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德育,就是育德,它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中,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引导、激励和保障的作用。学校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性教育,是培养造就合格公民的关键点。
一、德育在智育中的渗透
智育的提升,是德育促进的结果。学生的学习成绩并非只是一个单纯的智育问题,影响学生学习成绩高低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只重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非智力因素的开发,那么,学生的实际效果并不会如愿以偿,甚至可能在某些情况下适得其反。学生的学习需要一种精神支撑,而这种精神动力、精神支撑的形成,依靠的并非是智育,而是德育。为此,在重视智育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德育,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智育与德育的融合以知识为载体,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道德教育、孝道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是小学阶段德育的核心,德育因素或蕴含于教材中,或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方法或教学过程,或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本身。因此,实施学科德育渗透有三条途径:一是具体内容的直接渗透;二是思想方法和观点的渗透;三是结合课堂和学生实际的随机渗透。各学科进行德育时,应把握两个原则:一是“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融合;二是教学方式的水乳交融,即在传授知识与能力的同时进行德育渗透,避免单纯的说教。我们反对纯技术性的学科教学,也反对将其他学科课上成品德课,从而失去了学科本位。
作为教师,应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善于利用本学科教材挖掘德育资源。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挖掘学科内容中的德育因素,备课时应深钻教材,于平凡处发现闪光点,于肤浅处提炼深刻点,努力寻找其中的育人契机;二是挖掘教学内容外的德育因素,如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寻找与教材类似的或起补充、拓展作用的资源。
二、德育在体育中的渗透
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指出,要以德育为首,追求育人的综合效率。体育的本质不仅仅是造就人的体质,还造就人的心灵。体育课常常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课堂,因为几乎每堂体育实践课都有游戏活动。体育游戏可以全面锻炼身心,帮助少年儿童认识客观事物,促进德育智力发展,陶冶高尚情操。
体育游戏是一项普及性的教育模式,任何身体运动的项目都可以有游戏的形式,任意一种游戏运动都能开发思想,成为思德教育的载体。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之后,挖掘里面的德育因素,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身体条件等各个因素,编排和组织各式各样的体育游戏,让学生的游戏活动中接受各种思想教育。如对“搬运接力”“、运水竞速”、“青蛙过河”等游戏进行改编,当学生完成规定的距离后,可适当地采用“设难法”,提出更高要求,增加难度(距离、重量、要求等),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勇于接受挑战、吃苦耐劳的精神。要求教师要善于创设“客观困难情境”,对学生逐步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难度,加大运动量,使学生在克服困难的意志努力中逐步适应。教师也要鼓励学生与主观困难(疲劳、小病、不愉快情绪等)作斗争,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有时还可为他们创造一种能发挥才能的良好环境,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充分自由行动,反复去尝试成功或失败的滋味。当学生成功时,教师应给予鼓励的话语,投去赞赏的目光,并提出更高、更难的目标,让他们面对新的挑战。在克服困难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可以增强他们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他们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三、德育在美育中的渗透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可以给学生以积极的思想影响。美好的艺术形象,可以给学生展示出社会生活的画卷,展现出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形象深刻地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并提供区别善恶、美丑、荣辱、正义与邪恶的标准。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体现着一定的社会思想,一定的社会道德,一定的人生价值,一定的追求与理想,使学生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从而提高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如果说,德育重在晓之以理,那么,美育则重在动之以情,只有有情,才可达理,情理结合,然后导之以行,方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正是由于德育与美育这种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效果,才能使学生得到和谐、完善、全面的发展。因此,可以说,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提高青少年对自然美、艺术美、形体美的感受和欣赏水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更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
从2002年10月开始,中央电视台每年推出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在社会上均引起强烈反响。这些人物身份不同,经历不同,但他们的故事都让人热泪盈眶,震撼人们的心灵。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他们以自己的行动从不同角度诠释了对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谛。以这种大爱大美来激发我们对于美好未来勇于拼搏、勇于奋斗的高尚的道德情操。
四、德育在劳动教育中的渗透
邓小平同志指出:“学校要给学生参加劳动的机会,劳动是教学,是政治思想课……”人处于群体之中,学习、工作、生活的过程都是与人合作的过程,正如歌中所唱:“人字是相互支撑的”。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协作精神、主动团结意识能使学生在自主的基础上正常发展,在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中,由于实际教学的需要,经常开展分组学习及讨论活动,在活动中会遇到器材少或要分工的情况,这正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最佳时机。
除此之外,劳动还可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善于观察的精神。总之,在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只有将德育有机地渗透在活动过程之中,使德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更好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的发展,培养出新时期所需要的、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在智、体、美、劳的教育中渗透德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要靠教师常年累月的辛勤劳动,并将思想教育同其他学科教学中的组织与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奏效,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德育的效果。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