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 选用4种药剂(其中2种杀菌剂、2种杀虫剂),通过不同混用方式研究其对玉米大斑病、穗腐病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 在对玉米生产安全的前提下,吡唑醚菌酯与5%氯虫苯甲酰胺混用对大斑病的防治效果达93.66%,对穗腐病的防治效果达91.72%,且有显著增产作用,增产幅度达14.05%。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穗腐病;产量
中图分类号 S435.13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9)19-0156-02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19.045
Abstract Chosing four medicaments, including two kinds of fungicides and two kinds of pesticides, the effect of mixing different type medicament on northern leaf blight and ear rot of corn was investigated.The result showed that on the premise of ensuring safety, mixed pyraclostrobin and 5% rynaxypyr were used to contral maize northern leaf blight and the control effect was up to 93.66%,the control effect of ear rot diseases was up to 91.72%,and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yield of maize by 14.05%.
Key words Corn;Northern leaf blight;Ear rot;Yield
山西省玉米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146.67万hm2以上,玉米总产在750万t以上,是山西省粮食生产的重中之重[1-2]。玉米在山西省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一,在山西省粮食生产和粮食保障方面起到关键作用[3]。近年来,随着玉米种植总面积的不断增加,多年连作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免耕、秸秆覆盖、秸秆还田的大范围推广再加上山西省从北到南生态区复杂,气候多样化,单一感病品种的多年大范围种植[4-5],使得近年来,山西省玉米大田生产中大斑病与穗腐病的发生越来越频繁,范围越来越广,病害越来越重[6]。因为大斑病造成的早衰、倒伏不仅对产量有巨大影响,同时也影响了机械化收获的进程,穗腐病的发生,造成了玉米减产,在后期玉米仓储过程中,各种菌类毒素大量积累传染,玉米品质严重下降,使得人畜的食用安全没有了保障[7-9]。多年来,生产中对大斑病与穗腐病的防治由自由发生逐渐发展到单一防治,但主要表现为以治为主,以防为辅,病害发生后才采取对应某种病害的措施,防治效果往往不理想,防治的经济效益差。
前人在药剂的种类、浓度、用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多是在单一病害防治效果方面。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2种杀虫剂的混合施用,在玉米喇叭口期一次性喷施,研究其对玉米大斑病与穗腐病的防控效果,以及对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旨在为山西省玉米大田生产中玉米大斑病与穗腐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8年在山西省潞城市黄牛蹄村进行,该地块的地理坐标为113.37°E、36.31°N。前茬作物为玉米,播种前试验地0~2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有机质7.22 g/kg,全氮0. 84 g/kg,碱解氮80.21 mg/kg,速效磷8.97 mg/kg,速效鉀7.12 mg/kg,土壤容重1.51 g/cm3。pH 7.5,属中等肥力水平。
1.2 试验材料 玉米品种选用近年来生产中易发生大斑病与穗腐病的玉米品种先玉335。试验选用的杀菌剂杀虫剂及其详细情况见表1。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计9个处理,每个处理种植3次重复,共27个小区,每个小区种植面积50 m2,等行距种植,种植密度为60 000株/hm2。药剂喷施共设8个处理,分别是A、B、C、D、AC、AD、BC、BD,对照为清水处理。在玉米12展叶喇叭口期喷施,喷施时按照500 L/hm2的用水量来配比药液,使用台州市黄岩绿野喷雾器厂生产的5WDD20L背负式电动喷雾器一次性喷施。为了试验统计方便,对9个处理进行了统一编码,具体编码见表2。
1.4 调查项目与方法
喷药后每隔5 d调查一次各处理小区玉米生长是否正常,有无药害发生,连续调查5次。试验在9月15日统一调查大斑病与穗腐病的发生情况,9月22日统一收获取样回室内考种。室内考种调查穗部性状(穗长、穗粗、穗粒数、千粒重),小区产量最终折算成14%标准水的标准公顷产量。调查病害采用5点取样,每点15株(调查中间3行,每行递进取5株)。大斑病与穗腐病调查过程中的病害评级方法参照王晓鸣等[10]的《玉米病虫害田间手册——病虫害鉴别与抗性鉴定》。大斑病、穗腐病的病情指数与防治效果的计算公式:
病情指数=(病害级别×该级别植株数)/(最高病级×调查总株数)×100
防治效果=(对照区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对照区病情指数×100%
1.5 数据分析 采用DP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并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药剂施用的安全性调查
5次安全性调查结果均显示,该试验9个处理均未对玉米产生药害以及不良影响。
2.2 不同处理对玉米大斑病、穗腐病的防治效果
由表3可知,处理KN1 10%苯醚甲环唑的单独施用,对大斑病的防治效果为83.90%,对穗腐病的防治效果为-6.62%;处理KN2吡唑醚菌酯的单独施用,对大斑病的防治效果为7997%,对穗腐病的防治效果为2.32%;处理KN3 10%四氯虫酰胺的单独施用,对大斑病的防治效果为-1.54%,对穗腐病的防治效果为75.17%;处理KN 45%氯虫苯甲酰胺的单独施用,对大斑病的防治效果为3.77%,对穗腐病的防治效果为67.88%;对照清水处理KN5大斑病病情指数为58.4,穗腐病病情指数为30.2;处理KN6 10%苯醚甲环唑与10%四氯虫酰胺的混合施用,对大斑病的防治效果为81.85%,对穗腐病的防治效果为72.19%;处理KN7 10%苯醚甲环唑与5%氯虫苯甲酰胺的混合施用,对大斑病的防治效果为85.10%,对穗腐病的防治效果为74.50%;处理KN8吡唑醚菌酯与10%四氯虫酰胺的混合施用,对大斑病的防治效果为80.31%,对穗腐病的防治效果为63.91%;处理KN9吡唑醚菌酯与5%氯虫苯甲酰胺的混合施用,对大斑病的防治效果为93.66%,对穗腐病的防治效果为91.72%;由此可以看出,4种药剂单一施用对玉米大斑病与穗腐病的效果不同,但整体效果不好,药剂混合施用后,对玉米大斑病与穗腐病的防治效果具有显著改善,以KN9吡唑醚菌酯与5%氯虫苯甲酰胺的混合施用处理防治效果最佳。
2.3 不同处理对玉米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由表4可知,在穗部性状穗长、穗粗、穗粒数方面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只有在穗长方面4个混合施用处理的穗长显著高于4个单施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在千粒重方面,KN8、KN9处理高于KN1、KN2、KN3、KN4、KN6、KN7处理,与KN6处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与KN1、KN2、KN3、KN4、KN7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所有药剂处理的千粒重均高于对照KN5处理,且差异达显著水平;在最终产量方面,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KN9、KN7、KN6、KN8、KN2、 KN1、KN3、KN4、KN5,KN7、KN9处理显著高于KN1、KN2、KN3、KN4、KN5、KN6、KN8处理,且差异达显著水平,KN1、KN2、KN3、KN4、KN5、KN6、KN8处理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药剂处理KN9、KN7、KN6、KN8、KN2、 KN1、KN3、KN4与对照KN5处理相比,增产幅度依次为14.05%、11.63%、6.35%、6.17%、3.41%、3.33%、2.37%、1.04%。KN9吡唑醚菌酯与5%氯虫苯甲酰胺的混施与KN710%苯醚甲环唑与5%氯虫苯甲酰胺的混施这2个处理的增产幅度均达10%以上。
3 结论
该研究结果表明,杀虫剂与杀菌剂的混合施用,在玉米大斑病与穗腐病的防控效果方面,2种病害均有明显防控效果,以吡唑醚菌酯与5%氯虫苯甲酰胺混用防控效果最佳,对大斑病的防治效果达93.66%,对穗腐病的防治效果达91.72%,10%苯醚甲环唑与5%氯虫苯甲酰胺混用防控效果次之,对大斑病的防治效果达85.10%,对穗腐病的防治效果达74.50%;杀虫剂与杀菌剂的混合施用对产量的影响表现与对大斑病与穗腐病的防控效果表现一致,以吡唑醚菌酯与5%氯虫苯甲酰胺混用增产效果最明显,增产幅度达1405%,10%苯醚甲环唑与5%氯虫苯甲酰胺混用增產效果次之,增产幅度达11.63%。该试验中8个药剂处理均未对玉米产生药害和其他不良影响,此施用方式与浓度剂量均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叶志强,陈荣丽,蔡成雄,等.不同种衣剂对玉米生产的影响研究[J].种子,2018,37(2):131-132.
[2] 赵培芳,李玉萍,姚晓磊.山西省玉米生产现状与发展问题探讨[J].山西农业科学,2015,43(8):1031-1034.
[3] 王美霞,赵怀生,李海燕,等.山西玉米产业现状与发展思考[J].山西农业科学,2013,41(3):301-303.
[4] 贾晓艳,朱云峰,金菲菲,等.玉米自交系成熟期籽粒含水量分析[J].种子,2018,37(10):79-81,84.
[5] 王向鹏,张如养,范会民,等.适宜籽粒机收玉米杂交组合的鉴定和筛选研究[J].种子,2017,36(6):75-78.
[6] 胡建坤,黄瑞荣,黄蓉,等.4种杀菌剂防治稻瘟病的效果及其评价[J].江西农业学报,2015,27(1):39-41.
[7] 王丽娟,董怀玉,陶烨,等.辽宁玉米产区引种玉米品种对多种病害的抗性评价[J].辽宁农业科学,2018(3):18-20.
[8] 石洁,王振营,何康来.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病虫害发生趋势与原因分析[J].植物保护,2005,31(5):63-65.
[9] 王黎明,郑兴权,刘传兵,等.鄂西山区玉米病害发生情况和趋势分析[J].湖北业科学,2009,48(11):2738-2740.
[10] 王晓鸣, 石洁,晋齐鸣,等.玉米病虫害田间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69-275.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