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学习总结
作为一名行政管理专科班的学生,我们在必修课学习了《政治学原理》。刚开始的时候我以为政治学是很深奥的东西,只有那些高级的人才,才能够弄懂的东西,我们电大的学生是没有必要学习这些和日常生活没有关系的课程的。但是通过学习《政治学原理》这门课程彻底改变了我的观念,政治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而且他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以下就是我学习政治学原理的学习总结。
一、政治学原理的含义
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政治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古老学科,在人类文明开展过程中起了重应作用。在欧美各国,政治学与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一样,已开展为十分成熟学科。
二、政治学发展历程
中国政治学正式确立与开展是在本世纪,到八十年代初,我们重新恢复政治学这一学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政治学真正开展,至今才有十几年时问,因而,还不是十分成熟。
20世纪80年代初期,政治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学科体系的澄清和界定,成为这个时期政治学界普遍关注和共同探
讨的问题,并对中国政治学的迅速恢复和顺利开展起到了重要的根底性作用。
整个20世纪80年代也是中国政治学界介绍引进西方政治学研究成果的鼎盛时期。这些工作为初创时期的中国政治学学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学术营养和推动力量,也为其进一步繁荣开展提供了可以利用的学术资源。
20世纪90年代,政治学领域一方面对西方政治学的理论内涵和历史背景进行重新审视,另一方面将研究重点集中在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政治支持和制度保障等问题领域。
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历史研究法。从政治现象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目的是探讨政治活动和政治关系发展的规律性,并预测政治现象的发展趋势
2、结构——功能研究法。主要是试图通过剖析政治结构和政治功能来揭示政治系统运转的规律性。
3、比较研究法。就是通过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治现象的相同点和相异点,来发现政治现象本质和规律的方法
4、制度研究法。就是从政治制度的形成与演变角度,来探求制度结构类型变化规律的方法。
四、学习政治学的意义
政治的目的是什么?这是根本性问题,是政治学的起
点。我认为政治学的现实意义表达在以下几方面:
1、有助于丰富广阔人民群众的政治知识,提高政治素质,增强政治行为能力。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群众要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就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政治行为能力。但是,由于我国封建制度的历史悠久,几千年遗留下来的封建专制主义的余毒至今仍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占据一定的市场。建国以来,我们已有这方面的教训。所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根本政治理论和政治知识水平,增强人们的政治区分力和政治参与能力。才能提高参与国家管理的能力,更好地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从而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
2、确立共同的政治理念,广泛地形成政治共识。“人是政治动物〞。我们生活在政治共同体内,过一种集体生活。能够将我们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除了利益因素之外,还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认识和理念。“人是理性动物〞。我们要为世界赋予意义和价值,要对周围的世界做出合理的解释,为自己的生活寻找恰当的理由。
3、寻求文明的政治规那么,文明地解决政治冲突。人也是文明的动物。正由于如此,强权政治,暴力掠夺,黑社会和强盗逻辑,“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原那么,不管在国内政治生活中的应用,还是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实施,都
受到普遍谴责。从这一意义上说,政治学不是斗争的学科,而是富于建设和实践的学科。
4、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国家管理人才,保证政务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政务治理和国家管理水平。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一大批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和政治管理才能的国家管理人才。过去,我国的管理人才中存在着知识水平低、管理能力差等问题十分严重。现代国家管理的复杂性,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任务,对国家管理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具有良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修养,优秀的政治思想品质,出色的管理才能和一定的专业知识。因此,加强对政治学的学习和研究是培养国家管理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
5、了解他人,学会与别人打交道。从国际的角度讲,全球化的浪潮将各民族国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国家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由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各国的政治理念、政治组织安排和政治游戏规那么各不相同。要学会和别人打交道,就要研究别人的政治。
五、怎样学习政治学,怎么强化自己的政治意识
1、强化信仰意识
强烈的信仰不仅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战斗力之源泉,更是一个政党不竭的精神动力。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动摇。
强调对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和现阶段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强调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理论、根本路线、根本纲领和各项方针政策的自觉性。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和重要思想对武装自己的头脑。始终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实地向前迈进。
2、强化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就是角色意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人担负着不同的角色,具有各自的社会责任。责任意识要求社会成员在社会活动中,要正确处理与集体、社会、他人的关系。党和人民赋予我们一定的领导职务和权力,实际上也就赋予了相应的责任。尽职尽责地搞好职责范围内的每一项具体工作,出色的完成工作任务。
3、要强化法治意识,严格依法办事
依法行政是效劳型政府的一个根本特征,只有依法办事,政府才会有公信力,群众才会相信政府,政府效劳才能为群众所接受。首先,我们要树立法律至上意识,学法、懂法、用法,自觉把政府机关的各项工作纳入法律轨道,充分运用法律管理经济、社会和文化事务,坚决摒弃重政策轻法律的陈旧观念。其次,要正确理解依法行政的内涵,明确职权法定,注重实体、严格程序,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纠纷,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
的开展。
学习这门课程,不但让我得到了很多的理论知识,而且它也指导着我们工作、生活、学习,只有你明白了其中的原理才能够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不断的提高自己。
大学生政治论文2000字论文格式
政治的根源是经济.经济关系是政治关系的基础,同时政治又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大学生政治论文2000字论文格式,大家快来跟小编一起欣赏吧。
大学生政治论文格式
1、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
2、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中文摘要约100—200字;3、关键词: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
4、目录:写出目录,标明页码。
5、正文:
专科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一般应在3000字以上。
毕业论文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
前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
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材料、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
6、谢辞:简述自己通过做毕业论文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论文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
7、参考文献:在毕业论文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过的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应按文中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
8、注释: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阐述和说明。
9、附录: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
入附录中。
大学生政治论文2000字论文
浅议政治文化与政治人格
摘要;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要借助一套系统的媒介、文宣、动员、教育机制。公民的政治认知即对政治系统的认知、情感倾向和价值取向,政府要尽力引导,进而对其民主观念,政治取向、政治参与和政治选择与被选择等施加积极影响,引导向社会主流意识方向发展。
关键词:政治文化
政治人格
世俗化
[中图分类号]:D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0)-16-0194-01一、政治文化中的政治认同
社会的稳定和有序需要政治权力的发挥,但赤裸裸的暴力不免让人过度紧张和敏感,要实现长治有效的安定局面,体现阶级统治的合法性,还必须通过政治文化的潜在感化,需政治体系、政治过程和公共政策层面的力量。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总体,包括知识、信仰、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一员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所谓政治文化是文化的一种,它既可指理想的政治生活,也包含一整套的行为准则、价值信仰、精神技术。在政治学中,政治文化是社会成员对政治的认识、情感和价值判断与取向。根据人们对政治组成部分的态度是否一致,可分为强制性的政治态度和非强制性的政治态度。与之相关,个人对政治问题的态度要么正相关,要么负相关,甚至不相关。在封建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上层和知识精英垄断政治文化的话语权,普通公民总是被动参与政治文化的生产、创造和传播即被政治化,对政治共同体的认同、依从程度都较低。
一个政策能否获得公民的认同或是否合法主要取决于传统的习惯力量,现实的合规性、程序的正当性、民族的禀赋和心理。依阿尔蒙德地域性的政治文化、顺从性的政治文化和参与性的政治文化划分,人们对政治参与程度依次递减,要么对政治体系无政治要求、要么被动接受、要么千方百计接近政治系统,改善自身处境而变得积极主动。为什么如此悬殊呢?大概是:人们手中掌握的政治资源多寡不同,信息
向政府、社会组织、权威机构的不合理聚集。普通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对政策过程、决策制定难以把握。
二、自然人到社会人
个人脱离社会或远离政治是不可能的,不论愿意与否都直接或间接参与其中,争取自己的权益。比如,由于户籍制度、居民登记制度、税收制度、教育资源的分配制度,公民从居住地、家庭构成到职业和收入等等方面都受到公共权力无所不在的渗透,受政治权力统治和支配的人群范围已无限扩大。这种“政治化”还表现在政治权力越来越积极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的医疗、教育、环境治理水平明显成为了人们的基本生活条件的考虑变数,“福利国家”或“福利政策”不断地扩展到人类政治之外生活的方方面面,个人在宗教信仰、教育、爱好、经济利益等领域越来越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日益被纳入社会价值规范建构之中,学生单纯的学习动机中植入了奖学金、光宗耀祖的价值功利符号,政府有目的的奖励制度对艺术家的排序,体育运动被用作发扬“国威”的工具,自然而然每个人都有意无意接受这种制度安排、被“政治化”。
现代政府大都在进行政治社会化的努力,但对公民政治人格的塑造仍然任重道远。日本政治学者加藤节认为,现代的人们“政治冷淡”正在扩大,个体对政治机制的日益复杂已感到无力和疏远并且变成了社会化、组织化的机构中单纯的元素,无法理解自己与政治总体状况之间的关系。同时,由于生活压力使得我们无暇关心政治,在大众传媒的功利主义支配下被“政治化”。可是,果真我们就能远离政治的域场吗?答案是否定的,个人的自由、平等、民主、健康、生命权力必须由政治来框定、保护。无序的生活状态可能使人陷入霍布斯所认为的人与人的战争,人类要克服自身的弱点,需群体和国家的庇护,规避种种风险和不确定性。
三、政治的世俗化
政治社会化是一个特殊的过程,指个人学习、获取政治价值规范、概念,养成政治态度的过程,它是持续、贯穿人一生的。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差别在于:传统社会,政治文化总是自上而下灌输,强调
权威的作用,信息资源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普通民众被动接受,传递渠道单一;现代社会,工业、教育和大众传播工具影响和覆盖的范围广,人们很容易形成“世俗――理智”型态度;个人变得比较理性,对政治决策、政治录用有较强的参与热情和控制能力并懂得如何使用政治技巧保护自己。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的现代化和世俗化,其组织和机构不仅有家庭、社群、同辈团体、学校、传播媒介,还有电子信息手段、竞争性选举、投票、街头抗议等。政治世俗化使得政治精英对政策考虑越来越慎重,越来越考虑社会的反应;同样,政治世俗化使得个体更优越、更自信地表达利益,积极参与政治,谋求社会利益和自身价值的结合。个人与政府的交流、互动增强,公民的民族、国家认同感有了制度性的基础。但政治世俗化可能提高政府的绩效,也可能造成缺乏权威,政治决策低效,国家的社会统合能力降低。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传统的价值观、文化符号、民族国家观念的继承,尤其在中国这样集体主义观念强烈的国家,在提倡个体自由、个性解放之时,必须兼顾民族国家的统一、政治共同体的体认,本民族身份、文化的认同。
近现代社会不乏成功的政治社会化例子,比如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地位的取得,与其长期的根据地建设、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革命宣传鼓动不无相关。但是,不成功的政治社会化也是常有之事,比如,台湾地区自蒋经国开放党禁、报禁、老兵赴大陆探亲以来,广大台湾民众的确获得了渴望已久的民主、自由权利,可是整个民主素养并没大幅度提高,政党派别相互杯葛,为反对而反对。更为严重的是民进党操纵选举、制造民主假象、激化族群矛盾,去中国化和撕裂民族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滨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年。
[2]加藤节:《政治与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3]孙关宏,胡雨春,任军锋:《政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4]王惠岩:《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5]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6]毛寿龙:《政治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政治学
课题研究论文
政治理论论文15篇
【摘
要】政治理论教学作为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它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具有极大作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结合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从教学改革着手,让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关键词】
政治理论
政治
政治论文
政治理论论文:课堂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论文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常见问题
(一)把握不好教学内容
有些教师知识面狭窄,专业知识不够,教学经验不足,对授课内容把握不好,讲课不分重点难点,讲课内容详略不当,面面俱到;有些教师只注重讲解国家大政方针、阐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解读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等较为“宏”“大”“正”的知识,对于学生的价值追求以及学习困惑等方面关注少;有些教师的教学时间分配不恰当,往往根据自己手中掌握的材料来决定讲多讲少,本末倒置;有些教师由于专业知识不深不精,关键的重难点地方没有讲深讲透;有些教师在上课时只能机械地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讲解“,书上有什么就讲什么”,对知识的横向和纵向把握不透,抱着“宁少勿错”的心态,不能旁征博引、融会贯通,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少,把鲜活的理论变成僵死的教条,学生听后收获不大,受益不多。
(二)教学材料堆砌,无的放矢
有些教师备课前不是深研教材和了解学生,而是到处找资料,找故事,找案例,到网上找课件,生吞活剥他人的课件,不能对资料进行良好的处理,不能将之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有的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变成故事会,台上老师讲得高兴,台下学生听得高兴,结果离题万里,加之材料选择不当,以致弱化了教学目标。
(三)课堂教学技术性代替了艺术性
现在大多数教师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授课,但容易出现过分依赖课件的现象,教师只是在讲台上展示课件,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降低了教师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使多媒体演示替代了教师的口头语言和身体语言,学生看完课件后不甚了了的现象经常存在。加之启发式教学与讨论式教学运用较少,教师在教学组织、授课方法的处理上比较粗糙,课堂教学缺乏生动、情趣和艺术性,老师讲得没有激情,缺乏感染力,学生听得了无兴趣,课堂死气沉沉,缺乏活力,极易造成双方的刻板印象,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的恶性循环。
(四)课堂组织松散,控制不力
有些教师自由散漫,为了体现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性,连上课时的基本环节都省略,没有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师身上,课堂控制较为随意。由于课堂缺乏组织性,使课堂教学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就开始了,有些教师上课只管上课,不管课堂纪律,抱着“我上课,你愿听则听,不愿听就不勉强”的态度,课堂组织松散。课堂纪律不好,学习氛围欠佳,造成不想学的不学,想学的也学不好的局面。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控制的有效策略
所谓课堂控制,就是对课堂教学中的时间、空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情境与教学双方的情绪状态等进行合理的调节与控制。课堂控制策略是教师为完成教学活动中的任务,以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对整个课堂教学采取的主动控制和调节课堂的方法。
(一)教学目标控制策略
每门课有每门课的课程标准,每堂课有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授每堂课之前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每次课的教学目标。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讲,其教学目标主要表现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三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紧紧围绕这三个目标来开展教学,正确处理好三个目标之间的关系,坚持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导向,以素质为目标,努力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形成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最终在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在每次上课前,要把本次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
素质目标向学生讲清讲透,并且最好先把问题和任务抛给学生,让学生明白本次课的学习任务,将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学目标上,把教学目标作为师生共同的切入点和归宿点。教学目标控制策略可以有效地把控课堂教学方向,防止出现教师上课东拉西扯、胡侃连天、教学目标不明确、讲课内容离题万里等现象。一堂课下来,讲课者和听课者均昏昏然,一无所获,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这是典型的目标控制失败的表现。
(二)教学过程中的情绪情感控制策略
讲课者和听课者的情绪情感状态严重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而老师的情绪情感状态又左右着学生的情绪情感状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还必须用自己的情绪情感去引领和激发学生的情绪情感。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主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调控好双方情绪情感,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就并非难事。反之,有些教师不善于课堂情绪情感调控,课堂教学死气沉沉,很容易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沦为枯燥无味的“鸡肋”。一般来讲,教师的情绪情感控制分三个步骤:
1.情绪引发和推动。
像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样的课程,老师在备课时尤其要精心设计一堂课的开头,想要触及学生的灵魂,想要让其怦然心动、让其侧目,想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有一个精彩的开头。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是设计师,是导演。一个善于引发和推动情绪情感的教师或以一个简短而精彩的故事开头,或用名人名言开头,或用设问、反问开头,或用事实和数据开头,或用大家都熟悉的正在发生的事件开头,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提起学生的兴趣,或激发学生思考。通过精彩新颖的课堂导入,引领师生双方处于亢奋的情绪状态之中,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情绪强化策略。
要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情绪情感状态,就离不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间断地刺激和强化学生的情绪情感,常用方法有“高潮法”和“师生互动法”。“高潮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到重点、难点或高点时恰当地运用事例、比喻或排比等语言艺术点燃学生的激情,打动学生的心灵,激起学生内心的震撼,博得学生的掌声,使学生加深对这堂课的记忆,甚至使其终生难忘。每堂课都应该尽量做到旁征博引,紧扣当下时政热点和焦点,并有一两个教学高潮设计,这不但可以丰富教学过程,也加强了学生的认同感。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法”是常用方法,即教师通过教授打动学生,引起学生思考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紧紧跟随教师,教师是乐队指挥,学生是乐手,双方都处于愉悦放松的氛围之中。
3.情绪延伸。
一堂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结尾不仅要干净利落,还要有高度和深度,要用深刻而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来归纳教学内容,升华教学观点,尽量让学生感到“言已尽而意无穷”,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持续的学习热情,甚至让教师的某些话、某些课堂体验能够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人生”课程。
(三)课堂教学中的纪律控制策略
现在不少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采用大课制,几十上百人的大课堂,总有些学习习惯不好、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会或多或少地影响课堂,所以课堂纪律控制显得尤为重要。一般在每学期的第一堂课,教师就要向学生提出相关的上课要求,包括课堂纪律、作业完成、考勤制度、课程安排、考核方式等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身体语言进行课堂控制,如通过目光、手势、微笑、点头、示意、走动等来控制课堂纪律。在教室轻轻走动、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对学生点头或挥手等动作,都可以起到提醒学生、矫正学生课堂行为的积极效果;走到学生中间去,给学生提问和思考的机会,不仅能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也能增加课堂信息反馈量,还可以维持课堂秩序,便于把集体控制和个体控制结合起来。课堂上教师还需对正确行为进行积极强化,如采取鼓励、表扬、加分等方式。也要对不良的课堂表现行为进行及时矫正,提醒学生注意等,以让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有纪律有秩序。教师上课若不控制好课堂纪律,等到
教学无法继续进行下去才停下来维持课堂秩序,不仅破坏了课堂的连续性,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中的时间控制策略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系统性很强,内容很丰富,但也很抽象,如若课堂教学时间控制不好,教学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给学生带来过于空洞或过于烦琐的课堂感受,进而削减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控好课堂教学时间,注重课堂教学节奏,对于一名思政教师来说尤为重要。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时间的重要性,一切内容都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呈现出来。在每一堂课前都要有一个清晰的教学时间小规划,讲解、提问、练习、讨论的时间都要合理分配。认真处理好每一个课堂教学细节,把控好轻重缓急,深入浅出,详略得当,始终坚持以目标为导向的原则,以时间为尺度,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教学时间效能。
(五)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反馈策略
良性的教学互动是学生乐学善学、教师乐教善教的重要源泉,良性的教学互动需要运用教学反馈策略,就像人们从镜子中照见自己,以至了解自己、修饰自己一样,教师要对教学情况进行及时的信息反馈,包括学生对自己的教学是否满意、学生领会教学内容的深浅等。思想政治课尤其如此,课堂上的广泛提问、分组讨论、定时练习等都是及时获得信息反馈的有效方式。教师通过信息反馈可以及时了解教
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教学方式,以使课堂达到更为理想的状态。教师获得反馈并不断修正的过程也让学生不自觉地体会到自己的诉求能够得到合理回应,同时也从回应中体察到自身在知识和能力上的不足,进而刺激其“补不足争有余”的学习动机。通过如此良性的教学互动,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最终达成教学目的。
(六)课堂教学的成绩评定策略
成绩评定这一杠杆可有效调控课堂教学,成绩评定结果是评价学生学习乃至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参考标准。在成绩评定中,要采用科学的评估体系,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课堂参与在最终成绩中所占的比重;积极思考、认真听课、勇于表达等优秀的课堂表现也要得到更多的肯定,给予较高的课堂参与分值。反之,逃课、不认真听课、我行我素、消极怠惰的课堂表现则会极大地影响其课堂参与分。通过对比鲜明、高低分明的课堂参与分评定,刺激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参与到课堂中,打消其只希望通过最终考试来完成本门课程考核的念头。
三、课堂控制策略实施的前提和基础
(一)教师的素质和经验
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与教师的素质高低有直接关系。教育是一门科学,要讲好课不仅要有崇高的师德,良好的专业素质,过硬的业务素质,还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论知识,掌握有关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不断总结教学经
验,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才能让课堂控制策略产生良好的效果。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必须能正确分析学生,分析教材,必须能随时对课堂活动进行判断和分析,并能及时调控和改善课堂局面。除此之外,课堂控制策略实施的效果与教师的个人特质有很大的关系,与教师的个人魅力、性格倾向、权威性和影响力等也有很大的关系。教师的课堂言语要简明扼要,准确清晰,要能够深入浅出,逻辑鲜明,切忌烦琐混乱、拖泥带水。讲课的语音语调要抑扬顿挫,配合协调的身体语言,且用语应该形象生动、活泼、充满激情和感染力,切忌照本宣科,僵硬贫乏,毫无活力。
(二)班级规模适中
要想使课堂控制策略有效,那么班级规模就不能过大,班级学生人数应控制在50~80人,如果班级人数过多,教室空间太大,超出教师所能控制的范围,则会使课堂控制策略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产生教师根本无法实施控制策略的后果。
(三)教学法的灵活应用
不同的课程、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合不同的教学方法。无论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最重要的目的都是为了使课堂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的教学方法就是成功的。如果讲授法被灵活运用,就能达到精彩的教学效果,反之就是硬性灌输给学生,最
终产生的教学效果较差。除此之外,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年龄特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针对抽象性强和理论性强的教学内容探索出了一种“问题教学法”,即把教学内容归纳为几个问题,只要把问题解决了,教学目的就达到了。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提出问题;第二步,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和思考;第三步,问答与质疑,即互相问答和辩论;第四步,教师综述,即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状况对问题进行总结和引导。不同的教师在不同的教学实践中都会总结出不同的教学经验,会实施不同的课堂教学控制策略,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教师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刻苦钻研教育教学,互相学习借鉴,就一定能掌握教学这门艺术。
政治理论论文:网络公开课思想政治理论论文
一、以策划团队为骨干,优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针对教学内容,由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经验的一线教师组成策划团队,经过调研和分析受教育者的实际需要,根据其需求性制定翔实系统的教学方案,通过精选素材———设计方案———制作课件的科学流程,整合与优化各类教学资源,使整个教学设计呈现出科学、完整、系统化过程,确保教学效果的实效性,实现教学目标。
(一)精选素材,丰富教学内容
素材是通过对生活的收集和整理,发掘出未经加工的各种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原始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是感性的、分散的材料。科学地运用素材,可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灵活性、生动性和实践性,也是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教学的有力支撑。其一,素材要有深度和广度。素材的选取可以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每一种素材都是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宝贵的教学资源。以现实素材为依据,对素材的深度和广度进行充分挖掘和整合,使教学内容有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客观说服力。以“鸦片战争”内容为例,可以精选具有代表性、反映国情的历史事件、人物、影像以及背景文化,从鸦片战争的横向和纵向进行素材组合。如选取贝青乔的诗“瘾到材官定若僧,当前一任泰山崩。铅丸如雨烟如墨,尸卧穹庐吸一灯”,与反映当时战争的真实影像片段相结合,使精选的文学素材结合声情并茂的视频影像,形象地描述当时列强入侵,官兵吸食鸦片而不理战事,百姓流离失所的国情,说明鸦片战争失败的必然性,使素材更好地为教学目的服务。其二,素材要精准求实。鉴于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素材可选取的范围较广,在选取素材时一定要选取现实生活真实、准确的素材。借助网络平台,将多媒体、音频、视频等教学手段整合运用,才能更好地体现思想政治理论的深度,能够使形象实际的素材更好地应用在教学过程中,从而展现在受教育者面前。其三,素材要推陈出新。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紧跟受教育者的现实需求和社会环境的动态变化。因此,其素材的选取应注重时效性。以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为主线,选取国际、国内最新时事问题和热点、焦点
新闻;以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引入备受关注且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事件为素材资;以受教育者的认知程度为依据,采用有理、有利、有据的最新数据。
(二)设计方案,细化教学模式
方案设计是依据对受教育者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制定策划出解决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教学问题的最优方案,使教学效果呈现出技术化、艺术化、科学化和最优化的系统决策过程。设计方案应注意素材与理论的配合、前后的逻辑顺序等具体设计问题。第一,素材与理论的配合。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教学内容要与选取的素材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素材与理论的搭配设计可以打造轻松愉悦的授课环境和习得氛围,可以使枯燥的理论通俗易懂,形象自然,更具有说服力。不仅易于受教育者对理论的吸收和理解,增强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认知,而且易于被思想政治理论教化和引导,愿意“听”,乐于“做”。例如,李海洋教授用“吃烧鸡”的例子来讲述什么是哲学和哲学的用途:图文并茂,令人垂涎欲滴的烧鸡可以理解为两只鸡———一只具体的鸡和一只抽象的鸡,简单的话语和诱人食欲的视频图片便生动地说明了哲学是抽象和具体的,哲学就是把握生活,把握事物,把握对象的方式,是平凡生活中的深沉智慧。简单朴实的生活素材,既贴近受教育者的生活,又深刻地反映物质生活是每个人生活的客观基础,是辩证唯物论的客观基础这一哲学理论。。第二,循序渐进的逻辑顺序。逻辑顺序是指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教
学设计方案前后之间存在的一种内在逻辑关系的一个方面,是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教学成败的关键。其方案应遵循“主题设定———素材植入———理论阐释”的逻辑脉络来设计。设定的主题统领和指导植入的素材,植入的素材依赖和从属于确定的主题,而理论的阐释进一步深化主题,强调素材。三者逐级递进,环环相扣,富有条理,使教学设计更具逻辑性和系统性,呈现的先后顺序符合学生思维规律和认知过程规律。
(三)制作课件,增强教学
效果课件是指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环境,融合图像、文字、声音、影像等多元化媒体元素,使各种媒体信息建立起有机逻辑连接,集成一个为课程服务的良好交互系统技术。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课件是将传统的教学课堂表现转化为网络媒介多元表现的飞跃,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件的制作是实现这一飞跃的具体过程。其作用是使主题寓于课件之中,活化理论内容,把抽象深奥的理论更加具体化、形象化和通俗化,便于受教育者对教学内容的领悟和感知。
二、以教师为主导,实现教学
实效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是教学表现的基石,教师是教学表现的主导者。教师犹如舞台的艺术家,用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每一位受教育者,用极富色彩的语言艺术洗涤他们的灵魂,陶冶他们的情操。可
见,教师无疑是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教学的重要表演者,其课堂驾驭能力决定着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成败。
(一)人格魅力,彰显内在吸引力
人格魅力是指一个人在性格、能力、气质、情感和道德修养等人格特征方面所具有的内在与外在吸引力。教学魅力较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人格魅力。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教师是政治性、榜样性、道德性等综合人格魅力的集合体,其内外兼修的气质、独具特色的精神境界,影响着受教育者对教学内容的接受与领悟程度。
(二)语言表达,体现言语技巧
教学语言可以称之为课堂艺术,是指教师运用富含情感、思想和审美原则的口头语言规律进行艺术性的教学表达,是教师与受教育者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桥梁。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授课语言体现在教师与受教育者通过网络媒介进行信息的传递与表达,是一种信息化语境下语言艺术的运用。高质量、高水平的语言表达应体现严谨性、灵活性和艺术性。第一,严谨性。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教学内容丰富、信息量较大,且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具有引导和教化的作用,所以,教学语言要科学严谨。首先,教学语言要准确规范。用词用句要精准干练,理论概括要言简意赅,引用材料要真实恰当,言之有物,富含哲理。其次,教学语言要系统严密。语言的推理要符合逻辑,论证要有根有据,使教学语言条理清晰、论证有力。第
二,灵活性。受教育者具有个性差异,灵活多变的教学语言可以满足不同受教育者的心理和精神需求。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机智敏捷地选择和运用教学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情具体分析,掌握受教育者的语言规律,勤于观察其听课状态,明确不同教学时间采用的语言基调,在其习得疲劳期及时调整语言表达方式,注意语音、语调、语气、语速和节奏的变换,要缓急协调、重轻搭配、强弱交替,使教学语言由始至终符合其需要,使其与教学内容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声声入耳,字字入心”的整体效果。第三,艺术性。艺术感较强的语言表达对受教育者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首先,语言表达要新颖、潮流。与时俱进而又不失精准的语言风格备受受教育者的喜爱,可以适当地借鉴一些充满活力并经得起推敲的网络语言,这使语言表达充满着时代的气息,可以更好地迎合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拉近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其次,语言表达要诙谐、幽默。妙趣横生的语言表达可以营造一种轻松的课堂气氛。蕴含艺术的语言表达为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增添几分灵动,使其更显生命力。
(三)课堂驾驭,突显调控艺术
课堂驾驭是指教师具备雄厚的理论素养,能够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独特的教学艺术对课堂进行整体的把握和控制。课堂驾驭能力是教师教授知识、课堂管理、引导学生等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的综合体现。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能够使课堂有真实感,使教学内容“活起来”,可以根据受众的需要和价值观的波动调整价值观引导策略,以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一,展现雄厚的理论素养。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理论素质和修养,通过不断钻研和学习而形成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在思想和行为方面具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独特的人格品质和学识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理论素养表现在驾驭课堂和授课能力等多方面,这些素养通过教学语言、行为、方式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课堂上,教师因为通晓机理而游刃有余,能够将抽象深奥的理论知识化繁为简,且通俗易懂地表达出来,使受教育者知名达意,了然于心;教师因为博学多识而引经据典,能够结合生动形象的肢体语言、丰富真实的素材和多媒体网络课件深入浅出地剖析理论,使受教育者活学活用,举一反三;教师因为学贯中西而与时俱进,能够紧跟学术前沿动态。
第二,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授课前应做足功课,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使受教育者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其一,运用问题教学法。授课之初,提出主题问题,使受教育者形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维方式和习惯,通过问题来刺激受教育者对已有知识进行总结和重构,引导其去主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使惰性知识转化为活性知识,达到锻炼思维和增强认知的效果。其二,运用探究教学法。在受教育者已经对知识产生问题,急需得到解决之时,引导和鼓励其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调研,得出结论,完成学习过程的实践和体验,达到发掘其研究潜能,展现其本质力量的目的,从而实现培养其学术素养的教育效果。其三,运用参与式教学法。在对问题进行探究的基础上,受教育者通过与教师进行互动和交流,使彼此思想充分碰撞,可以提升其对问题归纳、总结、推理和论述的能力,在阐述自己观点的同时感悟理论研究的方法和逻辑,实现其知识、心理、品德、智力、审美的多重内化与提升,“充分发挥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主体’作用,实现高效的‘教’与‘学’”。
政治理论论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论文
一、人学指向:马克思人学作为科学人学的主要意涵特征
在我们把马克思人学了解为科学人学并用来建构新的教学范式之前,先精要勾画马克思人学所呈示的基本科学人学意涵特征,包括:
1.“科学人学”的哲学自省
马克思人学涌现了“科学人学”的历史、反思、批判、科学、实践等的自觉自省的精神实质和理性呼声,突出表达了一种致力于人类解放的“希望”和“暖流”(布洛赫语)。马克思一生热情地坚守着自中学时期信守不渝并为之奉献毕生的为“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而奋斗的伟大目标,一踏上哲学舞台就批判地做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宣言。从最初对“人”的理解的道德批判和伦理诉求的抽象性,最终跃升到将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马克思达至了对“人”的认
识的空前境域,在苏格拉底古典人类学转向之后开辟了哲学回归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的现代先河,形成了从人的历史存在状况进行自觉反思和实践批判的科学视界。这种鲜明的历史性哲学自省特征,使马克思人学区别于一般实证的自然哲学和思辨的精神哲学。高校思政教学一旦建基在这种“科学人学”之上,就要把科学的理性逻辑和哲学的自省精神结合起来,对自身所涉及的各种对象和活动进行自觉的反思和批判,保持科学性、开放性和反思性的统一。
2.“道德人学”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在将哲学转向现实的人及其生活世界后,除宣称“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还从批判资本主义异化劳动入手,在对现实的人的生存境遇及发展命运的关注中,把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和终极价值诉求。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明确地做出对人类解放价值目标的追求与承诺:“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马克思认为:“德国唯一实际可能的解放是以宣布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为立足点的解放。”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更科学地阐释了人的解放的条件和状态:“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就马克思学说的实质而言,它是关于无产阶级以至全人类自由解放的科学人学和道德人学。高校思政教学必须从最终极的意义上来传递关于人的解放和幸福的信息,并且将思政教
学本身作为一种塑造施教者和受教者乃至整个社会道德价值秩序的活动和历程。也就是说,这种教学内含着一种道德诉求和价值干预,它的讲授和传达必须关涉社会整体的道德审问和价值判断,这是马克思人学内在的禀质和性态,而绝不应该把它讲授成一种(门)实验性(实证性)的技术科学。
3.“历史人学”的实践路向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两个文本中,马克思通过“实践”范畴实现了哲学的本体论逆转,伴随着这次哲学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也确立了其实践人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其根本意义而言,实质上是一种科学的‘实践人学’理论”。马克思实践人学的实践基础性和现实性,鲜明地体现为:在本体论上,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生存基础。马克思之前的思想家们对人的“斯芬克斯”之谜苦苦思索却不得其解,他们要么诉诸一种纯客体性的抽象直观,要么诉诸一种纯主体性的能动性,而不能从感性实践活动的维度去理解人的存在。马克思的实践人学开辟了一条把握人的问题的历史道路,它以人的“劳动”或“实践”(物质生产实践)为钥匙开启了人之存在的实践本体之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明言:“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因此,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这是“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的一种带有必然性和第一性的历史活动。这种主张实践是人的生命之
根和立命之本的见解,无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或是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皆有所见。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是马克思“科学人学-历史人学”的实践宣言。在这个层面上,高校思政教学应当被视作一种科学-历史的实践事业,而绝不仅仅是单纯的理论或理论传播工作。在高校思政教学和课堂上,基于马克思人学的“科学人学-历史人学”视域,我们(施教者和受教者)能够从事那种关于改变世界的实践,一如它对思想、意识问题的追问、塑造和导引,而不是一再使之成为一种边缘化、客体化、外在化的课程。从上述维度来看,马克思人学意蕴丰富的“科学人学”思维范式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范式的转换提供有效的理论原则和实践路向。
二、现实归向:基于马克思人学视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
1.突破“单一化”培育方略
一般而言,社会意识和政治观念往往是通过教育来表达和培育的。教育目标的选择、确定和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影响着教育全过程的开展,也是评价教育成败的关键要素。长久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传授的主导内容侧重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理想、政治诉求、价值取向和道德品质等相关内容,其目标在于塑造出符合社会和国家特定需求的、合格的“社会人”、“政治人”、“道德人”。就是这种延续半个多世纪的单向输出思维衍生了某种隔阂,成为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课程)遭遇学生疏远并呈现疲乏之状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它使得受教者视这种思想政治教育为他者之事(国家之事),于其个人而言并非必要和迫切之事,甚至无足轻重。迄今为止,每一个社会和国家都在依据一定的准则和需要塑造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观念,这本身无可厚非。当这一塑造及其目标不是基于个体认同感而涌发的期许,而是嵌入式地施加给个体的“学习任务”,施教者的外在化“应对”“转达”、受教者的“困倦”“逃避”成了一种惯性。这种过于强调社会性、政治性或意识形态性的单向化、单一化培育目标,忽视了受教者的个人需求、个体生存体验和个性化价值诉求,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徒添了误解和矛盾。马克思指出:“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人的个人生活和类生活不是各不相同的,尽管个体生活的存在方式———必然是———类生活的较为特殊的或者较为普遍的方式,而类生活是较为特殊的或者较为普遍的个体生活。”其实,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活动本身不是抽象的、思辨的,而是现实的和具体的,它是一项非常直接的现实性活动,其目的不仅要注重人的社会性和政治性,培养与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具有健全政治人格的人,更要注重提升个人思想和思维能力,激发个人的对社会事业和国家事务自觉关注,使得受教者个体的诉求与社会整体的诉求达成契合;高校思想政治教学除了传递主流意识形态之特质,还应具有启发个体思想性或精神性的特性。例如,针对思政教育过程中对个体道德的塑造和育成,有研究者言:“德育本质上也是人类的精神生产过程,是一种借助于精神生产资料进行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精神产品的生产。德育的对象
是人及人的心灵,德性是一种获得性品质,触及的是人的灵魂和人的精神世界。因此德育是铸造人的灵魂的工程,是培养人的德性的精神生产过程。它的产品是精神性的。”这也说明,高校思想政治教学除具有社会价值和政治价值外,不应是个人价值的“飞地”,除去其意识形态特质外,不应是个体精神性特质的“空场”。当下,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推进,突破单向化、单一化的目标培育方略势在必行。马克思人学思想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从社会关系总体出发来了解和建构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其基本命题和价值目标。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论述和揭示了人存在的三种历史形式:“人的依赖关系”是第一大形式,“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大形式。第三种状态的人———拥有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是人存在的新型历史样态,是马克思人学追求的终极价值目标。扩展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目标,应从根本上体悟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以促进人的整体关系和整体素质的可持续发展为教育目标。
2.范式转换
从“工具性”转向“工具”与“价值”双性契合基于前述,在哲学反思意义上,遗缺了人学基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范式,往往内在地隐匿着见物不见人、重智识轻人事、抓条框废思想的倾向,这集中
体现在两种相互嵌套的结构关系上:其一,教育机构和施教者将教学内容、手段、方法和结果等工具性存在倒置为目的性存在;其二,受教者和施教者双重客体化对峙的现象日益凸显。这种倾向的特征呈示为外在性、灌输性、技术性、效用性等等,实质是一种工具性、功利性、机巧化教学范式。不仅破坏了教育过程中施教者与受教者“主体间性”的良性结构和关系,更掩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人文关怀维度和价值批判的功能,对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乃至推进此学科建设的发展和成熟完善都构成障碍和侵害。那么,何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由“单性”向“双性”范式的转换?我们认为,应当尝试把马克思人学理论作为其哲学基础之一。马克思哲学彻底颠覆了传统哲学单纯从外在事物和既定事实出发去理解人与世界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确立了从社会关系、从人的现实存在和实践活动、从主体与客体辩证统一的角度去理解人与世界关系的辩证思维方式和历史视域。马克思人学的思维方式体现了在整体图景之上主要关注人的天职和使命、正当生活的价值和意义的“科学人学”的思维范式。
3.几条假设和建议
首先,开拓新的理论导向。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作为以人为对象的实践活动首先面临的就是传递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去培养这样的人三大目标问题。不同的目标将导致不同的实践形式和实践结果。明确培养目标和价值诉求,是各阶段教育的关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也是如此,否则,教育就失去了风向标。而高校思
想政治教学中诸多不力之处,与价值目标不明确和不全面有一定的关系。从此角度看,马克思人学应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树立全景价值目标提供科学理论导向。
其次,奠立新的哲学基石。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本身通常被当做一种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公共课程教学,似乎既不实用,亦无关宏旨;实则,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在某种意义上正在成为我国最普遍、最直接、最集中的思想传承和探索的活动和历程。在其起点导向设置上,应是双向互动式的,譬如它不仅传递从国家上层意识形态发出的声音,还应关注从现实的个体及其群体意识中产生的各种声音,并将其纳入研究课题和教学内容,而不是对个体和群体思想现实视而不见或刻意回避。中国教育应当吸取近代历史上“千年只颂一本经,不闻时世异又新”的惨痛教训,必须深入现实,不断地调整和更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具体导向、内容和形式。在其落脚点上,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培养符合国家意识发展需要的人才,而是培养出用“知识”和“思想”两条腿走路的人。故而,马克思人学应为其奠立政治与人学融通、知识与思想合体的哲学基石。
最后,开启新的时代视角。由马克思人学视界审视,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当事人:施教者和受教者)是现实的具体的个人,因此,科学地判断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科学地认识具体社会关系中的个人,科学地审视具有时代特征的个人的观念意识,成为首要的系列问题。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施教者是教育主体,受教者
多处于被动地位,这种教育模式很大程度上定格了施教者的角色地位,也抑制了受教者的个性发展和思想创造力的增长。在社会持续多元化、后现代思潮涌动的时刻,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应当从时代变迁和现实境况出发,寻求教育-教学、个人-国家、政治-思想、施教者-受教者等的系统契合点和合理关系结构,彻底消解使施教者和受教者双重客体化的弊病。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必须将施教者和受教者视为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特定的时代域境中的个人,关注其现实生活境遇和精神诉求,尊重其主体性,激发其能动性和创造性,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向具体化、生活化和人性化。应当基于马克思科学人学的哲学自觉和思维原则,从事真正的反思实然、追求应然的活动,为高校思政教学奠立一个时代性视向。
政治理论论文:探究式教学政治理论论文
一、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论课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性
在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论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对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知、信、行”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有助于深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理论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修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回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向前推动和发展的。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必须引导
学生关注实践,在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2.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研究生是社会的高层次人才,相对于本科生而言,他们有更强的自我意识,面对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他们渴望由自己的眼睛来认识事物,通过对问题的独立判断来体现主体价值。因此,在研究生中进行探究式教学,在老师指导下,通过自己的研究,验证书本理论的正确性或用理论来解释、说明甚至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相对与教师单纯外部灌输而言,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有助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探究式学习的目标在于塑造大学生的完美人格,尤其强调学生的发展能力,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融合和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具体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①促使学生关注现实。如:通过对低碳经济、教育均衡、户籍改革等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和探究,增进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其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探究式学习改变了以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能充分发挥创新潜能的宽松环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尝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③增强学生的科研能力。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围绕既定主
题,积极参与并亲自实践才能完成相关研究。通过实践,学生逐步树立积极的科研态度,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过程,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并且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④增强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开展探究式学习,如要撰写某一专题的调查报告,学生必须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这就有效地培养了学生通过互联网、图书馆、人际交往等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开展探究性学习,学生的人际交往更加频繁,学生之间、指导教师之间、受访对象之间的沟通交流大大增加,增强了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⑥增强社会责任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的探究式学习主要围绕社会经济、政治或文化发展的问题展开,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更深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同时也更加关心社会的进步、祖国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大大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的学术权威取决于教师的学习经验、知识积淀和教育智慧。因此,探究式学习的开展对新时期的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良好的心理素质、深厚的人文素养、较强的教学研究和探索能力,才能对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指导。因此,探究式学习在教学中的深入实践,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此外,开展探究式学习还将促使高
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逐渐掌握必要的现代教学技术,灵活运用各种信息搜索途径,以顺应学生的学习习惯,顺利地指导并协助学生完成对预定主题的研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探究式教学实践及效果
目前,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论课一般都是大班教学,每个班的学生数一般在100人左右,有的高校甚至300多个学生在一个教室上课,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由于缺乏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难以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讲解,加之大部分教学内容在中学和大学都已接触过,因此在政治理论课上经常出现教师授课慷慨激昂,兴致盎然,而学生反应漠然的现象。虽然有一些教师尝试采用探究式教学,但由于缺乏具体可行的操作细则和科学的评价体系,结果也不尽人意。为提高大班条件下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遵循了科学性、时事性、实效性三原则。科学性就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中遵循教学规律和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特点;时事性就是紧跟时代发展脉搏,关注社会热点和学生关注的焦点;实效性就是能最大限度地达到教学目的。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仰,树立对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优秀价值观。依据以上三原则,我们在推进探究式教学过程中,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指导学生进行研究课题的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具有很强的时政性,学生对国际国内发生的最新事件和相关内容也最为关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时,注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中央近期重要会议文件及精神并从中选题,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深化学生对一些重要改革方向的把握和相关政策的理解。
2.分组研讨,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相对于本科生而言,经过多年的政治理论课学习和熏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政治理论素养,许多研究生自主意识较强,对一些事情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也愿意和老师、同学们进行一些理论上的探讨。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学生关注的一些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进行讨论汇报。一般是5~10人一组,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推选出一名代表,在班级进行小组讨论汇报。学生对该项活动非常积极,许多小组都写出了较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在班级汇报时绝大多数小组都做出了较好的汇报课件,有的还链接有相关视频,有的小组在汇报结束后赢得学生长时间热烈的掌声。如食品工程专业的学生汇报题目有《从舌尖上的安全谈我国食品法规的完善和企业家道德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届三中全会及其影响》等,机电专业学生汇报的题目有《从嫦娥奔月看我国太空技术的发展及创新》、《从我国不同时期的主流歌曲的社会影响看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等,题目新颖,论点明确,论述充分,汇报时不仅语言流畅,有课件、相关视频,并且还设置了提问等互动环
节,效果很好。课程结束时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98.7%的学生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好,加深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演讲能力,有的学生在调研问卷上写道:感谢老师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平台,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演讲,自己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3.改革考核方式
考试方式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好的考核方式不仅能真正考核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还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行为习惯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为提高学生参与课题研讨的积极性,我们把学生平时参与小组研讨状况、小组代表在课堂上的课题研究汇报、提交论文的水平等与最终成绩挂钩,探究性学习成绩占到总成绩的30%。实践证明,这种考核方式还是比较有效的,学生分工合作,精心设计调研问卷,搜集相关资料,认真撰写研究论文,深化了对理论的理解,提高了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知、信、行的统一。探究式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实践证明,探究式教学要达到预期的目的,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认真研究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规律,同时也需要校领导和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的有机配合。只有各方重视,形成合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政治理论论文:素质教育政治理论论文
一、借鉴文化素质教育之人本观
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理念文化素质教育强调教育的文化性,其实质就是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所谓“育人”,就是对人进行教化、教育,必须在充分尊重人的内在因素,调动人的内在主动性、创造性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因而,育人之根本就是“以人为本”,真正关注学生的成才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应该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具体而言:第一,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既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需求进行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根据自身内在的需求,通过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去接受教育的过程。两者必须同时兼顾,因而,教师在备课时除了“备教材”,还应该“备学生”,即充分把握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以及专业特点,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兴趣喜好。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能真正解决学生在成长成才中的困惑,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道德素质,使其成为优秀的职业劳动人才。第二,要更新传统的教育价值观。教育要充分尊重人的权利和尊严,不能把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对立起来,不能只强调社会价值,却忽视了个人价值的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要把握好两者的平衡关系,不能只喊“高大上”的口号,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使教育既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又能够满足个人的需要。
二、借鉴文化素质教育之丰富内涵,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视野
(一)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内涵
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等人文文化因素,要增加课程的人文内涵,首先就要充分拓展课程所包含的人文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渗透。在课程的每一个专题中都可以恰如其分地渗透人文科学知识,既可以让课程体现人文性,又丰富了课程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着重培育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忠贞的爱国热情、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人文精神的优秀内涵,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引导学生自觉地追求生命中的真、善、美。
(二)拓展实践教学活动的人文意蕴
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也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大特色和重要任务。这些实践项目多以演讲、辩论以及表演的方式进行,要完成这些项目,学生就必须学习和运用历史、文学、音乐等文化知识,还要掌握演讲、辩论等技巧,可以说这既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又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良好契机。
三、借鉴文化素质教育之多元教学法
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途径和手段首先,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教师应该掌握课件制作的基本技术,完成精美课件的制作,还要适当学习视频剪辑制作手法,让课堂讲授更具直观性和冲击力。其次,要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目前,国
家倡导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将是大势所趋,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再次,可充分发挥现代通信软件的作用。例如QQ、微博、微信等,这是时下最受年轻人热捧的通信工具,教师通过这些通信平台与学生进行友好互动,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达到教化育人的效果。最后,如果条件成熟,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可以大胆尝试现代教学新技术,如“慕课”、“微课”以及“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革新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在文化素质教育视野下研究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是目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程,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文化素质教育更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一种有益的革新和尝试,需要教学界同仁继续努力,积极探索,以寻求更有效的发展路径。
政治理论论文:系统论教学模式政治理论论文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的系统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和运行的基础,就是在于教学内容的系统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使用理论观察社会、认知社会进而思考自己的人生。当下我国的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内容各有侧重,但是都有着同一个目标,就是实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准确把握。各大高校的教学内容都相互关联形成了一定的体系。这种体系,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能够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科学、全面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作为一个体系,必须要在
一定程度上具备统一的规范要求,这就是教学内容的系统化。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可以有效地避免实践教学分散随意现象的发生,并且可以帮助实践教学实现常规化、科学化。所以思想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模式首先要把握的就是教学内容的系统化。
2.教学运行的系统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存在着一个过程,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够直接得到教学的目的,而是必须要通过实践的过程才能够达到教学目标。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大多都是静态构成的,就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由老师来教授给学生最为理论的思想政治观念。在当下的实践教学中,加入了许多的动态因素,就是将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相结合,利用实践的方式来完成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在当下的这种实践教学中,把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当成了一个整体,并建立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系统,通过对这个系统进行较为完善的动态把握,形成了实践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主要就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之上,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活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让学生们更好地把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转换为学习的目标,实现政治教学内容。虽然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让学生把握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但必须是具备一定的前提,就是在实践过程中要能够很好地把握运行的全过程,就是教学运行过程系统化。
3.教学管理体系的系统化系统论中的整体性、层次性、结构性其实都是在对于系统的管理上的要求。在一个完整的系统内部,各个子
系统相互配合,才能够更好地发挥系统的作用。系统管理是一种科学管理的方法,通过对子系统进行管理,从而实现对整个系统的管理。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中,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都是建立在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这样就需要将学校的各个部门整合成一个体系,这样才能够确保工作的正常进行。对于老师的要求就是能力突出、素质全面、思想政治理论实践基础较强,这样才能够很好地构建教学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包括优良的教师、完善的理论和充足的资金。建立健全的教学管理系统能够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规范化和系统化,更加利于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的知识的接受。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思想理论实践教学的效果,我们必须要建立系统化的教学管理体系。
4.教学质量监督评价体系的系统化对思想政治教学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是十分有必要的,思想政治教学涉及许多领域,这样就导致了教学质量监督评价工作更加的困难复杂,这样我们建立系统化的教学质量监督评价可以很好地帮助教学质量的监督评价。系统化的教学质量监督评价可以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不仅仅能够衡量实践教学的效果状况,还能够通过对教学效果进行整体定性的分析,为将来的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教学质量监督评价的系统化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做,一方面是加强对学生实践教学学习效果的调查,找到学生评价中自己教学的缺点,与理论考核方式不同,这种调查是根据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参与程度的不同拟定的,可以很好地把握学生实践学习的效果。二是加强教师对于实践教学效果
的评价。老师的评价结合学生的调查结果,这样就能够从全方位了解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所存在的问题。所以对于思想政治教学质量的评价必须要建立综合性的完整的体系。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1.高等学校教育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全面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人员的能力。这里面提到的协同创新主要就是在一个系统的整体上,各个子系统基于同一目标,通过不同的方式,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来完成整体的共同目标。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合作会产生一定的协同效应,能够更好地完成整体的共同目标。所以要想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工作,首先要做的就是创建协同机制,确保在实践教学中各个部分能够有效地协调工作,这样才会产生协同作用,更好地完成对学生的教育工作,如果没有很好的协同机制,就会造成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突发情况很多,会对教学工作的效果起到不利的影响。
2.设计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这个目标具备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必须要把这个目标进行层次上和结构上的划分,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目标。我们在强化实践教学过程中,也要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制定合理的方案,完善科学的体系,这是中央文件的要求。所以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传统的课程间的界限,将不同的学科与思想政治教学相结合,达到对学生教学的创新。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分为好几门课程,我们可
以在这些课程的教学目标中,整合出相同的教学目标,来进行统一的实践教学,将几门课程科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校完成教学工作,又能够很好地让学生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
3.构建教学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是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所必须要做的,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是建立在各门课程对总目标的要求之上的。系统论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成一个总体,各个学科是其中的子系统,各个子系统的目标不同,这就需要我们在对各个子系统也就是各门学科有着一定的研究和理解之后,设计出整体的学校思想政治实践教学体系,结合各门学科之间的关联,有效地避免内容的交叉和重复,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会节省很大的一部分时间和资源。构建的这个教学体系,要根据教学体系实施内容的不断变化而变化,要能够做到与时俱进。
4.合理利用资源思想政治实践教学需要利用校内和校外的各种资源来开展教学工作,这样就要求我们合理利用资源,做到资源利用最大化。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时,可以和校团委、学生会、教务处等部门进行合作,充分利用各部门之间的资源,把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利用。我们还可以把实践场地的资源与各个部门共享,这样不仅仅对于学校的思想政治实践教学工作有一定的帮助,对于学校的其他部门的工作也有着很大的帮助。
三、结论
综上所述,系统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建立有着很大的影响,笔者通过本文的论述,希望能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一定的帮助,希望对未来的思想政治教学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政治理论论文:高职高专政治理论论文
一、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理论教材缺乏时效性与针对性教材作为教学大纲的具体展现,教材编排是否满足学生要求、能否与时俱进、贴近高职高专学生实际思想,对高职高专学生利益、学习、工作、生活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影响高职高专政治理论教学质量。日前,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材使用的是和普通高校相同的教材,这套教材拥有系统的观念,但是和当前的高职高专学生特点、教育特征之间的联系存在出入,缺乏时效性、针对性。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也对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教材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高职高专学生作为网民的主力军成员,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舞台,让其近距离了解世界,以拓展学习深度与广度;但是网络也为学生带来了很多负能量,鱼龙混杂的网络带来的不仅是多种社会思潮,还有很多腐败、阴暗面,尤其是初次接触社会、认知能力不够的高职高专学生,同时这也对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材的时效性与针对性提出了新要求。
2.高职高专师生忽略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重要性从当前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反馈的信息来看:很多学生依然忽略了思想政治的重要性,认为专业技能是工作发展的根本,自己的学习必须以专业为主,掌握了专业技术与课程才能创业;而思想政治只是作为附带课程,处在可有可无的局面。另外,还有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根本没有实际作用,它和企业、社会相差太远,和创业、就业几乎没有关联,从而也就大大削减了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兴趣。一部分高职高专思想政治老师表示:自己都不太清楚思想政治的教育作用与地位,对于通过理论课加强德育渗透没有太多的认识,甚至还有部分老师认为思想政治课应该让学生自己通过工作、学习、生活实践进行锻炼,却忽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促进德育教学、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养的作用。
二、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
1.不断提高高职高专老师自身素养“学海无涯”,活到老学到老,思想政治拥有深刻的内涵,在短时间内很难看到成效,即使一个人将几十年的时间放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上,也只能接触到有限的内容。因此,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它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有谦卑的态度与坚韧的毅力,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科学发展观来完善自己和教学工作。对于高职高专的理论老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熟练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观念,以足够的知识积累,挖掘语言表达能
力,这样才能在生动形象、言简意赅、有趣诙谐的语境中,及时配上丰富的肢体语言,更好的理解思想政治内涵。同时,它要求具备敏捷的思维,这样才能高效、灵活的回答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出现的各种问题。另外,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老师还应该具备课件制作的能力,例如:老师能够熟练应用现代化工具,在与时俱进的同时灵活运用电视、手机、电脑、投影仪等现代化工具,并且在刺激学生立体感官的同时,促进学生理解与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进程。
2.强化高职高专学生教学的主体作用自新课改实施以来,以人为本已经成为各个学科教学的基本准则。在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老师也应该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与思维。高职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为了保障教学质量,老师必须将高职高专教学作为优秀工作,结合不同学生的意志、能力、知识、爱好以及专业差异,带动德育发展。当然,老师也必须正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职高专教育的关键内容,它对整个教育教学都具有重大作用。因此,对于思想政治的理论课安排,必须做好切入点筛选工作,通过增强高职高专学生素质教育,从根本上确保高职高专学生的创业、就业素养,并且将其贯彻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每个环节中。
3.增强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为了适应社会竞争,在教学中老师不仅要主动放弃“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形式,还必须注重教学创新和改革,从革新中寻找
适合高职高专思想政治长远发展与教学的模式,并且努力为其打造出合作、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这样才能方便师生交流与探讨。在这过程中,老师要将资金定位成合作者、组织者,然后再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知识探究中,这样学生才能得到更多的主动权。特别是现在的90后、00后,我们应该灵活使用手机、电脑、投影仪等电子产品辅助教学,将乏味、枯燥的静态教学演变成活泼、生动的动态教学,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作为最好的引路人,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果。
4.增强高职高专思想政治课与其他专业课的渗透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内容宽泛的学科,它和很多专业课程都有联系。为了做好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除了要帮助思想政治课余其他学科的渗透外,还应该让思想政治和高职高专课程紧紧的联系在一起,然后再根据专业配置对其进行合理、科学的划分。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专业课程的横向、纵向联系,必须结合课程特征适当添加专业知识。老师在应用理论课教材时,必须结合实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这样才有助于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另外,职业应用型人才作为高职高专输出的主要人才,它和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研究型、学科型人才不同。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重教学实践的作用,在致力于创新的同时,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更贴近生活与社会。
三、结束语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作为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它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具有极大作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结合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从教学改革着手,让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政治理论论文:教学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论文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师人格魅力的吸引力
首先作为一个老师必须具有健全的人格,这是上好每一门课程,并增强其吸引力的前提条件。笔者经过这么多年的教学实践,得了一些结论,学生的心很单纯,也很直白,思想逻辑也简单,很多情况下学生喜欢上这门课,是因为喜欢这位老师,就是这么简单,不需要什么理由。因而,思政课教师的个人修为与魅力的提升,对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得到学生的喜欢和尊重,受到学生的爱戴,思想政治理论课自然而然就具有了吸引力。当然,个人魅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而需要长时间的日积月累,平日养成,在课堂上自然流露,往往能牢牢吸引住学生。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不但能够牢牢吸引住学生,还能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对学生人格魅力、高尚品德的养成起到积极的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学生崇拜老师,把老师当成自己的偶像,总是把老师作为自己学习的楷模,把老师的一言一行像一部摄像机一样毫无保留地拍摄下来,然后效仿着去做。所以作为老师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都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修为、言行举止,始终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严格要求自己,来影响学生的心灵,影响着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是再好的教科书、任何奖惩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教师丰富扎实的理论知识、高尚的道德品质,远大的理想、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循循善诱、淳淳教诲的教育理念,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等,这些都无形地激励着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开拓。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一般的教学活动不同,教育者向教育对象传递的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不是技术,它并不直观,而且抽象,但是像春雨细无声一样感化着学生,是指导和引领教育对象思想、行为的活动,是对教育对象品德进行塑造和磨炼的活动,这种品德塑造活动,不但要以教育形式为手段,更要以人格魅力感染为手段。我国从古至今历来都注重身教重于言教,在《论语》中,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里的身不仅指教师以身作则,也包括追求至善的人格。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吸引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是吸引教育的最重要因素,要想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代同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否则它是没有生命力的。教学内容作为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始终处于发展的动态中。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都发展得很快,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为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经过这三十多年的改革,我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各方面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
一些新问题、新情况,面临一些新任务。在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大好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要突出思想政治理论的优势,体现时代的特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归根结底是要得到客体的认可和接受,所以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根据学生所处不同的学习阶段和成长阶段以及成长的不同环境,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内容,教学内容更充实,解答学生疑问更真实,给学生带来切切实实的帮助,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接受。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提高,对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学会辩证地去看待和分析,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对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有价值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这样的教学内容当然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就会适得其反。除了以上总的方向,另外还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对于大一新生和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选择的教学内容应该不同,因为他们所处的学习阶段不同,学习任务、学习情况和面临的问题都不同,心智也处于不同的成熟阶段,只有根据不断变化着的实际情况选择教育内容,才能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取得教学实效。还要时时关注大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社会热点是社会现实矛盾的焦点,也是大学生产生思想问题的根源,教学内容要有解答社会热点问题和解除学生的疑问的功能,另一方面还要给学生以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从心底里感到学理论有用、管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吸引力
在一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吸引力具有直接的决定性影响,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法学生越喜欢,越认可,就越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越,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越有吸引力,就更能够使学生受到感染,自然就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法作为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目标的桥梁和工具,应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目标、内容和教育者思想的变化而不断改进和创新,因此,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大学生思想的变化,教学内容的日益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继承原来优良的教学方法,还要不断探索新方式,运用灵活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并进行优化组合,这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一专门的教学主阵地的作用,根据教学内容选择运用多媒体、影视资料、幻灯片、图片等现代教学的辅助手段,使用分专题式教学、讨论式、授课式、辩论式、表演式等体验参与式,使各环节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让每一个学生的身体和大脑都动起来,既动脑、动口、动手又动身,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把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变成声色俱全、语音并茂的有趣知识,使大学生的思想在形象、生动、直观的教学中得到升华。还要坚持实践教学。实践活动教育法是教育
者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在实践中受到教育的教学方法。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对思想政治的认识得到升华,从而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学生在现场亲自动手操作,在亲身体验中不断提高认识,陶冶情操,增强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在亲自参与的过程中,无意识地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政治理论论文:思想政治理论大学生德育论文
一艰苦奋斗精神信念缺乏
当代大学生未经过艰苦斗争的革命年代的洗礼,意识不到如今生活的来之不易,而往往缺乏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居安思危的意识,自身承受力与意志力薄弱。不少学生习惯于“两耳与不闻窗外事”,诸事由家长“包办”“代办”,忽视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和环境适应能力训练,甚或出现家长到学校“陪读”的现象。大学生在碰到困难挫折后垂头丧气、悲观失望、无所适从,出现诸如失眠多梦、情绪低迷、精神不振等症状。这极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强化,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学习处事态度与坚强不屈、不畏艰难的生存勇气。当代大学生德育观上的种种不良表现,不仅影响我国的人才质量,而且影响国家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更影响“中国梦”的实现。因此,对大学生加强延安精神教育就不仅仅是个人成长成才的需要了。
二延安精神在当代大学生德育中应用的路径
1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延安精神教育的有效衔接
对大学生加强延安精神教育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帮助大学生端正理想信念态度,以解决大学生道德失范的方向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宣传和弘扬延安精神的主要阵地。进行德育教学时充分挖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教材中的有关延安精神的素材资源,将伟人故事、英烈事迹、红色经典歌曲、宣传影片等关于延安精神的内容衔接到系列教学内容中,使延安精神入课本、进课堂,从而帮助大学生了解并领悟延安精神的深刻思想内涵。大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时,一方面要打破已有的观念,树立符合时代需求的新观念,不仅学习本专业的知识,而且要涉猎其他专业的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行;另一方面要以扬弃的态度对待新思想,吸收精华,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2以榜样示范拓展延安精神内涵
张力高校教师承担着社会信息传递、知识传播的重要任务,学校须以延安精神为指引抓师德师风建设,用更多的精力、更有力的举措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始终把以学生为本、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贯彻到教育教学和管理各项工作中去。在满足学生不断提升的求知需求水平的同时,教师需努力提升自身治学能力,用高尚的人格感化学生、用广博的学识影响学生、用求是的作风感染学生、用扎实的基础教育学生,达到榜样示范的良好效果。因此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和老师的个人修为对德育水平影响直接,对学生群体的影响作用至关重要。这要求从事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结合时代发展现状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修养水平和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与疏漏,进行有针对性的全面分析与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形成结构完善、论证严密的理论成果与学术著作等,从而为延安精神不断注入新的思想活力。
3以艰苦奋斗精神培育
大学生民族复兴使命感我们党革命历程走的就是基层群众路线并靠艰苦奋斗取胜的,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也是靠全国广大人民群众不懈艰苦奋斗发展的。当代大学生身负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需摒弃“眼高手低”思想,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自力更生精神去奋斗发展。在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大背景下,大学生须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面向基层,服务乡村,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奋斗之路。在进行德育教育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尤其是学生干部和党员)在践行延安精神活动中的模范带头作用,这不仅可以保持大学生干部和党员道德思想的先进性、模范性,也借此能够最大范围、最广程度地影响更广大学生的思想水准、意志品质、道德修养、价值追求等精神层面。通过大学生的基层群众路线教育使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根植与传播,培育大学生的优良道德品行,并使之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
4开拓德育教育新载体
在当今信息高速发展时代,网络媒介成为了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进行学习和生活的重要载体。高校德育教育可通过充分利用网络、电子传媒等媒介途径,拓展延安精神教育的传播介质,如建立与延安精神教育相关的网站,将典型的反映延安精神的素材(如纪录片、宣传书画、主题文章等)上传到网站上,并在网页上采取网络调查、评论、链接等方式对大学生加强延安精神的宣传和弘扬,从而使延安精神教育接近、深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同时,利用校园广播、校报、宣传栏、杂志等各种大学生身边的媒介方式渲染延安精神氛围,通过潜移默化影响转变大学生所误解的“表象精神”、“空洞说教”思想。如此,用具有时代特征的延安精神教育素材通过网络媒介的综合作用开拓大学生思想,以最终打造成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新阵地。
政治理论论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科学发展观论文
一、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第一要义是发展,优秀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管理体制
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管理体制科学与否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高校教育是广大青年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对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高等学校承担着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神圣使命,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忽视教师这一主体。那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要有良好的师德师风,这就要逐步建立健全一种可持续规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管理的体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管理体制要体现以人为本,以我们的教师为本,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教师在良好的环境和体制机制下认真专研业务努力上好每一堂课。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也需要逐步建立健全一种可持续的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上要体现
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优秀是以人为本,教学主体上就要体现以学生为本,并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家庭收入差距加大,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价值追求各不相同。在讲科学发展观时,特别要强调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先列举一个励志的大学生典型事例,也可以让学生发言谈谈自己怎么做到人的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强调人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德育是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给学生讲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智育,大学生所开设的课程都是比较科学合理的,为大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体育,现在的大学生,很多都处于亚健康状态,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大学生应该重视加强体育锻炼,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定位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如何定位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通过分析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应以市场为主,辅之以政府的干预,将政府职能界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范围之内,将政府职
能转化为以建设公共服务型为重点。
[关键词]政府;
职能定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F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1190-(2010)
0088-0212改革开放
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
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表明我国在经
济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在经济发展的道
路上遇到了很多障碍,政治体制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这就为我国政府提出了
新的要求,需要协调许多新矛盾,如经济
发展不平衡;
产业结构尚不合理;
一些已
施行的和正在实施的改革效果不尽人意
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队政府职能
的定位作进一步的思考。
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
的职能定位之前,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革,政府由划桨者向掌舵者转化,从而起
到宏观调控的作用,更多的对市场进行
引导和调控,不存在完全的市场或完全
的政府。
在转型期,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职能
或政府干预行为是广泛的、多方面的,力
度也是比较大的,在这一时期所应该采
取的是
“国家指导型”“政府主导型”或
的干预行为模式,而不是
“市场导向型”或
“自由市场型”模式。
从长期看,当市场发
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则可以适当的放
松政府管制,以市场为主,辅之以政府的干预,从而保证市场的有序运行。
发展中
国家既然选择了市场经济,有必要了解
市场的缺陷,以保障在市场经济的发展
过程中少走弯路,充分借鉴西方国家市
场经济发展的经验,这也是发展中国家
发展市场经济的后发优势。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发展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必须正确处理好的一个十分
重要的关系。发展中国家之所以选择了
市场,选择了市场经济,正是因为市场是
一种能够优化资源配置的体制,能够摆
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无效率,并能充分
的调动市场主体的生产的积极性,但是
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也有其缺陷,在应
对公共物品的供给、经济的周期波动、通
货膨胀、外在效应及社会公平等问题上,就需要由政府来起作用,但是,有些市场
解决不了的问题,政府也不一定能解决
更可
好,而且政府干预失败的代价更高、怕。因此政府干预应该保持在适度的范
围之内。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调
节和政府干预两者是紧密联系、相辅相
成,缺一不可的。由于经济制度的转变,经济体制的改革促使了行政体制的改
唯物史观认为,市场是社会的基础
性的内容,而国家则是从社会产生的上
层建筑,尽管国家最终将会消亡,政府的行政权力最终将回归社会,但只要国家
政府存在,它就必须履行其作为上层建
筑的职能,为社会服务,为市场服务。因
此在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时,必须
首先明确政府职能应该围绕着市场优
化,即应该在经济领域中寻求市场调节
和政府干预的最佳结合点,其目的在于
使政府更恰当、更有效地发挥作用,促
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建设服务型政府一
方面可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
多、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也
为政府自身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合法
性基础。
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从行政理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管理方式、管理手
段等各个方面实现从传统行政到现代行
政的变革。
(一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
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
要求进一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
善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推进经济社会
发展。当前社会对政府公共服务提出了
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各级政府只有提供
系统性、制度性、公平性、可持续性的公
共服务,才能适应迅速增长的社会公共
需求,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完善政府公共服务功能,有利于为和谐
社会奠定稳定的社会基础。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要求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实
现社会公平正义。而公共服务具有协调
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
和谐的功能,具有提高人
民群众的生活
质量、提高整个社会满意度的作用,因而
完善的公共服务时社会团结和安定的稳
定器。
(二)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深入贯彻
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执政能力的迫切
需要
构建服务型政府,目的在于提高政
府公共服务的水平和公共产品的质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
利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
质文化需要。
目前,我国正面临着建设惠
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
一、中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二、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重点
的政府职能定位
[作者简介]杨三敏
(1983-)
女,,河南汝州人,信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88今日南国
THESOUTHOFCHINATODAY2010.12会的艰巨任务,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努力
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的能
提高科学行政、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持一人为
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建设服务
型政府,就是要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
社会福利、公共医疗、过完善社会保障、义务教育等公共服务制度,不断提高政
府执政能力和公众信服力。
(三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完善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现
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既要发挥市场机制
的作用,又要发挥政府管理的作用,使经
济发展稳步前行。我国目前的改革发展
处于关键阶段,还存在着一些长期积累、制约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如经济发展方
式粗放、经济结构不到位。因此,必须进
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
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
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
求和重要内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进一步发展,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
务,弥补市场缺陷的作用日益重要。
(四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深化行政体)
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多次大
规模的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在行政体
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政府
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各级政府的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
由于各种原因,质量也显著提高。但是,我国政府职能中一直存在越位、缺位和
(1越位是指政府在社会经
错位的问题。)
济事务中不仅是裁判员,也是运动员。
(2缺位是指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没有)
很好地发挥,把有权有利的部分抓得很
紧,而服务职能却注意得不够。)
(3错位
是指政府的职能不仅涉及宏观调控,而
且还包括企业内部事务,导致政企不分、影响行政效果和经济效益。解决
“三位”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归位,凡是市场能
做的事情就还给市场,企业能做的事情
就让企业自己完成,做到各就各位。因
此,迫切需要进一步强化政府公共服务
职能,努力构建服务型政府。
景条件下,我们所谈到的政府职能主要
是政府经济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条件下,我们要把政府的职能界定在一
定的范围之内。
(一
把政府职能限定在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需要之内
一般来说,市场涉及的范围越广,需
要由政府解决的问题就越少。在我国传
统计划产品经济体制下,政府成为调控
社会经济的唯一主体。而社会组织及其
成员没有机会为政府分担责任,这就使
得政府穷于应付大大小小的社会经济问
题。
政府职能范围极其广泛,随着我国市
场化改革的进展,市场机制开始越来越
介入社会经济的调控过程,从而政府的职能范围开始缩减。
一般来说,在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
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政府对资源配置只
起辅助性作用,政府只有在必须和必要
而且,政府职能
的情况下进行适当干预。
的行驶,尤其是政府经济职能的行驶,必
须以不破坏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为前
提,任何与市场机制相冲突的政府行为
都应避免。
(二
把政府职能限定在实现公共利)
益的范围之内
政府作为国家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专
门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机构。应当
看到,政府仅仅是一种法理上的共同体
形式,不能超越统治阶级利益和意志。
社
会主义国家的政府尽管与人民利益在根
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现行的政府管理体
制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利益
冲突的调节者、社会秩序供给者和维护
者的地位和作用,还远远没有到位。因
此,政府职能一改限定在实现公共利益
的范围之内。
(三
把政府职能限定在实现社会公)
平的范围
之内
一般来说,市场追求效率,政府要实
现社会公平,但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对
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效率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公平有利于
维护人的尊严和社会的稳定。
因此,政府
要实现社会公平的职能,必须统筹社会
公平与经济效率的关系,而政府职能要
限定在实现社会公平的范围之内。
四、政府职能定位是一个渐进
的过程任何政府职能都不可能是一个“理
想”的固定模式,政府职能定位是一个动
态的过程,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
所以,政府职能转变是
调整政府的职能。
一个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循序渐进的另外,现实与理论都存在一定的差
过程。
距,不尊重客观现实,盲目地依据理论要
所以,求,确定政府职能,只能适得其反。
政府职能定位,必须符合社会现实,符合
国情、省情、市情。政府职能转变要符合
我国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要符合
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要求,要符合我国
社会自主管理能力的要求。
政府职能定位一定要符合社会发展
的客观要求,要与本国、本地区的实际相
政府职能转变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吻合。
循序渐进的原则。但是,决不能
“循序渐
倒退是没有出路的。另外,我们也要
退”“往往不容易被人们所接受,知道,前进”因为,前进”“要面对很多未知的风险;
而
“倒退”“有理”因为,倒退”总会
的,“任何
面对的是一个人本来就已经熟悉的世
所以,政府职能定位既是行政体制改
界。
革的关键,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总而言之,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我们有必要理性地对我们的国家或政府
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职能予以适当、合
理的定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不是要去做大事,而是做自己
应该做的事。
政府各职能部门在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不能像计划经
资源分配以及
济年代那样,成为对生产、产品消费进行事先计划的主宰者,而是扮
演服务的角色,建设公共服务型为重点的政府,正确地界定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条件下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参考文献][1]李小宁.政府经济学[M].团结出
版社
[2]宋焕斌.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
下的政府干预[J].辽宁大学学报,2002,(11)[3]池元吉.论市场与政府[J].经济评
论,2001,(6)[4]郭红玲.市场条件下政府行为缺
陷的原因分析
[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1)ECONOMICRESEARCH经
济
学
研
究
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
件下政府职能定位的范围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
THESOUTHOFCHINATODAY2010.12今日南国
8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政府职能的定位与转变...摘
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加快行
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服务型政府,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
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清楚政府职能的定位,把政府职能限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范围之内,限定在实现公共利益的范围之内,限定在实现社会公平的范围之内。本文根据职能定位提出政
府经济职能的合理转变,并对如何进行转变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服务型政府;政府职能定位和转变;对策
改革开放
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起来
了,表明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遇到了很
多障碍。特别是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政治体制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
对我国当前而言,既有政府垄断资源导致权力经济、寻租腐败等反市场化行为,也有政府放弃自己的基本职能,将不该市场化的领域如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过度市场化的倾向,还有对一些本该
履行的职能,如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失业保障体系,保护生态资源环境等方面实施的力度不够。体制转轨
也对我国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不断地协调许多新矛盾,如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尚不合理,一
些已施行和正在实施的改革效果不尽人意等。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对政府的职能的定位和转变
作进一步
的思考。
十七大报告指出: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①我国政府职能存在的诸多问题仍然
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它们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也远不能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要从体制上解决这些矛盾,必须认清政府职能的定位,并进行相应的转变。
一、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性
所谓服务型政府,就是以“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为根本理念,以提供私人或者社会不愿意提供,或
没有能力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为主要职能的政府,是充满生机和活力,不断追求发展和进步的政府。它
突出以人为本,以提高政府的整体效能和服务水平为中心,以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目标,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公共服务为特征的政府管理体系,形成有利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机制与有利于各
种生产要素竞相迸发的社会理念和文化环境。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服务型政府的主要标志是:
(1)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为人民
服务作为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和全体公务员的基本准则,作为人民政府的基本要求,作为政府工作的一切
出发点和落脚点。
(2)在机构设置、职能确定、资源配置等方面,注重和强化公共服务,包括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收入分配、公共事业、社会治安等,不断改善民生,全面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3)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结合。推行政务公开,简化办事程序,寓管理于
服务之中,在管理中体现服务。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增强社会自治功能。
(4)健全公
共政策体系,维护、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政府应当为全社会创造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条件和环境;
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应当实现均等化,体现普遍性和公平性。
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从行政理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等各个方面实现从传统
行政向现代行政的变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观、提高执政能力的迫切需要,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政
府职能转变的迫切需要。
1、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
会。构建和谐社会要求进一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当
前我国正处于人均
GDP从
1000美元向
3000美元迈进的关键发展阶段,社会对政府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更
迫切的要求。各级政府只有提供系统性、制度性、公平性、可持续性的公共服务,才能适应迅速增长的社
会公共需求,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完善政府公共服务功能,有利于为和谐社会奠定稳定的社
会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而公共服务具有协调收入分
配、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具有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提高整个社会满意度的作
用,因而完善的公共服务是社会团结和安定的稳定器。
2、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执政能力的迫切需要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服务型政府,目的在于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水平和公共产品的质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
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目前,我国正面领着建设惠及十几亿人
口的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努力提高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的能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要强
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完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公共医疗、义
②②
吉苏: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第
276-277页。
3务教育等公共服务制度,不断提高政府执政能力和公众信服力。
3、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既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又要发挥政府管理
的作用,使经济发展稳步前行。我国目前的改革
发展处于关键阶段,还存在着一些长期积累、制约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如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经济结构不合理、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扩大和经济社会生态发展不协
调等。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就是体制机制不完善、改革不到位。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加快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和重要
内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弥补市场缺陷的作用日益重要。
4、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迫切需要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在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过
程中,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到了明显的改善,各级政府的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也显著提高。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我国政府职能中一直存在越位、缺位和错位的问题。越位是指政府在社会经济事务
中不仅是裁判员,也是运动员;缺位是指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没有很好的发挥,把有权有利的部分抓得很
紧,而服务职能却注意得不够;错位是指政府的职能不仅涉及宏观调控,而且还包括企业内部事务,导致
政企不分、影响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益。解决“三位”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归位,凡是市场能做的事情就还
给市场,企业能做的事情就让企业自己完成,做到各就各位。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
能,努力构建服务型政府。
二、政府职能的定位
政府职能亦称行政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
有的功能。简单地说,就是一个社会的行政体系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发挥的作用。
简单来说,政府具有四大职能:
(1)政治职能,也称阶级统治职能,是指政府所承担的维护和实行阶
级统治、保卫国家和社会安全的职能。
这是政府最主要的职能之一。
(2)经济职能,是指政府从社会经
济生活的宏观角度,履行对国民经济进行全局性规划、协调、服务、监督的职责与功能。它是为了达到一
定目的而采取的组织和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组织经济建设,是政府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职能。
自国家产生以来,就以不同方式存在。
它鲜明地体现着上层建筑决定于并服务于经济基础的特性。
(3)
文化职能,是指政府指导和管理文化事业,领导和组织精神文明建设的职能。
(4)社会职能,是指政府所
承担的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职能。它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保证社会正常秩序的基本前提之一。
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条件下,我们所谈到的政府职能主要是政府经济职能。在社会主
4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要把政府的职能界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1、把政府职能限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之内
一般来说,市场涉及的范围越广,需要由政府解决的问题就越少。在我国传统计划产品经济体制下,政府成为调控社会经济的唯一主体,而社会组织及其成员没有机会为政府分担责任,这就使得政府穷于应
付大大小小的社会经济问题,政府职能范围极其广泛。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进展,市场机制开始越来越
介入社会经济的调控过程,从而政府的职能范围开始缩减。一般来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
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政府对资源配置只起辅助性作用,政府只有在必须和必要的情况下进行
适当干预。而且,政府职能的行使,尤其是政府经济职能的行使,必须以不破坏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为前
提,任何与市场机制相冲突的政府行为都应避免。
2、把政府职能限定在实现公共利益的范围之内
政府作为国家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专门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机构。应当看到,政府仅仅是一种法理
上的共同体形式,不能超越统治阶级利益和意志。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尽管与人民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现行的政府管理体制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利益
冲突的调节者、社会秩序供给者和维护者的地位和作用,还远远没有到位。这已经成为保障我国社会规范
地高效运行的最大障碍之一。我国政府职能存在着的一些背离公共利益的倾向和环节,主要是由于在我国
新旧体制交替、转轨时期,政府外在的制衡机制残缺不全,政府内在自律机制难以有效运作,政府职能被
任意扩张和放大。而政府职能超越了公共利益,就会成为改革与发展的障碍。因此,政府职能应该限定在
实现公共利益的范围之内。
3、把政府职能限定在实现社会公平的范围之内
一般来说,市场追求效率,政府要实现社会公平,但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同等
重要的意义。效率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公平有利于维护人的尊严和社会的稳定。辩证的长远的来看,经
济效率与社会公平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经济效率,就不可能实现社会公平。因为效率提高了,经济会得到
较快的发展,政府就比较容易取得更多的财政收人去进行收人再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反过来说,没有社会公平,就不可能长久维持经济效率。因为社会成员经济上比较平等,人的尊严受到保护,社会就
比较稳定,从而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整体效率的提高。但是,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在一定条件下存在
冲突和矛盾的。因此,政府要实现社会公平的职能,必须统筹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的关系。而政府职能要
限定在实现社会公平的范围之内。
根据以上的政府职能界定,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所担当的经济职能主要有如下五个方面:
1、宏观经济的调控者
5纵观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在各种社会资源配置方式中,市场无疑是最有效率的。然而,事实也证明,市场不是万能的,也存在着“市场失灵”。比如,不能有效提供公共物品,不能完全解决外部性问题,信
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自然垄断和人为垄断,分配不公,产业结构不合理、宏观经济失衡等。这些就需要
政府进行宏观调控,进行适当的干预。其职能作用主要表现在运用各种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进行宏观间接
调控,也不排除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解决宏观经济供求关系的总量平衡问题,保持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
增长,把握资源配置的基本导向,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规制
和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市场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
2、市场秩序的制定和维护者
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必须要以一定的游戏规则和契约关系为前提,而自由放任的市场竞争往往容易导
致经济垄断和无序失控状态。这就需要政府居于超脱地位制定和实施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的法律法规,明确产权关系,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建立和维护“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和市场秩序。在
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还要打破市场障碍、消除市场壁垒、培育各种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促进市场的发
育和统一。
3、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由于公共物品消费的非排他性,以价格机制为核心的市场不能使其生产和供给达到最优化。如靠个人之间的直接交易去解决公共物品的供
给问题,由于成本太高而得不偿失。私人经济部门或因投入多、效益低而不愿介入或无力介入,还可能
造成垄断,导致成本上升、效益下降,损害消费者权益。
所以,政府通过国家预算和直接投资,担负对
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水电煤气、环境保护、基础研究、公共教育和社会治安等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
给责任。
4、社会公平的维护者
市场经济能较好地解决效率问题,但在社会稳定、社会公平上有明显局限。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
的资源禀赋、机会不均等,按市场规则不能解决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问题。因此,政府必须从全社会的整
体利益出发,对各阶层的收入和财产再分配进行调节。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社会保障制度是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产物,是确保公民维持稳定的生活的一项重要制度,是
确保社会和谐的稳定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急需构建社会保障制度,强化社会保障
职能。要建立各种社会保险体系、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用以解决个人在面临各种社会的、家庭的和自身的问
题时,自身无法解决、经济上又无法负担的问题。政府要建立和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政府必须保证低收入
者的生活,对那些靠工资难以维持正常生活的家庭或个人,给予必要的生活补助。我国对下岗工人的补助
6和政策性优惠,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就是政府运用再分配政策来实施调整社会的利益平衡。
5、良好的市场经济国际环境的维护者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经济。实行市场经济制度的国家必然与世界各国
发生广泛的经济联系。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一种开放经济,如何创造一个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是政府的重要职能。政府必须在遵守国际惯例与国际贸易准则
的前提下制定适合本国特点的对外
贸易政策,既积极参与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又要保护国内市场和民族产业免受外来商品和资本的冲击,同时还要创造平等互利的通商环境,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
三、政府职能的转变
我国政府在转变经济职能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
的调节功能,尊重市场活动规律。最理想的政府干预就是对市场机制没有干扰或干扰最小的干预。要认识
到,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是有所能而有所不能的,在伸出“看得见的手”之前,政府必须清醒地认识
自身的干预和调控能力,把握好“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界限,只有知道哪里应当“有所不为”,才
能有所作为。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实现以下几大转变:
1、从“全能政府”转变为“有限政府”全能政府”转变为“有限政府”十六大报告中就指出: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继续推进
政府机构改革,科学规范部门职能,合理设置机构,优化人员结构,实现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切实解决
层次过多、职能交叉、人员臃肿、责权脱节和多重多头执法等问题”但现在我们的政府管的还是很多。。前几年政府机构进行了精简,政府审批程序也在进行精简,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很多机构剪掉了,新的机构又兴起了。有些政府部门的审批程序看似减少了,但其中“含金量”高的程序根本就没有被放弃。
2、从社会的控制者转变为服务的提供者
很多权力还是掌握在政府手中,由政府完全控制。要转变行政职能观念,不能只想到对社会进行控制
就行了,要想到是提供各种社会服务。市场有关信息的问题,政府部门大多拥有大量的信息,这些本来应
该是为社会服务的,应该无偿或者适当收费的方式提供给企业,提供给研究人员,提供给老百姓。但是很
多政府部门把这些信息垄断起来。现代社会,信息就是权力,垄断信息就是垄断了权力。在这个方面,我
们应该向日本的政府学习,日本政府设置有专门为企业提供国内外各方面信息的部门或者机构。
③③
江泽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73、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政府高高在上是不行的。这里的“客户”就是全国人民,全国的所有企业。正如企业将客户作为上帝、以客户为导向一样,政府应该将企业和百姓作为它的客户,以企业和百姓的需要为导向。
以政府征税为例,改善政府的服务是非常重要的。
现有的政府部门必须清楚,所有的政府机构的运行,都是靠财政来支撑的,而财政收入的来源主要是靠广大百姓、企业所交的税。百姓、企业交税是希望能得到政府优质的服务。因
此,换位思考,政府部门在行使期权力的时候,务必要做好各个方面的服务。
4、从市场竞争参与者转变为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转型期秩序稀缺的一般规律,决定了供给秩序应成为政府重要的综合性职能。目前,政府在很多方面
还是市场竞争的参与者,经济社会中存在政府与民争利的现象。如果政府不受监督,如果某种政治力量无
论在经济工作方面的记录有多么槽糕,都不会受到竞争的压力,都不会面临挑战。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确
实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需要,要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政府时刻感受到竞争的压力,受到有效的监督,并切实负起责任来。
在建立和维护秩序方面,政府应担负起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就解决秩序问题而言,政府拥有独特的优势。作为社会中规模最大的非市场组织,政府本身的强制力和再分配能力,使其自身在提供秩序的服务
方面,能够实现规模效益。应该注意到,市场经济法律是市场经济的构成性规则而非控制性规则。
“市场
经济法律不应该也不可能外生于主权者的主观意志,只能内生于客观的市场经济规律。如果我们想要享受
市场带来的效益,那么,作为制度安排的法律,其目标只能是让市场充分地发挥作用,而不是把法律作为
一种外在的控制手段去限制乃至取消市场的作用;只能是去促进自发的市场秩序的形成,而不是去建立所
谓的‘有秩序的市场’‘市场秩序’和‘有秩序的市场’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旨在让市场发挥作用,而。后者则意味着限制市场的作用”所以,市场秩序法律本质上属于一种建构性的规则,而不是控制性的规。则。
5、从“离线政府”转变为“在
线政府”离线政府”转变为“在线政府”目前企业、百姓要办事找不到相关的政府部门或者人员,政府部门之间相互推脱责任的情况屡屡发生。
我国很多的政府电子政务网站就是摆设,没有好好的利用起来,没有做到网上办公,简化办公程序,节约
行政成本。这就是所谓的“离线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首先是政府要有服务的思想理念。政府部门、机构的设置是为了好好的为百姓、为企业服务的,百姓、企业要办事,找不到相关的部门或者人员,只能
说明政府的服务没到位。前不久云南省昆明市公开各个部门主要负责人的电话的消息在全国流传的很热,④
④周小明、宋炉安、李恕忠:
《法与市场秩序——市场经济法律机制研究》
【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第
29-35页。
8引起了很大的争论。其实,这样才能让政府工作透明、在线。关于电子政务的问题,2002年的十六大报告
中就指出:
“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在去年的十七大报告中仍然提到推行电子。政务,说明我们在这些方面做的还不够,我们必须得大力推进政府的“在线建设”。
以上几点,主要是关于转变政府职能在观念理念上的一些看法。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意义,就是
要协调政府与市场、企业、社会之间的关系,保证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之间既合理分工,又相
互协同,形成相对独立,互为作用,共同推动经济和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动力性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讲,我
国现阶段的政府职能转变,就是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对政府职能进行调整、整合,把政府的职责和功能限定在“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合理边界。
⑤四、加快行政体制改革的对策措施
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要使政府职能定位更加准确,政府组织更加科学,政府行
为更加规范,政府责任更加清晰。要做到以上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
和措施。
1、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服务意识,这是深化政府经济职能改革的重要前提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服务意识,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是在人的观念支配下进行的,因此在转轨进程中观念转变是根本前提,政府经济
职能的转变首先是人们头脑中思想的转变,这是针对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而言的。由于政府的特殊地
位及长期实行计划产品经济管理体制,造就了政府部门仿佛是企业的主人,企业依附于政府部门的特殊政
企关系和政府对企业的指挥型、命令型管理,这实际是一种管制型的管理,政府一定要从传统的管理思路
与管理方式中摆脱出来,打破长期以来自上而下的“长官意志式”管理模式,要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
的“服务者”。以人为本,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价值观,深刻回答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为谁谋利
益、发展为了谁的问题。政府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充当好为本国或本地市场和企业提供服务
协调各方关系以及维护秩序的角色。
2、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行顺畅、这是现代行政管理系统正确组织和有效运行的重要标志。
(1)责权一致就是要做到有权必有责,实行
责权对等。确定政府和职能部门职权,必须明确相应的职责,健全行政问责制,强化责任追究,树立责任
政府观念。
(2)分工合理就是要尽可能避免机构职能上交叉重叠、主次不分、政出多门、扯皮推诿的现象,防止出现“都管”和“都不管”的情形,解决政府职能越位、缺位、错位问题。
(3)决策科学就是要健全
⑤江泽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9各级政府决策机制,使各项决策符合客观规律,符合认识规律,符合施政规律,减少决策失误,从制度上
保证决策内容和决策程序的科学,杜绝“拍脑袋”决策。
(4)执行顺畅就是要保证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在
全国范围内的有效执行,消除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
又相互协调的权利结构和运行机制,提高政府执行力。
(5)监督有力就是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
终用来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
3、全面履行政府经济职能,给经济职能以准确归位
全面履行政府经济职能,过去政府经济职能存在“越位”现象,不该管的管了;同时还存
在“缺位”现象,该管的没管起来。
凡是市场能够自我调节的领域,政府都需要全面退出,还权力于市场,给予市场更多的自主发展空间。政
府主要是以法律的形式建立市场正常运行的规则和制度,并以“裁判员”的身份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为
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应进一步推进市场化进程,尽可能让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
目前,在市场能做到有效配置资源的地方,政府有关部门仍然管住不放。如企业挖潜改造支出、企业亏损
补贴、价格补贴等。
这种现象的继续不利于优化配置资源,影响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但对于市场失灵、市场机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的地方,政府又没有实施有效的管理。如在反价格垄断、反
价格欺诈、制止不正当竞争、培育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等方面,法律不健全,工作不到位的问题还相当突
出。再如对基础教育、基础科学、卫生保健、农业等投入不足,对社会保障也没管好。政府要从那些不该
管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腾出手来抓政府该管的事,真正把政府经济职能转变到依靠法律和经济手段调控经
济和管理社会事务上来。
4、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市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政务公开
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市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我国现有的政府机构与职能,基本上是在计划产品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已不适应现在完善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和加人世贸组织之后的需要。应按照建立“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的要求,通过机构
改革,解除政府与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把属于微观经济的职能还给企业,政府对企业的管理由直接管理
转为间接管理,彻底割断各级政府行政权力与市场利益之间的关系,实现政府从国有企业的全面撤退,从
竞争性领域退出。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真正实现自主经营、自
负盈亏。政企分开一直是我国改革的一个难点。尽量缩小政府直接审批的范围,把要素分配和资源配置的职能转交给市场,政府只行使必要的宏观调控和审批,做到政市分开。把企业财产审计、资产评估、计量
质量检验、公证、仲裁业务和培训、科研设计等其他服务性业务转移给社会中介组织,做到政府与社会组
织分开。同时,要做到政务公开,政府决策建设突出规范化,提高政府行为的透明度、公众参与度和可预
见性。政务公开是政企分开的必然体现。
105、加大机构整合力度,精简和规范各经济部门机构,加大审批制度改革力度
加大机构整合力度,精简和规范各经济部门机构,撤销与职能部门工作交叉重复的议事协调机构,任务交由职能部门承担。工作任务相近、组成单位基
本相同的议事协调机构,应当予以合并。临时性工作基本任务完成的议事协调机构,应当予以撤销。实施
大部门制,也是加大就整合力度、精简机构的重要方式。实施大部门制,是指把政府相同或者比较相近的职能加以整合,归入一个部门为主进行管理,其他有关部门协调配合;或者把职能相同或者比较相近的机
构并入一个较大的部门。2003年机构改革将国内贸易与对外贸易职能和机构进行整合,组建商务部,是这
方面改革的一个有益尝试。
要通过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和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前进。
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我们应该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政府经
济职能转变的突破口和切人点,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审批机制,减少项目审批的行政管理方式,将政府职
能转变到对经济活动的间接控制上来。对于必须保留的审批权要建立公众参与机制。中央政府只审批关系
国家经济安全、影响环境资源、涉及经济整体布局的重大项目,以及政府直接投资项目和限制类的项目。
政府只有减少行政审批,降低行政成本,把更多公共资源投向促进社会发展、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从根本上改进和完善政府的决策和执行机制,让市场主体参与对服务质量的评价,才能形成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中政府、社会、企业良性互动的局面。
6、加强依法行政,规范执法,建设法治政府
加强依法行政,规范执法,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法治经济。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必须是负责任、讲法治的政府。要
做到依法行政,明确落实政府行为的法律责任,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2004年国务院发布的《全面推
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凡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能够自主解决的,市场竞争机制能够调节
的,行业
组织或者中介机构通过自律能够解决的事项,除法律另有规定的外,行政机关不要通过行政管理
去解决”。政府行为法定化的重点在于实现政府行为的法制化、程序化和约束化。既要加强政府的自律,又要建立和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同时也要加强社会舆论的监督和教育。要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
革和
WTO规则的要求,以提高服务效率与质量、保证公正性和减少腐败为基点,通过革除旧体制弊端,创
造新体制功能,使政府行为纳入法制轨道。必须强调的是,建立法治政府必须强化监督的作用,必须将政
府部分职能转到监管上去,从而强化政府的依法监督职能;还要通过有效的制度,依靠法律法规强化对政
府行为实施监管。只有依法对政府行为进行全过程的跟踪监管,坚持依法行政,才能真正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2年
11月第
1版。
112、《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
10月第
1版。
3、张卓元:
《适当放缓经济增速
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
4期。
4、孙亚忠:
《论我国政府职能界阀和结构的调整及优化》《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
7期。
5、章文光、王力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视野下的政府职能》《学术界》2006年第
1期。,6、卢霄、崔敏: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角色定位》《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7、邱相君、崔敏: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
1期。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李炳炎(1945-),男,江苏无锡人,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特岗教授,中央财经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
博士;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向
刚(1984-),男,四川眉山人,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作者联系方式:地址:南京市建邺路
168号;邮编:21000412
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的关系
摘要: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的内涵与特点,然后从正反两个方面简析了经济全球化对于国家主权的影响。主要包括经济全球化消解了国家主权,同时经济全球化也强化了国家主权两个方面。其中对于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消解,本文主要讨论了其对发展中国家国家主权的消解。
关键字:经济全球化
国家主权
消解
强化
一、经济全球化和国家主权的涵义
1、经济全球化的涵义及特点
目前,学术界对经济全球化的界定可以说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般认为,“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最早是由T·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目前最权威的定义是1997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提出的:“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1]。从经济学方面来看,这一定义较全面地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现象和本质。
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
为此,可从三方面理解经济全球化:
一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
二是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
三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
总的来讲,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方式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既要反映生产力运动的规律,又要从与生产关系的联系中,体现出与其他经济发展不同的本质和特点。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可概括如下:第一,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它的产生与发展由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决定,是自发的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和相互影响,融合成统一的整体,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机制。因此,经济全球化是世界范围内各国和各地区经济融合成整体,按照市场经济要求保证生产要素自由和合理配置的历史过程。
第二,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体系的全球化。世界经济体系是在市场经济体系下演变的。它沿着社会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走的是市场化—区域集团化—全球化—一体化道路。在世界经济范围内,市场化表现为在一国内、区域内、世界范围内的逐级演进,最终将促成一体化的全球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形成一个整体的自然发展过程,而一体化则是为适应全球化而建立的制度安排。因此,市场经济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原动力。可以预见,未来世界经济的秩序将以市场经济的体系、规则和机制为基础。
第三,经济全球化是世界范围内经济运行规则的全球化。当今世界各国,尽管其市场经济体制各有特色,但又同时坚持现代国际市场经济体制运行不可缺少的基本规则,各国的主要经济法规和经济政策不断向国际标准靠拢,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区域性经济集团为消除成员间的各种贸易壁垒和歧视性政策,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合作,要求其成员为了共同的经济利益而让出部分国家主权,遵守共同制定的经济政策和规则。全球性的国际经济组织制定了全球性的经济政策或指导性政策来规范和引导各国的经济行为。
第四,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利益结构重新调整的过程。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其影响是双面的,关键要看各国采取什么样的姿态去迎接它,如何趋利避害。但是,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实力和科技优势在世界经济中居支配地位,处于“中心”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在世界经济中居被支配地位,处于“外围”。正是这种不平等的实力,使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受益最多,而发展中国家则受益甚少,其中最不发达国家将成为经济全球化的牺牲品。[2]2、国家主权的涵义及特征
国家主权的概念出现于近代欧洲,伴随着国家主权学说的创立和发展,国家主权的内涵也不断发展。中外学者从政治学、国际法和国际政治的角度,对国家主权分别作出种种界定。如《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指出,“主权是构成最高仲裁者属性的权力或权威,这种仲裁者对做出决策以及解决政治体系内的争端具有某种程度的最终权力,能够进行这种决策意味着对外部力量的独立性和对于内部团体享有最高权威或支配权。”汉斯·摩根索认为,“主权是一国在某个领土范围内立法和执法的最高法律权威,因此,它独立于任何别国的权威之外,并在国际法下与别国保持平等。”
目前,我国国际法学界认为国际法学家奥本海和我国著名国际法学家周鲠生对主权概念的解释最具权威性。奥本海认为“主权是指最高权威,即一个独立于世界上任何其他权威之外的权威。因此,依照最严格和最狭隘的意义,主权含有全面独立的意思,无论在国土以内或在国土以外都是独立的。”周鲠生认为:“主权是国家具有的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对内和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分析起来,国家主权具有两方面的特性,即在国内是最高的,对国外是独立的”。[3]可见,主权是国家的固有属性,是一国对内最高、对外独立地行使处理国家一切事务的根本权力。就是说,主权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对内具有最高的统治权,对外具有独立的自主权。并且这两个特性相关联而不可分。
国家主权作为保护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权力,其基本特征表现为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国家主权的绝对性反映了国家主权的本质和各国主权的普遍性特征,它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因而,也是国际社会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绝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主权的不可剥夺性。历史上布丹首次提出主权的这一特性,他认为主权是绝对的,不可分割的,国家拥有最高权,不受其他权力的管辖。也就是说,主权是国家的最高权力,国家主权属于该民族国家,任何外部势力都不能取代该国行使该国的主权,这是主权绝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作为国家根本属性的主权是国家生存的最根本和最后的一道防线,人口可以迁徙,政府可以更换,但主权却不可剥夺!第二,主权的完整性、独立性和平等性。一个国家的对内主权和对外主权甚至包括部分转移给其他一些机构的主权,都被视为国家主权的有机组成部分,他
们共同构成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国家主权,那些搞治外法权、国中之国的行为,是对国家主权的侵害。国家享有不受他国任意干涉、独立行使自己主权的权力,国家不分大小、强弱一律平等。
国家主权既有绝对性的一面,也有相对性的一面。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看,国家主权都是不断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显示出相对性的特性。具体说:第一,主权内涵的历史演变。前面说过,主权内涵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布丹提出主权概念时,主要是指一国的对内管辖权,后来格劳修斯提出了国家的对外主权,主要是领土完整、主权独立、主权国家平等等权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国际合作与彼此相互依存度的加大,国家主权的内涵又有所变化,不仅包括了政治主权,还扩大到经济和文化主权,主权内涵丰富和发展了。
第二,权力行使主体的可变更性。主权行为体经历了由不可分割到可以分割的过程。布丹提出国家概念时,权力的行使者是君主。之后,德国的法学家约翰柯尔杜塞开始把主权由君主转移至人民。洛克、孟德斯鸠又进一步提出了国家主权分割思想,即权力归属于人民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议机构,由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各权力机构代为行使。从国家对外主权行使来看,权力从国家独立行使扩展为由诸多主权国家共同体行使,即主权国家转移部分权力给国际组织,由国际组织中各国代表行使主权。
第三,主权行使的有限性。主权概念自产生时起,就不是排除相对性的完全绝对意义上的主权,即使古典的绝对主权论者,也不仅只承认主权的绝对性。布丹就认为,主权虽然是绝对的,但主权并不是不受限制的,主权虽不受其他国内法的管辖,但它却受神法、自然法的约束。格劳修斯更进一步指出,一国在对外行使主权的时候,并不是完全不受限制的,为了各国的共同利益,各国主权的行使必须受到国际法的制约。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在实践上肯定了格劳修斯的国际法理论,由此可见,主权从来都不是不受限制的,而是有限制的,是相对的。
二、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消解
由于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消解主要表现在对于发展中国家国家主权的挑战与消解,故本文在讨论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消解时主要讨论其对发展中国家国家主权的消解。本文认为,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国家主权的消解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经济全球化本身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主权构成巨大挑战。
经济全球化是由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推动的。科技的发达水平影响着国家主权的行使。然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等原因科技发展水平较发达国家差距明显,这直接限制了发展中国家行使主权的范围和空间。
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的经济相互依赖,制约着国家的经济自主权。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产生了国家间的经济联合。这使得与发达国家同处一个区域集团的发展中国家很难在平等的基础上让渡经济主权的行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各国共同面对的问题日益增多,如:能源间题、环境问题、资源短缺问题、债务间题、贸易保护主义问题、人口问题、难民问题、毒品问题、核扩散问题、国际恐怖主义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显然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合作去解决,然而,发展中国家在共同处理这些问题时明显处于劣势。
2、国际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主权有着一定的消解
首先,联合国安全机制对发展中国家主权的侵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联合国的各种安全维和活动明显增加,而且范围不断扩大。但是否会存在西方国家假借联合国之手干涉他国内政还值得怀疑。
其次,国际经济组织包括各类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主权也有着不同程度的消解。由于发展中国家大多数处于资金短缺状况,故为了谋求发展不得不向国际金融组织求助,而这些国际金融组织大多数控制在发达国家手中。同时,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占全球跨国公司的绝大部分,这些跨国公司通过对资金和技术的垄断逐渐控制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命脉,从而严重消解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
最后,非政府的国际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主权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削减。如:宗教组织、政党联盟等。在特定的情况下这些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内外事务有着较大的影响。
3、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主权有着直接的消解
前苏联解体之后,发达国家将意识形态和安全、军控的重点,由苏联和东欧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从而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政治领域里的矛盾突出愈加明显。这主要表现在以民主、人权、人道主义为借口干涉发展中国家的内政,[4]以安全、军控为借口威胁、侵害他国主权,通过经济制裁达到干涉的目的等。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国家主权受到了各方面的挑战与侵蚀。
三、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强化
主权国家的形成推进了经济全球化,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会促进主权国家实力的加强。从历史发展看,经济全球化的萌芽与近代国家主权的确立是同时进行的。当今全球化取得了巨大进展,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的正相关关系依然没有改变。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国家主权的作用没有缩小和消失,而是扩大和加强了,特别是在经济领域。[5]
首先,经济全球化以加强竞争的形式促进各国增强国力,提高主权意识。经济全球化因素的发展,并不削弱国家这个概念,经济全球化本身也不影响国家的生存,反而会促进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从而各国都想办法将事情干的更好也更加努力的壮大自己的综合国力。所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及保护主义等阻碍竞争的因素被取消,国家的作用会更加突出,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各国的主权意识。
其次,经济全球化为国家主权提供了更多的展示舞台,丰富了国家主权的内涵同时也强化了国家主权。如果说传统意义上认为国家主权主要活动在政治领域的话,那么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主权的关注重心则转向经济领域,并且还在向其他领域积极拓展。在经济主权方面,一国通过在境外投资设立跨国公司或其它经济组织的方式与多国发生经济交往和联系,以获得更大的利益。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的政治主权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拓展,因为全球化的深入必然会涉及到一国政治主权。比如当国与国之间经济利益有争端时,除依靠国际化规则处理外,在较多情况下,也需使用政治手段外交途径解决。这种情况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会出现。除了经济和政治主权方面的拓展以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主权对一些领域调控作用也日益明显,如信息、文化、科技、教育等等,信息主权、文化主权、科技主权、教育主权也日益得到关注,国家主权的内涵被大大扩展,国家主权也被强化。
另外,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国家实力的增强,从而也有利于国家行使主权能力
的增强。历史告诉每一个国家“弱国无外交”,每个国家都已经认识到了经济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国家主权的加强、国家地位的提高的重大意义。经济全球化使货物和资本流动更为迅捷,有利于引进外资和扩大出口,以保持和加快经济增长;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加速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发达国家可以借机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中国家可以借机升级和改善产业结构;经济全球化能够有力促进经济改革和开放,增强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改革动力等等。正是由于这些作用使得经济全球化为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大机遇。从而促使各国大力发展经济,努力抓住经济发展机遇,努力创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和平的世界环境。这些都使得各国的国家主权得到进一步加强。[6]
最后,本文认为经济全球化在各方面加强了国家主权,但这些需要依赖于国家能够借助于经济全球化产生的机遇发展本国的经济,提高本国的综合国力。否则,在此机遇下有可能得不到有效的发展,甚至有可能成为其他国家发展的牺牲品或附庸。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及科技基础薄弱极易成为欧美发达国家发展经济的牺牲品。
四、参考文献:
[1]、傅晓霞、吴利学:《中国:第三个“世界工场”—论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与发展趋势》,《工业经济)),2002年第10期。
[2]、邢晓红:《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国家主权的挑战》.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周鲠生:《国际法》[M].商务印书馆,1981年出版,第75页。
[4]、刘向晖:《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国家主权的影响》.
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6[5]、徐艳玲:《全球化、反全球化思潮与社会主义》青岛: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6]、尚绪芝:《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问题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