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劳动最光荣》。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5月1日要放假,可是大家知道它到底为什么要放假为什么要举国欢庆呢?因为五一国际劳动节,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的节日,劳动者可以在这个节日让自己歇息一下,看看自己这近半年来的劳动成果以及为下半年的工作做好准备。同学们你们也是劳动者,你们劳动就是学习文化知识,你们这半年来学到了什么?未来的学习生活如何更好的进行呢?
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在九年级的语文课本《诗经·伐檀》中这么写道:"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这是一首嘲骂剥削者不劳而食的诗,表达的意思是奴隶们想到自己每天都从事着沉重的劳动,但却过着缺食少衣的生活,而那些奴隶主们,从不知稼穑之艰,狩猎之苦,却坐在家里吃着美餐佳肴,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昭示出了那些高高在上、自命不凡的"君"们的原形,揭露了他们寄生虫的本质。如今当然没有君主贵族一说,但是"啃老族"、"寄生虫"还是存在这社会上,同学们如果你们不能勤奋上进地学习,谁能保证以后你不会成为"啃老族"、"寄生虫"团队里的一员呢?
往大了说,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催人奋进的伟大时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任何一名劳动者,要想在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洪流中勇立潮头,在不进则退、不强则弱的竞争中赢得优势,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人生中有所作为,就要孜孜不倦学习、勤勉奋发干事。一切劳动者,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就能立足岗位成长成才,就都能在劳动中发现广阔的天地,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
最后用《我的未来不是梦》一句歌词来结束,你是不是像我在太阳下低头,流着汗水默默辛苦的工作。你是不是像我就算受了冷漠,也不放弃自己想要的生活。虽然劳动很辛苦,但是劳动最光荣!
谢谢大家!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热爱劳动,劳动无尚光荣》。
很快一年一度的五一劳动节就要到来了,我在这里先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吧:春天到了,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起主动帮老山羊爷爷收白菜。可是,面对老山羊爷爷的答谢,小灰兔接受了老山羊送的白菜,吃完了又去要;小白兔不要白菜只要菜种子,自己种白菜,收了很多很多白菜,还给老山羊送去一担呢。此时,如果问在场的同学们,你更愿意向谁学?我想大家一定异口同声:小白兔。为什么?这就是劳动的魅力。
高尔基曾说过: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双手创造出来的。其实我们生来就是一群劳动者,是劳动让我们创造出了这个七彩世界。是劳动,让田野瓜果处处飘香,是劳动,让红领巾喜悦地飘进知识的海洋。
老革命家朱德,在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帮助妈妈做事,在8、9岁的时候,朱德不仅能够帮助妈妈挑东西,而且还会下地种田了。每当朱德放学回家,总是悄悄地把书包一放,然后就帮助妈妈去挑水或放牛。有时候,他上午读书,下午种地。农忙的时候,朱德便整天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中深情地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她给了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生活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以后的生活中再也没有感到过困难,没有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了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有感到过劳累。由此可见,劳动不仅能够造就一个人,而且能够给人以快乐和幸福。常言道: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美好的东西付出相应的劳动和汗水才能获得。当一个人明白这些东西来之不易的时候,他才会更加珍惜,才能体验到快乐和幸福。
在校园里,每天都涌动着一群值日的同学,是他们共同创造了我们的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而他们正是在此的每一位热爱劳动的同学。无穷的知识都是劳动的结晶,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我们大家应该牢记这点,努力做每一件事,因为所谓劳动不单单是指打扫之类,而是劳务活动,对我们学生来说,那就是应该认真学习,不断进取,不断向上。
挖一捧黄土,可能没有太大价值。假如,烧制成为一块砖头,就是几角钱的价值。再如果,打制为一件泥塑工艺品,那可能就价值不蜚了。同样是劳动,黄土,砖头,泥塑,因为劳动的不同而不同。这就是创造的魅力。
同学们,别忘了我们是一群劳动者,更是世界的主人,我们需要的是跟着时代的步伐前进,劳动,创造劳动。
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的讲话的题目是:“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
劳动是光荣的,劳动人民是伟大的。是劳动创造了人类的文明,创造了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创造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劳动虽然辛苦,但劳动者却是幸福的,因为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同学们,请尊重我们身边的劳动者,向兢兢业业的老师问好已蔚然成风。那我们能否向门卫、宿管员、食堂工作人员、保洁员等一切劳动者问好?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劳动。
在平时生活中,有些同学存在不爱劳动的思想。个别同学当值日生不负责任,下课了黑板也懒得檫,扫地也是敷衍了事;有的同学大扫除时耍滑头,别人忙的满头大汗,他却躲在一旁;回到家更是以小皇帝自称,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惰生活。作为一名学生,我们从小就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认识到劳动最光荣,不爱劳动的人是可耻的。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表明:中国家庭的孩子每日平均劳动时间约为12分钟,还不及美国孩子的六分之一,仅为韩国孩子的四分之一,英国孩子的三分之一左右。我们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太少了,这对于我们的健康成长都是很不利的。
同学们,我们要以热爱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只要我们热爱劳动,只要我们努力过,我们就是最光荣最值得称赞的。只要我们用心去劳动,不管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我们一定能成为最快乐的劳动者。
最后,提前祝老师和同学们五一节快乐!
我的讲话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
今天我在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劳动最光荣》。
同学们,本周__就是五一国际劳动节了,我们站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纪念和庆祝这一伟大光辉的节日。让我们向全世界的劳动者致敬!
要学喜鹊造新房,要学蜜蜂采蜜忙。幸福的生活哪里来?要靠劳动来创造。
为什么说:劳动最光荣呢?因为没有劳动就没有一切。假如没有劳动,这世界就听不到机器的轰鸣,也看不到高楼的耸起;码头上消失了嘹亮的汽笛声,田野里没有了茂盛的庄稼;没有成队的汽车在路上奔驰,没有明亮的灯光在黑夜照明。
爱劳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热爱劳动更是我们少年儿童应有的品质。我曾看到一位三年级的小朋友,她从小热爱劳动。在家里她虽是独苗苗,可一点也不娇气。每天早起,自己穿衣,叠被子,整理房间;吃完饭,洗碗,抹桌子,收拾好餐具,主动帮助妈妈做家务。有一回,奶奶到学校去,看见她在扫地就要替她扫。可她却摆摆手,认真地对奶奶说:奶奶,我要做辛勤的蜜蜂,不做只会叫不会动手的知了。从小学好劳动本领,长大才能像爸爸妈妈一样当个劳动模范呀!
可是在平时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有些同学参加劳动时怕这怕那,有的同学可以说是根本不爱劳动,也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在家里一切都由家长做,连书包也是家长背。在外玩耍时,随意破坏绿化苗木。
从今天起,我希望同学们在学校、家庭都要积极参加劳动。真正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校的事情抢着做,家里的事情自觉做,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谢谢大家!
大家好!我是复兴中学高三(1)班同学,我叫__。今天我在国旗下演讲的主题是“热爱劳动,从我做起。”
热爱劳动,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是幸福的源泉。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一张名片。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就是一部劳动史。我们常把我们的国家称为“江山社稷“。社”是土地,“稷”是粮食,我们的祖先就是从最原始的劳作中,在土地上种植五谷杂粮,繁衍生息,形成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神农氏带领我们祖先刀耕火种,开始农耕;周租后稷善种五谷,至今被封为农神;嫘祖养蚕缫丝,舜开田制陶,大禹辛勤治水……有了社稷才有我们的江山,有了劳动才有了我们勤劳的中华民族。
然而,现在我们富裕了,有人却讨厌劳动了。有的同学甚至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
首先,我们现在的富裕是劳动得来的,劳动创造了财富。其次,学习和劳动根本没有冲突。我们的学习固然很忙很紧张,劳动恰恰是我们缓解紧张最好的方式。学习累了,我们做做家务,洗洗衣服,对放松我们紧张的学习神经很有好处。学习和劳动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还有人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
其实,我们所有的科技包括人工智能无一不是来自劳动的灵感,不管是出现在北京街头的机器人快递,还是可爱的扫地机器人;无论是银行里的机器人服务员还是刚刚出现的自动驾驶,这些都是来自我们的劳动的灵感。没有劳动,就没有所谓的“人工智能”。我们可以把一部分劳动交给“人工智能”但“人工智能”绝对代替不了我们的劳动。
更有人提出:“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
这样的人,真是没有责任心的人。劳动是苦,但有付出才有收获。至于把本属于自己的劳动推给别人,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劳动是我们的本分和责任。“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是传家之训;“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是立家之本。更何况“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劳动的人是勤奋的人,勤奋的人不怕奋斗,幸福都是奋斗得来的,幸福的源泉是劳动。我们不但要自己劳动,还要尊重别人的劳动,不乱人垃圾是对清洁工的尊重,不浪费粮食是对农民的尊重,不打砸公众设施是对社会劳动的尊重。劳动,是幸福的。
继承我们中华民族勤奋劳动的优良传统,热爱劳动,从我做起。民族复兴,我的"责任!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