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花田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构筑江苏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南京江北新区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完整)

构筑江苏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南京江北新区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完整)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06-19 14:00:04 点击: 推荐访问: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构筑江苏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南京江北新区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完整),供大家参考。

构筑江苏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南京江北新区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完整)

构筑江苏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南京江北新区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时代决定使命,使命呼唤担当。作为江苏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南京江北新区肩负着建设国家扩大对外开放重要窗口、创新体制机制重要平台、辐射带动区域发展重要增长极、产城融合发展重要示范区的重大责任,承载着新时代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自2015年成立以来,江北新区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以使命必达的责任担当,抢抓机遇、改革创新,对标找差、奋力开拓,实现了经济转型和民生改善的蜕变,正成长为南京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江苏省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活跃增长极。

一是经济增长持续领跑。5年来,地区生产总值净增13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净增153亿元,人口净增80余万。到2019年底,地区生产总值2780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4037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469.6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3.5亿美元,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489.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7亿元,经济增速连续9个季度领跑全省全市,保持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二是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外资企业落地生根、本土企业国际化经营步伐加快,内外资融合发展、互动并进特征日趋明显。产业结构向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转变,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增长主引擎,初步形成了国际产业水平分工中的优势,基本站在了全球产业发展的制高点。2019年,集成电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22%,生命健康产业产值增长46%。

三是资源要素快速集聚。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国际先导性产业、国际资本和顶级人才集聚功能日趋完善,各种资源特别是创新性资源加快集聚、深度融合。5年来,引进各类人才36.8万人,其中诺贝尔奖得主、中外院士等知名专家58位;集聚各类金融企业700余家、基金400多支,认缴规模近5000亿元;建成新型研发机构77家,孵化和引进企业163家,专利申请量45155万件,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四是城乡面貌日新月异。道路交通、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全面提升,新主城建设取得引领性突破。行政村四级以上公路、污水管网建设实现全覆盖。外国语学校、托马斯国际学校、中大医院、鼓楼医院等一批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先后落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加快推进,宜居宜业的人居环境更加彰显。

江北新区地处南京市长江北岸,包括南京市浦口区、六合区和栖霞区八卦洲街道,规划面积788平方公里,人口约250万。5年来,新区紧扣自主创新先导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长三角地区现代产业集聚区、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的“三区一平台”战略定位,完善体制机制,集聚创新资源,发展高端产业,增强城市功能,打造优美环境,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

着力提升创新驱动力,不断培育新的发展动能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主战略,持之以恒推动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独角兽、瞪羚企业培育力度,建好用好重大科创平台,加快形成以创新为第一动力的经济增长模式。广泛集聚创新资源。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一方面,深化创新大国、关键小国的项目招引,先后与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合作,引进了剑桥大学、哈佛大学医学院、弗劳恩霍夫ipk研究所等全球顶尖创新资源;另一方面,在美国硅谷、英国牛津、德国法兰克福等地设立海外创新中心和人才工作站,累计吸引留学归国人员超过3000人。强化科创平台建设。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搭建“江北新区高企培育管理系统”和“江北新区一站式高企服务平台”,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740多家。同时,与南京工业大学、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上海有机所等高校院所合作,打造“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强化人才引领。加大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力度,制定发布“人才十策”“金融十条”以及集成电路人才试验区等特色政策,成立高层次人才举荐委员会,试点开展“双聘制”。每年约有3万名大学生落户新区,中青年拔尖人才入选数量全市第一,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1823名,形成高端人才加快集聚的良好势头。持续完善创新生态。着力打造完整的知识产权服务产业链,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中国(南京)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正式运营。加大国内外高端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引进力度,争创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成功举办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南京创新周等系列创新活动,推进苏港青年双创基地建设,创新创业氛围更加浓厚,创新指数呈逐年加速提升状态。

着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快构筑“两城一中心”

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紧扣“两城一中心”建设,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大做强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现代金融等主导产业,塑造产业发展新地标,增创产业发展新优势。着力打造“芯片之城”。着眼于抢抓信息产业前沿高地,以台积电项目为龙头,聚焦eda设计、ip等核心领域的自主可控,集聚集成电路上下游企业近600家,初步形成设计、制造、封测和设备材料等集成电路完整产业链。2019年,全产业链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05.6亿元,“芯片之城”的集聚效应初步显现。着力打造“基因之城”。顺应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拓宽国际视野,重点集聚生命健康、精准治疗、大分子药物研发、脑科学、高端专科医院、高端医疗设备等创新资源,打造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医疗服务体系。建成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年测序能力超50万人次,成为亚洲最大的基因测序基地。2019年全产业链主营业务收入突破900亿元,5年实现500%的超高速增长。着力打造“新金融中心”。坚持产业链、创新链、金融链融合发展,加快推进“科技+产业+金融”协同发展,以金融资产管理、vc/pe股权投资基金等产融结合的新型金融发展路线,助推“芯片之城”和“基因之城”建设。扬子江新金融示范区成功开园,赛仕金融科技创新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顺利入驻,工银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东方财富等260余家新金融机构先后落户。

着力提升城市承载力,推动江北新城高品位建设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正确处理产城关系、地上地下关系,加快过江通道建设,构建快捷交通路网,提供优质公共服务,高标准、高水平推动宜居宜业新主城建设,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全力推进核心区建设。以***商务区、研创园为重点,加速480万平方米地下空间建设进度,建成综合管廊26公里,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总院等11个百万平方米的载体实现封顶,腾飞大厦、孵鹰大厦等一批示范项目陆续建成,全长6.7公里的中心区江水源热泵项目取水补水工程全线贯通。完善交通运输体系。扬子江隧道建成并与长江隧道免费通行,长江大桥完成改造崭新回归,高标准完成江北大道、大桥北路等快速化改造和美化亮化,骨干快速路网初步形成。以远期24条过江通道为目标,加快推进长江五桥、浦仪公路西段、和燕路、建宁西路等5条过江通道建设,长江五桥即将建成通车。在已建成地铁10号线、3号线等4条轨道交通基础上,继续推进实施地铁s8线南延等工程,4号线二期即将开工。横江大道快速化改造全面完工,浦泗立交即将通车。加强和改善民生。大力引进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江北首个三甲医院—鼓楼医院江北国际医院建成开诊,南医大四附院即将建成投用,中大医院正在加快建设,南京一中、鼓楼幼儿园、托马斯国际学校等各层次优质教育资源汇聚新区。新区市民中心即将全面投用,南京美术馆新馆、江北图书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项目加快推进。滨江风光带、青龙绿带初步建成,羽毛球世锦赛、世界田径挑战赛等体育盛会在青奥体育公园举办,戏曲节、艺术节、音乐节等各类文化活动异彩纷呈,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满意度大幅提高。

着力提升生态支撑力,打造宜居宜业美好环境

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能力导向,以毫不动摇、毫不松劲的工作作风和实打实的硬核措施,持续优化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全力打造天蓝、水清、岸绿的美丽新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深入贯彻长江大保护要求,加快推进长江岸线整治。开展港口码头水污染长效治理,推进江北水上洗舱站建设,完成新材料科技园31家企业废水预处理设施及6家港口企业(计划拆除码头除外)水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完成长江岸线一期保护和整治修复,建成新化、刘家湖、大厂三个生态防护林湿地公园,深入开展“百项提升工程”行动,推动生产岸线向生态岸线转变,努力将江北滨江打造成国际一流水准的“城市客厅”。全力实施长江岸线湿地保护与环境提升工程,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即将建成投用,长江大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效。以***环保督察及“回头看”为契机,坚决打赢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扎实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完成137件生态环境问题整改,直管区7个街道全部创建成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街道。河长制管理实现全覆盖,基本消除黑臭河道。2019年,新区pm2.5年均值37.3微克/立方米,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72.9%;省考以上断面稳定达标,市考断面全面消除劣Ⅴ类;长江江浦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6个重点水功能区达标率100%。构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环境空气监测网络,严格实行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考核制度,推进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新材料科技园边界大气污染监控溯源系统建设。健全“互联网+”水源地管理模式,开发智慧水务系统,水源地监管人员、第三方管养单位、新区水源地管护专职机构线上实时掌握水源地情况,环境污染治理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治污与资源综合利用实现有效统一。

着力提升辐射带动力,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认真落实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涉及新区的各项任务,与全市其他板块、周边地区、苏北地区、长江中上游地区联动发展,充分发挥国家级新区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以特别合作区建设打造省内区域融合高地。以宁淮特别合作区建设作为新时代深化全省南北合作的重要突破口,不断完善以总体规划为统领、空间规划为基础、专项规划为支撑的统一规划体系,创新体制机制,推动资源共建共享,实现产业补链强链,共同打造的5g智造智慧产业小镇迈出坚实步伐。以跨界合作推进省际毗邻区域协同发展。按照研发和总部在新区、科技成果孵化及产业化生产基地在滁州的产业协同模式,推进宁滁产业协同配套和错位发展。依托苏滁现代产业园、滁州高教科创城、滁州原创科技城和来安汊河新城等载体平台,推动电子信息、营养健康、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家电等领域的行业龙头企业落地滁州。以“节点门户”建设释放国家战略叠加效应。抓住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布局机遇,推动北沿江高铁、南京北站等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构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通江达海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完善水路、铁路、公路、管道等于一体的综合运输功能,进一步强化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交汇节点和门户效应。依托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资源,建设江海转运枢纽。加强与中西部地区的物流、贸易流联动,积极申报设立综合保税区,优化片区口岸环境。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施“两步申报”通关监管改革试点。加快海外人才管理改革试点,量身定制引才绿色通道。

着力提升政府服务力,持续优化亲清营商环境

充分发挥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抢抓自贸区发展新机遇,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推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营商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不断创新新区管理体制机制。聚焦“去行政化”方向,系统设计职能机构、街道、产业平台职责体系,增强新区体制活力。构建“大部制+园区”组织模式,坚持“大职能、宽领域、少机构”,将原新区、高新区、化工园区三个单元38个部门大幅精简为15个职能机构,扁平化设置管理层级。剥离街道经济管理职能,突出其保障服务和基层治理功能,推动聚焦主责、各司其职、协同运作,通过进一步做精街道、做强社区、做实网格,推动街道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成为保障改革发展、深化社会治理的基层战斗堡垒。产业平台突出发展产业和服务企业职能,以“店小二+服务员”定位,靠前服务园区企业。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结合“宁满意”工程,纵深推进行政审批和商事制度改革,同步推进市场监管、综合执法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大数据分析为支撑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在全省率先实现“2330”改革目标。同时推进全国领先的法治园区建设,探索构建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营造公平有序、开放便利、简约高效的投资贸易环境。扎实开展平安新区建设。深入落实全省化工安全整治提升部署,对新区108家危化品企业制定“一企一策”整改方案,一批安全隐患得到有效处置和管控。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为抓手,推动“平安新区”建设取得新成效,有效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提升社会安全感。

江北新区通过5年的艰辛探索和奋力拼搏,大力培育新动能、激发新活力、塑造新优势,开创了国家级新区建设新局面,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新区的成功实践,给我们带来许多重要启示。

启示一: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高标准规划和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是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和“施工表”。江北新区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认真借鉴雄安新区、浦东新区等国家级新区经验,精心组织编制各类重要规划近190项,完成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等60余项,从顶层上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多规合一”。实践表明,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高端引领、规划先行,对标对表、精准定位,通过高起点、高标准的顶层设计,才能更好地引领高水平、高质量的开发建设。

启示二: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高端创新要素集聚集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高端产业,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赢得未来竞争的关键领域。江北新区紧紧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创新策源地”计划,在较短时间内成功打造了具有国际影响的“芯片之城”和“基因之城”。实践证明,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聚焦前沿产业未来产业,集聚国际国内高端创新资源要素,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全面增强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

启示三: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激发发展动力活力。改革开放是新区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国家赋予新区的重要使命。5年来,江北新区坚持国家级新区、自贸区“双轮驱动”,充分发挥改革开放上的试点试验和示范效应,以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激活内生动力,释放高质量发展动能。实践证明,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刀刃向内,坚决破除影响发展的思想障碍和体制机制障碍,坚定不移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内对外开放,不断在体制机制关键性基础性重大改革上取得突破创新,形成改革发展的强劲动力活力。

启示四: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既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级新区建设的基本遵循。江北新区始终牢记******人的初心和使命,准确把握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规律,一手抓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手抓民生建设迈上新台阶,推进经济社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实践表明,新时代努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落实新发展理念,全面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推荐内容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