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边境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
祁文秀
【摘
要】随着国与国之间、不同民族之间交流的不断加深,双语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并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涉及语言、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的问题。民族地区的双语问题也逐渐突现出来。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就云南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总结概括,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发展对策。
【期刊名称】《民族翻译》
【年(卷),期】2009(000)003【总页数】5页(P92-96)
【关键词】边境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对策
【作
者】祁文秀
【作者单位】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H2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指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少数民族语言和主体民族语言这两种语言的教育。“双语教学”是指少数民族语文和主体民族语文相结合的语文教育形式。由此可见,双语教育是包含双语教学的,双语教学是双语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地区,开展双语教育的历史比较悠久。以往
的双语教育基本上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或边境地区以汉语作为目的语进行教学活动,目的是提高这些地区的人们熟练使用母语和汉语的能力,最终能够用汉语表述学科知识系统。实施双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依赖本民族语言的天然条件,进一步学好和使用第二语言。
一、云南省边境地区概况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全省总面积39.41万平方公里,东部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邻,北部同四川省相连,西北隅紧倚西藏自治区。云南边境线全长4060公里,自北至南有8个边境州市和25个边境县市同缅甸、老挝、越南接壤,其中中缅边境线长1997公里,中老段710公里,中越段1353公里。全省共有国家级和省级口岸各10个,出境公路多达20多条,自古就是中国连接东南亚各国的陆路通道。而且有彝、哈尼、壮、傣、苗、傈僳、拉祜、佤、瑶、景颇、布朗、布依、阿昌、怒、德昂、独龙等16个民族跨境而居。16个跨境民族分别使用:彝语、哈尼语、壮语、傣语、苗语、傈僳语、拉祜语、佤语、瑶族的勉语和布努语、景颇族的景颇语和载瓦语、布朗语、布依语、阿昌语、怒族的怒苏语、阿侬语和柔若语、德昂语、独龙语共20种语言。这16个跨境民族除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怒族、德昂族外,其余跨境民族都有本民族文字。
二、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现状
(一)对边境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缺乏统一认识
边境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工作是民族语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双语教育工作,对于维护边境民族平等团结,巩固边境地区繁荣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在全球化不断加深的新形势下,有人认为现在大家都要学汉语甚至外语,民族语文使用范围狭窄,将很快消失。否认各民族语言、文化存在的差异,从而看不到开展并做好双语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而不去了解,不去过问,甚至对双语教育工作持否定态度。
目前,影响边境地区双语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有人认为开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需要增加投入,要增加一个学前班,一间教室和一个教育编制,浪费了教育资源;有人认为当前是知识经济时代,主要是学习汉语和英语,进行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落后的举动,不仅耽误了少数民族学生学汉语的时间,而且对少数民族的发展也不利;使用拉丁字母的有些民族认为拉丁字母的学习和汉语拼音容易混淆,不利于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等。
(二)边境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人才匮乏
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小学严重缺乏接受过“双语双文”教育专业培训的教师。1984–1991年,德宏州民族师范学校共举办了12个少数民族语文专业培训班,培养了571名具有“双语双文”教育能力的少数民族教师充实到教育第一线。但在以后的十多年没有再开办这样的专业培训班,不少需要开设“双语双文”教育的学校,没有或者只有一名能胜任“双语双文”教育的教师,制约了双语教育的发展。而另一方面,教师资源不稳定,山区与坝区教师队伍素质及师资力量不平衡,严重影响了双语教育的顺利开展。有的地区,由于教师的调整,把民族语文教育能力较强的教师调到没有民族语文教育条件的学校去任教。“双语双文”师资编制难于落实。2006年德宏州人民政府制定下发了《德宏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少数民族聚居区小学“双语双文”教学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学前班和小学一至三年级进行“双语双文”教育,要求各县市把农村学前班纳入义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开展“双语双文”教育的学校,将学制向下拓展至学前班。开设“双语双文”教学的学校教师编制进行单列,但因学前班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师资编制无法落实。
(三)双语教育没有在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广泛推行
由于缺乏一支数量足够、接受过“双语双文”专业培训的教师队伍,边境少数民族聚居区小学“双语双文”教育难以开展,学生因为语言障碍,学习困难,导致学生
上到初中甚至到小学4–6年级辍学的现象比较突出。部分学校对民族教育过多地强调主流文化的优越性和重要性,忽视民族语文的教育,将双语教育当作一种形式上和数量上的需要,没有认真实施。而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小学阶段“汉语化”教育形成了“广种薄收”的结果。
(四)边境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方法单一,结构不合理,教育难以形成规模,双语教育科研能力弱
1.教育方法单一。主要表现在缺少民族语文教育参考书,教师上课仅凭一本教材、一支粉笔进行讲课,缺少教育辅助用具和资料,教育设备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2.民族语文教育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有的学校不按民族语文课程标准来开设课程,有的学校民族语文学前班既上民族语文,又上汉语拼音,导致这一阶段的学生很容易混淆。有的学校在教育中双语比例失调,或偏重民族语文或偏重汉语,没有把握好民族语文教育环节,师生难以产生共鸣,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3.民族语文教育没有形成规模。主要是具备开办条件的学校少,如:盈江县应开办民族语文班的学校有53所,目前能正常开展民族语文教育的仅有14所,要发展民族语文教育工作,就必须加大投入,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
4.双语课堂教育脱离《民族语文教育大纲》要求,教学随意性较大。如:德宏州《全日制小学民族语文教育大纲》对各年级的民族语文教育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但实际教学中没有得到认真落实。双语教育实际变成了单语教育,失去了汉语文和少数民族语文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功能。
5.双语课堂教育忽视少数民族儿童学习语言的规律,教学语言与学生语言相脱节。
6.课堂教育缺乏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课堂教学效果差。双语课堂教学长期处于无序教学状态,表现出两种极端模式:一是过分强调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基础,课堂教学满堂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教学;二是无视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基础,教学用语全部使用普通话。这两种模式严重阻碍了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发展和思维发展。
7.双语教育科研力量薄弱。如:德宏州的双语教育具有较完整的研究网络,州、县(市)都配有专职教研员,各乡镇也有教研员分管。但这个网络的科研能力相对薄弱,近十年来,全州几乎没有一项双语教育科研成果。
(五)学前班教材缺乏统一性、规范性
边境少数民族聚居区学前班使用多种版本的教材,给教育管理和教育研究带来诸多问题。学前班教学长期缺乏教学指导和教学研究,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六)边境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办学条件差
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投入少、比例低,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文化阵地功能作用发挥不够。农村中小学校舍中危房比例高,不同程度地存在校园安全隐患。大量危房的存在直接威胁到广大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严重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彻底改造边境地区农村中小学校舍已刻不容缓。
(七)双语教育遭遇困境
民汉双语学校的各项设施较差,设备不齐全,在当前升学竞争大、压力大的情况下,学生、家长和学校都承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和教师同样面临着不断增加的各种压力,教育片面地适应升学的需要,致使民汉双语教育实验活动很自然地成为学校适应升学需要的负担。如临沧市先后开展民汉双语教育的7所小学,由于缺少经费、教材和师资以及片面追求升学率而被迫停办民汉双语教育实验活动。
(八)边境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经费普遍短缺
做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基础教育工作,需要足够的经费作保障。但是,经费严重短缺,却一直困扰着承担具体工作任务的民族语文工作部门。
(九)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缺乏有效的保护传承机制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目前云南省民族语言弱化和濒危的状况十分令人担忧,特别是人口较少民族,有的只有少数人会讲本民族语言。除边境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外,云南的其他民族语言文字也面临着这种情况。我们需要按照国家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的有关规定,实施少数民族语文抢救保护工程,积极做好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建立针对民族语言文字长期、有效的保护传承机制。
三、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发展对策
云南边境少数民族教育既有国民教育、云南民族教育的典型特点,又有其特殊性,即社会文化背景的多样性、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地理位置的边远性、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差异性、教育资源缺乏性、基础设施方面的薄弱性、发展阶段上的落后性、历史起点的低层次性以及对外影响的国际性。云南边境少数民族教育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发展的艰巨性、复杂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基于对云南边境少数民族教育现状和制约因素的分析,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一)坚持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基本原则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工作,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主要的还是一个政治问题。这一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少数民族基本权利的保障,关系到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关系到我国的对外形象和边境民族团结稳定。为更好地体现“各民族一律平等的精神”,我们仍应坚持“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这一基本原则。只有在尊重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发展双语教育,也才能使双语教育得到顺利发展。
(二)制定切实保障双语发展的政策法规
我们应该逐步确立和完善双语文政策,形成一种语言使用的制度(双语制)。双语制是实现民族平等和语言平等、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有效的语言制度。有了制度的保障,才能使双语工作在比较稳定的状态中发展。
(三)加强双语理论方法研究
在少数民族地区,人们能感性地认识到双语的重要性,也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双语现象,但缺乏对双语的理性认识,没有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在边境地区进行调研时我们可以时常看到,有的老师有数十年的双语教学经验,但从整体上看缺乏理论高度,很难总结出具有实质性的双语教学经验,在教学工作中也不能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出有特色的教学方法。加强双语理论方法研究,有利于避免双语教学工作中的片面性和随意性。
(四)强化对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领导和管理工作
用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交流,相互的渗透和影响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必须随时关注政策,把握对策,强化领导和管理工作,争取用我们好的东西去影响,形成与境外民族语言文字势力相适应的领导体系和工作机构,保证党的民族语文政策的贯彻和边境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工程的顺利实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承认与境外的差异,求同存异,不过分强求统一,这是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
(五)加大对民汉双语双文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力度,设立省级培训基地,建立省、州、县三级培训网络
边境州、县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双语双文”教师队伍的培养培训;选配汉语文和民语文教育水平较高的教师担任该课程的教育;由省级部门牵头,举办在职教师“双语双文”长期培训班。对长期从事“双语双文”教育及在培训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或津贴补助。
(六)加大对少数民族教材编写理论的研究
在双语教育实践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编译适合本民族母语特点的教材的重要性,单纯翻译汉文教材虽省时、省力、省钱,但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因为汉文教材是根据母语为汉语的汉族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编写的,因此不完全适应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少数民族儿童的学习心理特点,在使用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教材民族化问题受到
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根据少数民族儿童心理发展规律,遵循第二语言教学的原则,编写具有本民族文化特点的民族语文教材,是双语教育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双语教育质量的提高。
(七)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
云南边境地区以“立体型”气候而著称,而这里民族教育也呈现出“立体型”的特点。从总体上看,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属于经济贫困地区,教育落后。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就是同一民族由于支系的不同,居住环境的不同,教育水平也有很大差异。在某些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别大于民族之间的差别。云南边境民族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民族和地域间的差异性,决定了发展云南边境民族教育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方针。统筹规划、确保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按不同语种文种、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历史与实际情况需要规划出不同的类型,根据不同的类型确定工作重点和工作方法,对确定的工作重点(或课题项目)给予人力财力的倾斜和帮助。
(八)采取“拾级而上”与“跳跃式”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缩短双语教育存在的差距
发展云南边境地区的基础教育,必须根据边境地区实际,按教育发展规律办事,先低后高,从少到多,由浅入深,拾级而上,循序渐进,稳步前进。云南边境民族双语教育,乃至整个民族教育,要想摆脱落后面貌,缩短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必须在坚持拾级而上、循序渐进的基础上,创造条件,抓住时机,争取实现跳跃式的发展。在整体的后进中,首先形成局部的先进,通过一个个局部的先进来实现整体的进步。而其中问题的关键是创造实现跳跃的条件和手段,选准跳跃点和突破口。
(九)加大经费投入,确保民族语文工作机构正常开展业务工作
各级党委、政府应当把边境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放在“优先”的位置,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质,以更大的决心、更有效的措施、更多的投入支持民族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真正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财政资金先保证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需求。
总之,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云南省乃至我国民族教育中的特殊部分,应当采取比一般民族教育更为特殊的、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政策和措施,给予更多的指导、扶持和照顾。
因地制宜发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即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以少数民族语言及使用汉语沟通的双语教育,一方面能够帮助少数民族保留民族文化,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少数民族得以更好地融入社会主流文化。为了实现双语教育,国家在实施恰当的政策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政府应通过政策宣传,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重要性。以少数民族地区和文化为背景,通过媒体和宣传教育,增强人们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重视,并形成必要的社会认同。
其次,政府可以下达强有力的行政管理政策,以加强对双语教育规范的执行。政府可以制定更加详尽的施行国家双语教育的办法,开展双语教育的实施状况检查,做好监督和考核,确保双语教育能够规范有效地实施。
此外,政府还可以提供财政支持来支持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政府可以大力投资双语教育设施设备,支持优秀双语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高水平双语教育教学条件,以及提供优惠政策,以减轻双语教育的负担。
另外,政府还应该结合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确保其能够更有效地满足少数民族对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需要。一是要实施差异化的政策,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针对其文化实际,有针对性地实施双语教育政策;二是要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在常规教育和双语教育中结合少数民族
-1-
文化元素,全面增强少数民族对自身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三是要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权利,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在实施双语教育时注重保护传统语言环境,延续传统语言文化。
总之,因地制宜发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确保其能够多元共融、文化融合,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的发展。只有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地区的现实情况,实施恰当的政策,才能够促进双语教育的发展,使其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2-
发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
发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内容摘要】传承和发展民族语言是我们这一代的重要任务,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我们都不能将之丢弃。发展民族双语教育,发展民族语言文化,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由于语言的差别,严重地阻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影响了教学质量。这就要必须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双语教学,进行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可以提高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少数民族综合素质,有效地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民族语言;传统优秀文化
在我国,汉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0%以上,汉语是我国10.42亿汉族人民和2100万壮族,980多万满族、860多万回族以及绝大多数土家族、畲族人民(土家族有570多万人,已改用汉族的约有550万;畲族有63万多人,改用汉语的有近63万人)的母语。据统计,现在全国少数民族改用汉族的共约2800万人。这样,全国以汉语为母语的共约10.68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94.2%。因此,双语现象在我国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是指民族教师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本民族语言和汉语言教育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母语和第二语言的结合下,更快的进入到教学当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由于语言的差别,严重地阻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影响了教学质量。这就要必须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双语教学。
一,少数民族双语教育
1.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民族地区的民族语言是强势语言,由于语言的障碍,在接触到的单一的汉语言形式的教学时,不能用汉语进行交际和思维,对于教师用汉语传授的知识也很难理解和接受。因此,要使不懂汉语的学生由母语思维转向汉语思维,从而更好地掌握和使用汉语言文字,就必须通过双语教学这一有效的途径。开展双语教学,有益于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质量,大力开展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是全面提高少
数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民族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对提高国民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2.双语教学的目的实施双语教育的目的,是依赖于本民族的天然条件,进一步学好、使用好第二语言,促使个人乃至整个民族、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提高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质量和水平的突破口。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双语教育,不仅是通过在学科教育中使用民、汉两种教学语言,培养学生使用两种语言的能力,而且通过双语教学,学生对字、词、句理解得更快,掌握得更好,从而提高教学成绩;同时,使民族学生融入于其他学生当中,促进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质量,推动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3.双语教学的实施
双语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年级特征而异。一是保持型双语教学。二是过度型双语教学,使用于小学中年级学生,民语与汉语各占一半,用来讲解学生不懂的语句。三是运用型双语教学,是对高年级的学生,民语使用于少部分、关键的字词句,多数时间就让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流、学习。因此,教师进行双语教学时,要视时而定,不能盲目的进行民语教学,民语用得多了,反而会影响学习汉语的效果。
二、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
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双语生活的需要,是发展民族教育,提高民
族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实施双语教育是开发少数民族儿童智力的最佳手段,是传递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语言只是文化的一个外在体现,在很大程度上民族文化通过民族语言表现出来。人们在学习和使用自己民族语言的过程,也就是学习和继承自己民族文化的过程。
民族教育通过运用双语教育来传播民族语言更进一步来传播民族文化,尤其是那些在民间流传时间较长的、优秀的民族文化,即少数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
民族教育的产生的最直接的原因是提高全民素质,双语教育产生
的基础是民族文化。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一个外在表现,如果一个民族语言都不存在了,那也就可以说明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已经不存在了。如果一个民族文化消失,那么这个民族的语言也肯定不存在.因此,民族文化的消失与否对民族双语教育存在的必要性有很大的决定作用,也可以说民族文化的存在与否是民族双语教育是否存在的前提。
三、发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一)发展民族高等教育,大力培养民族人才,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中国,对少数民族的权益问题特别重视,对各个民族各方面的利益和权力的平等问题也是很重视的。民族问题一直是我国的首要的政治问题,对处理民族问题的最好的方法途径就是大力培养少数民族人才,来促进各民族间的和平共处。因此,国家兴办教育,尤其是对少数民族成员进行高等教育。一方面对一些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进行教育优惠政策。如在高校录取时对少数民族进行一定的分数上的优惠,使得大家都有一个上高等院校进行深造的机会。另外,在各个地方兴办民族院校,提倡少数民族成员专门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二)提高对民族双语教育的思想认识,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现在在中国普遍出现的问题是大家都认为民族教育只是时代的产物,只是应教育潮流而存在,未能明白真正的双语教育的教育目的,在民族院校的学生到发达城市上高等院校只是出于自身利益为了自己能有个更好的前途,殊不知在自身利益的背后隐藏的更重大的利益——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民族传统、继承民族传统文化这笔财富。
也有人认为,进行民族双语教育是为了更快的学习大家普遍能听懂的语言、学习大家都能用的文化。的确,民族双语教育是有这个功能,但是这样的想法忽略了民族文化中的更重要的一部分——传统文化。因此进行双语教育并不只是为了适应社会,也不只是为了更快的学会同一种语言,而是还有更大的目的——传承民族文化。因此,我们必须得对双语教育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更好的来传承我们少数民族
的精粹——传统文化。
(三)加大民族双语教育的规模,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在我国的双语教育规模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教育实验开展较少、研究不够深,民族语文教材不适应,师资力量不够,资金投入较少等。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虽说是进行双语教育,但是教学设施简陋,师资力量很差,教师基本上只是本民族的,只会说一些简单的汉语,授课用的是本民族语言。
传承民族文化,目前我们国家做的举措不够完善,有些已经远远跟不上民族发展的步调,对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应加大民族双语教育的规模,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
传承和发展民族语言是我们这一代的重要任务,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我们都不能将之丢弃;民族传统文化更是我们的一笔无价的财富,我们不可轻易放弃。发展民族双语教育,发展民族语言文化,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谢启晃.《民族教育改革与探索》.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2.孙若穷.《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概论》.中国劳动出版社.1990年.3.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教育科学出版社.4.谢启晃、孙若穷.《中国民族教育发展战略抉择》.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年.5.张学强.《青海回族教育史》.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
以大力加强双语教育为突破口,统筹推进民族教育跨越式发展:双语教育
围绕《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这个重大任务,我区坚持以双语教育为突破口,加快推进新疆民族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截至目前,我区学前和中小学(含职业高中)少数民族接受双语教育和民考汉的学生达到119.87万人,占学前和中小学少数民族在校生数的48%,比上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实现了发展速度与质量的“双提高”。
一、出台重大措施,推进双语教育科学跨越
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把双语教育提升为国家战略,教育部等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新疆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进新疆双语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一系列保障双语教育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在中央的支持下,自治区党委、政府把双语教育工作作为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历史任务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和重点推进。
一是将双语教育工程列为2011年自治区党委确定的22项重点民生工程之一,设立年度目标,重点跟进落实。
二是印发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发展规划(2010―2020年)》和“十二五”双语幼儿园建设规划,提出因地制宜、加快推进双语教育的一系列重大
措施。
三是采取财政补贴等办法,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小学教师的绩效工资和阳光工资补贴问题,提高双语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岗位吸引力。
四是先于其他省区启动了6000名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为双语教育培养和储备合格师资。
二、实施重点工程,夯实双语教育发展基础
一是实施了双语幼儿园建设规划和学前双语教育发展保障工程,国家总投资40.2亿元,其中基建20.95亿元,共计建设双语幼儿园2237所。截至目前,已完工项目967所,2010年的第一批与第二批项目将于年内全部完工。同时,分别拨付幼儿园公用经费、幼儿生活补助、幼儿免费读本补助,并为每所幼儿园配备教学及生活设施设备。
二是争取中央投入1.18亿元,实施了20所民汉合校普通高中建设项目。
三是落实工程建设资金1.2亿元,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
四是落实国家专项资金1.49亿元,建设了新疆幼儿师范学校等6个学前双语教师培训基地。通过实施这些重点工程,为双语教育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双语教育发展保障
按照增量补充、存量培训的原则,加快双语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扩大双语教师队伍。2010年下半年启动了双语特岗教师计划,首批已招考2500名。2010年启动双语幼儿园教师招聘工作,完成了4000名学前双语教师招考工作。2011年计划面向社会公开招聘1.15万名中小学教师,7600名双语幼儿园教师补充到国家及自治区援建的项目学校(幼儿园)。深入推进对口支教和实习支教,加快农村学前双语教师队伍建设。
二是加强双语教师培训力度。推进实施以第二期“国家支援新疆汉语教师工作方案”和“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程”为重点的双语教师培训,2010年,我区安排6073名双语教师参加3个月以上的培训;启动了学前双语教师专业培训计划、岗前培训工作和园长培训,累计培训1.48万人次;此外各地州、县市积极争取对口支援省市的援助,推进地、县两级双语教师培训和校本培训,人数达7.7万。
四、推进教学改革,提高双语教育质量
研究制定了双语教学课程标准、课程设置调整方案和考试升学政策。加强双语教学指导和研究,开展了民考汉学生开设民族语文课程试点工作,成立了自治区双语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启动双语教育专项课题研究工作。加大了双语教材和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力度,建立了新疆远程教育网及双语教学资源库,启动学前远程同步示范课活动,开发多媒体课程资源,并开展了双语光盘教学实验。加强双语教育质量评测,制定了农村双语幼儿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双语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并成立了双语教学质量监测评价中心。加快推行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并启动实施了双语教育实名制管理工作。
今后,我们将继续以落实国家和自治区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为契机,以民族教育为重点,以双语教学为突破口,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大力实施“教育立区”战略,为加快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而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肖方)
感谢您的阅读!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