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花田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带动就业增收(7篇)

带动就业增收(7篇)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3-05-09 18:50:07 点击: 推荐访问: 增收 就业 就业促进月活动总结

篇一:带动就业增收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拓展农业多功能

  带动农民就业增收

  作者:

  来源:《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2015年第12期

  休闲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有机融合发展的新兴产业,是农业多功能的拓展和农业产业链的延伸,是农业“接二连三”的重要载体。近几年来,江西省高度重视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出台了《关于促进江西省休闲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了《江西省休闲农业示范县、示范点认定管理办法》。同时,为打造独特的卖点,省委、省政府将休闲农业逐步列入了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扶贫开发、生态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的总体规划,并成为江西省加快旅游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多年的实践证明,休闲农业为全省农民就业增收拓宽了渠道,为农民返乡创业创建了平台,为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动力,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

  一、主要成效

  江西休闲农业发展时间不长,但在市场需求的强力拉动和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动下,发展势头强劲,呈现出产业规模日渐扩大、发展内涵不断提升、类型模式逐步丰富、发展方式逐步转变、综合效益同步提高的态势,形成了“布局优化、质量提升、领域拓展”的良好格局。

  一是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农民利用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农耕文化等资源创办农家乐、渔家乐、观光采摘园,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增加了农民的就业机会,为各类经济集体和农户带来了效益。据初步统计,2015年,全省各类休闲农业规模企业新增350家,总数达3550家;规模经营的农家乐新增2100多家,总数超过18300家;全省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已超过82万人,其中农民就业75万人,全省接待游客2200万人次,休闲农业综合收入122亿元,同比增长了15%,从业人员收入较普通农民高25%以上。

  二是创建创新了休闲农业品牌。通过示范引领、典型带动,不断提升了休闲农业的社会影响力,品牌建设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目前,共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0个,示范点20个,星级企业51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8个,“中国美丽田园”11个,全国十佳休闲农庄4个;创建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县22个,示范点220个。如,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依托蚕桑和茶叶产业,从一个财力吃紧的科研所转变成一个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014年旅游收入达到了6000万元;井冈山市菖蒲村、上犹县梅水乡园村、新余市昌坊村、武宁县南屏村等休闲农业示范点,以农业产业为依托,结合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和浓厚的乡土风情,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并通过农业部举办的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美丽田园等系列宣传推介活动,知名度大大提高,农业与乡村旅游十分红火。

  三是促进了农业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江西省精心策划和举办了一系列农业节庆活动,不断引导休闲农业向集群分布、集约经营转变。如,举办了赣南国际脐橙节、南丰蜜桔节、婺源

篇二:带动就业增收

  

  地方平台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吉林省乡镇企业局(农产品加工局)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是农业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建设小康社会重要支柱,也是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措施。度和效益增长较快的时期,已经成为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产业支撑。2.农村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民多渠道就业增收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解决城乡就业人员265万人,占全省城乡就业人员的20%,其中就地就近转移农村就业人员达248万人,占全省乡村劳动力资源的42%。同时,农民就业的劳务收入明显增加,再加上其他产业的发展,目前吉林省农民已经形成了多路进财、多元增收的格局。2003年以来全省农民人均收入和增幅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年均增长12.4%。2012年全省农民人均收入预计9000元以上,同比增长20%,其中二三产业收入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40%以上。这表明目前农民纯收入的构成已由过去粮食生产一支独秀,呈现出多渠道多元增收的格局。3.农村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扩大了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近5年,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每年都以15%以上的速度递增。2012年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突破3500亿元。同时涌现出了一大批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近3年来,吉林省采取内扶外引、重组兼并、技改扩产等措施,新上较大规模农产品加工项目2129个,其中投资1亿元以上的就有52个,形成了玉米、畜禽、特产品等10大龙型加工企业群。全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4000户,国家级龙头企业达到47户,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51户,其中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180个;粮食加一、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提高农村二三产业的战略地位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引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农产品加工局)的大力支持下,吉林省把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重大战略举措,统筹推进农村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在更高起点上,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村第二产业和以休闲旅游农业为主的农村第三产业。近五年,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村第二产业,每年都以15%以上的速度递增;以休闲旅游农业为主的农村第三产业,每年都以18%以上的速度增长,发展速度比较快的长春地区,每年以28%的速度递增。已经成为吉林省最具活力和希望的支柱产业。1.农村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推进了全省经济的较快增长2012年,全省农村二三产业增加值预计实现1750亿元,比上年增长16%,农村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16%;农村二三产业对农民就业增收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共安置人员265万人,同比增长1.1%,占全省城乡就业人员的20%,实缴税金预计达到132亿元,比上年增长17%,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14%。从总体看,吉林省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是近些年来较好的时期,也是改革开放以来,速46农产品加工业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地方平台的重大战略措施来抓。近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正是吉林省抓住了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这个关键点,不仅解决了农户单一生产经营与大市场对接的矛盾,而且拉长了产业链,实现了多层次、多环节增值增效;不仅使农民分享到生产环节的增值收益,而且还推动了农村生产力水平提高和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规模发展工量300亿斤,畜禽加工能力达到3.6亿头(只),农业产业化经营覆盖农户262万户,占农户总数的67%。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粮食、畜禽和特产品加工品种从不足100个发展到3800多个。全省10个先进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区销售收入都在5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百强企业销售收入都在5亿元以上,这些各具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为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奠定了坚实基础。集约经营,而且还促进了标准化生产,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农村经济快速发展。2.全面科学谋划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现阶段,吉林省正处在统筹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关键节点上,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激发创新发展活力,加快形成经济内生增长机制的关键节点。站在这个节点上,吉林省必须准确把握形势,切实增强危机意识,抓住机遇,利用各种有利因素,科学谋划农村二三产业的新发展。一是结合优化产业结构来科学谋划。优化产业结构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对推动经济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意义。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着力改变一产不稳、二产不强、三产不足的状况,把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与农业资源深加工特别是建设新型产业基地结合起来,把促进工业由大变强与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结合起来,把发展服务业与提高第一、二产业层次特别是产业链条的前伸后延结合起来,把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与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结合起来,促进二三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调发展、融合发展。二、创新思路、科学谋划,做大做强农村二三产业吉林省农村二三产业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做大做强的关键在于解放思想,科学谋划,强化措施,合力推进。1.进一步明确发展农村经济指导思想“三农”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之后随着农业和农村工作形势和任务的不断变化,客观上要求吉林省必须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指导思想。从多年实践探索中吉林省体会到:统筹城乡、工农和整个“三农”工作,必须不断强化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用城镇化理念建设农村、用现代化观念武装农民。为此,省委、省政府提出将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振兴农村经济,富民强省农产品加工业47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地方平台二是结合农民就业增收来科学谋划。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农民数量多,就业难,增收渠道窄。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并蔓延以来,已经影响了出口创汇企业的发展,同时也导致一些企业生产经营销售困难,农村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增收任务相当艰巨。现实告诉吉林省:应对挑战、克服困难,保障在农业;扩内需、保增长,潜力在农村;保民生、保稳定,重点在农民。只有坚持不懈地解决就业问题,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才能持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才能不断挖掘扩大内需的潜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到“十二五”期末,全省农村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将达到300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28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的50%。三是结合县域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来科学谋划。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是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是带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加投入、拉动消费、优化结构、改善民生的重要载体,发展县域经济是关键环节。吉林省双辽市在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农产品加工局)扶持下建设了农民创业园区,2012年农民创业实现销售收入71.2亿元,实现税收4.8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71%。多年实践证明,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就是发展县域经济,做大做强农村二三产业,就是做大做强县域经济。3.合力推动农村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从吉林省二三产业发展进程看,既有市场选择的结果,也有政府推动的结果,还有部门协作配合的结果。在工作中,努力搭建了5个平台。一是搭建政策平台。为了促进吉林省农村二三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从2005年起,省委、省政府连续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乡镇企业快速高效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快速发展的意见》等8个相关政策。同时,从2006年起,省政府每年安排资金,在全省开展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创业杯”竞赛活动,对成绩突出的市(州)、县(市、区)政府和主管部门进行表彰奖励。鼓励和促进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村第二产业和以休闲旅游农业为主的农村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二是搭建融资平台。为了解决农村二三产业融资难问题,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的意见》,按照有关政策的规定,吉林省组建了农业信用担保机构,并且积极组织规模以上企业同银信部门和担保机构进行对接,搭建起了银行—担保机构—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2012年为涉农企业解决资金258亿元,有效的解决了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融资难的问题。三是搭建科技平台。为了提高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吉林省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积极组织企业参加有关科技推广和对接活动,有效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自身力量,建立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新机制。在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和吉林省九个专业分中心的指导下,重点抓好企业自主研发机构建设,目前吉林省已有国家级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机构32个,省级科技创新示范企业258户。四是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吉林省积极组织有关企业管理人员参加各种培训班和高端论坛,开阔视野,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同时组织企业科技人员参加有关院校和科研单位的科技联合攻关行动,提高企业科技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吉林省开展了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吉林省已建设农民创业园区22个,完成职业技能培训鉴定10多万人。五是搭建市场开发平台。吉林省把培育品牌、推介名牌、开发市场作为工作重点,着力整合了吉林“鼎吉”大米、吉林长白山人参、通化葡萄酒和长白山泉阳泉矿泉水四大品牌。皓月分割牛肉、通化葡萄酒等100多个产品相继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名牌农产品,尤其是连续11届48农产品加工业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地方平台参加长春农博会和38次境内外展会以及全国农产品加工贸易博览会,推介名优特绿新产品3000多个,打造了吉林农村二三产业优势品牌。五年,农村第二产业要保持15%的增长速度,农村第三产业要保持18%的增长速度。到2015年,力争在2010年的基础上实现翻一番的目标。2.进一步加强改善金融服务,为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创造良好融资环境进一步发挥信贷资金的主渠道作用,按照省政府要求,今后五年全省贷款增幅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农村二三产业贷款增幅力争不低于全部贷款的增幅。同时,省政府设立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安排2亿多元,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助形式,引导金融资本进入农村二三产业。并且将逐年增加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拉动社会投入,增加总量、盘活存量,促进成长型企业尽快完成资本积累。3.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动农村二三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吉林省省从2007年起就明确了乡镇企业行政主管部门为农村第二三产业的行政主管部门,强化了部门职能,配备了力量,增强了服务能力。与此同时,省委、省政府近期还将出台有关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吉林省将协调有关部门,整合各方面力量,合力推进吉林省农村二三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进而实现富民强省的奋斗目标。吉林省农村二三产业,正在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为全省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后吉林省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以及全国乡镇企业与农产品加工业会议精神,切实推进农村二三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实现农村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三、立足全局、强化措施,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农村二三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吉林是全国粮食主产区,也是商品粮主要调出省份,在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上,吉林省立足建设现代农业,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资源整合机制、技术创新机制、企业家成长机制,推动农村二三产业实现区域联合、集群发展、多极增长、整体推进。全面提升农村经济总量、质量、效益,增强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1.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点扶持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吉林省在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乡镇企业快速高效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关于促进休闲旅游农业快速发展的意见》以及《关于进一步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意见》基础上,继续开展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创业杯”竞赛活动,扎实推进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和管理先进企业评选工作,全力促进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村第二产业和以休闲旅游农业为主的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今后农产品加工业49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篇三:带动就业增收

  

  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增收工作具体措施

  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增收工作具体措施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来宁视察重要讲话精神,按照至自治区、银川市相关文件精神和主要领导同志指标要求,我局认真完善和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和服务体系,落实“创业培训+担保贷款+创新服务”三位一体等帮扶机制,鼓励和支持全民创业,千方百计促进我市居民就业增收,工作具体措施如下:

  一、主要做法

  1、夯实基础,全力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不断优化就业创业服务,将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与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全程化服务有机结合,按照“四个到位”即“场地到位、经费到位、人员到位、工作落实到位”的工作要求,在各乡镇、街道社区民生服务窗口设置了专职创业就业服务工作人员,设立标示标牌,方便群众就近咨询与创业就业有关的政策、法规,就地办理《就业创业证》、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申请、公益性岗位安置、创业贷款审查等业务;

  二是不断深入创业示范型乡镇、社区建设活动,制定下发了灵武市创建创业型社区实施方案,加强基层就业创业专干业务培训,定期下基层指导工作,培育崇兴镇、郝家桥镇等7个创业示范型乡镇,1个创业示范型街道;

  三是开通灵武就业创业网和公众微信平台,搭建服务民生的新型政务信息平台。创业青年可登陆网站了解相关创业政策,求职者可通过网上参加招聘,就业者可网上报名参加培训,多元化的创业就业服务格局使群众享受到更便捷的就业服务,接受到更专业的创业指导。

  2、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构建良好就业环境。

  一是结合我市实际,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服务月”、“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民营企业招聘周”等多项就业服务专项活动,重点服务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城乡就业困难人员三大群体就业;

  二是多渠道促进困难人员实现就业。不断加强就业困难人员实名

  制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加大公益性岗位安置、社保补贴等就业援助活动,及时有效地帮助零就业家庭、残疾人、退伍军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4050人员等重点群体实现稳定就业。

  三是向灵武羊绒产业园区和再生资源循环经济园区等重点企业推荐就业;

  四是积极培育劳务服务组织和劳务经纪人,着力打造劳务服务品牌,努力拓宽劳务转移渠道。围绕我市优势特色产业,开展马家滩镇山草原养殖、郝家桥王家嘴草编、上滩村韭菜、新民村苗木种植、梧桐树水稻种植、循环经济、羊绒加工等劳务服务品牌培育,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切实增加农民的现金收入。针对移民群众,通过成立移民劳务服务站、泾灵新村创业协会、白土岗乡泾兴村劳务协会等方式,为新老移民享受就业援助、职业介绍、求职登记、创业贷款等民生服务提供便利,促进农村劳动力特别是生态移民转移就业,促进转移就业人员融入城市,实现就地城镇化和市民化。

  3、加大培训力度,着力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

  按照“先培训、后就业”的工作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能培训为突破口,坚持培训对象与培训项目相结合、理论

  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大力开展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

  一是依托工业园区扩规发展,开展订单、定向就业培训,将培训合格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有针对性地向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羊绒园区、临港产业园转移,并开展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

  二是强化对重点人群的`职业培训,大力实施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将家庭服务业、电焊叉车、养殖种植等多工种职业技能培训办在居民家门口,提高其培训积极性,切实做到以培训促就业,以技能促收入。

  三是鼓励有创业意愿、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城乡各类劳动者,以及处于创业初期的创业者参加创业培训,利用各类创业培训资源,开发针对不同创业群体、创业活动不同阶段特点的创业培训项目,普及创业意识教育,培育创业文化,不断提高受训者的创业能力。

  4、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全民创业组织领导、政策支持、服务、培训和考核五大体系,落实全民创业各项优惠政策。

  一是坚持灵武市全民创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通过不定期举办联席会议的方式,综合协调各部门扶持创业就业的资源优势,沟通各职能部门开展支持创业就业的工作信息;

  二是发挥现有的全民创业孵化园管理服务优势,用足用活扶持创业优惠政策,为初始创业者提供创业平台,帮助其做大做强企业;

  三是成立了灵武市志友创业协会、灵武市就业创业志愿服务导师团等创业平台,为创业者沟通行业信息、寻找合作伙伴

  牵线搭桥。

  三、认真贯彻落实促进就业重大政策的主要措施

  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契机,根据就业形势变化,及时充实和完善就业政策,确保政策措施具有系统性、可操作性和落地性。《灵武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创新创业服务促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已经基本形成,准备以正式文件形式出台政策。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通过政府购买公益岗位、援企稳岗、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指导等途径,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伍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多渠道增加城镇居民

  1、狠抓“小额贷款”,力促全民创业

  强化贷前调查工作,对每一笔贷款进行实地考察,掌握其经营场所和经营状况,并做好详细的贷前调查记录。加强贷前审核管理,防止作假并杜绝了不良贷款产生的隐患,将贷款风险化解为零。加强创业服务,支持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结合政策明确相关责任,开展创业帮扶,对符合条件人员发放小额担保贷款,积极探索抵押担保方式创新,对于符合国家政策规定、有利于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企业及个人,给予大力支持,有力促进全民创业工作,实施重点扶持,促进贷款带动效应。

  2、加强培训,提高培训质量

  进一步提高就业质量,增强就业稳定性,切实加强城乡职业技能

  培训,注重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一要加大培训力收入。

  度,建立满足城乡各类劳动者的免费培训体系,扩大职业技能培训范围,强化对重点人群的职业技能培训,逐步将所有有培训需求的劳动者全部纳入培训体系内;二要提高培训质量,坚持就业导向,强化服务,提升质量,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三要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深入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从规范培训标准、提高师资水平、完善培训模式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质量。

  强化创业培训,提高创业效果。利用各类创业培训资源,开发针对不同创业群体、创业活动不同阶段特点的创业培训项目,并纳入创业培训补贴范围;实施小微企业经营者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升培训工程,不断提升企业家创业创新能力。

  3、加强对就业困难群体的扶持

  进一步规范了公益性岗位管理,拓宽公益性岗位设置领域,维护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发挥公益性岗位促进困难群体就业的积极作用。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就业困难人群的就业工作。采取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解决好重点群体的就业问题。

  4、优化创业服务,完善服务体系

  进一步简化业务办事流程,创新服务方式,打造众创空间,聚集创业活力。坚持“政府提供平台、平台集聚资源、资源服务创业”的思路,发挥现有的全民创业孵化园管理服务优

  势,用足用活扶持创业优惠政策,为初始创业者提供创业平台,帮助其做大做强企业。

  5、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就业观念。

  利用网络、微信、微博等平台及时宣传推广,进一步提升我局就业创业综合信息平台的群众知晓率,为用工企业、个体经营户、社区居民、求职待业人员提供公益性信息服务,逐步利用移动网络终端实现就业创业信息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扩大信息覆盖面和服务范围。

  灵武市就业创业和人才服务局

  2017年8月24日

篇四:带动就业增收

  

  古北口镇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第一篇:古北口镇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古北口镇促进农民就业增收。1.加快推进古北水镇、新村建设等重点项目建设,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2.开发公园管护、水管、护林等公益性岗位,安排农民就业。

  3.进一步完善杨庄子村冬枣产业基地建设,新发展冬枣种植户40户。一季度,全镇517户低收入户中有311户脱贫。

  (古北口镇)西田各庄镇加快与开发区就业对接。1.组织镇村干部走进企业,提升对开发区就业形势的认识。2.加大与开发区和企业的沟通力度,实现空岗与就业人员有效对接。3.依托开发区大企业用工需求,采取因地制宜培训形式,提高农民就业能力。4.联合开发区和人力资源局组织大型招聘会和小型定向招聘会,突出就业针对性。目前已有500余名劳动力到开发区就近就业。(西田各庄镇)

  第二篇:促进农民增收

  白水民间资本助推经济发展澄城六大举措促进农民增收

  (记者

  王小丽

  通讯员

  杨娟)作为全省首个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意见》的白水县,今年民间资本呈现出活跃态势,已有48亿民间资本计划投向71个建设项目。白水县圣源果业有限责任公司二期工程目前正在建设中,这个占地15亩,由民间资本投资2800万元的工程计划建设18个冷库、两个储藏库和加工车间等,用于果品的冷藏和外贸加工,预计6月份就可以投入运营。白水康贸粮食物流、弘海

  海洗浴等项目也已开始试运营。这些注入白水民间资本的项目不仅涉足果业、粮食等基础产业,同时也逐步进入白水的基础设施、民生和社会事业等领域。

  近两年,白水不断放宽民间投资范围,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县内各阶层自主创业、引导外出打工人员回乡创业,吸引县外人员来白水创业。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性产业、市政设施、公益性事业、旅游开发等领域。开展各类培训活动,提高民营企业主管理

  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减免各类税费,帮助企业减轻负担。

  据介绍,今年全县民间资本共投向71个建设项目,总投资48.6亿元。目前已有26个项目开工,投资1.97亿元,全部项目有望在明年内完成。

  本报澄城讯(通讯员

  张建军

  记者冯战武)今年以来,澄城县委、县政府结合县情实际,围绕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21%的目标,重点实施六大举措,确保群众增产增收。这六大举措即:深入开展“水利建设年”活动,明确今年水利建设七大重点任务,为促进全县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县财政列出300万元专项资金,加大对苹果新建园苗木补贴力度。截至目前,全县新建果园2.4万亩,占全年任务的60%;对新建标准化圈舍每栋奖补1.8万元,对新建600头

  种猪场奖补80万元,进一步增强群众发展生猪产业的积极性,力争年内实现存栏70万头,出栏100万头目标。同时,狠抓生猪产业发展的饲料来源,全面扩大地膜玉米种植面积,积极落实农资补贴等,确保全县18万亩任务完成;严格按照“城乡增绿、农民增收”的方针,坚持经济林与生态绿化并举,全县新发展核桃经济林1.2万亩,绿化道路20公里,义务植树35万余株;抓住农民进城基础在户籍、核心在住房、关键在社保、重点在培训、根本在就业五个关键问题,建立和完善土地、住房、社保、就业、教育、卫生等各项相关保障机制,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目前700余人已办理落户手续;积极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春季“百日集中整治”活动,积极推行村、组(巷道)垃圾“户清扫、村收集、镇拉运、集中处理”模式,有效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第三篇:浅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浅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杨龙书

  [论文提要]:增加农民收入是改善农民生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针对影响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的各种因素,我认为,要增加农民收入,一是要加大政府资金投入,改善农村生产、投资环境;二是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不断增强农业竞争力;三是要积极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农民就业创业道路;四是要加强农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

  [关键词]:农民

  农民增收

  有效途径

  增加农民收入是改善农民生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努力开拓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既是我们面临的重大任务,又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增加农民收入对解决好“三农”问题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问题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农民增收面临的形势

  近几年来,国家一直非常重要“三农”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强农富农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有效地缓解了农民收入增幅下滑的态势,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的稳定和发展。但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及增长缓慢的态势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国际金融危机快速扩散和蔓延,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难度明显加大,国内通涨持续,农资价格不断上涨,生产成本不断加大,自然灾害频繁,农民增收乃

  1至“三农”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二、影响农民增收的原因

  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究其主要原因:

  (一)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

  经过多年来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仍然较低。农民仍然是靠天吃饭,一遇自然灾害,农业便减产。一旦遭遇天旱,农业用水就成问题,农业减产,农民减收就成定局。

  (二)农业成本增加、比较效益低

  近几年来,农产品价格虽然大幅提高了,但增速低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人工价格增速,致使农业成本大幅度增加,农业生产比较效益

  越来越低,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三)农民生产技术水平较低

  当前,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整体较低,尤其是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的能力差,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代农业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民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大多数劳动力属于进入劳动年龄人口自然形成的“体力型”劳动者,绝大多数农民还是从事传统的辛勤劳作,受到专业和职业培训的寥寥无几,造成农民在发展农业方面,缺乏有效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在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方面,缺乏筛选能力。不能有效地促进和拉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农民劳动力总量大,有效就业不足

  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深层原因,就是农业中的劳动力总量居高不

  下,农民的就业极不充分。这是农民主要靠农业难以保持收入增长的关键所在。

  (五)农业组织化程度低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一直以单打独斗为主,农村没有形成有利于扩大再生产的农业合作组织,小农户面对大市场仍是目前农村经济的基本格局。这种一家一户分散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信息化、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三、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对策

  针对影响农民增收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要促进农民增收必须着重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几乎所有农产品都呈现出阶段性、结构性和区域性的供求失衡现象。农业生产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虽然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分工有了较大进展,但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结构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问题。二是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三是产品质量偏低,名优产品比例不高;由于结构调整滞后,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从而导致部分农产品

  “卖难”和价格下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为此,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提高农业竞争力,是解决现阶段农民增收的关键问题。一是政府要加强引导,依靠典型示范推动结构调整。改变光靠行政手段推动结构调整的作法,创新工作思路,从示范引导入手,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示范一批,推广一批。通过典型示范,效益吸引,提供服务的方法引导农民主动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形成农业结构调整的浓厚氛围。二是要在农产品结构调整上,要大力实施“良种”工程,坚持在名、特、优、新上做文章,培树知名品牌。引进优质高效新品种,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效益的提升,进而实现农业生产由追求数量型向追求质量效益型转移。三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要发挥比较优势,建设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基地。抓规划,抓协调,抓服务,通过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扩大基地规模,建设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二)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富余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

  根据我国农村农业人口众多的特殊国情,政府必须要高度重视富余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促进农业劳动力的充分就业。由于农村教育水平较低,长期以来,农业劳动力生产技能较低,所掌握的职业技能较少,不能适应当前快速工业化对劳动工人的要求,所以必须加强对农民劳动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让他们掌握其他生产技能,促进向非农行业转移。

  同时要积极扩大农民工就业。要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支持企业多留用农民工,督促企业及时足额发放工资,妥善解决劳动纠纷。对于生产经营遇到暂时困难的企业,要根据有关政策,使其与员工在

  双方平等协商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采取灵活用工、弹性工时、在岗培训等多种措施稳定就业岗位。要在扩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增公益性事业中,尽可能多地使用农民工;采取以工代赈等方式,引导农民大规模参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要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创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增收机会。要健全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

  的人力资源市场,为农民工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服务,以扩大农民工就业增收空间。

  (三)要加大农业投入,改善农村生产投资环境

  近几年来,农村生产条件虽然得到了改善,但相对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第二、三产业得到了长期较快发展,而农业的增长速度相对就慢了较多。因此,要改变农村农业落后的生产环境,各地政府必须重视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加快对“三农”的投资,促进农村经济进入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积极开展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农业科技的发展、推广和运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强大推动力。当前,表现在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农业科技的竞争。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农业科技发展方面普遍存在着投入偏低、推广网络不健全、农民数量大但接受程度低等问题。

  (四)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步伐

  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发展农业产业化,着重点是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等农业生产组织。一是推进各种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办、能人带动等方式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围绕龙头企业和市场需要,按区域布局和产业类型组建集生产技术指导、销售服务为一体的专业性经济合作组织,真正把农户、企业和市场连结在一起,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提高农民在基地生产和市场销售上的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使之成为组织和带领农民闯市场的主力军。二是创新合作扶持方式,按照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路,由直接扶持农民向扶持龙头企业转变,从资金、政策上向龙头企业倾斜,增强其自身实力和带动辐射能力。三是要把龙头企业当成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主要载体和关键来抓。坚持开放引进一批、大力发展一批、嫁接改造一批的思路,根据全县的区域优势和产业特点,紧紧围绕烤烟、水果、优质稻等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和培育产地市场型、深加工型及基地订单型龙头企业,通过协议购销合同、保护价收购等形式,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逐步形成一头连农户,一头连市场,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发展链条,带动全县传统特色产业的改造升级,使其真正成为优势产业。

  (五)积极改善农村金融环境

  当前,农村金融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金融环境,是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效助推器,也是

  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基础。优化农村金融环境,一要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系建设。要进一步降低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条件,不断扩大准入范围,积极培育多元化的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努力构建包括政策金融、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在内的种类多样、覆盖全面、分工明确、有序竞争、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二要加快发展农业政策性保险。要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并进一步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提高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三要强化农村金融服务。要鼓励和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为广大农村地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四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对服务农村的金融企业在税收、信贷风险保障等方面给予一定政策优惠,及时调整贷款在城乡、区域、产业之间的投放比例。

  第四篇:浅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浅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灵石县两渡镇镇长侯文斌

  增加农民收入是改善农民生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促进

  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民幸福指数的基石。努力开拓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既是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重大任务,又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增加农民收入对解决好“三农”问题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问题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灵石县两渡镇党委、政府以“一村一品”、工业项目建设、生态建设为抓手,在培育农民增收点、增收方式、增收效益等方面寻求突破,做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

  一、当前我镇农民增收面临的形势

  近年来,国家一直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出台了一系列强农富农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有效地缓解了农民收入增幅下滑的态势,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的稳定和发展。但是我镇作为典型的工矿型乡镇,受农业生产立地条件、煤炭资源整合以及煤焦市场低迷等影响,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及增长缓慢的态势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难度明显加大,农民增收乃至“三农”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二、影响农民增收的原因

  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究其主要原因:

  (一)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

  随着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农业生产条件

  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仍然较低。农民仍然

  1是靠天吃饭,一遇自然灾害,农业便减产。一旦遭遇天旱,农业用水就成问题,农业减产,农民减收就成定局。

  (二)农业成本增加、比较效益低

  近几年来,农产品价格虽然大幅提高了,但增速低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人工价格增速,致使农业成本大幅度增加,农业生产比较效益越来越低,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三)农民生产技术水平较低

  当前,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整体较低,尤其是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的能力差,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代农业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民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大多数劳动力属于进入劳动年龄人口自然形成的“体力型”劳动者,绝大多数农民还是从事传统的辛勤劳作,受到专业和职业培训的寥寥无几,造成农民在发展农业方面,缺乏有效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在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方面,缺乏筛选能力。不能有效地促进和拉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农民劳动力总量大,有效就业不足

  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深层原因,就是农业中的劳动力总量居高不下,农民的就业极不充分。这是农民主要靠农业难以保持收入增长的关键所在。

  (五)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一直以单打独斗为主,农业合作组织还不健全,小农户面对大市场仍是目前农村经济的基本格局。这种一家一户分散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信息化、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三、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对策

  针对影响农民增收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所在乡镇的实际,认为当前要促进农民增收必须着重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抓手,在培育农民增收点上求突破。

  一是在实施“一村一品”工作上,我镇按照“镇有主导产业,村有特色品牌”的要求,精心组织,动员镇村两级干部,针对各村实际,确定发展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建设“核桃经济大县”的目标,在“一乡一业”上以核桃产业为主导,重点突出核桃经济林建设,把发展核桃产业摆在全镇工作的突出位臵,把核桃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来抓,确定了5年内人均拥有2亩核桃林、100株核桃树,建设万亩核桃标准化专业大镇的目标,力争到“十二五”末,我镇核桃经济林发展到3万亩,到盛果期年产核桃200万公斤,实现产值400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在主抓核桃产业的同时,根据各村的地域优势、传统产业特点,积极引导和扶持发展葡萄、西瓜、香油、生猪、笨鸡、生态观光农业等涉农产业或产品。同时,以村为单元,围绕主导产业,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特色优势产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全镇“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按两步走发展战略,即示范村建设和推进村建设。2012年完成7个示范村建设,并通过示范村建立帮扶带动机制,辐射带动其他11个村的发展,实现产业区域聚集。到2013年底,全镇所有的推进村全部达到示范村标准,较大幅度提升全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二是通过广泛宣传、政策倾斜、政府扶持,以“支部联协会”为抓手充分发挥6个生态建设协会作用,严格考核管理等多种措施,促进“一村一品”工作顺利推进。

  1、强力推进东、西两山万亩核桃经济林建设。

  万亩核桃经济林建设是我镇积极响应县委、政府加快生态建设和建设“核桃经济大县”的号召,全面启动恢复生态治理,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惠民工程,涉及东山区的两渡、索洲、徐家山、房家庄和西山区的新庄、张村、杨家垣、后庄等村,规划核桃林栽植3万亩。2013年全部完成工程建设任务,重点打造徐家山、新庄、张村3个核桃经济专业村。目前,核桃栽植1.2万亩,现已挂果的有2000亩,实现经济效益110万元,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

  2、发展以养殖、庄园经济等为补充的其他产业。

  按照核桃为基、多元发展的思路,着力培育2个养殖专业村:新庄村(朱家岭)生猪养殖专业村和徐家山村(尤家山)笨鸡养殖专业村;1个生态观光专业村:张村神岭生态观光专业村;2个庄园经济(林间套种)专业村:徐家山村套种西瓜和张村套种黄豆经济专业村。

  同时,选择农业产业基础较好的特色产业作为“一村一品”典型进行推广。如两渡村官滩400亩葡萄园、东山尤家山300亩西瓜园、军营坊村年加工5000斤小磨香油等。根据两渡特殊的地理位臵,高标准规划了以军营坊村为中心的蔬菜大棚园区。通过广泛发动,全镇共发展蔬菜大棚210亩,其中军营坊村何小多发展100亩、张宏斌发展50亩、两渡村岳义宏、雍金宝各发展30亩。这些产业的规模化、特色化发展和典型带动,增加了农民致富渠道,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大大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发展。

  (二)以工业项目建设为依托,在促进农民增收方式上求突

  破

  我镇境内有6座煤矿、35个洗煤厂、4个煤炭发运站,是一个典型的工矿型乡镇、是全县“项目建设集聚地”,镇党委、镇政府把促进农民增收与工业项目落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项目建设带动农民增收,把劳务产业作为农民增收因素中最活跃、最直接、最现实的产

  业来抓,加大农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转移力度,收效明显。一是立足于以煤为基,筑牢煤炭产业基础,稳步推进铁新、安苑、华苑和聚义鑫辉源四个矿井技改和复工复产,积极创优环境,保证灵北、河东两大煤矿及洗煤项目建设。二是立足于循环发展,推动聚义五大项目开工建设,编制了两渡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并通过评审,确立了建设生态循环经济示范园的发展思路,框定了工业园区准入门槛,稳步推进聚义焦化项目各项基础工作,目前万事俱备,正在寻求合作伙伴。又一以煤矸石为原料生产矿棉装饰板和建筑墙体保温材料的创新型项目——总投资30个亿元的煤矸石制纤项目落地建设。三是立足于多元发展,全方位推动转型项目落地。引进投资4.5亿元永泰能源公司装备制造项目、投资2亿元杰泰微电子科技项目、投资1亿元山西宏胜矿产品开发公司、投资3000万元晋达包装公司低纱复合包装袋制造项目、晋阳碳素项目等一批新型项目。通过以上三轮驱动,老百姓的钱包鼓起来了,生活富裕了,幸福指数提高了。

  (三)以生态建设为载体,在农民增收渠道上求突破

  我们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农业转型发展、实现农民就业的一个新型产业来抓,以创建全省林业生态示范镇为目标,依托企业持续投入,加快土地流转,大力度推进。同时,全镇组建9个农村生态建设协会等民间组织,不断优化核桃产业和农村劳动力就业

  结构,实现环境改善、企业发展和农民致富的三赢目标。力争完成全镇15万亩土地绿化,在全镇建设3万亩优质核桃基地和10个生态园林村,使全镇森林木覆盖率达45%。如张村农民生态建设协会从2010年组建以来,承担了保利铁新煤业集团委托实施的总投资达2100万元的造林工程、筑路工程、生态观光园建设工程,流转本村土地2700亩,将本村57个农民由种植户转化为核桃建设的产业工人。

  我镇在实施好保利生态经济示范园和东山农业生态综合开发等生态建设工程的同时,紧紧抓住当前“绿色”和“生态”理念日渐普及和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地位不断提升的新机遇,积极拓展生态建设产业,将生态景观、田园风光开发、农家乐融为一体培育成新型产业,有效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新渠道。我镇张村神岭生态园就是新型产业发展的一个好模式。神岭生态园成立于2010年10月,位于两渡镇张村神岭山,毗邻108国道,生态园以绿色核桃产业为依托,以生态观光旅游为特色,投资900万元,种植了侧柏、国槐1500余亩、大豆1000余亩、月季花4万余苗、核桃树2000株、柿子树100株,开发了天星娱乐广场、天星阁、怡心亭、寻芳谷等景点。生态园致力于打造“回归自然,生态和谐”的品牌形象,创建了“神岭绿色核桃”品牌,打造了两渡镇核桃经济林种植示范村。创立了以“农家肥、原生态、现采摘”为特色的“神岭绿色核桃品牌”采摘园,核桃经济收入实现连年增长,套种大豆产量3万多斤,月季花销售收入达50万元,解决农民就业70余人。目前,又实施了以“二十四孝道德教育基地”为中心的配套项目,包括二十四孝道德教育雕刻、文昌宫,以及钓鱼、瀑布观景和农家乐餐饮等设施。

  第五篇:搞好来料加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搞好来料加工

  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薛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积极推进“来料加工专业村”建设,继续对全区重点来料加工项目进行重点帮扶,近期在陶庄镇举办第二期柳编技能培训班,约300余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参加了技能培训,推进了柳编项目的推广、巩固和提高。同时组织全区七个镇(街)劳动保障服务站主任和部分村、社区主任到外地观摩学习,考察引进一批来料加工项目,重点对服装加工、玩具制作和中国结编制等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进行帮扶推介,先后在西姚社区、黄楼村举办中国结技艺培训,有400余人参加培训,形成了“政府推动、经纪人带动、市场运作、农民就业”的良好发展态势,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不要岗位的上岗、不出家门的就业”,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了良好基础。

篇五:带动就业增收

  

  一,充分认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意义

  普农劳转办〔2021〕1号

  普洱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劳务输出“阳光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认真做好2021年农村劳

  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通知

  各县(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劳务输出“阳光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围绕抗旱保增长,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要求,切实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为完成2021年省劳转办下达我市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3.5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万人的目标任务,根据《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认真做好2021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通知》〔云农劳转办〔2021〕1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要求,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充分认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意义

  202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部门努力排除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21年在面临60年罕见旱灾形势下,要紧紧围绕抗旱保增收,以实现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一是要充分认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二是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实现农民增收主要措施来抓,切实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提高劳务经济收入在农民增收中的比重,实现劳务经济收入在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在25??以上;三是要坚持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和省外输出转移就业两手抓,继续完善“政府推动、市场运作、政策引导、流动有序、管理规范、服务完善”的工作机制,努力实现农村劳动力多层

  次、宽领域转移就业;四是在今年严重旱情影响农民增收的严峻形势下,一定要及早谋划、精心组织、强力推进,千方百计做到“农业减收务工补”。

  二、认真把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重点

  (一)抓好职业技能培训,增强转移就业能力。今年重点加强建筑业、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吸纳就业能力强、市场容量

  大的行业的农村劳动力培训。鼓励经培训后的农民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确保经过培训的农村劳动力60%以上获得职业技能鉴定证书。根据产业发展和企业用工情况,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鼓励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和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体系,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质量。根据县域经济发展要求,围绕农村特色、二三产业,突出抓好农民创业和农村带头人等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使有培训需求,符合条件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都得尽可能得到技能培训,掌握一项适应就业需要的实用技能。

  (二)抓好就近就地转移,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把保障和支撑我市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技能性人才转移就业工作摆在首位。着力培育一批农业小镇、工业小镇、商贸小镇、口岸小镇的有利时机,鼓励和支持农村劳动力参加城镇建设,推动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安居乐业;依托我市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中低产田地改造、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等一批农业农村重大建设项目,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林下种养业,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扩展农业内部就业空间,增加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和农村服务业,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帮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在同等用工条件下,优先使用本地农村劳动力。

  (三)抓好劳务对接,推动省外转移。积极与用工企业和劳务中介加强联系,适时举办形式多样的农民外出就业招聘现场会和劳务对接洽谈会,为培训机构、用工企业和农民牵线搭桥,促进有组织、成规模的省外劳务输出。

  (四)抓好农民创业,带动转移就业。要把农民创业培训作为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重点来抓,积极支持做好农民创业培训工作。农民创业培训主要对有创业意愿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农村劳动者进行提升创业能力的培训。积极引导和鼓励支持有创业意

  愿的农民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形成农民参加创业培训和创业的良好氛围,掀起农民就业创业的高潮。

  (五)抓好统计调研,夯实工作基础。认真按照《云南省农业厅

  云南省统计局关于认真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统计工作的通知》要求,做好统计调研工作,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础工作做实、做细,切实摸清当前农村劳动力现状,解决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不明、转移就业动向不清等问题,为下一步制定政策措施和编制“十二五”规划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按时按质上报,夯实工作基础。

  三、完善机制,加强组织保障

  (一)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农业部门要切实承担牵头协调作用,加强组织领导,注重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定期召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改革、教育、扶贫、财政等有关部门和工会、共青妇联等组织的作用,相互协作,共同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进一步完善齐抓共管、合力推进工作的长效机制。

  (二)加强目标任务考核。各地要严格按照通知要求,对下达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新增转移就业任务(见附件),切实建立领导责任制和目标考核制,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细化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切实加强监督、检查,严格奖惩,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保障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

  (三)加大政策落实力度。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政府和市政府关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切实为农民就业创业提供帮助和支持。加大督促检查力度,确保扶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采用多种方式,提高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帮助扶持农村劳动力创业的良好氛围。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六:带动就业增收

  

  休闲农业拓展农业多功能

  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江西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局休闲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有机融合发展的新兴产业,是农业多功能的拓展和农业产业链的延伸,是农业“接二连三”的重要载体。近几年来,江西省高度重视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出台了《关于促进江西省休闲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了《江西省休闲农业示范县、示范点认定管理办法》。同时,为打造独特的卖点,省委、省政府将休闲农业逐步列入了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扶贫开发、生态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的总体规划,并成为江西省加快旅游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多年的实践证明,休闲农业为全省农民就业增收拓宽了渠道,为农民返乡创业创建了平台,为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动力,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2015年,全省各类休闲农业规模企业新增350家,总数达3550家;规模经营的农家乐新增2100多家,总数超过18300家;全省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已超过82万人,其中农民就业75万人,全省接待游客2200万人次,休闲农业综合收入122亿元,同比增长了15%,从业人员收入较普通农民高25%以上。二是创建创新了休闲农业品牌。通过示范引领、典型带动,不断提升了休闲农业的社会影响力,品牌建设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目前,共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0个,示范点20个,星级企业51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8个,“中国美丽田园”11个,全国十佳休闲农庄4个;创建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县22个,示范点220个。如,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依托蚕桑和茶叶产业,从一个财力吃紧的科研所转变成一个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014年旅游收入达到了6000万元;井冈山市菖蒲村、上犹县梅水乡园村、新余市昌坊村、武宁县南屏村等休闲农业示范点,以农业产业为依托,结合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和浓厚的乡土风情,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并通过农业部举办的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美丽田园等系列宣传推介活动,知名度大大提高,农业与乡村旅游十分红火。一、主要成效江西休闲农业发展时间不长,但在市场需求的强力拉动和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动下,发展势头强劲,呈现出产业规模日渐扩大、发展内涵不断提升、类型模式逐步丰富、发展方式逐步转变、综合效益同步提高的态势,形成了“布局优化、质量提升、领域拓展”的良好格局。一是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农民利用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农耕文化等资源创办农家乐、渔家乐、观光采摘园,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增加了农民的就业机会,为各类经济集体和农户带来了效益。据初步统计,农产品加工业55休闲农业三是促进了农业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江西省精心策划和举办了一系列农业节庆活动,不断引导休闲农业向集群分布、集约经营转变。如,举办了赣南国际脐橙节、南丰蜜桔节、婺源油菜花节、南昌县樱花节、吉安横江葡萄节等农事节庆活动,做到了季季有推介、月月有节庆、周周有活动,提升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影响力,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四是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为了让游客有一个舒适的休闲环境,很多有旅游条件的村庄,主动进行村庄的改水、改电、改路、改房、改厕,促进农村环境美化、村庄绿化、道路硬化、水体净化,结合新农村建设,不断提高旅游服务水平,为城市居民提供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美景和记得住乡愁的美食。展了赣台休闲农业交流活动,为提升江西省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2015年11月,举办了2015江西休闲农业乡土美食推介活动,推出了一批由休闲农庄打造的特色农家菜和风味休闲食品,起到了较好的宣传推介效果。第四,重视人才培养。近五年,江西省培训了3万多休闲农业餐饮服务员、乡村导游员和经营管理人才,大大提高了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服务技能和管理水平。同时,江西省农业厅连续多年开展休闲农业送科技下乡活动,为休闲农业企业送技术、送资料和答疑解惑。第五,注重文化传承。江西省高度重视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工作,积极组织各地申报农业遗产保护项目。目前,万年县稻作文化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被农业部评选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崇义县上堡客家梯田入选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促进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推进遗产地休闲农业发展,江西省实施了多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启动了省级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工作。崇义县上堡乡水南村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后,知名度大大提高,旅游观光人数同比增长30%以上,新增加了一批农家乐、民宿点,复垦梯田1200亩,带动了当地农副土特产品、旅游食品的销售,保护与发展实现双赢。第六,夯实工作基础。目前,江西省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休闲农业管理和统计报送系统,特别是对重要节庆活动和品牌农庄进行了定点调度和统计,以便及时掌握各地旅游信息。一是科学规划统计工作。在全省重点地区、重点农庄设点布局,对主要农事节庆活动进行了重点调度,做到科学安排、有序推进。二是加强统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了全省统计分析体系,各地有专人负责统计工作,全省休闲农业发展情况能及时调度。三是加强了统计人员培训。不定期举办培训班,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得到不断提高,保证了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政府和领导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四是加强了统计信息的研究工作。根据休闲农业发展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对休闲农业工作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研究,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二、主要做法江西省高度重视休闲农业发展,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发展方式,强化政策扶持,重点打造了一批以农村休闲、农业观光、农家体验为主要内容的休闲农业园区,努力实现了“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民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第一,开展示范创建。连续四年江西省开展了休闲农业示范县、示范点的创建工作,打造了一批示范带动能力强、经营管理规范、服务功能完善、基础设施健全、人员素质较高的休闲农业园区,以典型和示范引领休闲农业发展。第二,举办节庆活动。全省各地依托当地农业产业,举办各种休闲农业农事节庆活动56项,既推动了优势产业发展,又促进了地方经济繁荣。特别是在婺源油菜花节,莲花、广昌及石城白莲节,南昌樱花节期间推出了摘蔬菜瓜果、尝农家美食、看民俗表演、品农耕文化、观节庆赛事等系列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体验,现场气氛十分热烈。农事节庆让更多市民走进美丽乡村,大大丰富了城乡居民休闲娱乐和文化生活,促进了城乡文化交流。第三,注重宣传推介。进一步完善了休闲农业宣传和信息交流平台,在江西农业信息网、全国休闲农业网、江西日报、农民日报等媒体展示和宣传了一批省级以上休闲农业示范县、示范点和精品线路。连续三年开56农产品加工业

篇七:带动就业增收

  

  地方平台发展农村民营经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马成武(吉林省农产品加工局)发展农村民营经济是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支柱、是推动农村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在服务农业、建设农村、城乡统筹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突出发展民营经济,才能富民强省,才能推动农村事关全局的重大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解决。2000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农村民营企业对农民就业增收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共安置人员275万人,占全省城乡就业人员的20%;劳动者报酬407亿元,比上年增长29%,农民人均收入中预计有38%来自农村二三产业;实缴税金预计突破150亿元,比上年增长9.8%。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农村第二产业和以休闲旅游农业为主的农村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撑。一、提高认识,明确目标,促进农村民营经济快发展大发展吉林省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农村民营经济发展,2013年年初,制定了《突出发展民营经济意见》,为农村民营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确定了目标。吉林省农产品加工局制定了《关于发展农村民营经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意见》,对发展农村民营经济形成了共识。民营经济“牵一发而动全身”,抓民营经济,就是抓发展,就是抓改革开放,抓富民强省。全省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把突出发展农村民营经济作为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全力推动农村民营经济实现快发展、大发展。吉林省农产品加工局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多年发展经验,提出了发展民营经济的总体要求,即按照“扩大总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加效益、富民强省”,在全省农村全面实施“全民创业、创业辅导、项目对接、银企对接、科企对接、集群发展”等创建活动,为农村经济发展强意识、打基础,着力激发农民创业活力,增强农村民营企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根据吉林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确定了今后五年农村民营经济的发展目标,即通过五年努力,到2017年,农村民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2000亿元,增加值达到3500亿元,分别比2012年翻一番;农村民营企业实缴税金达到3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20%;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6500亿元,年均增长15%,比2012年翻一番。2013年,吉林省农村民营企业预计实现营业收入6700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增加值预计突破二、强化措施,优化环境,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增收为支持和鼓励农民创业就业,提高收入水平,在借鉴发达地区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促进农村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1.建立完善农民创业辅导服务体系在今后五年逐步建成省、市、县、乡四级农民创业辅导服务体系,引导鼓励农民创业。因地制宜建立完善适合农村民营经济发展的孵化器,围绕当地产业资源和发展方向,建立一批孵化设施完善、孵化作用突出的孵化基地,重点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现代农业、休闲旅游农业等新兴产业。充分利用网络为农民提供创业有关项目及政策信息;在“12316”“12582”等综合服务平台增加民营经济发展专家,专门负责解答民营企业发展政策,解决民营企业软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充分依托现有的工业集中区、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开展农村小微企业小老板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相关培训。同时以县、乡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技推广机构为依托,在“阳光工程”等农民培训工作中,增加农民创业培训内容,进行具体创业辅导。2.支持农村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支持农村民营龙头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进行集成创新,推进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重大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棚膜建设、农业机械等专项资金,重点向符合条件的农村民营企业倾斜。鼓励和支持按照国家标准生产无公害农农产品加工业51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地方平台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对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民营企业,有关专项资金优先给予支持。3.强化农村民营经济融资服务从2013年起,整合各类省级涉农专项资金,以贷款贴息方式为主,重点支持农村民营经济发展,扶持农民创业就业项目。支持农村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农村民营企业自主投资、自主创业、自主创新;支持农村民营企业节能减排及环境保护;支持涉农担保公司发展,拓宽应收账款质押等动产担保范围,金融部门和担保机构选择具有特色和优势农村民营企业实行差别化贷款服务。4.鼓励和支持农村民营企业对外交流合作把农村民营企业纳入全省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主体,鼓励和支持农村民营企业与沿海发达地区企业进行交流合作,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实现资源和资本结合,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共赢发展。同时组织农村民营企业到海外投资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参加吉林省海外农业产业合作区建设。帮助农村民营企业获得国际农产品准入认证,为扩大农村民营企业出口创汇创造条件。支持农村民营企业开展ISO9001、ISO14001、OHSAS18001、ISO22000/HACCP等认证和相关培训。5.建立促进农村民营经济发展的保障机制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突出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见》,成立了发展农村民营经济领导小组,定期研究解决农村民营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认真总结典型经验,加强对落实有关发展政策情况的监督检查,并且把发展农村民营经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目标纳入农业系统各部门年度绩效考核体系,作为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训等,全面提高农村民营企业家的整体素质和市场驾驭能力。加强企业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重点搞好农产品加工业、现代服务业、园艺特产业、建筑建材业等行业的培训和技能鉴定,提高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农村民营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同时树立创业典型,典型示范引领,有效地推动了农村民营经济快发展大发展。2.切实解决农村民营经济融资难问题在解决农村民营经济发展资金问题上,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意见》,按照农村小微企业金融贷款增速和增量“两个不低于”(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水平,贷款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的目标,全省各类金融机构切实增强了为农村民营经济发展服务的理念,开发相应的金融产品,降低企业抵押标准,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降低银信部门浮动利率,提高企业授信额度,拓宽农村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二是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突出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见》,各级政府积极支持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等小行金融机构发展,鼓励支持组建涉农担保机构,有效解决农村民营企业组建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为农村民营企业融资创造良好的中介服务。鉴于吉林省是农业大省的实际情况,省政府要求全省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及发展基金重点向农村民营企业倾斜,扶持农村民营企业快速高效发展。3.搞好农村民营企业创业项目对接活动认真梳理适合本地发展的创业项目,将其分为五大类十个行业,分层次分地区与创业者进行对接,使创业者手中有创业项目,掌握创业的具体商业模型,在农村民营经济发展专家组的指导下,知道干什么怎么干。在此基础上,积极组织农村民营企业参加各类展洽会、展览会和推介会,开阔视野,提高对外交流合作水平。在对外交流合作上,重点支持农村民营企业参加一些高档次的国际博览会,开拓新兴市场,增强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协作能力。在对内交流合作上,针对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民营资本向北流动的新情况,积极构建南资北移通道,推动规模以上企业到沿海发达地区进行招商引资、招贤引智,促进创业项目尽快上马投产见效。三、改革创新、克难攻艰,全力推进农村民营经济跃上新台阶针对吉林省农村民营经济规模小、创新能力弱、产业层次低、缺资金少技术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有效的解决了农村民营经济发展过程的一些实际问题。1.加强农村民营企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各级民营经济主管部门根据各地实际,切实加强对农村民营企业家的创业培训、企业管理培训、产品研发培训、品牌创建培训、投融资培训和政策法规培52农产品加工业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