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花田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振兴乡镇 > 依托“两假企业”+“两栖就业”的东北乡村振兴新思路

依托“两假企业”+“两栖就业”的东北乡村振兴新思路

来源:振兴乡镇 时间:2022-11-11 08:00:05 点击: 推荐访问: 两栖 乡村 乡村两级干部会上的发言稿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本文是以东北地区丰富的农业潜在劳动力资源承接沿海劳动密集型企业落户成为“两假企业”;以“两假企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资源使其实现工业与农业兼业性的“两栖就业”,依此形成东北地区承接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移的乡镇发展新模式,从而促进东北农民就业、实现农民增收、改善农村产业结构,推进乡村振兴发展。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论证东北地区依托“两栖”劳动力资源承接沿海“两假企业”落户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据此形成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承接产业转移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两假企业;两栖就业;乡村振兴;产业转移

[中图分类号]F2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4917(2019)03-0091-08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及其内涵与目标,充分表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认识和对“三农”发展的新部署。东北地区是“三农”高比重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有着季节性的特点。东北农民一年只种一季农作物,劳作时间集中在每年的春种(4月初—5月初)和秋收(9月中旬—10月中旬)两个时间段,其余10个月时间处于闲职状态。如何有效地利用10个月左右的闲职劳动力对解决东北地区“三农”问题,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出口市场、“农补”和农产品价格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因劳动力供给不足而陷入困境。如果能够将东北农村地区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加工工业有效结合起来,将能够长短互补,既能挽救部分加工企业免于破产,又能增加东北农民的工业化就业和工资性收入,还将有效提振乡镇经济,支撑与推进乡村振兴。本文提出“两假企业”+“两栖就业”的经济发展新模式,以期为东北乡村振兴和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提供可行路径。

“两假企业”是指落户于东北乡镇地区并以每年春种和秋忙时期为企业“两栖”型员工各放一个月假的经营模式运营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两栖就业”是指东北地区农民利用农闲的时间走进就近的企业打工,在农忙时在家务农的一种亦工亦农的兼业性就业方式。“两假企业”+“两栖就业”模式指依托丰富的季节性劳动力资源承接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落户东北乡镇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相关理论回顾

(一)劳动力流动理论

西方学者在农业劳动力流动方面提供了诸多有益研究。刘易斯首先提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揭示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律。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具有现代化工业和落后的农业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由于两个经济部门在劳动生产率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劳动边际生产率为零,因此劳动力资源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流动是必然的。在此基础上,尼拉斯和费景汉从动态的角度进一步发展了“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认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导致的农业剩余是劳动力从传统部门流向工业部门的主要动因[1]。与刘易斯等人的理论不同,乔根森认为农业人口向工业部门转移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口增长和消费结构的变动,人们对农产品的生理需求是有限的,而对不断发展的工业产品的需求却是无限的,因此在消费需求的拉动下,农业劳动力必然流向非农部门。[2]哈里斯-托达罗模型[3]在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时运用了微观视角,认为劳动力流动是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结果,其中预期收入差距和就业概率是影响劳动力做出流动决策的主要动机。而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社会网络理论将人际网络结构纳入农业劳动力流动的研究之中,强调地缘、亲缘、族缘等关系对农业人口配置的作用。

中国作为农业人口大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一直是国内学者普遍关注的焦点。孔祥智认为农业劳动力转移分为内部转移和外部转移两种途径,即农业部门内的转移和向非农部门的转移。[4]姚士谋、吴楚材认为亦工亦农人口是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并分析了亦工亦农人口的作用与前景。[5]李国英认为农业劳动力的无序流动会产生社会问题,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是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的良好手段。[6]白南生將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相结合,分析了二者的历史、现在及趋势。[7]

(二)产业转移理论

产业转移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长期以来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刘易斯对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动因进行了分析,认为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是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的主要因素。[8]赤松要提出了“雁行发展模式论”[9],该理论基于比较优势的角度描述了经济后起国的某一产业经历从进口、国内生产到出口的发展过程。小岛清的“产业边际扩张论”[10]认为一国对外投资应从在本国已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边际产业)依次进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比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更容易进入边际产业的行列。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1]将产品分为新创、成熟和标准化三个阶段,每一阶段具有不同的地区选择差异。德国经济学家韦伯是产业转移区位理论的代表人物,其将地理空间要素纳入产业转移的研究之中,认为“区位因子”是产业转移的决定因素[12]。卢根鑫提出了“重合产业”[13]的概念,认为产品生产的相似性和价值结构的异质性是产业转移的因素。魏后凯强调产业转移过程中政府的作用,要求迁出地和承接地政府有所作为,以达双赢结果[14]。

东北地区引入“两假企业”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一种具体表现,而“两栖就业”是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特殊形式。上述研究为本文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此基础上探索“两假企业”+“两栖就业”模式的发展路径。

三、东北地区引进“两假企业”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分析

(一)“两假企业”转移东北的可能性分析

目前我国东部经济发达省份正处于传统产业调整时期,东北地区依托自身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良好的基础设施、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相对低廉的生产要素成本为承接东部发达地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引进“两假企业”提供了可能性。

第一,东北农村地区劳动力资源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具有很强的互补性。首先,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具有只忙春秋各一月的特点,东北农民每年大约有10个月的劳动力闲职状态。而东北地区作为传统的农业生产基地,拥有相对丰富的农业劳动力资源。如表1所示,2014—2016年间黑龙江省有700万以上的农业劳动力,吉林省有500万以上的农业劳动力,辽宁省有600万以上的农业劳动力。东北地区总计有1 900万以上的农业就业人口,除去部分林业、畜牧业、渔业从业人员,东北地区保守估计有逾1 000万的潜在劳动力资源。如果能充分利用东北地区如此巨量的潜在劳动力资源优势,实现对南方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有效对接,不仅可以使东北农民实现增收,还可以活跃东北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投资不过山海关”的窘境。其次,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我国劳动力资源也进入了短缺时代,不少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因高昂的人工成本而难以为继。在我国已经跨过“刘易斯拐点”[15],劳动力资源短缺和农业劳动力边际效应几乎为零的现阶段,逾1 000万的潜在劳动力是东北地区独有的稀缺宝贵资源。充分利用东北季节性劳动力资源[16],引进“两假企业”可成为未来东北地区招商引资振兴发展的重要取向。

第二,东北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东北地区在森林资源、耕地资源、野生植物资源、矿产资源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这为木材加工、粮食和农副产品加工、特色种植与特产加工、矿产资源开采及加工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加之东北作为老工业基地,良好的产业聚集基础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优越的资源禀赋和基础设施条件构成了承接东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的重要前提。

第三,东北地区具有相对低廉的生产要素成本优势。近年来东部发达地区呈现土地资源短缺的现象,土地租金上涨,加重了企业的负担。而东北地区具有土地广袤的特点,使之土地成本相对低廉。除此之外,由于较低的工资收入和消费水平,东北农村地区还具有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

第四,“两栖就业”+“两假企业”的经济发展模式契合东北农民的心理意愿。除了“春种”和“秋收”之外,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我国东北地区的农民处于“闲置”的状态,但却很少有农民利用空闲时间外出打工,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粮食价格的逐年上涨,加上国家对粮食作物的直接补贴政策,增加了农业的效益。其次,传统农业文化影响深远,“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至今仍然是很多东北农民满足的生活追求,不愿离土离乡打拼闯荡。“两栖就业”+“两假企业”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农民就近就能找到做工的机会,节省了打工成本,并且“两假企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对技术要求不高,农民容易胜任。这符合绝大多数东北农民的小农意识和恋家情结。

第五,“两栖就业”+“两假企业”的经济发展模式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要求。乡村振兴的目标在于提高村民在农村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面,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的问题。“两栖就业”+“两假企业”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不削弱农业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增加二、三产业的比重,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增加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要求。

(二)“两假企业”落户东北的可行性分析

1.东北地区产业承接力分析

本文选取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各省统计年鉴中的行业数据,以此计算出东北三省各细分行业产业梯度系数进行比较,判断地区内哪些产业在发展上具有比较优势,进一步论证在东北地区引入“两假企业”的可行性。产业梯度系数(IGi)以区位熵(LQi)和比较劳动生产率(CPi)两者的乘积来表示。区位熵表示某一地区某一行业所具有的生产专业化程度,区位熵的值越高,则表明该地区该行业的增加值对本地GDP的贡献率相对而言大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发展上具有相对优势,反之亦然;比较劳动生产率表示某一地区某一行业劳动力所创造产值的高低, 比较劳动生产率值越高,则表明该地区该产业劳动生产率大于全国平均水平,则在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反之亦然。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Gi表示东北地區各省份i行业产值占该省工业制造业总产值比重,Ci表示全国i行业产值占整个区域工业制造业总产值比重,Vi表示东北地区各省份i行业总产值在全国同行业总产值中的比重,Ei表示东北地区各省份i行业就业人数在全国范围内同行业就业人数中的比重。由此计算出东北三省分行业产业梯度系数。

根据产业梯度理论,当产业梯度系数大于1时,说明该产业处于高梯度水平,在本区域内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同时也说明了该地区承接该类型产业转移的能力较强。如表2所示,黑龙江省8个产业的梯度系数大于1,其中石油与天然气开采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木材加工及其制品业的产业梯度系数达5.0以上。吉林省产业梯度系数大于1的行业有14个,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木材加工及其制品业、医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工艺品和其他制造业的产业梯度系数达3.0以上。辽宁省产业梯度系数大于1的行业有6个,其中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的产业梯度系数高达11.7。总的来说,东北地区由于人力、自然资源相对丰富使得东北三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实力较强的轻纺工业、矿产资源开采和加工工业及部分装备制造业,这让东北地区承接经济发达地区转移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具备一定的可行性。

2.沿海经济较发达省份产业转移趋势分析

广东省是“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引擎,而浙江省和江苏省是“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者,选取浙江、江苏、广东这三个较具代表性的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以下简称“东部三省”),通过偏离-份额分析法对三个省份的产业转移趋势进行分析。该方法将区域经济的发展视为动态变化的过程,以全国或某一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作为参照,将自身某一时期某一产业的经济总量变动情况(Gij)分解为三个分量:份额分量(Nij)、结构偏离分量(Pij)和竞争力偏离分量(Dij),以此来判定该区域内产业结构的优劣和竞争力的强弱,筛选出具有转移趋势的产业。

如表3所示,除了开采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矿产资源开采及加工业之外,“东部三省”的Nij值和Pij值均大于0,说明除了少量资源密集型产业,其他产业依旧保持着较强的经济增长态势。但“东部三省”的Dij值却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离,因此在分析产业转移趋势主要参考Dij值,在全部32类产业中浙江省Dij值小于0的产业有27个,江苏省和广东省Dij值小于0的产业均有11个。表4筛选出其中具有转移趋势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进一步观察“东部三省”具有转移趋势的产业,不难发现这些产业主要集中在对劳动力资源较为依赖的轻纺工业和具有原料指向性的矿产资源加工业及部分装备制造业。

通过对比分析东三省产业梯度系数和“东部三省”的竞争力偏离分量指标,可以看出,东北区域内较有竞争力的产业与“东部三省”具有转移趋势的产业具有较大的重合性,进一步验证了东北地区承接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落户的可行性。因此东北地区应依托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农村地区的“两栖”劳动力资源,积极承接东部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引进“两假企业”,从而改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增加农村劳动力收入、促进村镇产业结构升级,进而刺激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东北地区乡村振兴的进程添砖加瓦。

四、“两假企业”+“两栖就业”模式实现东北乡村振兴的路径

“两假企业”+“两栖就业”的经济发展新模式,是东北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经济发展的可行取向,可作为新模式推广应用,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其可能的实现路径:

表4“东部三省”具有转移趋势的产业地区产业浙江除烟草制造业,家具制造业,通信设备及计算机制造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开采业之外,其他细分行业均有转移趋势江苏饮料制造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通信设备及计算机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工艺品和其他制造业广东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造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工艺品和其他制造业

(一)优化劳动力供给结构,合理开发“两栖”劳动力资源

当今中国已进入劳动力紧缺时代,东北农村地区超过1 000万的潜在劳动力资源显得难能可贵,如何最大限度地予以开发利用意义重大。首先,政府应当做好宣传工作,鼓励农民农闲时期在就近的“两假企业”做工。并构建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准确地为农民提供“两假企业”的就业信息,同时为“两假企业”提供闲职劳动力信息,实现供求双方劳动力信息的有效对接。其次,对农民给予适当的技能培训,使其能够从事一定的技术型劳动,并快速地适应工农并举的工作方式。此外,劳动力素质不高已成为制约东北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为了适应未来产业转移的要求,要在政府的支持下构建完善的劳动力资源体系:一方面是要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打造从职业技能教育、基础教育到学历教育的多层次教育体系;另一方面有必要建立全国性的产业转移配套人力资源培训平台,在东北地区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工业区里搭建若干产业转移培训平台,每年定期聘请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成熟开发区的招商专家、研究机构产业转移咨询专家对东北地区园区招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学习经济发达地区招商引资和产业转移的经验,使东北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尽量少走弯路。

(二)为“两假企业”的引进打造平台和支撑点

“两假企业”作为承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的载体,是“两栖就业”+“两假企业”经济运行模式的关键,必须给予良好的发展平台和强有力的支撑。第一,要做好产业园区的建设,在城郊或乡镇地区兴建产业园区,作为“两假企业”的落脚点,同时也能满足农村闲职劳动力就近就业的需求。第二,政府要为“两假企业”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在企业落地过程中适当地出让土地,在企业新模式运行的初期给予企业如税收减免、贷款贴息或工资补贴等,为“两假企业”的落地和成长开设绿色通道。第三,减少制度障碍,减低“两假企业”的落户成本。

政府要改变工作作风,确保项目的进入和实施畅通无阻。加强各部門的合作,提升办事效率。同时开展高效便捷的办公服务模式,及时解决“两假企业”落户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让投资者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得起来。

(三)有针对性地承接产业转移,发挥东北地区的长板效应

并非所有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都适应东北地区的发展,因此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当有侧重性[17],依赖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势,重点承接经济发达地区食品、饮料、日用品、文具、饰品、小商品、礼品、服装、家具等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落户东北乡镇。同时根据东北不同地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引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耕地资源丰富的平原农业地区,主要引入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发展农业-加工业联动振兴道路;在森林资源、野生植物资源丰富的山区半山区可引入木材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保健品制造业;针对耕地资源和畜牧资源兼备的半农半牧区重点引进农副产品加工业、皮革毛皮及其制品业等;针对一些具有矿产资源优势的地区重点引入矿产资源加工业。各地区依赖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势因地制宜,承接不同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形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依此推动乡村振兴和村镇化进程。

(四)承接产业转移与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促进城乡经济融合发展

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18]。在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布局方面,不能太过于分散式,要采取相对集中的产业转移方式。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经济绩效,降低环境污染的治理成本,也能加快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在产业园区建设方面,首先要加强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其次要完善交通网络布局,打造从城市到产业园区再到农村的高效交通体系。此外,改变产业园区以往单一的生产功能,融入生产、生活、服务等多种功能。使产业园既能更好地服务于产业工人生活,又能更好地服务于生产活动,同时实现城乡之间的紧密连接,促进城乡经济融合发展。

(五)建立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留住产业移民

传统的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在竞争力上存在差距,因此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劳动力将不可避免地从农业部门流向工业与服务业部门。政府在实际劳动力流动過程中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发挥其引导作用。

首先,双重户籍制度的存在以及城乡之间的一些歧视性政策严重阻碍了城市化进程。例如,进入城市转移就业的农民工的职业工作受到限制,这限制了劳动力的流动。对于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来说,打破政策束缚,释放束缚在土地上的劳动力资源,增强劳动力的流动性,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由于农业部门在产业竞争力方面弱于工业和服务业,几个经济部门间存在较高的收入差距。这导致了一些技术熟练的农民放弃农业生产,搬到了有更高收入的工厂所在地,导致农村土地闲置,损害了农业的利益。这就要求政府合理利用农村劳动力,不能把农村劳动力束缚在土地上,也不能盲目鼓励农村劳动力进城。所以本研究提出了工业兼农业的“两栖”就业,一方面,针对想要进入城镇工作的东北农民,我们应该加强他们的职业培训,提供就业信息,使他们能够快速进入岗位,或者在不同的岗位上变换,以减少摩擦失业。另一方面,针对不愿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也要给予一定的技术培训,提高农业竞争力。总的来说,要让农村闲职劳动力得到更为合理地配置。

第三,随着东北地区引进“两假企业”步骤的推进,未来可能会涌入一批产业移民。这些产业移民不仅包括东北农村地区的“两栖”劳动力,也包括来自经济发达地区的技术管理人员,如何更好地将工业移民融入当地环境,以及如何将这些工业移民纳入城市化,是决定未来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一方面要强化引导中高层次人才落户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有必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符合工业移民就业特点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必须全面推广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使工业移民在就业的同时无后顾之忧。

综上所述,在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劳动力资源匮乏的当下,利用东北巨量“两栖”劳动力资源承接沿海地区“两假企业”的落户具有相当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是东北地区提振乡镇经济和突破农民收入增加瓶颈的可行手段。在推广应用的过程中,要求政府有所作为,有针对性地承接沿海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培育“两假企业”发展平台,合理利用农村“两栖”劳动力资源,同时结合东北城镇化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从产业-企业-个人层层推进打造“两假企业”+“两栖就业”的经济发展新模式。

[参考文献]

[1]Harry T Oshima.: “The Ranis Fei Mod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Comment”,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53, No. 3,1963,pp. 448-452.

[2]Dale W Jorgenson.:“The Development of a Dual Economy”,The Economic Journal, Vol. 71, No.2,1961,pp.309-334.

[3]Todaro M P: “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59, No. 3,1969,pp.138-148.

[4]孔祥智:《我国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选择——双梯度交叉转移模式》,《四川省情》2006年第2期。

[5]姚士谋、吴楚材:《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的一种特殊形式——试论我国的亦工亦农人口》,《地理学报》1982年第2期。

[6]李国英:《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模式》,《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第10期。

[7]白南生、李靖:《城市化与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8年第4期。

[8][英]阿瑟·刘易斯:《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乔依德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37—45页。

[9][日]赤松要:《我国产业发展的雁行形态——以机械仪表工业为例》,《一桥论丛》1965年第36期。

[10][日]小岛清:《对外贸易论》,周宝谦译,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1页。

[11]Raymond Vernon:“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vestment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 80,1966,pp.190-207.

[12][德]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李刚剑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3页。

[13]卢根鑫:《国际产业转移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0页。

[14]魏后凯:《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竞争力的影响》,《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年第4期。

[15]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经济研究》2010年第4期。

[16]韩明友、冷嘉璐:《提升农村劳动力季节性转移效益》,《中国县域经济报》2015年9月28日。

[17]黄海峰、葛林、王美昌:《欠发达地区产业承接的重点行业选择》,《经济问题探索》2014年第11期。

[18]曾祥炎、刘友金:《基于地域产业承载系统适配性的“产-城”互动规律研究——兼论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对策》,《区域经济评论》2014年第1期。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