党史工作的具体研究过程中,将党史资料作为基础,可以促进党史工作的健康发展。在党史研究资料的准备中,必须要注重以下问题:首先,注重对思路的拓展,创新党史资料的研究视角和手段,提升党史资料的征集力度,通过权威和丰富的资料提升党史研究的效率。其次,注重对“活资料”的抢救,很多历史资料没有形成文字的记载,但是却存在一些老党员的记忆中,因此还需要注重对老党员回忆录以及口述的记录;再次,在党史资料的收集中,需要采用重点以及广泛征集两种方式,在重要资料的征集中加大对人力、财力的投入,为难点以及重点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利于条件;最后,用发展的眼光和科学的方式对党史资料进行借鉴和分析,对这些资料进行去伪存真,为党史的研究奠定基础。
(三)加强党史研究的队伍建设
党史研究人才的建设是党史研究的主体和关键,党史研究人才的能力和素质等直接决定党史研究的质量和效率,所以必须要注重对党史研究人员的队伍建设。首先,在党史的研究过程中注重对宽松和开放式研究环境的营造,并结合重大研究课题,促进党史研究室与党校、社科院以及高校间的交流,为人才的发展提供更有利的条件。在党史骨干的选择中需要通过竞争的方式进行选拔,促进人才间的交流,优化人才队伍。再次,强调党史研究人员的工作作风问题,注重对优良学风和文风的宣传,克服党史研究队伍中的急功近利和浮躁风气。从党史的研究人员发展来看,必须要保证其能够积极的探索,脚踏实地的研究。还需要加强对各级党史研究部门人员的关爱,关注工作人员的实际问题,并帮助其解决问题,使党史研究人员可以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党史研究中,提升党史研究工作的质量,促进党史研究工作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党史研究在党史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任务,对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使得党史研究的要求也不断的提升,所以还需要加强对党史研究意义的分析,深化党史研究目标,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党史研究的深化,党史研究资料的收集以及党史研究队伍的科学建设,促进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1]胡华岭.关于深化党史研究的几点思考和建议[J].才智,2016(26):244,246.
[2]雷百胜.深化党史研究的思考和对策[J].低碳世界,2017(21):268-269.[3]宋俭.关于党的两个历史决议与中共党史研究[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7(5):69-73.
关于党史研究的理论借鉴问题
摘要:我国党史理论研究的借鉴问题,应始终坚持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思想史学指导理论地位的基础上,着眼我国党史理论研究的基本史学基础定位,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现代史学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广泛学习借鉴我国相关现代社会主义科学、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推进组织理论实践借鉴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牢固树立新的科学发展理念,加强基层组织理论引导,切实增强理论实效。
关键词:党史;理论;借鉴
党史理论研究为推进党史理论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提供了根本的党史学术理论支撑。它已经是我国党史研究工作的重要理论基础。加强党史理论研究借鉴,对于进一步不断增强中国党史专题研究的理论科学性、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充分认识加强理论借鉴的重要性
1.1以史为鉴,立足当前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理论研究应该以建设现代社会主义经济为中心。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但是对它研究的目的是指导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历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我们应该着眼于关注当前社会的现实。在我国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下,紧密结合中国特色新的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和社会实践,历史性地说明当前国家的重要政策和方针。
1.2加强理论借鉴
1.2.1从现代学术发展的角度看
从推动现代科学学术研究发展的战略角度来看,各学科的相互协调激励与交叉融合发展是推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科学是在继承近代前人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理论基础上,正确认识人类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科学知识理论体系,近代以后随着科学的快速发展,它又分为自然科学和现代人文科学两种。每个党史学科不仅要建立有明确的学科专业分工,还要严格遵守很多共同的发展规律。我们的党史研究工作是对我们党发展历史的一次综合分析研究,只有充分参
考我国人文科学社会经济科学和人文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才能全面而有系统地深入认识和研究反映我们党的发展历史。
1.2.2从党史研究的对象和目的看
从党史研究的对象和目的来看,单一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不能充分表明其内在的关系和深远的意义,党史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共产党不断的奋斗史、理论探究历史和自己的建设史。随着党引导国民执掌政权的时间变长,积累的经验也增加了,但是面临的任务也越来越难了。党将全面深入研究考察今年我国社会经济伦理文明体系建设、政治文明体系建设、文化精神文明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生态环境物质文明建设体系工程建设、党的建设、国防、军队武器装备质量建设、外交、祖国统一等各领域的历史活动,要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路。
1.2.3要有自觉的意识
党史理论学界已经充分认识和看到继续加强党史理论实践参考,加深我国党史理论研究的极大重要性和积极必要性,但越来越多的我国党史理论研究者认为继续加强党史理论实践参考研究是不断深化我国党史理论研究的重要突破口,但目前作为重要理论实践参考的党史总体理论实践研究进展依然并不乐观。造成这种尴尬情况的主要原因可能有很多,其中重要的一点也就是一部分的中国党史理论研究者普遍缺乏在深入研究党史实践中积极进行党史理论实践借鉴的自觉创新意识。党史理论研究参考人员工作要在内容上自觉采取行动,明确开展党史理论研究与开展理论实践参考间的关系,探索开展理论研究参考的具体工作途径,在理论实践工作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新的理论研究参考工作经验。
二、加强党史研究理论借鉴的方法
2.1优化知识结构
通过不断优化自己知识点的结构方式来不断加强自己理论上的参考,并在博学的知识基础上不断取得众多学有所长。从我国党史理论研究从业人员的党史知识能力结构情况来看,由于各种社会原因,系统地和接受了很多不同学科的党史专业训练和党史理论基础教育的人很少,所以很多人不适合参考新理论的新方法。改革创新开放以来,介绍围绕党的改革历史发展研究新思想理论新工作方法的理论文章不断出现,但实际上在工作中自觉学习运用、成功实践运用的不多。究其原因,一些基层党的机关历史科学研究工作人员的历史知识分子结构不全面是最大
的因素之一。一些相关研究工作人员表示可能已经认为自己年龄已经大了,不再需要也不能再去学习新鲜的知识,这实际上是错误的。党的历史研究人员应该以积极进取的姿态,广泛涉猎和深入研究相关学科的专业著作和研究成果,弥补自己知识结构的不足。
2.2加强学术创新
通过开展学术革新活动加强科学理论研究参考,在"拿来"的基础上综合研究创新。理论作为参考的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学术上的革新。没有学术革新,研究就不会更加深入,更没有未来学术上的发展。研究者在开展学术研究实践中,要深入研究思考,用新的方法补充新资料,进行新的概括,作出新的分析,得出新的结论。中国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史学的不断产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继承中国传统史学理论思想,参考西洋近代史学家的理论与中国近现代其他中国史学家的理论思想进行学术交流和综合补充,并在原有争论的基础上综合研究创新从而形成。今天,党史参考研究人员特别需要在不断加强党史参考中锐意开拓创新,不断深化党史研究。
2.3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通过实际运用强化理论参考,在实践基础上“参考”。毛泽东同志说过“如果想知道梨子的味道,请换个梨自己尝尝。”加强理论参考,逐步提高参考水平,参考理论应用于研究实践,发现实践中需要参考的理论,并将其与研究问题结合,使最终参考的理论贯穿党史研究新方法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密切关注有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充分吸收,参考这些成果反映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激活与党史研究有关的学术成长点。理论的参考不是成功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认真总结从理论中学到的心得,实际总结运用从理论中学到的经验和教训,为更好地展开理论作为参考提供启发。这样往复,研究人员的理论参考水平呈螺旋式上升态势,党史的研究水平也会继续提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共党史学在发展中也不断的完善着,相信我们只有对前面所提到的中共党史学研究方向中的各个问题都能引起重视,同时,能全面系统的去认
识党史学,才能对于我们研究这门学科,对于促进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促进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起到应有作用,当然党史学的研究也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侯且岸.关于中国共产党理论史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J].中共党史研究,2017:127.
[2]肖冬鸣.关于中共党史学理论的若干问题研究[J].《党史文苑:下半月学版》,2013:72-74.
[3]欧阳淞.关于党史研究的理论借鉴问题[J].中共党史研究,2013:6-16.
个人简介:李斌1987.08,男,山东高密,2015年6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
海军军医大学
上海市杨浦区200433
2022年党史教育主题内容3篇
党史教育主题内容1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学宪法讲宪法》。
“宪法”这个词,对于还是小学生的我们,是陌生的,但是却又觉得它跟“法律”这个词十分接近。那么宪法的意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它规定了政府的权力和职责、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等,在一个国家的全部法律中具有最高的权威和最大的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总体来说也就是,国家的根本法。特指国家、社会的根本法规、原则的系统或总体。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耳熟能详的古话,时时刻刻教育着我们,如果做一个事情连规矩都没有,否则无论如何都不能成立。而“宪法”是为了这个国家的政治而存在的,如果失去“宪法”和“法律”那么国家便会一团糟,一些法外之徒便会组成一个新的队伍,获取国家利益。而“法”就是人与人之间信任的桥梁,也是维护合法公民的防护墙,也是教训法外之徒的利器。“法”,它虽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却在生活中形成一种透明的薄膜,保护着人与人之间的本性,“法”其实处处存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每个国家都渲染着“法”的气息,一些改心革面重新做人的人,也充满着对“法”的知乎。我们作为国家的合法小公民,因当从小懂得“法”,从生活中接触到“法”,做个学法、懂法、守法的爱国合格小公民。
很多人说道,我们不清楚该如何懂得“法”,这很正常,对于青少年的我们,“宪法”这个词就是若隐若现的云雾,摸不着猜不透,一头雾水的要拼命弄懂,要费很长时间。举一个真实事情:这件事情我记得很清楚,一个二十五到三十五左右的妈妈,推着婴儿车走向马路,此时是黄灯,而妈妈没有注意到是黄灯,而此时一辆出租车奔驰而来,幸亏踩了紧急刹车,但是,出租车司机下来跟这位母亲理论,结果俩人吵得不可开分,最后,出租车司机一气之下将还在婴儿车睡着,露出恬静面孔的婴儿重重扔出去,婴儿当场死亡,最后,出租车司机全责。本是可以互相理解,好好沟通简简单单的事情,却非要在冲动魔鬼的支持下,忘掉了时时刻刻在提醒着自己保持冷静的“法”,犯下了不可悔改的过错。“法”这个字是庄严而又神圣不可侵犯的,它只为合法的公民,为改心革面的人一个敞开温暖的拥抱,在人生道路上,“法”撑起了一顶巨大健康的保护伞。
我们心中的宝典是“法典”,心中有着这样宝贵的物品,是因为热爱国家,热爱社会,而宪法正是国家的根本。宪法是社会幸福安平的法律保障,也就是为了维护社会主义核心而存在的。宪法也跟我们一同成长长大,都有不一样的改变,只不过它的改变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变迁。
让我们一起学习宪法,理解它的基本原则和精神。我是学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小公民!共同为国家付出贡献!
党史教育主题内容2县教育局:
根据《教育局转发云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党的教育方针等五个主题内容规范粘贴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心校立即召开会议研究党的教育方针等五个主题内容规范粘贴的相关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1、上墙内容。本次上墙的内容包括:教育方针、云岭红烛.育人先锋、学校党组织标牌、中小学生守则等四项内容。24字社会主核心价值观2017年已经在各校园内和班级教室内统一粘贴。
2、制作形式。教育方针、云岭红烛.育人先锋、中小学生守则采用室外写真加边框制作。安装在校园内醒目位置。长度2米、宽度1米。学校党组织标牌制作为木制材米雕刻。挂在学校校门立柱上。
3、工作进度。教育方针、云岭红烛.育人先锋、中小学生守则已经做好安装完毕。学校党组织标牌的制作,镇中心学校党总支目前下属15个党支部,原党支部的名称是按顺序命名,一些学校教师不清自己学校的支部名称,工作不便。现需要把“支部名”与“学校名”联系起更改支部名称,更改的请示报告已交中共委教育工作委员会,等待批复。名称正式确定后,立即制作安装。
4、部分上墙图片。
此报告
镇中心学校
党史教育主题内容3安全,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学校,老师们强调得最多的是安全问题;在家里,家长们说得最多的也是安全问题。可见,安全问题早已深入人心。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因此,我们只有加强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才能体现出生命的价值,才能让我们的生活五彩缤纷。生命健康是人享受一切的前提,没有了生命,一切都无从谈起。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拥有这样的防范意识呢?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形形色色的网吧如雨后春笋般在各个城镇应运而生。可是它们中有一些是正规挂牌网吧,但多数是一些无牌的地下黑色网吧,这些黑色网吧瞄准的的对象就是学生。学生迷上网络游戏后,便欺骗家长和老师,设法筹资,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上网。有许许多多原先是优秀的学生,因误入黑色网吧,整日沉迷于虚幻世界之中,学习之类则抛之脑后,并且身体健康状况日下。黑色网吧不仅有学生几天几夜也打不“出关”的游戏,更有不健康、不宜中学生观看的黄色网页。
针对这种情况,一是要与学生家长配合管好自己的学生,二是向有关执法部门反映,严厉打击危害学校及中学生安全的不法行为,切实改善校园周边治安状况,优化育人环境。端掉这些黑色网吧,三是加强网络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提高中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在思想上形成一道能抵御外来反动、邪恶侵蚀的“防火墙”。四是学校对中学生存有安全隐患的一切问题,该取缔的取缔,该打击的打击,该解决的尽快解决。
学校周围常常有社会青年,利用中学生在校内学习、生活,接触社会少,辨别是非能力差等恐吓学生。学生受校园周边的环境影响,由于好奇心强,有些与这些青少年的交往,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情绪也随着变化。像学生中的打架斗殴、偷盗、教唆学生拉同学去my等行为,相当一部分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
因此,学校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应采取普遍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办法、有针对性地进行人际关系的和谐教育、环境适应教育、健康人格教育、性教育、心理卫生知识教育,优化心理素质,促成健康人格的发展和完善,从而避免各类安全问题的发生。
城市的建设发展得越来越快,车流量也越来越多。上中学的学生,大多是骑车和走路的,少数的乘公交车,但也常发生学生上学出车祸等事故。虽然学校每次都强调要注意交通,注意往来的车辆,可是就是因为没有听进去,才酿成了这样的悲剧。有的人只为争取那一点点的时间,便不遵守交通规则,就那么一点点的时间又让多少年轻的生命死于车祸;就那么一点点的时间让不计其数的富有朝气,活力的生命停止了呼吸,离开了亲人,也永远的离开了这个美丽的世界。
所以要遵守交通规则,做到1.在公路上行走要靠右,横过马路看清左右有无来车,但不可贪图方便,直接跨过道路中间的栅栏。2.严禁在公路上玩耍和追跑打闹。3.不抢道,不霸道,不两人并排骑车,主动避让机动车,做到宁让三分,不争一秒。4.拒绝搭乘无证,无照,超载,超限等非法营运车辆。
当前中学生消防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消防常识和自救逃生技能,有的学生遇到火灾发生时惊慌失措,不知道如何报警,由于没有掌握简单救火常识,往往小火酿成大灾;也有的学生在大火发生时,因缺乏自防自救的知识和能力,丧失了逃生的最佳时间,最终被火魔无情地吞噬。所以学校要大力普及消防安全知识,增强灭火技能和火灾发生时逃生、自救、互救本领。开办消防知识讲座、图片展览、演示各种灭火器材的使用,常见火灾的扑救方法和不同情况下逃生自救方法,让学生熟悉防火、灭火全过程,从而使他们熟练地掌握知防火知识,知灭火知识,知,遇上此情况会报警,会使用灭火器材,会扑灭初起火灾,会疏散自救。学生也要提高依法治火的观念。
因此,人人都应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并懂得一些安全知识,学会一些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技能。这样,这些事故的发生频率将会大大降低,才能使我们的和谐社会真正的和谐、安宁。多用一点爱心对待任何事,就像这首歌唱的一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党史的选题意义研究基本观点研究思路
摘要:党史学科的发展得益于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调查发现,党史学科还存在着研究方法单一、表述不严谨、不能相互贯通等问题。深化党史研究,方法问题值得高度重视。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下将社会科学一般研究方法与党史学科有机结合,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党的历史,对于推动党史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党史的选题意义;研究基本观点;研究思路方法。
近年来,有关中共党史研究的课题论证书和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在提及研究方法时,大都使用一种方法,即文献研究法。看多了便觉得奇怪,难道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一种方法解决?是否把查阅资料的基本功当作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把文献综述与研究方法相混淆?当前的一些论文缺乏问题意识,只是进行资料和概念的梳理,这是否与简单地使用文献研究法有关?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进行了一些调研工作,检索了近5年(2015~2019)的中共党史专业博士论文101篇,发现在研究方法问题上确实存在方法单一、表述不严谨,甚至方法不当等问题。本文采用抽样调查方法,针对调研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对于如何运用研究方法问题提出一些思考,期待对深化党史研究有所裨益。
一、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党史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
方法是人们为实现特定目的所采用的手段和工具,是人们认识客观规律的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在科学研究领域,只有借助一定
的研究方法才能实现研究目标,没有研究方法的科学研究是不存在的。毛泽东曾深刻而又形象地分析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马克思主义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基本原则和合理途径。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眼力不够,应该借助于望远镜和显微镜。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就是政治上军事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中共党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程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史以及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历史。无论哪方面内容的研究都离不开科学方法。在2010年7月召开的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明确提出:“我们既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优良传统,坚持和发展党史工作积累的成功经验和方法,也要吸收借鉴古今中外史学研究的有益经验和方法,还要积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党史研究的手段、方法、载体。”高度重视研究方法的运用,对于推动党史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运用科学研究方法有助于解决党史上的重大问题。史料是研究历史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史料便没有史学。中共党史学作为历史学科,也必须要重视史料的搜集、发掘和运用。然而历史研究不是单纯的史料堆积,没有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撑也没有史学。史料不会自己说话,研究者只有利用科学的方法才能让材料之间的关系
有机联系起来,解决重大问题,揭示历史真相。党史领域中的一些重大研究成果通常是在丰富的史料与恰当的方法相结合的基础上经过艰辛探索而取得的。邵维正在谈及考证中共一大召开时间时,曾专门强调了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他说:“详细占有资料,仅仅是考证的开始,要得出正确的结论还有赖于科学分析和推理论证,不能抓住一点史料就匆忙下结论……面对着大量的史实,我从横向与纵向、直接与间接、顺证与反证各个角度加以比较、鉴别和判断,理清思路。”很显然,比较研究法这个工具,帮助他成功地解决了中共党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
第二,运用科学研究方法有助于推动党史学科的健康发展。如果说史料是散落的珍珠,理论和方法则是串联珍珠的金线。离开了方法的史料可能会是一盘散沙,不借助一定的研究方法,党史研究就不可能成为一门科学。从收集、整理和鉴别史料到利用史料展开研究,直至最后撰写论著都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研究方法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学科的完善程度。党史研究者历来重视研究方法的运用,党史学科从形成到成熟发展,都有科学方法的支撑。早在1942年3月,毛泽东在对党内高级干部所作的《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就曾专门阐述研究方法问题。他说:“如何研究党史呢,根本的方法马、恩、列、斯已经讲过了,就是全面的历史的方法。我们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当然也要遵照这个方法。我今天提的只是这个方法的一个方面,通俗地讲,我想把它叫做‘古今中外法’,就是弄清楚所研究的问题发生的一定的时间和一定
的空间,把问题当作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过程去研究。所谓‘古今’就是历史的发展,所谓‘中外’就是中国和外国,就是己方和彼方。”毛泽东在演讲中还举例阐释了这一方法。他说:“为了有系统地研究中共党史,将来需要编两种材料,一种是党内的,包括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一种是党外的,包括帝国主义、地主、资产阶级等。两种材料都按照年月先后编排。两种材料对照起来研究,这就叫做‘古今中外法’,也就是历史主义的方法。”毛泽东阐释的研究方法,既包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也包含具体研究方法。正是运用这些科学方法,毛泽东对党的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作出了科学权威的分析。胡绳曾说,“在社会历史科学研究工作的整体中,研究过程和叙述都是必要的。因此,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都需要讲究”。
第三,运用科学研究方法有助于形成党史学科严格的学术规范。党史学科相对于中国古老的历史学科来说是其中的新兴学科,又是政治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科的发展除行政力量的推动外,更重要的是其研究过程要遵循学术规范所要求的一些基本程序、基本方法,否则就没有说服力,甚至被边缘化。党史研究成果在资政育人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成果不能停留在重复简单的结论或史料的堆积上,需要有学理支撑,要具有学术的严谨性、理论的深刻性、逻辑的严密性,才能发挥其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这些都需要党史学科的健康发展和严格的学术规范来保障。学术规范涉及学术活动全过程和学术活动的各个方面,研究方法作为解决科
学问题的基本手段、途径和规则,也是学术规范题中应有之义。只有把研究方法中所蕴含的规则意识和求真求实的探索精神转换成党史研究的学术规范,才能够更好地深化党史研究。
二、党史研究方法的抽样调查结果分析
近年来,有关方面整理出版的中共历史资料越来越多,无论是建党以来文献资料还是领袖人物的年谱,都为研究者提供了大量资料,但是党史研究仍存在难以深化的问题。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研究方法的单一也是重要因素。目前,公开发表的研究党史的学术论文并不直接说明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一些著作也不介绍研究方法。实际上,学术论著应该把研究方法提出来,这样可以增加成果的可信度,以利于读者审核、检验;同时也为以后做相关课题的研究者提供参考。没有明确提到使用何种研究方法的论文是不完整的。好在研究生学位论文中要求写明研究方法。为了解党史研究中的研究方法问题,我们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了抽样调查。从知网上检索出中共党史专业近5年(2015~2019)的博士论文共有101篇。本文以研究方法的使用频率为考察对象,对论文中所列举的全部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对出现大于3次的方法进行统计,从宏观层面收集了一些统计数据;同时以论文中研究方法的搭配组合为考察对象,展开典型调查,考察了论文中研究方法组合方式方面的情况。
调查发现,一些研究者高度重视研究方法问题,能够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并根据研究内容采用合理的研究方法。有一些
研究者能够区分方法论、社会科学一般研究方法、具体研究方法,并进行有条理的系统的阐释。还有的研究者具体论述该研究方法与选题的关系,解释为什么以及如何运用该方法开展研究。比如,有研究者指出“本文开展研究的认识论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揭示了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为我们观察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史以来最为正确的方法论”。然后,作者又详细阐述了论文使用的其他具体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系统方法、跨学科方法。还有的研究者按照方法论、社会科学一般方法、具体方法有层次的展开系统性的介绍,提出研究方法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总的方法论原则(方法论)。第二,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一般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第三,比较的分析方法(具体方法)。第四,调查研究方法(具体方法)。这些研究方法清晰而合理的论文,也是质量比较好的论文,一般都是问题意识强,逻辑严谨,论证有据,有一定创新性。
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很多论文的研究方法是不清晰、不合理的。
第一,误解了文献研究法,把基础工作当作研究方法,致使论文没有合理的研究方法。在抽查的101篇论文中,有70篇是采用文献研究法。很多研究者对文献研究法的解释是,搜集查阅文献资料,包括党的文件、领导人讲话、报刊资料等。实际上,这是从事
研究的基础工作,而不是研究方法。人文社会科学的任何一项研究,都需要查阅资料,史学研究更是如此。研究者需要搜集相关问题的权威材料,同时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掌握学术动态,做出学术梳理,在此基础上才能提出和解决新问题,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一般说来,人们通过文献资料认识客观历史过程,历史学家也擅长通过文献资料去研究历史,又将研究成果作为历史文献保留下来。查阅文献资料是研究工作的基本功,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把搜集资料及文献综述也作为研究方法,就如同把准备材料造船与完成过河任务需要船这种工具混淆了。造船与过河,虽然两者有紧密联系,但如果只准备材料去造船,是不能完成过河任务的。术业有专攻,一篇论文要解决一个突出问题,必须要运用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当然,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只一个,但都是针对解决问题而选择的方法,而不应把研究方法泛化,把一些基础工作也当作方法。有介绍文献研究法的著作认为,文献法的一般过程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分别是:提出课题或假设、研究设计、搜集文献、整理文献和进行文献综述。其实,这五个环节都是开展研究所需要的基础工作,不是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方法。有些研究者把文献研究法作为主要方法,于是出现了研究论文不是从问题出发,而是从概念出发,甚至从原则出发,把文献整理和领导人的讲话汇集作为主要内容,导致一些论文抽象空泛,成为资料汇编,难以把握真实的历史进程和历史规律。正如毛泽东所尖锐批评的:“社会科学研究专从书本子里面讨生活是危险的。”比如,有的论文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中的“公正”问题,本应该有问题意识,面向现实,调查实践中实现“公正”遇到的问题,分析原因,或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国外经验,进行理论阐释或提出对策建议。但是作者运用的是文献研究法,用三章分别梳理中国古代先哲、外国哲学家和马克思等经典作家关于“公正”的论述,然后用两章叙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也是文献整理而不是现实问题的考察。如果从资料搜集看,作者是下了很大功夫,但对于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正”问题则没有深入分析,成为对“公正”问题的资料爬梳,这样的论文虽有一些资料价值,但很难说解决了什么问题,更难说有什么创新。
第二,研究方法比较单一。调查发现,在一些博士学位论文中一般都说明要采用两到三种研究方法,但多数论文的方法基本上大同小异,方法比较单一,采用社会科学新的研究方法或对传统史学方法进行创造性应用得非常少,借鉴西方社会科学方法的也是借用概念多,实际运用少。据统计,近5年来在党史专业101篇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中,文献研究法出现了70次,比较研究法出现了49次,历史研究法出现了29次,系统分析法出现了17次,跨学科研究法出现了16次,个案研究法出现了15次,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出现了7次,宏观微观相结合研究法出现了7次,计量史学方法出现了4次,口述史学方法共出现了3次。另外,还有未说明使用何种研究方法的论文4篇。其余例如社会生态学方法、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的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书籍史方
法、阅读史方法等皆出现了1次。当然,也有一些论文,为了体现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罗列了很多研究方法,比如,有的论文写道:“本文坚持党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采用文献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分析研究与综合研究相结合、个案研究和比较研究相结合、以及一般调査研究和典型案例剖析相结合等方法”。其实,选用研究方法也应该有重点,如果所有方法都用,那也就没有什么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了。
第三,没有把指导原则与研究方法、具体研究方法区别开来,导致研究方法的使用不合理。指导原则是行动的规范和标准,方法是实现特定活动目的的手段或途径,虽然两者联系密切,但是不能混同,如果把原则当方法,就会导致研究方法抽象空洞。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探讨方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在此指导下会有一些具体研究方法,来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调查发现,一些博士学位论文经常把理论联系实际这样的基本原则当作研究方法。唯物辩证法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是从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层面揭示事物发展规律的,也被一些论文当一般研究方法使用。或者把原则和方法混为一谈,随意组合成一些研究方法。比如,有的论文写道,本文的研究方法是“理论思辨与经验实证相结合,质化研究与量化统计相结合,系统研究与靶向研究相结合”,或“质化研究为主量化研究为辅,系统研究与案例、个案研究相结合”。还有的论文是采用“历史性与共时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规范分析与经验分析相
结合的方法”、“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的方法,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法”。还有一些论文,虽然提出了一些原则和方法,但论文中并没有体现。例如一篇研究某个地区抗日斗争的论文,虽然标明使用了文本资料分析法和访谈法。但通读全文,包括每一条注释以及最后的参考文献,基本上是一些史料的堆砌,没有提到采访了任何人或从采访对象中获得什么口头及资料信息的内容。也就是说,该文并没有真正使用访谈法。很多论文看似有多样化的方法,在论文中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往往是写出论文后临时拼凑的方法而已。
第四,研究方法的表述不规范,有很大的随意性。应该说,研究方法本身处于不断地相互影响、相互结合、相互转化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对于研究方法的表述和分类可以有个性化表达。但是,科学方法也是行为准则,是严肃的学术问题,一些基本规范还是需要遵循的。很多研究方法已经有科学规范的表述,所以使用起来就不能太随意。调查发现,一些论文对研究方法的表述比较随意,有些组合也不科学。文献研究法就有十多种名称,比如文献法、文献分析研究法、文献分析法、文本研究法、文献研究与资料分析相结合法、文献综合分析法、文献资料法、文献梳理与理论研究法、史料分析法等等。这其中的“文献研究与资料分析相结合法”究竟如何结合,研究和分析究竟有什么区别,恐怕很难说清楚。历史比较方法也有近十种的表述方式,如比较法、比较分析法、对比研究法、历史比较法、比较分析、对比研究法、历史分析和比较研究法等等。跨学科研究法也有多学科研究方法、多学科研究法、学科交叉
法、交叉学科研究法、多学科交叉研究法、交叉研究法、借鉴其他学科研究法等不同的表述方式。研究内容的不同,研究方法的表述方式当然可以有区别,问题的核心是真正要把方法选准,重在应用、重在解决问题。概念表达的随意性反映了应用的不规范。还有一些论文轻易谈方法创新,实际上是老生常谈。比如,有一篇研究解放战争时期某战役的论文写道:“论文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新颖性”,论文在“论述的过程中,采用文本引用与分析阐释相结合、分析阐释与现实启示相结合、现实启示与价值运用相结合,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论文“创造性地将主流意识形态书写与国民党方面的态度结论进行了对比研究,这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十分鲜见,”“因此这种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其实,该论文就是分析阐释文本,是利用文献资料开展研究的惯常思路,至于将主流意识形态与国民党的态度作对比,也是一般的比较法,很难看出其创新所在。
三、运用科学研究方法深化党史研究
方法作为认识工具和实现目标的途径是分层次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世界观,它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作为方法论,它给予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和方向指引。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以这一根本方法为指导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的概括和总结,为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基本原则和合理途径。这是一般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对所有社会科学研究都是适用的。在一般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指引下,可以更好地选择和运用各种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共党史研究作为历史学科,既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又应该选择具有历史学科特色的具体研究方法,这样才能使党史学科在科学的轨道上不断走向深入。所以,探讨党史研究的方法问题,既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即一般方法问题,也要探讨具体研究方法的选择问题。
(一)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在方法论上的体现,是理论与方法的统一,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方法,包括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研究方法等,构成了一个科学的和开放的方法论体系,涉及如何正确认识主体与客体、系统与要素、矛盾与过程、个人与群体、认知与评价、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等一系列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指导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这里,我们择要介绍几种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因为这些方法对深化党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一,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环节。实
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一部人类社会历史,在本质上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实践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立足于实践开展研究,就需深入了解实践需要,把握社会问题,就需要向社会实践作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社会科学研究。中共党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历程,只有掌握历史资料了解历史过程,才能把握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主流和本质,揭示历史规律。充分掌握资料实际上就是面向历史活动作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法在党史学科的应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普遍调查、典型调查、个案调查,也有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田野调查。在党史研究中,根据不同的选题和研究的需要,选用恰当的调查研究法是做好研究的基础环节。鉴于党史研究中存在的使用方法随意性问题,调查研究法的运用要把握一些基本原则。
一是要有问题意识。党史研究归根到底是研究回答党史上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历史原因、揭示历史规律,深刻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一系列根本问题。每一项研究,每一篇论文、每一部著作都要回答和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当前,党史研究的一个突出问题恰恰在于缺乏问题意识。大量的党史研究成果中,叙述史实多,研究和回答问题少;历史描述和资料堆积多,理论剖析少。问题意识淡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成为深化党史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没有问题意识或不能解决问题的研究就没有实际意义,就会成为资料堆积或抽象结论的简单重复。问题从哪里来?当然是在面向历史活动、搜
集历史资料的调查研究中产生,在全面掌握历史进程、透过现象解释本质中产生。无论是个案访谈、实地考察还是某类问题资料的搜集,都属于调查研究,只要肯下功夫,多问几个为什么,都会发现问题。只有深入地调查才能发现和提出问题,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科学家爱因斯坦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这个著名的观点同样适用于党史研究。提出真正有意义的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党史研究才能深化。如果问题本身没有意义,甚至提出伪问题、假命题,那么研究就没有意义,甚至会陷入历史虚无主义泥潭。
二是坚持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原则出发。现在的一些党史研究论著因为误解了文献研究法,在搜集整理历史资料时形成了惯性思维,以为只要把文献资料梳理清楚就是好论文,结果选取的某些资料并不能反映历史真相。有些论文不是从历史事实出发,而是以领导人的某些话语为依据,结果导致一些研究工作是从原则、概念、定义或主观意象出发,违背了唯物主义的观点。恩格斯在批评杜林从原则出发的先验论时明确指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1956年11月,毛泽东在与一
些省委书记座谈时指出:“写大文章不是大笔一挥,滔滔不绝,要根据下级和群众的意见,要有材料有分析,过细研究才行。”毛泽东提到的“下级和群众意见”就是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文章才有针对性。党史研究中的实际就是历史确实存在的、还没有完全搞清楚的、对现实还有重大影响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只有从历史实际出发研究成果才有生命力。
三是坚持整体性原则。历史资料都是具体的、分散的,调查研究要注重资料的全面系统,善于把分散的零碎的资料与历史进程的整体性有机联系起来,搜集资料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把握历史规律,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避免利用孤证轻率下结论。如果只有分析没有综合,没有对问题的整体把握,可能会以偏概全、甚至迷失方向。正如黑格尔所说:“用分析方法来研究对象就好像剥葱一样,将葱一层层地剥掉,但原葱已不存在了。”关于整体性问题,列宁有一段精辟论断:“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消极的意义。因为问题完全在于,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
第二,社会矛盾研究法。人类社会充满矛盾,每一个社会形态
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矛盾运动。马克思主义将对立统一规律运用于社会研究,形成了社会矛盾研究法,为认识和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提供了思想武器。社会矛盾研究法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当然也是党史研究应该运用的基本方法。
一是要从社会发展动力中探寻历史规律。社会发展需要动力,旧的历史理论往往把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归结为人们的思想动机或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毛泽东说:“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研究中共为什么要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必须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寻找历史之谜,避免陷入唯心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二是研究不同过程和不同领域的矛盾。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每一社会矛盾都是具体的、特殊的,其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运用社会矛盾研究法,就是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重研究不同过程和阶段矛盾的特殊性,研究不同领域矛盾的特殊性,研究矛盾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研究中共领导的武装斗争,有共同的特点,但每个根据地也有不同的斗争形式,这就需要深入挖掘资料,在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结合中呈现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正如列宁在分析社会形态更替规律时所指出的:“世界历史发展
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除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出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等一些基本原则和观点。他指出:“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他批评道:“万千的学问家和实行家,不懂得这种方法,结果如堕烟海,找不到中心,也就找不到解决矛盾的方法。”运用社会矛盾研究法,要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既要防止“一点论”,也要防止不分主次的“均衡论”。
三是研究利益矛盾和阶级斗争。利益问题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马克思说:“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利益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突出地表现为阶级矛盾。阶级斗争根源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中共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人民谋利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研究党史,要把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与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结合起来,也就是坚持真理标准与价值标准的辩证统一,防止见物不见人。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条指导性的线索,使我们能在这种看来扑朔迷离、一团混乱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这条线索就是阶级斗争的理论。”阶级斗争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它的作用是历史的、变化的。党史研究中对待阶级斗争,既
不能扩大化,也不能避而不谈。
第三,社会主体研究法。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构成的。研究党的历史必须从现实的人出发,不能见事不见人。所谓现实的人,正如列宁所说:“不是处于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一社会个体和群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都有其作用,但作用的性质和大小不同。从社会发展的总体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研究党的历史,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结局的主体力量,同时也要更深入地考察群体与个体、个体与历史的关系,从而推进党史研究的深入。
一是正确把握群体与历史条件的关系。人民群众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要注重考察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中的决定性作用。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替,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但却不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实现和完成,而必须借助人民群众的力量。考察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决定性作用与加强党的领导的关系始终是党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同时,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过程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等都对人民群众作用的发挥产生重要影响。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
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从精神文化条件来说,先进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对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消极落后的文化意识则会削弱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所以中共组织动员、宣传教育群众的历史经验值得认真总结。
二是正确把握群体和个体的关系。社会历史进程离不开个体的人的活动,离开了每一个个人的作用就不可能有群众的作用。但是整体的社会历史不可能是个体的历史的简单合成,每个人都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个人的“历史”并不能与整个社会历史等量齐观。整体的社会历史进程是一定的群体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及其产物的演进过程。所以,研究中共的历史不但要关注个体活动,更要注重区分创造历史中的主导力量和非主导力量。
三是正确把握个体与历史条件的关系。个人在历史上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有区别的,有的人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有些人对历史发展起阻碍作用。有些人作用小一些,可以成为“普通的人”,有些人作用大一些,可以成为“历史人物”,有些人影响更大一些,或者在历史发展中发挥过关键作用,可以成为“杰出人物”或“领袖人物”。所以研究个人的作用要具体化,判断历史人物的功绩,要看历史人物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什么新的东西。历史人物本身是发展变化的,应当从发展的观点给予分析评价,要辩证分析,不能简单化、脸谱化。研究者要结合历史条件、根据历史作用来评价党史人物的功过得失,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人物,不能感情用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不能因为他们伟大就把他们像神那样顶礼膜拜,不容许提出并纠正他们的失误和错误;也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
第四,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本体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是对这一本体论的具体运用。历史是已经过去的社会发展进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逻辑是对历史发展过程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历史过程是逻辑的基础和依据,逻辑是历史过程在理论思维中的再现,两者具有统一性。恩格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进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性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才能尊重历史事实,更好地把握历史规律。
如何界定和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在学术界有争论。有一种观点认为,历史的方法是按照历史发展的真实进程来把握其发展和变化,逻辑方法是按照思维逻辑,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引申和展开。“正确的研究方法要求把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统一起来,即思维逻辑的进程与历史发展的进程相一致。”其实,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都是合理的,不是只有两种方法统一起来才是正确的。把握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本质要求是,逻辑必须是对历史规律的反映,不能从逻辑出发去剪裁历史,同时也不能把历史碎片
化,不能以偏概全,否认历史规律的存在。恩格斯指出:“逻辑的方式是惟一适用的方式。但是,实际上这种方式无非是历史的方式,不过摆脱了历史的形式以及起扰乱作用的偶然性而已。”所以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是一种方法,而不是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这两种方法的简单结合。坚持这种方法,才能做到从历史实际出发而不从逻辑或原则出发研究历史,才能深刻把握历史本质,揭示历史规律,而不被一些历史表象所迷惑。正如恩格斯所说,因为“历史常常是跳跃式地和曲折地前进的,如果必须处处跟随着它,那就势必不仅会注意许多无关紧要的材料,而且也会常常打断思想进程”。
还有一些研究者在介绍这一方法时,使用的概念是“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这样的表述是不妥当的。实际上,坚持历史与逻辑统一是黑格尔的观点,其本意是历史统一于逻辑,依存于逻辑,这是唯心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坚持逻辑统一于历史,而不是相反。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是思维要正确反映存在的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的另一种表述方式而已。所以,应该是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就如同我们坚持的一个原则,叫“理论联系实际”,而不能是实际联系理论。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内容非常丰富,还有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等等,也都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在这些一般方法即方法论的指导下可以更好地选择一些具体研究方法。当然,这些一般方法在研究一些重大问题上也可以作为具体方法来运用,但更重要的是要遵循其作为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二)党史研究的若干具体方法
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指导下,如何选择和运用好一系列具体研究方法,也是需要研究者下功夫把握的问题。首先要了解研究方法的功能。方法是有层次性的,不同层次的方法有其特定的应用范围和应用对象。每种方法有各自的特点和功能,都有适应的研究领域,只有对研究方法有深入了解,运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其次是把握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的一致性。研究者要根据学科及研究课题的特点、性质和研究对象,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再次是注重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如同一种方法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一样,一个问题的解决也不可能用一种方法,各种不同的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只有综合使用多种研究方法,才能从多角度对问题进行多方位审视,得到符合历史事实的科学结论。研究和解决问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在不同的研究阶段也应该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来完成相应的研究任务。
中共党史研究采用的具体研究方法很多,这里讨论一些常用研究方法的功能和作用。
第一,历史比较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是历史研究中最古老也是最有生机活力的方法之一。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这是历史比较的客观基础。古今中外都有众多运用历史比较方法推出的优秀成果。中共党史研究也非常重视运用历史比较方法。如上所述,毛泽东提出的“古今中外法”实际上就是历史比较研究方法。党史研究中可以比较的内容非常丰富,既有同一时期的党内
外各种情况的横向比较,也有不同历史时期的纵向比较;既有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宏观比较,也有具体事件、人物的微观比较。通过比较,既可以进行宏观的因果分析,也可以用历史实例的对比来证明某一理论的观点或某一具体事实的特性和影响,有助于透过历史表象揭示历史本质和规律。
目前,党史研究中运用比较研究方法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方法使用比较随意。一些论文虽然表明使用比较研究方法,但只有列举一些材料,没有对比分析。二是比较研究缺乏深度。研究者受知识面的局限,只是根据自己是否熟悉来选择比较对象,在历史研究中往往是先陈述一个事实,再陈述另一个事实,最后以一个简单的结论概括异同,没有交叉融合或相互贯通地比较分析。三是缺乏宏观视野。宏观研究过多重复现成结论,从整体上对革命作横向比较与纵向探源的论著还不多见。
在党史研究中运用好比较研究方法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一是比较目的要明确。不是因为方法流行才使用,而是要为了解决和说明一定的问题而进行比较。比较的目的在于从多种角度、各种关系上,对党史的进程和现象进行对照比较,或在异中求同,或在同中求异,从而寻求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而不是一般地比较相同或差异。正如黑格尔在《小逻辑》中说:“假如一个人能见出当前显而易见的差别。譬如,能区别一枝笔与一头骆驼,我们不会说这人有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二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
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要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二是注意研究对象的可比性。比较所用材料应是同类,同一范畴,采用同一标准的。比较至少发生在两个事物之间,研究者须对这两种事物均具有全面的深入的了解方能进行对比,若没有可比的对象,不能牵强附会;应当重视被比较对象产生的物质经济基础与社会条件,防止肤浅的历史对比。不能把没有任何联系的历史现象或貌似有联系实际却没有可比性的现象拿来比较。如把古罗马的无产阶级和现代无产阶级相比较,要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和渊源关系,却忘记了基本条件的不同。三是对比较对象要作具体分析,并将比较结果进行升华和凝炼。比较研究要在充分研究被比较各方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不能只凭历史哲学理论硬套;不能只是简单地罗列一些现象,而是要透过现象分析原因,揭示本质,从共同性中找出矛盾的普遍性,从差异性中阐述矛盾的特殊性。比较研究法虽然看起来是一种注重分析的方法,但是其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分析后的综合,能够实现综合后结论的升华,才能够使人们对历史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第二,口述历史方法。口述历史方法是历史学界比较热门的研究方法。口述历史方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搜集、整理口述资料进行历史研究和写作的方法。有学者认为它是“通过录音访谈来收集口头回忆和重大历史事件的个人评论”。这些个人的回忆和评论既有针对重大历史事件的,也有其他的一般性历史事件,只要是与研究相关的人物都可以运用口述史的方法将他们的口述资料保存下来供研究
所用。口述历史方法对深化党史研究作用重大。一是有助于充实党史研究的资料并为一些文献档案资料作补充和印证。历史过程丰富多彩,文献资料毕竟有限,也不可能完全公开,口述资料可以增加研究资料的积累。民主革命时期的资料需要抢救性挖掘,新中国成立后包括改革开放以来的资料也需要通过口述历史方法进行搜集整理。这些“活资料”对深化文献档案资料的理解作用不可小觑。二是有助于拓宽党史研究视野。一般说来,过去的党史研究更多关注政治史、军事史、思想史研究,这当然是必要的,但是党史研究向社会史领域扩展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关注民生和社会治理、大众文化、集体行动等,都可以通过口述历史方法搜集资料,并为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社会反应提供资料互证。三是有助于强化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党史研究突出领袖人物的思想和生平是必要的,普通党员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如何表述,过去往往是比较笼统和概括性的,口述资料可以展现普通党员的行为风范,有助于揭示历史是“上下互动”的合力结果。有学者指出:“口述史是围绕着人民而建构起来的历史。它为历史本身带来了活力,也拓宽了历史的范围。它认为英雄不仅可以来自于领袖人物,也可以来自于许多默默无闻的人们。”四是有助于生动地展示党的历史画卷。程中原为撰写《张闻天传》先后访谈83人。他深深地体会到:“离开了口述史料,关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著作都是写不好的”。让文献资料鲜活起来,一种好的方法是让当事人说话,让曾经创造过或经历过历史的人们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历史。
目前党史研究中采用口述历史方法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存在访谈不深入、资料互证不足、方法使用不规范等问题。口述历史方法本身也有明显的局限性,源于回忆基础上的资料必然有记忆模糊甚至失实之处;由于所处环境、地位不同甚至立场观点的不同,同样的事件会有不同的认识,这些需要研究者明辨。运用口述历史方法开展党史研究,不是采访者拿着一支录音笔或一架摄像机与被采访者侃侃而谈就能轻松现实的。实际上,搜集口述资料往往要比查阅文献资料更困难。口述史学方法不等同于访谈法。虽然在制定采访计划、拟定访谈提纲、选择访谈问题等方面,口述史学方法与访谈法有诸多共通之处,但是口述史学方法的特殊之处在于须将“口述”与“历史”相结合。首先,口述资料须站得住。口述资料来自于受访者,但作为历史事件的亲历者或相关者,往往是在多年之后接受采访,个人记忆包括主观动机都会影响口述资料的准确性。历史研究以客观性和准确性为基本要求,口述资料的主观性和模糊性与之正好相反。口述资料一定要经过有技巧的访谈和仔细的筛选鉴别后方能使用,这是体现口述资料能够为历史研究所用的前提条件。其次,口述资料须与文献资料对照。经过考察后的口述资料并不是就代表了历史的事实,口述资料还要再与文献资料相对照,结合使用才能真正为深化研究起到最大的作用。最后,口述历史方法对研究者有更高的专业性要求。口述历史方法的目的在于通过采访这些鲜活的人物来展现历史的复杂性和生动性,体现人在历史活动中的巨大作用。口述研究资料最终也会落笔成文,成为历史研究的一部分。这就要求研究者能够对口述资料鉴别真伪,并用专业知识进行整理、描述,使口述资料客观、生动地反映历史事实。大量的口述资料都是宝贵的历史资料,有些资料一时看起来可能没有用上,但放在更长远的视野看,通过口述历史留下的这些资料将会成为未来开展更深入研究的巨大宝库。
第三,个案研究方法。个案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起源于社会学、人类学,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现在广泛应用于医学、心理学、教育学和法学等研究领域中。个案研究方法也称案例研究法,是选择某一个或几个特定个体、群体、组织、事件或者某一类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广泛收集有关资料,在掌握大量的细致的信息基础上对研究对象进行详细观察,分析研究对象的发展过程、内在与外在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得出对有关问题深入全面的认识和结论。这种方法分为两种形式:一是纵向考察,选择某一个案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过程,或者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跟踪研究,形成规律性认识;二是定点分析,选择某一个案进行解剖分析,以小见大,使认识由个别上升到一般,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就是所谓“解剖麻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解剖一只麻雀,就可以知道所有麻雀的结构。“解剖麻雀”经常被当作一种调查研究方法和工作方法,通过深入研究具体典型,就可以从中找出事物的规律,推动整体工作的开展。党史研究工作也是如此,通过选择某一人物、组织或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在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中深化对历史规律的认识。毛泽东历来强调“解剖麻雀”方法开展调查研
究。民主革命时期,他在湖南五县和井冈山的长冈乡、才溪乡以及寻乌城调查,都是调查研究“解剖麻雀”的典范。毛泽东在调查寻乌城时,共细化出了盐、杂货、油、豆等20余项,从最细微之处,摸清了寻乌城的“底数”,为认清中国农村和小城市的经济状况提供了“样本”。
近年来,党史研究中采用个案研究方法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选择个案的代表性不强。不是所有个案都可以作为研究对象,选择个案需要分析对比,所选个案要有代表性、典型性,否则就会把没有普遍性的个别现象误认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把支流当主流,犯片面性的错误。二是把使用案例当作个案分析。有些论著只是使用了一些案例材料作为论据,并没有对个案进行历史考察或深入分析。三是没有处理好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出现“碎片化”现象,并引发一些争议。有研究者批评一些个案研究的题目很细小、很琐碎,某一村、某一庙,或者叙述某一个家族如何如何,行不成整体研究,也没有一种理论的解释,最终导致“一地鸡毛”的碎片化。
党史研究中的个案研究方法已渐成趋势,更应把握好这一方法的基本要求。首先,选择案例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党史上的人物和事件很多,不是每一个案例都有代表性,要在全局观的视野下进行筛选,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审视,否则无法做到以小见大,增进对宏观问题的深入认识。其次,注重研究的严谨性、科学性。个案研究不是找到案例把材料汇集或分类就能解决问题的。在找准典型
的基础上,按照科学规律认真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研究工作,以掌握其固有的本质联系和发展趋势。个案研究是细致的工作,更需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正如毛泽东在强调调查研究应有的态度时所说:“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必须明白: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最后,正确处理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的关系。宏观历史研究探索党的重大历史转折、历史进程、历史规律,是党史研究主体内容,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研究者都去作宏观研究,而是说微观研究要有宏观视野,研究案例时一定要注意考察案例与环境的关系,所有的个案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会受到大环境的影响,要将案例放在大的环境背景下进行研究,否则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第四,文献分析方法。如前所述,现在一些研究者将搜集文献资料的基础工作当作研究方法,导致文献研究法几乎成为包括党史研究在内的社会科学研究的共同方法,这显然是对文献研究法的误解。文献研究法是否就不能用了?当然不是。这要看研究和解决什么问题。有些历史问题的解决必须借助这一方法。为了区别于对文献研究法的误解,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文献分析方法。在党史研究中,至少有两类问题的解决需要采用文献分析法。一是考证历史事实。文献分析法堪称研究历史最古老的方法,自古以来历史学者无
不需要借助文献资料来开展研究。多少人皓首穷经的收集、鉴别、分析文献以图窥测历史的真相。文献分析法要求通过搜集、鉴别、整理某一研究主题的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系统性地分析来获取信息,进而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这种方法强调比较和鉴别,因为历史文献有真伪,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相关文献的对比、互证,可以获取准确信息;通过鉴别文献的真伪,去伪存真,弄清历史真相。比如,1980年朱德秘书陈友群曾回忆:“1950年中宣部起草的‘五一’口号中,最后两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在后面加了个毛主席万岁!”2010年,有研究者查到1950年《庆祝五一劳动节口号》的原始档案,说明胡乔木起草口号时就有“毛主席万岁”,后经刘少奇修改后发表,最后两条为“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胜利的领导者与组织者万岁!”“伟大的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万岁!”。这一档案资料说明陈友群的内容是错误的。这样的文献对比分析,辨别和纠正一些资料中的错误,显然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与一般意义上的查阅资料,进行文献综述是有区别的。又比如,考证中共一大召开日期,已有专家通过文献分析等多种方法考证出了一大开幕时间,解决了党史上的重大问题。但是,一大的闭幕时间仍然没有考证出来。现在仍有很多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在做这方面的考证工作,仍然要借助于包括文献分析方法在内的各种方法解决这个重大课题。二是研究思想发展史。历史文献也有发展变化的过程,通过分析比较可以认识思想观点的变化过程。比如,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一文,从1925年12月第一次公开发表到新中国成立后收入《毛泽东选集》,曾有多次修改,反映了毛泽东在阶级分析问题上的认识变化过程。运用文献研究法,就是要把该文章发表的各个版本搜集起来,比较每一处文字和观点的修改变化,从而分析毛泽东在该问题上的认识变化过程。这种研究方法对于认识思想发展史是极为必要的,是解决某些重大问题的重要途径。这种研究方法显然有别于为做研究而进行的资料准备和文献综述。
第五,计量史学方法。计量史学方法是指运用自然科学中的数学方法,通过对历史资料进行数量分析或制定各种数据模型等,对历史现象与过程开展的历史研究。历史著作中记载数字或进行一些数据统计,古已有之。将计量分析作为研究方法则是近代受统计学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1922年11月,梁启超在东南大学作了题为《历史统计学》的演讲,提出:“历史统计学,是用统计学的法则,拿数目字来整理史料、推论史迹”。在西方,20世纪初计量分析在历史研究中逐步受到重视。科学发展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它日益深刻的数学化和计算机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几乎所有科学领域或门类都会受到数学方法、电子计算机和其他相关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的影响,表现在历史科学领域内的,便是计量史学的兴起。20世纪60年代后,西方出现了一大批专门从事历史计量研究的计量史学家,电脑的应用和高等数学也成为西方高校历史系学生的基础训练,并由此形成了一个学术流派,即计量史学派。
党史研究历来重视数据统计,但是把计量分析作为方法自觉地
在党史研究中运用,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事情。运用计量史学方法对于深化党史研究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促进了党史研究的精确化,增强了说服力。数字语言的准确性和通用性,使研究成果更趋逻辑严密。一些学者运用这一方法在研究组织发展、阶级阶层变化和军事斗争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在抗日战争的研究方面,一些研究者通过数据分析,阐释中共在抗战中的作用,提出了有说服力的结论,推出了一些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二是拓宽了党史研究领域。运用网络系统,使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分析更加便捷,从而开拓出新的史料领域,包括人口史、城镇史、社会结构史等等。史料的丰富和数据处理的便捷化使党史研究能够在更宽广的视野和更深入的社会系统中深化研究内容。三是许多传统的结论得到检验和修正。历史研究常说常新,既在于时代条件和认知水平的变化,也在于新史料的挖掘。一些研究者从党的代表大会报告和领导人讲话所使用关键词的频次来反映党的工作重心和理论观点的发展变化,也会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计量统计对于海量数据的处理更加得心应手,使过去习以为常的结论有了新认识或新判断。比如,在南京雨花台被国民党反动派屠杀的英烈中留有姓名的就有1519位,通过对于这些英烈日记、家书等材料的系统整理分析,就能够更加深刻理解雨花英烈的事迹所展示的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当然,计量史学方法也有其局限性。其一,它只适用于历史现象中量的方面,对于思想理论等方面的定性分析则无能为力;其二,计量史学方法不能单独应用,必须同其他研究方法相配合,否则就会把丰富和生动的历史变成一堆枯燥无味的公式或模型,失去可读性。其三,数据的使用受历史观支配,以不同理论作指导的研究者会从不同角度选取自己所需要的史料。鉴于这些问题,党史研究者使用计量史学方法,在正确历史观的指导下,不但要善于对数据资料进行数量分析,更要注重提升理论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定量与定性有机结合,促进党史研究水平的提升。
近年来,党史研究者特别是一些研究生学位论文涉及的研究方法很多,除上述方法外,还有社会史学方法、心理史学方法、跨学科研究方法等等。研究方法重在运用,只要能够选择好适合选题的方法,对所选用的研究方法做到真学真懂真用,必然会有助于党史研究的深化和党史学科的健康发展。
党的历史研究
—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阶段
历史是一面明镜,可以映照现实,折射未来。
党的历史是我们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重温党的历史,不仅非常必要,也十分重要。
一、党走过的艰难历程
1949年10月,举行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由此开始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同时,这也是这段党史第一阶段“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的开始;1956年9月,党的八大召开,全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第二阶段“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的开始;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召开,下发“五·一六”通知,“文化大革命”正式发动,这是第三阶段“‘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的开始;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覆灭,这是第四阶段走向“历史的伟大转折”的开始;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这是两年徘徊历史的结束,也是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的结束,同时,又是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历史的开始。
通过深刻了解这段历史,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这段党史是党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一段波澜起伏、辉煌曲折的艰难历程。这29年中,我们党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凋弊、满目疮痍的烂摊子,面对1959年至1961年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遇到的困难世所罕见;我们遭到美国等国家对我国的经济封锁、军事威胁、政治孤立、外交压迫,受到的压力世所罕见;我们要废除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的剥削制度,基本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苏为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面临的任务世所罕见;我们发生和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甚至“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严重失误,遭受的挫折也世所罕见。
二、党29年来带领人民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29年,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发愤图强,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的29年。
概括来说,29年中我们党领导人民做了三件大事:一是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建立各级政权,胜利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二是通过“一化三改”,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三是初步探索了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了很大成就。这三者都是改变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
分开来讲,29年中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思想理论、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建设、人民生活和国防外交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在政治建设上,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两项基本政治制度。在经济建设上,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文化建设上,加强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普及了科学文化知识,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提升了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在民生上,改善了人民生活。在国防外交上,巩固了国防,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我们开展多边和双边外交,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9年中我们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所取得的成就为后来的改革开放,为我们今天的发展创造了根本条件,奠定了制度基础。
三、牢牢记取和把握历史的经验教训
恩格斯曾经指出:“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身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的快。”
邓小平也曾多次强调:“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的财富。”他还说:“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我们党是一个光明磊落,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勇于纠正错误的党;是一个认真总结经验,并善于总结经验,敢于从困境中奋起的党。正是我们党总结和汲取了29年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才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辟并形成和发展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和理论,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历史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我们党29年乃至90年的历史昭示: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不断地从实践中获得真知,不断地从人民群众中得到支持,不断地从自己的历史中汲取智慧,才能披荆斩棘,不断开拓出前进的道路。我们要倍加珍惜党的历史,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我们既定的宏伟目标,再创中华民族的复兴,再造社会主义的辉煌。
党史·党建
1.十六大以来党领导人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经验研究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文化工作的实践与基本经验研究
3.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与基本经验研究
4.十六大以来党推动文化改革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实践与基本经验研究
5.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研究
6.中国共产党专题史研究
7.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决策与事件研究
8.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分时期综合性研究
9.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会议与重要人物研究
10.《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与70年来中国文化发展研究
11.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实践与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研究
12.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的发展研究
13.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党应对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经验研究
14.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党正确处理人民
内部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历史经验研究
15.新中国成立以来党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历史经验研究
16.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历史经验研究
17.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处理同周边国家关系的历史经验研究
18.改革开放以来党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践与经验研究
19.改革开放以来党积极稳妥推进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与经验研究
20.改革开放以来党推动海峡两岸和平发展、促进祖国统一的实践与经验研究
21.十六大以来党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与经验研究
22.中国共产党九十年来社会公正思想研究
23.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形成的历史研究
24.中共党史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
25.中共党史学科建设与发展研究
26.科学发展观与党的建设研究
27.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实践与启示研究
2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党的建设的方法途径研究
29.文化领域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研究
30.坚持从严治党、消除“四大危险”问题研究
3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研究
32.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方法途径研究
33.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研究
34.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党建制度体系研究
35.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研究
36.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研究
37.建立健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研究
38.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研究
39.完善地方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研究
40.完善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研究
41.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研究
42.完善机制、提高竞争性选拔干部质量研究
43.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研究
44.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党政领导干部选拔培养链研究
45.加强农村、企业、社区等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研究
46.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研究
47.党员队伍规模问题研究
党史教育主题内容
党史教育主题内容包括“建党先驱——播撒火种红色之旅”“抗日烽火——太行抗战红色之旅”“新中国从这里走来——革命圣地红色之旅”“砥砺赶考行——脱贫致富之旅”“筑梦新时代——开拓奋进之旅”;这五大主题红色文化路线以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时间轴为主线,以党的重要历史时期发生在河北的标志性事件、具有深远影响的代表性人物为节点,以生动丰富、特色鲜明的内容,充分满足了大家深入学习党史、传承红色基因、感悟思想伟力的实际需求。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