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湟源县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摘要
介绍湟源县农机化队伍建设取得的成效,分析湟源县农机化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指出其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提出相关的发展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成效;思路;目标;对策;青海湟源
人才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基础和推动力,只有打造一支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服务意识浓的人才队伍才能保障农业机械化发展
。农业机械化是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保障和手段。在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进程中,必须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湟源县要抓住机遇,在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农机化人才队伍建设,将人才兴农机纳入全县大力实施人才兴农、人才兴青战略的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农机化人才在湟源县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机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中的基础性作用。
湟源县农机化队伍建设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不断加大对农机化人才工作的力度,培养造就一批各类农机化人才,为湟源县农机化发展奠定人才基础。截至2011年底,农机管理站站职工人数20人,专业技术人才19人。农机化人才队伍素质不断增强,人才资源结构逐步改善,对实用人才的认识明显提高,有利于优秀人才健康成长,充分发挥农机化人才的作用。
湟源县农机化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湟源县农机化人才队伍同农机化的快速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全面实现农村小康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相适应的地方,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农机人才缺乏。农机人才在高层次、创新型、实用型人才方面缺口较大。二是人才资源分布不均、结构不合理的矛盾突出。三是人才流动性较大,队伍稳定性不高。四是人才管理不到位,人员管理僵化、不灵活。五是激励机制不健全。人才培训体系不健全,农机培训机构的设备、设施、师资很不适应农机化人才培训的需要。
湟源县农机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3.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人才观,紧紧围绕发展农机化、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目标,大力实施人才兴农机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机化人才培养、吸引、评价、使用和激励机制,努力建设以农机化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实用人才为主体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兴机富民、服务“三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农机化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1-2]。
3.2总体目标
截至2020年,农机化人才数量较多,结构合理,人才素质普遍提高。初步构建合理的人才引进、培训、激励机制。基本在全社会形成了重视农机化人才发展的良好局面。具体目标是:到2020年,全县农机化人才总量达12200人。其中,累计培训农民农机技术人才达到2000人;经营管理人才达到200人;其他实用人才达到10000人。通过引进和培养,全县农机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数量有较大增长,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实用人才比重大幅度上升,农机化人才的分
布趋于合理,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更加优化。到2020年,农机化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行政能力和管理水平大大提高;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达到3名,中级技术职称的人员达到15名。科研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善于经营管理的市场人才不断涌现,掌握实用技术的人才数量逐渐增加。
湟源县农机化人才队伍建设内容与重点
农机化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是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履行岗位职责能力为核心,强化理论培养和实践锻炼,大力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处理复杂问题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坚持把实践锻炼作为培养农机化人才的重要途径,促使农机化干部在实践中、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提高。教育广大农机化干部,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做到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求真务实、清正廉洁,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农机化干部队伍。
湟源县农机化人才队伍建设的保障措施
5.1完善农机化人才培训机制
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掌握和了解当地农机化人才队伍的现状和特点,合理制定人才培训计划,完善农机化人才培养。在农机化人才培养机制中,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通过农机化学校进行培训。要充分发挥农机化学校师资力量的优势,进行培训工作,提高农机化人才队伍的素质。二是通过参观考察开阔眼界和思路,用先进的思想和技术武装自己。三是增加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培训。要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在培训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对单位农机人才提供进修和学习的机会,大力促进农机事业的顺利开展。
5.2形成良好的人才任用和选拨制度
要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作为促进农机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在人才选拨和使用中,要以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
为原则,完善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的职务聘任机制,促进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5.3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农机化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
只有建立健全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才能够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促进人才合理的流动。在建立激励机制的过程中,既要增强精神奖励的力度,又要注重物质奖励,只有将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才能够促进农业机械化人才的培养[3-4]。
5.4按照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完善农机化人才考核评价机制
努力建立起以品德、能力、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体系。农机化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重在业内和社会认可;农机化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重在市场认可;农机化实用人才的评价体现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作用上,重在农民群众认可。
5.5加强和完善农机化教育培训基地建设
加大对农机化人才开发投入力度,逐渐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和个人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农机化人才资源开发投入机制。近年来,在县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湟源县农机化学校基础设施及教学配套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师资力量得到加强,为农机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5.6实施农机化人才教育培训工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增收,农民增收难的关键是缺少科学文化知识和参与社会化大生产所需的相应技能。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科教兴青”的战略要求开展多层次培训,真正达到农机入户农民致富,人才入户农民致富的效果。一是发挥镇乡基层农机服务组织的作用,对农机手进行培训,使其掌握操作技能,提高作业服务水平,让农民购机且用好机,充分发挥作用,取得满意的收益。二是完善和提高县农机培训机构功能,抓好农机技术培训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开展好对农机化人才的培训。计划培训农机化管理人才、农机专业技术人才、农机实用人才,使全县农机行业形成有利于人才辈出和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程乃敏.舒城县张母桥镇发展农业机械化存在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7):174-175.[2]李春茹.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7):258,263.[3]吴红军,刘成宝.康平县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探讨[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2(2):69-70.[4]曹兴乔.国外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2(2):78-79.
加强农机化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左昌莉
【摘
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重点和关键。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走“人才兴农”之路。人才是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第一资源。缺乏合格的人才,再好的装备也难以在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加强农机化人才队伍建设对提高农机从业人员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方式转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期刊名称】《湖北农机化》
【年(卷),期】2012(000)002【总页数】1页(P52-52)
【关键词】人才队伍建设;农机化;农业机械化发展;“三农”问题;农村经济;小康社会;农民问题;农业生产
【作
者】左昌莉
【作者单位】湖北省农机鉴定站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S23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重点和关键。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走“人才兴农”之路。人才是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第一资源。缺乏合格的人才,再好的装备也难以在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加强农机化人才队伍建设对提高农机从业人员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
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方式转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近几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农机实用人才不再局限于操作简单,知识技能要求较低的层次面,更多的需求将转向知识技能要求高,具备智能化操作的高层次人才。
(2)同时,伴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农机技术急需专业人才。如何拓展农业信息技术应用领域这一全新的课题,需要专业人才去研发。农业机械的新技术、新机具在越来越多被采用的同时,农机专业的教育却面临着弱化。年轻农机人才严重断档。致使一些信息技术设备无人会用。为此,急需一批会操作信息化装备的农机人员。
(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机急需懂行善管的技术咨询人员。随着农机服务领域的不断拓展,从过去的粮食作物生产向经济作物拓展;由生产环节简单化向生产全程机械化;由产中向产前延伸。为此,急需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有创新的农机管理、服务和技术咨询人员。
(1)农机人才总量不足。由于农机相关工作自身的特殊性和工作条件的艰苦性,在毕业生双向选择的政策下,农机专业毕业生面对更多的选择时,自然向福利好、待遇好,地理位置和工作环境优越的大城市发展。另外,农机部门是事业单位,受政府编制控制,什么时候进人,进什么人,完全由政府决定。这就造成了现在的许多学农机的人员不一定能进农机部门,进农机部门的大多数是其他专业的人员,所以现在许多农机部门的从事农机行业人员的专业程度不够。专业与行业脱节,从而导致农机系统人员数量足够,专业人才存量不足。
(2)农机专业人员教育弱化。随着新型农机产品中各种液压、电控、激光甚至全球定位等新部件新技术的应用,农机产品逐步向高科技方向发展。急需一批业务精通的、年轻的科技人才队伍。目前年轻专业人才出现严重的断层。不少农机学校为了生存,为了学生就业,纷纷砍掉农字专业;有的几乎处于培训停顿状态;停的停,改的改;有的转为机械修造。究其原因,主要是与该行业劳动强度大、工作待遇低有关。这就大大挫伤了农机学员的积极性。
(3)农机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多数农机部门连续几年没有进人,36岁以下的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短缺。从人才业务水平看,中老年人才虽已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但由于长期缺乏进修培训,大多数还基本保持原有的知识结构。知识老化、年龄偏大,没有很好地形成人才梯队。
(1)加大农机骨干培养力度,建设一支素质全面的农机管理人才队伍。近几年,随着我省农机服务组织不断壮大,它们拥有的农业机械多、作业量大、组织化程度高,稳定了农业生产。而服务组织的负责人、管理人成为农机服务的领导者和骨干人员。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努力建设一支理论功底扎实、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开拓创新的农机管理干部队伍。
(2)加大对农机实用技术的培训。随着我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广大农民改善就业环境,提高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寻求自己的出路,但前提是接受实用技术培训。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机职业技能资源,结合各类培训项目,加大对农民机手的教育和培训。积极推进农机职业技能开发,鼓励农机手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大力培养一批农机操作能手、维修能手、经营能手。
(3)增强管理服务,实行农机人才激励机制。现行的农机人才使用、奖励、保障制度总体上缺乏系统性和激励性,难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制约了人力资本的充分发挥。我们应从加强农机人才的表彰、奖励,加大对农村人才的资金和项目支持力度等方面入手,制定出台有效促进农机人才自我提高、创新创业的激励措施,大力开展农机人才“创优争先”、“最佳农机能手”等评比活动,不断激励农机人才在服务三农上下功夫,涌现更多的专业尖端人才。
(4)优化人才结构,合理分布人才资源。针对目前农机人才资源分布不均,结构不合理的矛盾突出,人才队伍不稳,基层人才流失和老化现象明显,我们应通过引
进和培养农机人才,造就一批高层次的农机化科技人才,建设一支稳定高效、技术转化能力强的农机化科研开发、鉴定、推广队伍。扩大农机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农机化科技急需的高层次、专家型、创新型人才,不断探索培养学术技术带头人的新途径。使农机化人才的分布趋于合理,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更加优化。
目前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机化人才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农机化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充分发挥农机化人才的资源优势,全面开创农机化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农机系统兴机富民工作意见
经市农机局研究决定,今年继续在全市农机系统更加深入地开展创建“兴机富民”服务品牌活动,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干事创业,与时俱进,加快发展,创建“兴机富民”服务品牌,构建农机同农业、农民、农村紧密联系的桥梁,更好地为“三农”服务,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加快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步伐。
二、品牌创建目标
以“全市当龙头,全省创一流,全国叫得响”为总目标,创一流的办事效率、一流的行业作风、一流的敬业精神、一流的服务质量、一流的管理水平、一流的工作业绩,建一流的干部队伍,树一流的农机形象,为市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全市农机化工作的奋斗目标是:到2021年率先进入农业机械化综合发展的高级阶段,农业生产的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以上;到2021年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今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260万千瓦,农用拖拉机保有量达到5万台,农用运输车8万辆。完成机耕作业面积300万亩以上,机播面积230万亩,机收面积100万亩。
三、品牌内涵和标识
(一)品牌内涵
“兴机富民”即:振兴农机,富裕农民,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兴:是推动农机事业蓬勃发展,是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追求和责任。
机:是服务“三农”的农机装备和服务手段,是农民致富的重要载体。
富:是富裕农民,是农机工作者的愿望,是兴机的目的。
民:是服务的对象。是民本意识的体现,是农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兴机富民”服务品牌内涵丰富,一是强化真诚为民服务的意识。牢记服务宗旨,优质高效地开展“七大服务”,体现农机系统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情感。二是积极履行为民致富的责任。强化有效措施,振兴农机事业,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三是树立不断发展的创新理念。用富民的追求、开拓进取的精神,创造出农机化发展的新路子,开拓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不断增强农机工作的生机与活力。四是弘扬“全市当龙头,全省创一流,全国叫得响”的精神。增强竞争意识,敢想敢干,敢为人先,团结奋斗,争创一流工作业绩。
(二)标识(已下发)
四、品牌创建内容
“兴机富民”服务品牌内容广泛,涵盖了农机工作的方方面面,各镇(街道)农机站、局各单位要加大创新工作力度,不断丰富创建内容,当前要重点搞好“七大服务”、“五项建设”、“五个提高”。
(一)“七大服务”
1、实施农机“一条龙”服务,促进农机作业增收。深入推进以“农机户+种植户+养殖户+公司”为主要形式的“3+1”农机服务产业化模式,拓展三夏、三秋等农机作业“一条龙”服务范围,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增加农业机械作业服务收入。今年完成三夏、三秋农机“一条龙”作业面积分别为28万亩以上和30万亩以上,探索冬春农业工程开发和农副产品加工等农机“一条龙”服务新路子,为农民增收7000万元。
2、加强推广示范服务,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以实施小麦秸秆机械打捆、玉米(牧草)机械化收获青贮“两大工程”为重点,积极引进
和推广国内外先进、适应的农机装备,建设小麦秸秆机械打捆、玉米(牧草)机械化收获青贮、设施农业生产等具有一定带动和辐射作用的农机化创新示范基地,为农民增收开拓新领域。今年,全市推广玉米联合收获机135台(套)。从今年开始,计划用2-3年时间,全市实现玉米收获机械化80%以上。
3、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增强农民就业能力。加大组织实施“一训三证”组合式培训模式力度,广开农民就业致富门路,提高农机户的经营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大农民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大力提高农民就业能力。2021年,拖拉机驾驶员培训4000名,绿证培训2800名,农机大户培训200名,长班招生600人,短班培训300人,技能鉴定总量达到3000名。
4、搞好“跨区作业”服务,为农民增收创造有利条件。继续组织开展争创全市跨区作业优质服务“明星队”和“明星机组”活动,提高“农机”在全国的知名度。每年组织3000台次以上农业机械参加“三夏”、“三秋”和“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植树造林)跨区作业,为农民增收3000万元以上。
5、加强农机市场管理服务,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开展农机“金盾护农”活动,创建“星级文明农机市场”和“星级文明农机销售企业”,让农民购买放心农机产品,从源头抓农机安全,促进农机质量安全工作,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和根本利益。
6、建设、完善信息网络服务,促进农机化事业发展。建设完善市、镇(街道)二级农机化信息网络服务平台,搞好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信息发布和传递工作,加大信息服务力度,扩大农机工作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
7、强化农机安全服务,建设“平安农机”。通过建设“平安农机”,以开展“十百千”示范活动为总抓手,在全市实现90%的镇(街道)、90%的村和95%的农机户达到“平安农机”建设标准。进一步加强农机监理规范化建设,落实各级农机安全责任制,全面提升我市农机安全生产水平。
(二)“五项建设”
1、加强农机法规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和《行政许可法》,建立农机执法责任制和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农机法制体系建设。
2、加强农机人才队伍建设。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建立和完善农机人才培养、吸引评价、使用和激励机制,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多层面、多渠道,建立一支有觉悟、善创业、甘奉献的农机实用人才队伍。
3、加强农机服务组织建设。要加大农机合作组织发展力度,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贮运、加工的效率和生产能力。充分发挥各级农机协会和股份合作制、联合体等各类中介服务组织的作用,加强农机行业管理,把农机生产的各个环节的作业机具、生产运输设施统一组织起来,联手闯市场、协同谋发展,有效地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提高作业效率,提高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
4、加强农机经营企业家队伍建设。农业机械生产企业、销售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机作业大户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我们在抓好农业机械硬件投入的同时,必须加强软件发展,采用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形式,进行知识、技能培训。制定监理、推广、培训规范化建设的意见,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联姻与协作,提高培训质量,搞好农机工程师的培训认证,千方百计使农机经营企业家,变成经济实力的强人,头脑丰富的巨人,乐于奉献的能人。
5、加强农机干部队伍自身建设。加强队伍建设是开展好创建“兴机富民”服务品牌的基本保证,各镇(街道)农机站、局各单位要把干部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创建内容,切实抓紧抓好。一是深入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提高干事创业的本领。通过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切实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觉悟,把大家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事业上来,努力提高干部职工“政治坚定、爱岗敬业、务实创新、团结拚搏、诚实守信、高效服务、作风严谨、廉洁自律”的综合素质。二是加强作风建设,树立良好形象。倡导竞争向上、争创一流、雷厉风行、讲求效率、认真扎实、狠抓落实、严于律己、高尚追求的行业作风和敬业精神,树立起责任、纪律、扎实、效率的作风理念。三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形成良好行业作风。广泛开展以“弘扬民族精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的思想教育活动,大力宣传体现民族精神、代表农机行业精神的先进典型。以打造“诚信农机”为重点,强化全系统的诚信观念,倡导诚信风尚。加强恪守宗旨、无私奉献、勤政为民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待人以诚、和谐相处的诚信道德教育。完善监督制约和奖惩机制,进一步推广社会服务承诺制、行政执法公示制,营造阳光的政务环境。深入开展“文明从我做起,提升农机形象”活动,加强行业道德规范建设,树立起诚信、文明、服务的思想道德理念,创建市级文明标兵单位。四是进一步加强“四型机关”建设,把农机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放在服务“三农”、发展“三农”上,千方百计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拓宽思路、创新方法、寻求突破,夯实为“三农”服务工作的基础。大力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切实做到想干事、敢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真心实意解决群众的所想所愿所忧所盼。
(三)“五个提高”
提高农机化综合发展水平。尽快解决现有农机发展不平衡、各环节不配套、种类不齐全、科技含量低的问题,全面提高农机化水平,2021年进入农机化发展高级阶段。
提高农机经营效益水平。农机作业和维修服务产值、增加值、经营总收入和为农民实现收入年均增长8%、10%、8%和10%以上。
提高农机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拖拉机年检率和车辆挂牌率95%以上,重大伤亡事故率控制在0.8‰以内,建设“平安农机”。
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完善行政执法手段和执法体制,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和依法办事、依法行政水平。
提高服务水平。摸清农机化发展现状,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加大
信息引导力度,大力发展播栽机械化,加速发展收获机械化,协调发展植保、灌溉、运输、加工机械化,全力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
五、创建品牌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创品牌机制,保证创建工作顺利实施。建立健全创建服务品牌工作部署、检查督促、研讨交流、考核奖惩机制,认真组织落实。将品牌创建工作与工作目标绩效考核相结合,全系统各部门(单位)明确创建任务、确定创建目标,形成各负其责、上下联动的有效创建机制,确保品牌创建工作顺利开展。
(二)加强农机规范化建设,夯实品牌创建基础。强化措施,严格管理,切实加强机关行政运转、监理、推广、培训、农机人才、经营组织、企业家和干部队伍建设,提高素质,凝聚合力,合力创建服务品牌。
(三)加强系统文化建设,升华品牌创建理念。充分发挥文化理念对品牌创建工作的推动作用,通过品牌文化上墙,制作品牌理念物化品等活动,使“兴机富民”文化理念融入在全系统干部职工思想之中,激发创建服务品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搞好宣传推广,扩大社会影响。通过各种新闻媒体等多种形式,搞好品牌宣传工作,提高服务品牌社会认知度,广泛吸纳和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铸造“兴机富民“服务品牌,努力提高品牌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六、加强对品牌创建工作的领导
各镇(街道)农机站、局各单位要对创建“兴机富民”服务品牌高度重视,摆到重要议事日程。要积极主动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认真组织,搞好思想发动,切实增强广大农机工作人员创建意识,真正把全体党员和干部职工的思想行动引导到创建品牌活动中来,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创新思路,开拓进取,凝聚合力,干事创业,狠抓落实。要把创建活动作为农机工作的总抓手,作为促进农机化发展的一项基本建设,制定切实可行的创建规划和与之相配套的措施,经常研究,常抓不懈,真正把创建活动引向深入。要加强创建活动的监督检查工作,设立创建活动组织奖和贡献奖,切实把各项创建内容落到实处,全力打造创强“兴机富民”农机服务品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调研报告人才队伍建设课题组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仍然滞后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是“四化”同步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只有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才能进一步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同时有效带动农村人力资源整体开发,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从而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一、我市现代农业人才队伍现状(一)队伍规模保持稳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市农业系统国有单位共有机构数97个,年末在册正式工作人员数为1470人。从单位类型来看,机关行政单位工作人员为310人,农业教育科研人员为153人,技术推广人员为623人,参公和执法监督人员为384人。从工作领域来看,种植业机构数为54个,年末在册正式工作人员数为896人;畜牧兽医机构数为21个,年末在册正式工作人员数为245人;农业综合服务机构数为22个,年末在册正式工作人员数为329人。稳定的体制内农业人才队伍,为我市农业连年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二)人才结构不断改善。一是基层队伍进一步壮大。我市农业系统中,县(市)区和乡镇机构数为90个,年末在册正式工作人员数为1245人,占总在册人数的84.7%。与此同时,分布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中的社会化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在逐年增加,成为基层农业人才队伍的有效补充。2009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鼓励大学生在农业生产领域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截至2014年底,共有1400余人次大学生在农业领域就业创业并享受了市财政补助。二是学历层次有所提升。在我市1470名农业系统国有单位年末在册正式工作人员中,大学本科学历人员为689人,硕士研究生132人,博士12人,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达到56.7%。三是专业素质逐步提高。在我市农业系统国有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初级职称163人,中级职称247人,高级职称137人。这些专业技术人才分布于种植业、畜牧、兽医、农经等各个专业领域,其中以种植业专技人才较为集中。(三)支撑作用非常明显。一方面,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高。2014年上半年,新增“甬优”系列杂交水稻制种面积5000亩,总面积达到3万亩。新引进农作物新品入13515元,同比增长11.1%。1.6%;牧业24.0亿元,减少4.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176.6亿元,同比增长0.5%,其中农业85.7亿元,增长品生产价格指数,同比增长0.7%;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态势。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14.5亿元,扣除农产严重影响,我市农业农村经济运行依然保持了总体平稳的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形势良好。2014年上半年,面对上年度罕见的自然灾害、两年来禽流感疫情和农产品市场波动的种206个,新建瓜菜类新品种展示示范平台5个,新建蛋用型野鸭和岔路黑猪育种平台2个,畜禽育种平台累计达到8个。累计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200余期,培训农民2.2万人次,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8个、示范企业4家,累计建成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107个。另一方面,二、存在问题(一)乡镇涉农机构工作职责不清,职能日渐弱化。乡镇涉农机构的人、财、事三权均划归乡镇统一管理,许多农业技术人员被抽调至其他行政性、事务性岗位,“在编不在岗”、跨岗“兼职”现象严重。以宁海为例,在全县乡镇(街道)193名在编人员中,115人已完全脱离农技岗位,占总人数的59.6%;在岗的78人中,还有相当部分人员兼职所在乡镇(街道)的其他工作。全年约有半数以上的基层农技人员承担着所在乡镇政府交办的联村、重点工程服务、计划生育、环境整治、拆迁等工作,极大地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这一主要职能的发挥。(二)专业人才结构分布失衡,专业水平跟不上产业发展需求。一是年龄老化现象普遍。在全市农业系统国有单位专技人员队伍中,45岁以上人员占42.8%,其中乡镇农技队伍中,45岁以上人员占比达到59.5%。这部分人员虽然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所学专业与现代农业发展已不相适应,知识结构断层现象严重。二是专业结构不尽合理。我市种植业专技人才占总量的79.3%,畜牧业占1.1%,兽医占9.5%,农经占5.9%,其他占4.1%,农业科技人员的专业结构已远远不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同时,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农业经营贸易以及其他复合型人才缺乏,农业人才专业结构明显失衡。三是专业素质需要提升。目前,我市大部分基层农技人员的专业都以基础性学科为主,加之一定时期以来农业产业结
构稳固带来的技术固化,使之对新品种、新技术了解掌握不够,专业素质跟不上产业发展步伐。(三)体制机制不够完善,队伍稳定性受影响。一是人才评价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市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聘任实行评聘分离,受专业技术岗位职数限制,导致专技人员在职称评上后不一定能实现聘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积极性。按照目前执行的“退二进一”政策,对许多年纪轻、学历高的专技人员来说,只能“排队”等待职称晋升机会,导致部分人员思想不稳定,存在想转岗、调岗的苗头。二是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由于基层农业部门工作任务重,条件艰苦,生活待遇低,近几年,高层次、高素质的农科院校毕业生多数不愿到基层工作,部分专业对口的高校毕业生即便能够“进得来”,但也很难“留得住”。个别县(市)区因财政经费保障不足等原因,出现差额和自收自支农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无法正常发放的现象,甚至引发上访事件。三是机构改革存在弊端。在象山和鄞州,畜牧兽医局参公后出现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或参公人员兼职技术工作等现象。与此同时,参公人员失去了职称评聘的外部压力和内在动力,专业技术服务职能弱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畜牧兽医事业的发展。需求。二是强化农校合作。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针对基层实用型人才紧缺、水平不高的问题,通过培训教育实现农业科技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以委培方式,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设置专业,及时调整课程结构,由农技院校向地方输送“一专多能”型人才。三是加强干部培训交流。加强对农业管理干部的教育培训,尤其注重市级、县(市)区两个层面的学习交流。定期组织开展干部人事政策、为农惠农政策等方面的培训或座谈,加强纵向沟通与了解,更好地促进农业工作开展。(三)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优化队伍发展环境。一是要加大现代农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政府要在政策上予以倾斜,保障承担公益性职能的推广机构所需经费和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做好对涉农专业大学生的宣传引导,鼓励他们到乡镇农技部门工作,改善其工作环境和待遇,促进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的优化。二是要营造现代农业人才工作的良好氛围。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广泛宣传三农领域优秀人物的典型事迹。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人才,要打破条条框框限制,在职称晋升、科技奖励、项目申报等方面予以鼓励和支持。三是逐步建立适应农业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与编制、人社部门加强沟通,争取支持,不断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力争打破现代农业人才在职称聘任、晋升方面的壁垒限制,努力形成“引得进、用得上、留得住、出业绩”的现代农业人才管理机制。(四)规范引导社会力量,助力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努力营造“市场”。允许农村实用人才平等参与政府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项目。根据农业公益性与盈利性服务相分离的原则,政府部门应将诸多包括农技服务在内的盈利性服务从当前工作中剥离出来,促进“花钱买服务”市场的形成。另一方面,要大力培育“供应商”。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鼓励和刺激更多有资质、有能力的个人或团体投入农业服务行列中来。继续实施大学生在农业生产领域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由市财政按实际名额和补助金额足额拨付,各县(市)区财政足额配套补助。通过完善政策、加大扶持、强化服务、规范管理,培养一批有实践经验的大学毕业生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领头人,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创造政府省力、实体创收、农民满意的共赢局面。
(责任编辑:王方盛)三、对策建议(一)提高思想认识,健全组织网络。一是各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和“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才观,把现代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提高到农业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高度来考虑,增强做好该项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二是增加县级农技推广机构编制和人员。随着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改变,农技推广服务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对生产经营主体的技术服务由原来的以乡镇农技人员为主,已经转变为以县级农技干部为主。为此,建议适当核减乡镇农技干部编制,相应地增加县级农技干部编制和人员。三是进一步完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管理体制,扩大县(市)区农业主管部门对乡镇农技推广队伍的管理权,建立和落实业务主管部门、镇乡街道、服务对象三级考核机制,考评结果直接与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绩效工资等挂钩,逐步形成专岗专用,杜绝随意混岗、在编不在岗的现象。(二)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培训效果。一是完善分级培训。加快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育种养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新型农民。组织开展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并形成常态化。拓宽培训课程内容,向电子商务、企业产品推广营销、旅游农业等方面延伸,尽量多样化,以适应现代农业对复合型人才的
加强农机人才队伍建设
促进农机事业良性发展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和农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行业人才问题越来越被各级领导所重视。大力开发人才资源,走人才强农富农之路,是发展我市农机事业的千秋大业。为了提高我市现有农机人才素质、建立和完善人才机制、促进我市农机人才队伍健康有序发展,我们就农机人才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对全市各类农机人员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市(县)区、乡、村干部、机手进行了走访座谈。同时,对全市农机人才结构现状存在的问题、如何发挥人才优势、配备结构合理的用人机制及其建议、对策,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一、农机职工队伍结构情况
(一)结构现状
单位:%
单位
合计
市级
市(县)、区级
镇级
村级
(二)年龄现状
单位:%
市级
市(县)、区级
镇级
村级
(三)文化现状
单位:%
市级
市(县)、区级
镇级
村级
研究生
2.31.89专科以上
32.50.36本科
48.941.43高中
37.117.1大专
46.532初中
30.279.73高中及以下
2.324.68小学
0.22.8130岁以下
16.24.42.692.8631-35岁
6.919.69.312.636-45岁
44.440.830.494246-49岁
11.613.218.8719.150岁以上
20.92238.6523.44人员总计
309644315848230281管理人员%—
46.550352.47安全监理%—
25.519.627.30.75推广操作%—
18.630.137.596.75(四)职称现状
单位:%
市级
市(县)、区级
镇级
村级
高级职称
2.352.4中级职称
30.234.814.90.2初级职称
11.633.522.64.5(五)从事农机工作现状
在市级人员中从事本工作10年以上的占25.5%;市(县)从事本工作15年的占36%;乡镇从事本工作3年以下的占6.63%;村级从事本工作10年以上的占59.42%。
二、农机发展人才需求形势
(一)现代化农业积极推进,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农机管理与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我市已成功摸索出适合自己发展并具领先理念的现代化农业模式,不但积极实施以都市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等为代表的现代化农业,而且重点以规模化管理、机械化作业、信息化技术、社会化服务和产业化经营为实质性内容,极大地推进了现代农业健康而有序的发展,这种模式的发展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农机管理与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二)
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农机技术亟待专业人才。
如何拓展农业信息技术应用领域,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专业人才去研发。但是在新型农机产品中,各种液压、电控、激光甚至全球定位等新部件、新技术的应用,农机产品逐步向高科技方向发展,现代农业装备为广大用户带来了高效率和高效益。农业机械的新技术、新组件在被越来越多采用的同时,农机专业的教育却面临着弱化,年轻农机人才严重断档,致使一些信息技术设备无人会用,为此,急需一批会操作信息化装备的农机人员。
(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急需懂行善管的技术咨询人员。随着农机服务领域的不断拓展,从过去的由粮食作物生产向经济作物拓展;由生产主要环节机械化向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产业领域由种植业向畜牧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延伸。随之,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和服务组织也在不断创新,呈现出了组织形式多样化、服务方式市场化、服务内容专业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显著特征。与此同时,订单服务、租赁服务、承包服务和跨区作业,以及集团承包、“一条龙保姆式服务”、代耕代种和“场村共建”等
服务方式层出不穷,满足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的迫切需要,实现了专业化分工和区域间的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为此,需要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有创新的农机管理、服务和技术咨询人员。
(四)农机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司法服务显得尤为迫切。相继出台的《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化管理条例》、《农业机械维修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文件,有力地促进和保障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从2004年起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颁布5个中央一号文件,各级政府相继出台若干政策性文件,涵盖了基础设施建设、农业装备技术、财政投入、保险政策、税费减免、金融信贷、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农机合作社、燃油供应等方面的扶持内容,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同时随着自主经营体制的逐渐转变,农机面临的民事纠纷,经济合同争议等涉法案例也越来越多,农机司法服务人员远远跟不上对职工法律知识普及的需要,跟不上对司法调解服务的需要,农机司法服务形势紧迫。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知识水平不高、后续人才满足不了形势发展的需求。一是农机人才队伍文化程度偏低。市、市(县)、区本科学历占44%,乡镇本科学历甚少,专科以上只占乡镇人员32%,高中及高中以下占32.6%;村级专科以上只占村级人员0.36%,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职工占总数的70.67%,而在乡村拖拉机驾驶员却占到72.47%,有的老机手文化水平只在初中以下,有的甚至没有任何学历,在考试时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二是基层农机管理人员对农机新知识比较缺乏,平时大部分人员忙于应付日常事务,很少有时间去学习市场经济新理论、经济管理新思维、农机经济新知识。为此,对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更显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二)职工队伍面临年龄老化,后继乏人问题突出。从调查的市、市(县)、区数据中可以看出,从事农机工作15年以上的占总数31.8%,50岁左右占到35%以上,乡镇从事农机技术工作3年的只占6.63%。尤其从事机务管理在50岁左右的可达40%以上,由此看来,存在着严重的青黄不接问题,其原因:主要是基层农机站收入少,经济待遇低,有一定学历的年青人不愿干,老同志还离不开,缺少宣传引导和相关的激励机制。为此,农机职工中坚力量弱化,后继乏人问题更显突出。
(三)专业人才比例失衡,人才的行业分布不尽合理。根据农机现代化发展人才需求形势,对比我市现状,明显看出我市农机人才队伍人才缺乏,断层明显,结构失调,比例失衡。根据调查:我市、市(县)区、乡三级农机专业人才只占总人数的35.6%,其中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包括技能中级)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5%,35.1%和42.7%。按照江苏省农业机械推广法的要求,从事农机推广的专业人员比例应当不少于80%,而我市农机专业人员还不到30%,从事农机监理的专业人员则更少,与我市经济整体发展水平极不相配。宜兴市自2004年实行水利农机站属地管理后,许多水利农机站人员被分流,站内人员只有2-3人,而且均非农机专业人员,严重影响农机事业的发展。
(四)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特别是高级技术、管理和复合型人才紧缺。我市经过10多年的高增长、跨越式发展之后,整个经济增长的结构和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正逐步向高科技、高效益、知识驱动型转变。无论是农机管理领域,还是科技创新行业,属于学习型、模仿型、改造型的比较多,而属于自己原创的就比较少。从调查高尖端人才数据可看出,我市、市(县)区、乡三级有高级工程师职称只占总数的3%(全市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平均水平为9.3%)。这一现状与农业现代化有着很大差距。再者能够熟练运用外语进行国际交流以及运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则显的更少。这样的人才结构距建设与争创农机一流水平的要求相差甚大。
(五)高技能人才稀缺。近几年来,无锡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总量不断增加,岗位需求每年增加50%以上。然而,全市农机人员中的高级工还不到30人,技师则更是稀缺,高技能人才仅占乡村二级总人数(30763)的千分之八,而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比例在40%以上,由此可见,我市农机行业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
(六)基层农机维修网点偏少。近年来,随着我市高性能农机装备的大量增加,现有乡镇从事机务的人员严重不足,且年龄在50岁以上的占到50%,农机机务队伍面临青黄不接。据调查,全市751名维修人员要承担264个乡镇和1500多个村委(街道)的农机维修任务,平均二人负责一个乡镇,四个村委,故常会出现机具坏了无人修的状况。
四、原因症结
农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障碍;既有体制机制的成因,也有社会环境的影响。归纳起来主要有:
1、农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尚不健全,造成专业人才的缺失。
由于机制和体制的原因,无锡地区的农机相关专业办学信心不足,层次不高、功能不全,培训内容单一,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场地严重不足,尤其是高级工、技师等专业性强、面向国际化程度高的教育培训资源更加缺乏,难以适应技工人才实用性、应用性强的需求特征。同时,前几年南京农机院校毕业的学生分不到基层农机站,造成想去的去不了,不想去的反而去了不少。
2、科学合理的农机人才评价体系尚不完备,影响了农机工作的发展进程。目前,农机工作人才评价认定标准还比较单一,农机专业资格评聘制度还没有建立,专业农机工作人才职称发展序列还要进行跨行业评审,没有形成农机行业的岗位体系。加之,机关中的农机专业技术职称暂停申报评审,致使有农机专业的人才搁之门外。另外,基层农机管理人员力量十分薄弱,市(县)、区行政编制甚少。如惠山区只有局长一人是行政编制,其余人员都是事业编制,而乡镇进入事业人员则更少,基本上在1-3人,农机发展缺少足够的空间。
3、农机人才薪酬待遇普遍较低,缺少吸引力和工作积极性。据统计,我市现有各类从事农机服务业人员3万,是一个不小的职业群体。这个群体一方面人员日趋大龄化,而另一方面行业内又很难留住有专业知识的年轻人。究其原因,主要是与该行业劳动强度大、工作待遇低有关。专业农机手忙时每天工作一二十个小时是常事,但就收入水平以全国平均水平计,平均每月也就一千元左右。我市惠山区前洲镇从事农机工作30多年的石瑞荣,2000年前每月拿800元,到现在每月也只有1900元,几十年来没有多大变化,农机职工整体薪酬待遇低于同类其他行业职工工资平均水平。
4、社会对农机工作的认知、认识、认同程度不高。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一般只有到了两个“农忙”时才会想到农机,其它时间农机工作的需求观念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和拓展,加上农机自身作用发挥不够明显,以及对社会的宣传力度不够,更使公众对农机工作的认知度偏低,这一现象在2007年创建市文明机关活动中对每个单位打分的情况就是一个证明。
五、加强农机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措施
我市对农机人才队伍的发展要求是:“培养数以千计的高素质劳动者,造就数以百计的高级专门人才。”要建成这样一支农机人才队伍规模,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农机人才开发管理体系和政策措施,抓好农机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环节工作,为农机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1、制定干部任免奖惩制度,在用人问题上形成良性循环。目前,我市绝大部分地区基层农机管理机构的人事管理权下放至乡镇政府管理,这种管理体制不利于人才在一定范围内流动,不利于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基层人事管理权应该实行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模式,具体由市(县)级农机主管部门制定有关目标责任考核体系,进行严格考核,使农机管理者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对缺乏工作责任,在一个地方在一定时间内农机工作没有起色、考核不称职的人员要腾出位置,利用竞争机制实行全员竞争上岗,以彻底改变干部能上不能下的模式,逐步形成用人的良性循环。江阴市局下属的人员调动是条线管理,为改善农机人员
年龄老化问题,他们从非事业编制中抽调业务素质好的年轻人员到基层锻炼培养,根据其表现再和人事局协商进行招考录用,真正建立了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
2、探索灵活多样的用人方式。俗话讲:“人挪活,树挪死。”人才的合理流动有利于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积极性及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对形成新的人才优势、提高用人事管理水平都有促进作用。在用人机制上,以“社会招聘、契约管理、专业培训、职业运作”为方向,探索建立聘用制、派遣制、项目制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柔性用人机制,实行合同制管理。在逐步引入竞争机制,规范和完善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等管理环节上,做到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形成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的用人环境。同时,为鼓励农机专业人员到基层工作,应制定相关的政策,如:在基层一线从事农机满10-15年可享受一定标准的特殊岗位津贴,工作年限达到20年的,可将特殊岗位津贴变为固定工资。在基层从事农机满30年以上的,由农业部发给荣誉证书,其退休费可享受全额标准等,以多种激励形式解决或改善农机人员待遇偏低的现实问题。
3、加强农机人员的培训。探索采用院校培养、带教培训、挂职培训、上岗培训、知识更新培训等方式,对农机管理及专技人员进行现代农机专业知识培训。锡山区7个乡级农机站,有6个是新站长,急需进行全方位农机系列的专业培训。要有计划、分层次,因人施教,对在岗的机务人员以及高技能人才,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岗位培训、个人自学提高等使一批领导人才、管理人才、专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实务工作能力提升,优化现有人才的知识结构,真正发挥“金蓝领”的积极作用。同时对高校的农机专业硕士点、博士点,适度增加选送人才的比例,以适应国际先进农业机械的引进与推广应用。另外,还要实施人才培训“走出去”“引进来”战略。与国内外高校、知名企业合作,建立若干海外农机复合性人才培训联络点。定期选送一部分优秀中青年赴海外培训基地进行中短期专业培训学习,有计划地定期组织一批标志性的优秀农机人才赴国外培训、考察、研修和实践交流。省农机局多次组织优秀农机管理人才赴香港举办培训班,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探索向国内和境外“借脑引智”、开展继续教育的途径,组织邀请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和造诣的专家学者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来讲学、交流,传递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并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4、营造良好环境,形成农机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动力。一是提供政策法规保障,加强对农机工作领域的立法,规范农机工作者的义务和行为,使农机工作有法可依、工作有序、整合有规,创建必要的权益保障机制;二是积极营造社会
氛围。借助知名网站、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和专业媒介推广宣传,进一步为农机发展营造声势,提高社会认可度。
六、对农机人才战略问题的几点思考
1、加快科技人才的培育,首先必须建立加快营造人才争优取胜的客观条件和氛围,通过提供均等机会,形成人才竞争的局面,促进优秀人才的成长。其次是要建立推行岗位工资制,实行工资收入构成多样化,尤其是应制定具体办法,鼓励科技人员用技术成果参与入股分红,把科技人员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三是通过深化改革,走企、科联姻之路,加快建立科技创新体系,为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提供有效的保障和激励机制。四是通过在职称评定、项目资助、技术成果入股分配等方面制定配套政策,创造和优化社会环境,鼓励和引导人才奋发向上,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2、要把培养与使用结合起来,减少人才浪费。应采取多种有效方式,以岗位促培养,以项目促培养,以合作促培养,以挂职促培养等方式,使人才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增长才干。一是在数量上提高农机人才分布密度,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人才,积极引进大学生到基层工作等,扩大农机人才资源存量,增大农机人才队伍规模,提高农机人才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使人才在地域空间以及行业等方面的分布密度不断提高。二是在质量上提高农机人才资源整体素质。通过提高学历层次、继续教育等多种手段和途径,着力抓好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抓好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抓好经营管理者素质以及公务员素质的提高。三是在结构上提高人才队伍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对应度。通过调整优化人才结构,使之与经济结构和社会事业发展相适应,减少人才低水平重复开发,减少对人才的闲置浪费。
3、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人才队伍建设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关键是各级领导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性,高度重视,真正做到认识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把它作为“一把手工程”切实抓紧抓好。同时应根据人才问题的战略定位和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制定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尽快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和措施,解决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陈旧的思想观念和落后的用人机制的实际问题;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为放活人才、促进竞争、强化激励提供制度保证。同时还要下大力气创造和优化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宣传他们的成就和事迹,弘扬他们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
4、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加强人才培养工作
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在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围绕创新能力建设,根据各类人才的特点,研究制定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标准。改革农机培训的机制、内容和方法,加大农机培训力度,促进各类人才的全面发展。坚持产业聚才,项目引才,促进各类人才的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浅谈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建设
摘要:本文介绍了农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分析了农机化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农机人才队伍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农机化;人才队伍建设;问题;途径
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而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科学合理地整合农机人才队伍,提高农机利用率,是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现代化中发挥作用的关键。
一、农业机械化概述
农业机械化是指农业劳动从使用人力、畜力转向使用机械的过程,用机械作业代替手工作业。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①农、林、牧、副、渔等部门生产作业机械化,如农作物的耕种、排灌、植保、收获,渔业的放养、打捞等;②产品运输和加工的机械化;③农业基本建设施工机械化等。其作用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农业单位面积产量。
二、加强农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一方面,加强新型农机实用型人才的建设,可从根本上促进这些人才的发展,为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开辟一条健康而庄严的道路;另一方面,人才的培养对体系的建设有一定的“反哺”作用,其“反哺”作用可极大地促进农业的科学发展,以促进农业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从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农机化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专业知识水平不高,后续人才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学历是农机化专业本科和专科的几乎没有,基本上是党校或其他非专业学历,同时,农机管理人员缺乏对农机的新认识,他们大多忙于日常事务,几乎没有时间去学习市场经济的新理论、经济管理的新思维和农机经济新知识。所以,缺乏对农机新机具和新技术的深刻理解、掌握和应用。
2、专业人才比重失衡,人才配置不合理。依据农机现代化发展人才的需求情况,明显看出农机人才短缺、断层明显、结构失调、比例失衡,从事农机推广的专业人员较少,而从事农机监理工作的专业人员更少,与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极不相称。
3、经费不足,阻滞工作开展。处于“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状况,同时,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越来越高,经费的严重不足,对农机技术人才的培训基本处于很低的层次状态,造成农机技术人才的素质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阻碍了当前农机推广工作者素质的提高。
4、社会对农机工作的认识、认知和认可程度不高。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通常只有到农忙时才会想到农机,其它时间对农机工作的需求观念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推广和扩展,再加上农机本身的作用发挥还不够明显,以及对社会的宣传力度不够,致使公众尚未意识到农机工作的重要性。
四、加强农机人才队伍建设的途径
1、培训主体应坚持政府主导和多方参与。农机化发展一直是政府引导为主要推进力量,政府制定农机化发展规划、落实农机化发展政策,以及示范和推广农机装备技术,特别是实施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后,农机化掀起了新一轮的发展高潮,农机装备的保有量迅速增加,农机装备技术的应用领域迅速扩大。在行政力量的推动下,政府作为培训的主体,能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有效保障人才培养计划的迅速实施、人才培养资金的充足和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同时,可根据发展
的需要,通过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合作的方式,让农机制造商、科研院所及其他培训机构参与进来,多方协作,加快培养新型农机应用型人才的步伐,进而促进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和前瞻性。
2、培训对象要年轻化、专业化和职业化。功能的复合专业化、操作的高效精细化、操作的现代智能化,以及农机与农艺等其他领域的密切合作对农机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日后新型农机应用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实践证明,年龄层次低的学员因受教育文化程度高、接受能力强及操作反应快,在学习和掌握农机技术及实际应用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可避免由于人才在短期内因年龄老化出现人才断层短缺现象的发生。
3、培养形式应坚持完整性和可持续性。各地要依据本地区农业发展的需要和农机化发展的形势,分期分段制定新型农机应用型人才的综合培养方案。规模推广应用的农机装备技术,可通过政校企合作的方式,采取进专业培训机构、农机生产厂家或专业培训师资送培训上门等形式开展集中培训;对具备较强的理解能力和扎实的专业技能人才,可作为一定区域范围内农机实用技能带头人重点深入培养。
4、培养内容应坚持实效、贴近需求。依据不同类型的人才需求,设置相应的培训课程,并考虑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分批分期合理教学。理论上,要从职业道德修养、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农机基本结构与日常维护管理、农机服务市场化运作和农机安全生产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加强教学,从而改善其知识结构,拓宽其思维空间,进而提高其综合素质。
5、建立健全激励保障制度。上级部门应对激励保障制度进行调整,一方面,对表现突出和对行业有巨大推动作用的员工实施绩效激励制度,通过职称和财物等方式提供激励保护;另一方面,必须对一些“滥竽充数”的从业人员实行警告处理,必要时可解除职务,以保证行业的“专业性”。双管齐下,最大程度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能”,以便促进农机人才发挥最大的作用。
6、探索灵活多样的用人方式。合理的人才流动有利于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积极性和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对形成新的人才优势,提高用人管理水平具有促进作用。在用人机制方面,以“社会招聘、合同管理、专业培训、专业运作”为导向,探索建立聘用制、派遣制、项目制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柔性用人机制,实施合同制管理。在逐步引入竞争机制、规范和完善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等管理环节上,做到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形成一个优秀人才能脱颖而出的用人环境。同时,为了鼓励农机专业人员到基层工作,要制定相关政策,如从事农机工作的一线基层工作10~15年可享受一定标准的特殊岗位津贴;年满20年,可将特殊岗位津贴改为固定工资;年满30年以上,可由农业部发给荣誉证书,其退休费可享受全额标准等,以多种激励形式解决或改善农机人员待遇偏低的现实问题。
7、营造良好环境,形成农机队伍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一方面,要提供政策法规保障,加强对农机工作领域的立法,规范农机工作者的义务和行为,使农机工作有法可依、工作有序、整合有规;建立必要的权益保护机制;另一方面,积极营造社会氛围。借助知名网站、广播电视和专业媒介等进行宣传,进一步创造农机发展的势头,提高社会认可度,使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和支持农机化工作。
8、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关键是各级领导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高度重视,真正做到认识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把它作为“一把手工程”认
真抓好。同时,依据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制定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要尽快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与措施,解决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观念陈旧、用人机制落后的现实问题。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为解放人才、促进竞争、加强激励提供制度保障。另外,努力创造和优化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宣传其成就与事迹,弘扬其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
五、结语
总之,任何一项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农机化事业的发展也是如此。加强农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促进农机人员的全面发展为本,把人才建设作为农机化事业兴旺发达的一项战略任务。
参考文献:
[1]曹卫彬.浅谈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J].新疆农机化,2015(02).[2]余明富.浅谈农业机械人才队伍建设[J].大科技,2013(13).[3]杨慧.加强农机人才队伍建设的途径[J].现代农机,2015(03)
加强农机化事业发展科学发展观的调研报告
根据学习实践活动的总体安排,**县农机服务中心开展了“听民声、知民情、问民计”专题调研活动。调研活动由领导分别带队,先后深入到全县各地,就当前农机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农机化工作中存在的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问题;建立支持保障农机化科学发展体系;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机作业补贴新机制;农机农艺结合及建立新技术新机具推广新机制等内容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座谈、走访、实地查看,广泛征求、吸纳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真正做到了“实、细、深、好”,了解和掌握了大量真实的情况
通过开展调研活动,深入分析了目前我县农机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深刻查找了制约农机化发展的因素及存在的根源。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全县农机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紧紧围绕我县发展大局,以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己任,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各项农机化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农机化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我县农机总动力已发展到194万千瓦,比上年增加28万千瓦,1————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拖拉机拥有量达到12077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4438台,小型拖拉机2639台,小麦联合收割机1420台。玉米联合收获机械421台,小麦免耕播种机45台。农用运输机械56492台,柴油机59054台,各类小麦玉米精播机10507台,棉花播种机4100台,拔棉柴机3500台。小麦实现了全部机收,玉米机收率已达到了44%,小麦、玉米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播种。从主要农作物的耕、播、收等主要生产环节基本上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农机化水平不断提高,达到83%,超过了年初制定的目标。
农业机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农机作业逐步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几年来,我们抓住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这一时机,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先进适用农机具的推广,农机数量大幅增加,农机结构进一步优化,综合农机化作业水平有较大提升,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广大农民正迅速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有效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改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推进了农机产业化的发展,跨区作业不断向深度、广度拓展,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农机服务总收入年均2.3亿元,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8年“三夏”期间,针对油料供应紧张、小麦成熟晚、天气阴雨等新情况,我单位高度重视,根据县委、县政————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府的指示,加强领导,努力协调,精心组织,科学调度,强化技术服务,密切部门配合,确保油料供应,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农业机械作用。全县共组织
1300多台小麦联合收获机参加三夏麦收,全部实现了小麦机收作业,做到了适时收获,颗粒归仓,确保了粮食丰产丰收。去年的三夏机收工作好于以往任何一年,广大农民非常满意。
精心组织,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争取力度大、落实效果好,全县农机化水平得到新的提高。为进一步优化农机结构,加快先进适用新机具的应用,全面提升综合农机化作业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我单位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成立强有力的工作班子,多方争取支农惠农资金。自2005年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共争取各级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近1300万元,补贴购置各类新机具
800多台(套)。2009年,围绕全县农机化事业发展和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需求,我们抓住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这一契机,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争取国家及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660万元,是前四年补贴资金的总和,工作力度之大,争取资金数量之多,落实效果之好,都是前所未有的,极大地优化了我县农机结构,全面促进了综合农机化作业水平的大幅提升。
为积极探索农业机械化发展新机制,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现代3————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农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积极运作,确立了保护性耕作项目的重点实施。结合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加大了对农机化示范项目的投入力度,加快了先进适用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全县综合农机化作业水平。
农机合作服务组织蓬勃发展。以引导农机规模化经营,促进农机产业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大力培育农机大户,加强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建设,组建农机协会。工作中,坚持和完善了农机服务组织行业备案制度,建立了工作联系机制,加强了日常工作指导和技术服务,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在购机补贴工作中作为优先补贴对象,予以扶持和倾斜。农机大户的发展壮大,不仅为农机经营业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农机三大市场的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农机经销企业和农机服务组织的连锁经营,全县逐步建立健全了农机协会、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农民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的农机服务组织体系,保障了农机化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了农机化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在我县农机化事业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制约农机化事业————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健康快速发展的问题,通过调研,共列出了两项当前群众最关注的农机工作热点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农机服务体系不健全,乡镇一级农机组织几近瘫痪
近年来,一方面由于乡镇机构改革,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资产被侵占,人员大幅削减,11个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已不存在,目前全县现有农机兼管人员11人,平时,他们大部分精力忙于乡镇日常政务性工作,很少有精力从事农机管理工作,一些农机行政执法和公益性服务职能也大大削弱。而且在乡镇农机管理服务人员中,大部分是差额拨款,直接造成了农机工作在镇村开展困难,落实不到位,实施效果差。另一方面县级农机工作人员年龄偏大,平均年龄近45岁左右,一部分已退居二线,而受编制限制,无法补充新的人员,给农机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了困难。
(二)广大农民对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接受能力差,机收水平低
1、玉米机械化收获方面。几年来,由于受玉米地块偏小,作业链条过长、种植规格不适应玉米联合收获机作业要求、农民习惯于手工收获等因素的影响,我县玉米机收水平相对不高。几年来,我们一直在进行着不懈地努力,加大政策倾斜,出实招,办实事,加强玉米联合收获机械的推广力度,将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列为优先补贴对象,5————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实行优先报名,优先补贴,有效推动了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全县玉米联合收获机保有量2008年达到421台,玉米机收水平逐年提升。尽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玉米联合收获机价格较高,虽然财政补贴一部分,余下部分金额依然高达八九万左右,大部分农民很难接受,影响了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的快速提高。
2、保护性耕作方面。一是传统观念和耕作习惯影响了免耕播种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农民对实施保护性耕作,特别是小麦免耕播种技术的意义、好处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农民在没有看到明显效果的情况下,要改变传统的耕作习惯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二是农民技术培训专项资金不足,投入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保护性耕作的发展速度。
三、农机化的发展方向
为切实发挥好农机部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体现农业机械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应用农业科技的主要载体、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和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的地位,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建议:
1、做好农机与农艺的结合这篇文章
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立足“大农业”,发展“大————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农机”,积极做好新形势下农机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新的农艺配套工作,具体就是对农作物进行中低产田的改造,变小块土地为大块土地,在此基础上进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来适应机械化作业和农机发展的新要求。
2、开拓农机服务新领域,促农民增收
我县农用拖拉机总数已达12100台,但大中型拖拉机数量不足1万台,小拖拉机数量占主导地位,农机闲置浪费现象明显,农业生产规模经营后劲不足,发展大中型复式联合作业机械迫在眉睫。目前全县小麦收获已实现机械化,而玉米生产机械化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实现玉米生产全过程机械化既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前提。下一步我们要从加强宣传、引导入手,把推广应用玉米联合收获机列为农机推广工作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大玉米生产机械的推广力度,逐步解决制约三大作物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瓶颈问题,加速农业现代化步伐。
3、继续抓好农机跨区作业工作
跨区作业是农机适应市场的切入点,是配置和盘活农机资源的一种经营服务新模式,也是农机服务产业化的有效形式,我局将加大组织协调力度,推动跨区作业由三夏向三秋和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扩7————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展,由小麦机收向玉米等其它作物收获延伸。在加强组织管理,保证信息服务,指导安全生产和保证收费价格的前提下,使三夏外出作业的小麦联合收割机超过100台,台均收入超过3万元,总收入达到330万元以上。依靠小麦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的成功经验,组织有关人员对“三秋”玉米联合收获机作业市场进行考察,制订详尽可行的跨区作业工作计划,在可能的情况下,鼓励全县90%以上的玉米联合收获机参与秋季跨区作业,争取创收超过100万元,增加农民收入。
4、加强农机执法队伍建设
加强农机执法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然要求,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甘肃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授予农机部门的神圣职责。随着国家对农机工作的越来越重视,农机化事业将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因此,新形势下建立一个高效能的执法机构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农机执法队伍,加强农机行政执法,保障广大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既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落实党和国家一系列“三农”政策的客观需要,更是加快农机化事业发展进程,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加强农机执法是维护社会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9————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