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药传承发展的问题及建议
中医药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它几乎涵盖了人们的所有身体疾病,因此在中国社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科技进步和现代化的发展,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着许多问题。本文将讨论中医药传承发展的问题以及建议。
问题:
1.缺乏系统的理论框架
传统的中医药理论体系中,存在许多模糊的概念和术语,缺乏科学精确性。这对于现代科技的研究和运用带来了许多困难。
2.药材资源的枯竭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破坏,许多中草药的生长环境已经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导致医药材料的供应持续减少。
3.缺少年轻的传承人
由于现代成果与年轻人的文化差异,中医药的传统知识体系未被年轻一代重视,因此缺少了学习和传承人才。
4.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
传统中医药理论虽然有许多经验总结,但由于它没有系统的科
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科学家们在研究中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因此,中医药的发展与现代医学的发展相比显得滞后。
建议:
1.推进中医药的现代化
应该提倡中医药的现代化,将传统中医药的理论框架与现代医学的技术相结合,推进研究。这将有利于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和应用。
2.建立规范的管理体系
由于中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需要建立规范的管理体系,推进中医药产业的生态建设,加强对中医药的保护和管理,以保证中医药的规范发展。
3.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与传承
应该加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使用现代化的教育方法,引导年轻一代全面深入地学习中医药,增强其传承众多知识的意识。此外,在传承上需要建立系统的文化环境,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4.加强科学研究
为其提供科学化的研究方法,鼓励科学家利用现代化技术,探索中医药的实质与机理,推动中医药的发展。这将为中西医结
合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和临床应用。
5.改进中医药教育体系
中医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蕴含,而现代中医药学涉及多学科的整合。特别是在教育领域中,需要改进中医药的教育体系,让学生们理解中医药体系的科学性,使其逐渐适应现代医药学领域。
综上所述,传承和发展中医药需要面对许多的挑战。但是,通过现代化的创新和科技的推进,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的。我们希望政府,学者和医药工作者竭尽所能,共同推动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传递中医药文化,并为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中医药开展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教育
教育乃强国之本。教育之于中医,更是继承、开展和壮大之本。然而,自改革开放77年恢复高考至今,中医的教育尽管为中医事业做出了不少奉献,但总体上来说是不甚成功的!从中医院校毕业生就业之难,及国营、民营中医医院普遍不景气的场面来看,就不难窥知。根何在?就是中医临床技能的普遍低下,而中医临床技能的下降,那么要归咎于中医的教育。
那么,教育不甚成功的症结又是什么?
一是教学大纲的偏向,即无视经典,侧重量化、循征。
二是把本来简单、质朴、实用的“象”医学,人为地变为复杂、华美、抽象的“理”医学,使中医理论过于抽象、难于理解、更难掌握和运用。
三是师资队伍问题。俗云“师傅不明徒弟拙”。看看我们的师资队伍,像刘渡舟、关幼波这些老一辈中医大多过世,即使在世也早不在教育一线了,而在一线的老师是什么老师呢?本科毕业考上硕士,之后是博士,几乎一天临床未上,怎么会把看病的技术教给学生?这种代代相传的结果不言自明。
如何改变目前的教育现状?
一是调整教学大纲,重视经典教育。
二是从新整理中医理论,恢复简单、质朴、实用的象医学,复原其本来面目,使之易教、易学、易用。
三是调整师资队伍,把学院派放到临床一线5—10年,然后再来教书,或者将临床一线学验俱丰的医师〔工作10年以上〕充实到老师队伍中来。
四是生问题。文科可能更好,农村或山区的孩子更合适学中医。
正本清,明师自然会出高徒。
二、研究
中医研究是现代的事情,古人没有什么实验研究,只有临床实证。所以,中医的研究从根子上就出了过失。因此,不可能有好的收成。现代中医的研究,一是把小白鼠等同了我们人类,在这些小动物身上搞出来的数据对于人有意义吗?至少差异太大。
再就是这些实验多是画地为牢、先入为主的产物,变化的人体、变化的个体怎么能借鉴和运用呢?中医的研究成果,尤其理论研究,哪个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如80年代肾虚本质的研究、证的研究等等,如今有几人知晓?对临床有何指导价值?
中医不是不需要研究,问题是怎样进展研究!
中医理论的研究,不是借助动物,也不是依靠数据,而是从经典、从临床、从实证方面入手,从中医本身的理论系统去研究,而不是去拿现代的东西来套中医。其实,从最简单的民间单方验方的搜集、临床实验,而后的药理毒理实验,民间特殊技艺的挖掘与整理,明中医的一法一方的验证与完善等等,就是对中医的最好的研究。
再就是,临床工作者要静下心来研究经典,结合自己的理论经历,把经典理论按现代人的口味翻转出来也是很大的奉献。
最后是把深奥、抽象的中医翻译为质朴实用、通俗易懂的百姓中医,对普及中医、开展中医、造福人类具有实际意义。
“小白鼠”研究还需要吗?需要!但不是主流。
而对中医专病〔专证专症〕专方〔专药〕的研究,假如能按中医固有的理论、原理去研究,最后挑选出特效的处方,这应该是当前中医临床研究的重点。如我们对糖尿病、口腔溃疡、亚冠心病、高血压、失眠、慢性再障等专病专方的研究,已获得了初步的成果。
三、临床
中医临床怎样布局?怎样造福社会?不是做工程,讲系统,而是要实事求是,扬长避短,发挥中医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如中医院要不要搞?综合性医院中医科要不要存在?这些都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我们今天的临床之所以不受市场欢送、不被百姓认可,关键因素是疗效不行!原因何在?方针、政策上出了问题。如今的中医院比的是什么?是规模、是设备、是效益、是中西医结合、是急功近利!比方,病人住进院突发心梗纯中医就束手无策了或不可能像西医那样处理的那么妥当,一旦出了问题,不管你是中医还是西医,责任你是要承当的。所以,中医院的医生们比的不是中医医术而是西医技术,中医大夫没有西医大夫吃得开!因此,中医们只好舍长就短,学习、进修西医,中医的临床研究早就抛到九霄云外了。
更令人担忧的是,老中医越来越少,新中医又顶不上来,所以靠老中医撑起一片天的中医院、中医科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等新中医们从新再把“天下”打下来恐怕只是一种奢求了。即使真有那么一天,经过几千年培养起来的“忠诚客户”----相信中医的患者早就等不及而流失了!这种断层、断代更为可怕!那时,中医也许真的会像京剧一样只能作为一门艺术而孤芳自赏了!
开方子的中医如此,推拿、针灸、接骨、拿腕等属于术的范畴的中医更是有过之无不及,术的失传更令人痛心。
而散在民间的特效单方验方秘技,由于“出身卑微”、政策又严,只能偷偷摸摸的使用,很难登大雅之堂,所以同样面临湮没和失传的危险。
总之,在朝的中医多“不务正业”----研究西医去了,中医临床程度每况愈下;在野的中医难上台面,有力使不上,中医临床技术整体下降,患者越来越少,长此下去,中医不用外力废除,自己就会退出医疗保健的大舞台。
那么,怎样拯救中医临床呢?
调整中医临床构造是拯救中医的关键,详细讲:
中医临床研究:国家重点中医医院承当中医的临床研究课题,确保中医临床深层次的研究,以期中医理论、临床不断完善和质的提升。
中医专科建立:把中医擅长的、优势的科目发扬光大,不断提升,既“光宗耀祖”,又给患者带来实惠,更让西医侧目。
普通中医以门诊为主:放弃病房,解放中医,让中医的心全部放在中医上,全心研究中医临床。中医只负责治疗,疾病诊断交给西医,急症交给西医,中医的重点是慢性病、功能性疾病和疑难病症,再就是预防保健的治未病工程。
疑难病中医会诊网络的建立:从地市级、省会、直辖市,到北京/上海,建立四级疑难病会诊网络,使疑难病患者不用到处乱求医了,也为疑难病的中医研究提供了便利和可能。
制剂放开:传统中医的膏丹丸散等制剂是怎么审批的?不用审批,中医自己随时可以搞,所以那时中医制剂异常繁荣。而今,中医制剂的审批手续太繁琐,给做新药差不多,势必限制了中医的临床开展。假如把审批权利下放到县级卫生部门,再把条件放宽,比方传统用方、常用中药〔不知做过多少次药理毒理了〕处方药理毒理不必重复再做,备个案就行;特殊药物或毒药处方那么要做药理毒理,审批那么要严谨。这样的结果是:优胜劣汰、自生自灭,好的制剂保存下来,没效的、不好的制剂自然就淘汰了。数十年之后,现代的《和剂局方》必然问世。
四、产品
所谓产品主要是指中药新药。中药新药怎样开展?也是个大课题,但假设前面的工作做好了,这个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但并不是说就没有问题了。就目前中药新药的研发来看,重点多放在糖、甙等提取上,放在技术如何高新上,热中于针剂、滴丸等新剂型,对于传统的制剂方法、传统的膏丹丸散不但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有丢弃、舍弃之嫌。像安宫牛黄丸等三宝,如今有吗?建国以来,国家对中医不可谓不重视,但现代三宝就是没有出现!科学经历证明,越精细越复杂的可能离真理越远,而简单的可能更接近真理。临床发现,有些经方散剂直接枯燥杀菌粉碎冲服效果远远胜于每味药的有效成分的复合体。
也就是说,产品研发新技术不迷信,传统制剂方法不舍弃,互为补充,并重并行,才能把发扬光大中医的精神落到实处。
五、饮片
理法方药的药在最后,但假如在这个环节出了问题,前面的工作做的再好也是个零。所以,过去有人担忧中医是否退出历史舞台的问题恐怕不在于医术,而在于中药。目前中药饮片存在的问题是:致病的中药太多,即农药、化肥的污染、水的污染等,造成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过高等,这些中药不但不治病防病,反而会导致疾病。这个问题必须解决,否那么直接影响、阻碍中医的开展。
再就是道地药材的问题。如今谁还讲道地药材?中成药,比方名声在外的宛西六味地黄丸讲的是“药材好,药才好”,但他们还是不敢说药材怎么个好法,是道地药材吗?不敢说!这个问题尽管不会决定中医的成败,但作为中医中药的一大特色假如不把她继承保存下来,那么上对不住祖宗,下对不住后人。
中医中药产业发展存在困难问题及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中医中药产业发展面临中医疗效评价体系不完善、中草药种植缺少保障、中草药深加工缺少政策支持、中医药专业人才短缺等四方面问题,亟待关注。
一是中医疗效评价体系不完善。经过调研发现,中医医师主要通过患者感受及临床经验进行进行诊断,缺乏医学检测设备、手段的支撑,也无具体的疗效评价标准,增加了中医医师医疗诊治的风险。以肺炎治疗为例,通过CT等检查,可明确看到肺部纹理等具体情况,通过输液治疗,差不多半个月就能基本痊愈。而中医通过润肺止咳等方面的治疗,效果也不错,但是无法直观的看到治疗效果,没有可以评价分级的标准,无法客观评价治疗效果。
二是中草药种植缺少保障。经过调研发现,当前中草药种植补贴、保险等方面落后于其他种植业。
三是中草药深加工缺少政策支持。省级层面,对中草药深加工等方面政策较少,大多数为粗加工,制作饮片等,整体产业链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是中医药专业人才短缺。经过镇街卫生院调研发现,“进不来人、留不住人”等现象仍然存在,现有中医人员学历水平不等,知识水平更是参差不齐,人员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实际中医工作开展需求。
针对以上问题,基层建议:一是发挥现代医学检查技术
作用,推进中西医结合发展,完善中医疗效评价体系;二是鼓励保险公司开展中草药种植保险业务,建立中草药种植补贴机制,鼓励规模化种植;三是提升中草药种植合作社培育水平,加大对中草药深加工设备购置、技术研发等方面政策、资金倾斜力度;四是增加中医药专业人员编制,扩大中医医师执业范围。同时,鼓励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中医等专业,强化中医人才队伍建设。
中医药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
关键词:中医发展研究;应用;潜力;挖掘
中医药传承发展至今,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未突破固有的模式和框架,制约中医药发展的一些瓶颈问题至今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中医药应用和潜力挖掘不够。为此,笔者就相关问题作如下探讨。
1中医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效益性”
1.1安全性
1.1.1中药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不少人认为中药是天然的,是绝对安全的,有病治病,无病防病,但其实并非如此,中药安全是相对的,应该客观评价中药的安全性。中药安全性不仅与中药本身的毒性有关,还与使用药物的方法等人为因素有关,尤其是现代中成药使用的安全问题,多与药证不符、剂量过大、疗程过长,或药品质量欠佳、炮制及制剂不精、配伍不合理等有关。如“鱼腥草注射液事件”中,其不良反应的原因,包括个体差异、产品质量控制和提取工艺不完善、联合用药不合理、静脉注射时滴速过快等[1]。
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是“辨证施治”,其基础是个体化诊疗,这与当前中药的产业化有一定冲突之处。中药临床应用应该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规范使用,以减少或避免各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尤其对一些不甚了解中医药的西医师和外籍医师,应加强中医药基础知识的,使之更加合理地使用中药。
1.1.2技术目前一些成熟、共识的传统技术被广泛应用,如针灸、刮痧、拔罐、按摩等;另外还有一些现代发展的或流传于民间的其他医术,如超声针、磁极针、光针、电圆针、穴位封闭、腕踝针、眼针、腹针、穴
位埋线、穴位结扎、穴位割治、松针疗法、经络水针疗法等。尽管这些技术本身是比较安全的,但对其规范性标准执行较差,适宜范围被临床任意扩大,不可避免地存在安全隐患。应该在开展各类技术操作规范制定工作的基础上,做好中医技术操作规范的宣传贯彻执行工作。
1.1.3器械中医药疗法的多样性,带来了器具的多样性,尤其在现代科技推动下,产生了大量新器具,如新九针、火针、小针刀、小宽针、杵针、长圆针等,这些器具的生产和适宜范围缺乏强制性标准,也制约了医疗器械的安全应用。另外,针灸医
基金项目:中国中医科学院名医名家传承项目(CM20221035);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2022Z某09502-019);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I21B01,2022BAI53B06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项-程莘农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2022)
疗器械还涉及电针及穴位电极治疗仪、激光针和红外线针灸治疗仪、磁性针灸治疗仪、微波针灸仪、超声针灸仪和生物频谱治疗仪等诸多方面,但这些技术缺乏深入的基础研究和足够的临床数据支撑其疗效的优势,更缺少安全性评估。应建立科学规范的医疗器械生产规范,使各种医疗技术的使用工具在现代制定的技术标准上生产,并制订出科学规范的医疗器械操作使用技术规范,以保证各种医疗器械使用的安全性。
1.2有效性
中医药在安全性的基础上要注重有效性的评价研究。历代古籍所记载的药物功效和有效病案,虽然是无数经验的积累,但有些是在“取类比象”、“天人合一”理论指导下的归纳,有些是在无数的医疗人群中仅对有效反馈案例作用的概括,因此,应客观看待古籍中所记载疗法的有效性和治疗作用。
此外,古今疾病的诊断内涵不一,应客观看待中医药的有效性。由于人类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疾病谱系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一些疾病在病因学、症状学、发病模式,以及患者体质等方面均有很大的不同,加之中西医病种认知之间的差异,甚至出现了“古病非今病”的状况。如现代2型糖尿病与传统具有“三多一少”、病机为“阴虚燥热”的消渴也有本质的区别,现代“三多一少”症状不明显甚至无症状性糖尿病较常见,以往单纯从“阴虚燥热”立论、采用益气养阴清热治疗消渴的方法,对现代肥胖型糖尿病常不适用[2]。加之,面对时代变迁,尤其是社会大众按西医标准来评价中医药时,难免对一些中医药疗效产生质疑,所以,中医药必须注重实实在在的疗效研究。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重新认识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形成和发展一些疾病病因病机的新认识,探索不同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价标准,客观评价中医药的有效性,以提高临床疗效。
另一方面,中药产地和炮制变迁,要正确评价中药的有效性。姑且不谈中药的性味归经和功效作用在古代是怎样认知、归纳和总结研究出来的,目前已证实中药的产地和炮制方法直接关系到中药的药效。道地药材是古人长期用药实践的总结,有其合理的内涵,即使是分布较广的药材,因自然条件的不同,药材质量也不相同,其临床疗效也有差异。目前大范围中药种植生产虽然可缓解中药材短缺的困境,但药物作用有一定的差异,如药物种源、产地及采收树龄对药材质量都有影响[3]。目前,中药材的质量体系缺乏国家强制性标准或规范,加之炮制环节的差异,中药材质量很难强求一致。应该在中药规范化种植的前提下,开展天然药物与种植药材疗效差异比较研究,进一步规范炮制工艺,从而确定其有效性,并在此原则指导下把握药物的正确使用。
1.3效益性
中医药的发展与其效益性密切相关。在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医疗机构、患者本人和医疗保障部门应考虑哪种治疗方法更价廉,即卫生经济学,同一种疾病使用不同的医疗技术方法和不同的药物所需要的费用问题。在近乎同等有效的情况下,哪种药物的价格更便宜就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应对中医药的各种疗法和药物的推广进行费用效益分析。如果费用低,治疗效果好,则推广应用;如果效果差不多相等,则选择使用费用少的;如果费用和效果都较高,则应进行费用效果分折,争取用最少的钱治疗疾病,发挥中医药优势特色,提高中医药的效益性。
2中医药的现代研究
2.1中医药名词术语表达的当代化
中医术语表达当代化是中医药生产、教学、临床与科研在领域内部以及领域间、学科间、产业间进行正确交流、保障业务顺利进行的基础,是建立中医药领域其他标准与规范的基础,是中医药标准规范体系中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部分[5]。由于中医药理论深奥,对其理论理解的程度、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和决定学科的传承和发展。迄今为止,中医学科自身尚缺乏对以古文表达富有文化内涵的中医基础理论的透彻理解和统一阐释,导致由古汉语到现代汉语,再翻译成外语,出现的词不达意甚至异化的现象。对中医学的掌握和研究,基本和首要的是在东方文化背景下理解中医学在“说什么”和由此表述的理论认识与证候诊治理念。只有阐述表达当代化,才能促进中医药的传播和发展。
文以载道。中医学理、法、方、药、术的记载、描述和表达依托于中医术语。在数千年发展历史中,中医学有相当部分的名词术语外延宽泛、内涵不清,常出现一词多义、一义多词以及词义演变等现象。时代变迁造成了中医术语在概念理解上的古今差异,有些术语保持了古籍中的原始含
义,有些术语在内涵上发生了本质转变,有些术语则己完全被弃用。如胸痹,古代称谓有心痛、真心痛、胸痛、厥心痛、卒心痛、暴心痛等。此外,中医术语所表述的概念形式与现代医学也不同,如胸痹与冠心病疾病范围的差异。而且,中西医病名在文献中多有混淆,不利于运用循证医学方法对既往的中医药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科学评价。
作为生命学科,如果术语不规范、概念模糊,尤其是对疾病的诊断、病证内涵不一,会引起对同一个患者,不同医者给出不同的判断,这对人们的学习、应用以及学科自身发展,都会产生障碍,容易造成学科理论体系的混乱。所以,今后应在系统考察历代理论文献的基础上,规范基本概念术语,形成相对固定的释义,用当代语言和思维逻辑阐述,科学表达传统中医理论,使其解释具有可理解性、普遍性和科学性,为中医学应用、研究、评价、教育和传播等学科发展提供所需的学术支持和理论研究基础,同时也有助于构建一个为现代人理解的、适于时代发展、不同学科相互沟通的平台。
2.2中医诊疗技术操作的规范化
中医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包涵丰富的诊疗技术,如针刺、艾灸、刮痧、拔罐等,各种操作技术必须向标准化、规范化不断迈进,在共识性和可操作性的基础上制定统一的技术操作规范,以规范中医临床常用的、发展成熟的优势特色技术,确保操作安全性,提高临床疗效,为患者提供安全、特色的医疗服务。要提高中医药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就必须在临床试验中充分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进行具有中医药理论特点的规范化治疗方案研究,寻求该治疗方案的适合人群及其更确切的治疗适应症,才可能进一步提高该治疗方案的疗效。规范化诊疗行为模式的建
立,是提高中医医疗质量的重要措施和保证,也是适应国际标准化发展趋势的重要举措,不仅要做好规范的制定,也应做好标准规范的实施和应用。
2.3中医药疗效评价的客观化
中医的疗效评价是以“辨证论治”、“因人而异”治疗特点为前提,应反映中医整体调节的优势。所以,中医药疗效评价的客观化,应把生命质量的评定作为临床疗效评价的重点。今后的研究方向应在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等现代临床研究方法学的指导下,凸显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个体化诊疗的特色,体现“以人为本”精神,包括对患者精神、情绪、心理、工作能力、社会职能以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的指标进行定性和定量,以逐步实现中医临床疗效评价客观化。
3结语
在当今重视中医药传承保护的大环境下,挖掘中医药技术应注意中医药的安全性、有效性、效益性研究,力求中医药表达当代化、诊疗规范化、评价客观化,这不仅是当今医学发展的要求,也是中医药现代化、标准化,逐步走向国际化健康发展的需求。
中药资源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中国人口的增加和中医药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一些野生中药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这对我国的中医药行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障碍,对稀缺的中草药进行人工栽培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但是如果进行栽种以及如何保证人工栽种的中草药的质量就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将通过对现在中药资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根据发现的问题提出一些解决对策。希望能够为中药资源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和为相关的从业人员一点参考。
关键词:中药资源:发展问题;人工栽种;解决对策
前言
中药是关乎中医发展的重要因素,是集生态、医疗、民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中医是我国特有的医疗体系,具有几千年的应用史,在中医的实际作用中,中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中药可以更好的治疗患者的疾病[1]。而现在野生中药的产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虽然已经有一些中草药的来源为人工种植,但是毕竟还不是大面积的需求[2]。随着野生中药的减少和患者对于中药需求量增加,将会有更多的中草药需要进行人工种植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但是在中草药进行大面积种植时会出现的一些问题已经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了中药相关工作人员和学者需要解决的问题[3]。
1中药资源发展存在的问题
1.1种植区域的多样
由于很多的中药的气候适应性很强,在我国很多的地区都可以种植,但是由于气候、土壤、温度等原因导致每个地区所种植出来的中药品质不同,将其用于临床治疗可能会出现与理论药效不同的情况,从而影响患者的治疗,也会降低中医药在人民心中的地位[4]。现在的中药种植,大多分布较广,这会对中药的监管和质量把控提高难度。
1.2产地与产量
由于同一种中药的种植分布广,使得同一区域的同一中药的种植面积不是很大,这就使得无法得到大规模种植中的好处,如成本降低,质量更易监控,更好的保证中草药的质量统一[5]。
1.3产地与质量
我国的中医在唐代就意识到中药的产地会影响药材的要用质量,在很多的中药书籍中都记载了一些药材的最佳产地,使用哪里的药材效果更佳等[6]。查阅大量对于药物产地比较的研究资料发现,大量的研究结果都表现出了,不同产地的同种药物会在临床使用中出现较大的差别,这样质量不一的中药不利于中医的治疗和发展。
2中药资源发展中的解决对策
2.1优化药材产区规划
药材的产区不仅影响着药材的产量,还会影响其质量。随着中草药进入大需求时,这些就会导致很多地区都会种植同一种中药,必定会出现产量过剩的情况发生,在这种情况下药材的品质就成了其核心竞争力[7]。这样就会导致一部分产区遭到淘汰造成中药供给上的缺损,如何合理的规划产区,既可以提高药材的产量和质量,还能将种植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减少药材的损耗。比如同一种药材只在合适的地区进行种植,中药种植区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的种植条件合理的选择种植那种药材已经种植的面积。将中药种植区进行合理的规划,不仅可以满足
人们日益增长的药材需求,还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竞争和浪费,提高药材的整体质量。
2.2优化中草药的种质
影响中草药品质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环境、种植技术、采摘加工和药材种质。其中药材种质是中药材品质的重要影响因素,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实际进行生产的药材种质并不是最好的种质,这就制约了中草药质量的进步和发展,也间接影响了治疗的有效性[8]。在中草药大量种植的环境下,药材质量是其核心竞争力,除了在产地上选择合适的种植地,还要培育优良的药材种进行种植,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药材的整体质量,统一化的种质,还可以让种植区稳定的产出高质量的药材,进一步提高竞争潜力,推动中药资源的发展。
2.3规范化、规模化种植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018年全国的粮食总产量达到了65789万吨(13158亿斤),其中黑龙江一个省的粮食产量已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11%左右[9]。这与黑龙江省实行的规范化和规模化种植有着重要的关联,如果要将中草药的产量提升上来,就必须要进行规范化和规模化的种植,这样的种植不仅可以提高药材的产量,还可以降低人工成本,降低药材价格,让更多的人可以享受到高质量、低价格的中药材治疗。中国粮食的高产为中药提供了充足的经验,可以学习高质、高产的粮食种植方式,将其运用到药材的种植上来,以此来提高药材的产量。
2.4药材的化学监控
中药的作用很多都是由其中的一些化学物质起到的作用,而这些物质大部分都是植物额次生代谢产物,这些产物的产生与环境有着重要的关系[10]。那么在人工种植的条件下可否通过人为的调节环境因素来促进中药植物产生更多的药用物质,来提升药材的质量和其治疗效果。近年来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比如活性氧促进道地药材质量形成的说法,所以药材的种植方需要加大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以此来进一步提高药材的质量,既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应也能推动中药资源的发展。
3总结
中药资源的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产地的分布广,药材的质量参差不齐。并且现在的产能无法满足以后日益增长的中药需求,如何提高中药的质量和产量就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质量的提升,可以通过优化药材产地,在合适的地区种植合适的药材。培育更加优良的种子,从本质上提升药材的质量。对于产量的提升,需要扩大规模将中药种植进行规范化和规模化的管理,提高种植效率,提升药材产量,降低种植成本。
随着中药的需求的增加,中药资源的发展将迎来一次重大的挑战和机遇,通过分析现有情况下的众多问题,为以后的中药资源发展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能够使中药资源的发展更加稳健和快速。
参考文献
[1]田浩国,高山.我国中医药出口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J].对外经贸实务,2018,353(6):50-53.[2]张正贵.湖北襄阳市中药资源产业现况及发展对策[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8,25(6):13-15.[3]陆雅芳,樊定法.基层卫生机构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管理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21):206-208.[4]刘立红,王芬,刘英,等.关于云南发展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的思考[J].云南科技管
理,2017,30(3):1-3.[5]杨岚,刘金欣,赵春颖.承德市中药资源发展现状及可持续开发策略[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7,34(1):89-90.[6]秦国伟.高台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8,554(21):47-48.[7]李颖,黄璐琦,张小波,等.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进展概况[J].中国中药杂志,2017,42(22):4262-4265.[8]张敏,曾雯雯.广西中药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初探[J].现代园艺,2017,4(7):35-35.[9]赵明,段金廒,张森,等.基于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副产物开发禽畜用药及饲料添加剂的策略与路径[J].中国中药杂志,2017,42(18):3628-3632.[10]张小波,王慧,景志贤,等.基于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阶段成果的中药资源种类丰富度空间差异性分布特征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7,42(22):4314-4318.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