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花田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请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谈谈你对哈萨克族游牧文化发展、变化的认识4篇

请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谈谈你对哈萨克族游牧文化发展、变化的认识4篇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3-04-29 11:10:06 点击: 推荐访问: 二十 喜迎 奋进

篇一:请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谈谈你对哈萨克族游牧文化发展、变化的认识

  

  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

  “马背上的民族”哈萨克族哈萨克族在新疆有110.7万人,占全疆人口的7.3%。主要分布在北疆沿天山一带,他们大多数从事畜牧业。在牧区,除了少数定居以外,大部分还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一、风俗

  住所:哈萨克毡房因与游牧的蒙古族所居住的蒙古包相同,内地人一般称为“蒙古包”。哪里有白云,哪里就有哈萨克的毡房“毡房”,因使用羊毛等擀好的毡子搭制而得名。

  婚礼:哈萨克人为避免血缘相近的婚姻,配偶都要到较远的部落选择。一旦成婚,女子便很少有机会回到父母家中。因此,结婚对姑娘来说,既是大喜的日子,也是悲伤的时刻,所以“边哭边唱”是哈萨克族姑娘出嫁的一大特色。

  丧葬:是先用清水沐浴尸体,再用白布缠身,然后进行土葬。

  习惯:哈萨克族尊敬老人,喝茶吃饭要先敬老人,一般在进餐时习惯长辈先坐,其他人依次围着餐布屈腿或跪坐在毡子上。在用餐过程中,要把最好的肉让给老人。哈萨克族禁食猪肉、狗肉和驴肉,禁食动物血、不食自死动物之肉。

  哈萨克族有许多禁忌,如:年轻人不准当着老人的面饮酒,不准用手乱摸食物;绝对不准跨越或踏过餐布,不准坐在装有

  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

  饮食:哈萨克的饮食有着浓厚的游牧生活特点,主要食物皆取自牲畜,奶类和肉类为日常生活之主要食物,面食是次要食物,很少吃蔬菜。肉食多以牛、羊肉为主,也食马肉、驼肉、野生动物肉、鱼等。牛羊肉做法主要有煮、熏、烤三种。奶类主要有羊奶、牛奶、马奶、驼奶等。奶茶是哈萨克人生活的必需品,一日三餐都离不开,除了喝奶茶之外,有时也喝鲜奶。

  奶子除了煮奶茶、喝鲜奶,还制成奶油(酥油)、奶豆腐、奶疙瘩等食品。自制的马奶酒和酸奶子,是哈萨克族最喜欢的饮料。

  二、传统文化

  节日:哈萨克族的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肉孜节和纳吾热孜节,诺鲁孜。

  服饰:哈萨克族的是以草原游牧文化为特征的民族,服装便于骑乘,其民族服装多用羊皮、狐狸皮、鹿皮、狼皮等制作,反映着山地草原民族的生活特点。男子内穿套头式高领衬衣,青年人的衣领上多刺绣有彩色图案,套西式背心,外穿布面或毛皮大衣,腰束皮带,上系小刀,便于饮食,下穿便于骑马的大裆皮裤,戴的帽子分冬春、夏秋季两种。冬春季的帽子是用狐狸皮或羊羔皮做的尖顶四棱形帽,左右有两个耳扇,后面有一个长尾扇,帽顶有四个棱,这种帽可遮风雪、避寒气;夏秋季的帽子是用羊羔毛制作的白毡帽,帽的翻边用黑平绒制作,这种帽既防雨又防暑。男子穿的鞋、靴也多用皮革制成。哈萨克族女子的服饰,多姿多彩。她们喜用白、红、绿、淡蓝色的绸缎、花布、毛纺织品等为原料制作连衣裙,年轻姑娘和少妇一般穿袖上有绣花,下摆有多层荷叶边的连衣裙。夏季套穿坎肩或短上衣,冬季外罩棉衣,外出时穿棉大衣。女子最讲究帽子和头巾。未出嫁的姑娘戴夏天扎一条漂亮的三角形或方形头巾,冬天戴一种绒布的硬壳圆顶帽,帽顶饰有猫头鹰羽毛,象征勇敢、坚定。当新娘时,戴一种尖顶帽,上有绣花与金银珠宝装饰,前方还饰有串珠垂吊在脸前,一年后换戴花头巾,有孩子后开始戴披巾。

  待客:终年以草原为家的哈萨克人会盛情接待远道来的客人。

  在哈萨克人家中,有为老人特设的木床,客人进屋后应坐在地毯上,切忌坐床。如果床上遮挂了布幔,客人不要掀开向幔中看。哈萨克人待客礼仪周到,入座时,一般是客左主右,客人们在毡房内按次序席地而坐,主人先将奶茶、酥油、油炸食品、奶酪、糖果等牧区最好的食品让客人品尝。然后主人牵来一只肥羊,站在毡房门外,对客人说:“尊敬的客人,你远道而来,是我们家的荣耀,请允许我宰羊为你接风洗尘。”客人中年长尊贵的人这时要代表大家向主人祝福,感谢主人的盛情,祝愿主人家兴旺发达。进餐前主人提壶进屋,从左侧开始按顺序为客人倒水洗手,用餐之后则从右侧开始按顺序倒水。羊肉煮熟后端上餐桌,主人先用双手捧起

  盛有羊头的盘子交于那位年长尊贵的客人,客人则将羊头上一只耳朵割下来先递给主人家的孩子,一来表示赞扬你家的孩子听话,二来表示对主人家的尊敬(重视对方的孩子是对主人的尊敬),再将羊头奉还给主人。一般吃肉时,羊的肋骨和后腿肉给客人食用,羊腿上的关节肉和胸肌肉给女婿和儿媳,羊舌、腰子和心脏则给小孩。

  文娱活动:哈萨克族有叼羊、姑娘追、赛马等活动。叼羊是为祈祷祝福的一种文娱活动。开始先由主持者祈祷,众人再向主持者祝福。然后宰杀被争夺的羊,割下羊头。发出抢夺信号,参加者飞马来夺(也有用活羊争夺的)。夺到的羊被人们簇拥带回,亲友一起共食,叫做“幸福肉”。

篇二:请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谈谈你对哈萨克族游牧文化发展、变化的认识

  

  新疆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作者:孙振云

  来源:《文化产业》2016年第07期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新疆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哈萨克族定居工程给游牧民族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对新疆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作简要探讨分析。

  关键词: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尽管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制定了一些保护政策,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活动,但是依然存在在着不少问题。本文就新疆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展开探讨。

  一、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的保护价值

  (一)具有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是中华文化艺术瑰宝。哈萨克族的游牧文化在哈萨克族的游牧、迁徙过程中吸收周围民族的文化内容,创造出丰富多彩切独具特色的哈萨克民族文化艺术、传统医学及独特的饮食文化。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民族性、民间性.

  (二)研究哈萨克族历史的活化石

  哈萨克族逐水草而居,是典型的游牧民族,哈萨克族文化是在游牧、迁徙过程蕴育产生发展形成的,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哈萨克族人民长期与自然斗争形成的一部文化艺术史,真实的反映游牧民族生活。有利于研究哈萨克族人民的历史,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彰显我国古代社会的强大和团结。

  (三)旅游文化,具有经济利益

  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无形财产有其自身特殊的旅游文化,它不仅可以起到传承历史文化的价值,同时也有创造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的价值,更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保护我国国家安全的价值。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篇三:请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谈谈你对哈萨克族游牧文化发展、变化的认识

  

  2018-06文艺生活LITERATURELIFE声乐舞蹈以舞蹈生态学的方法分析哈萨克族舞蹈《黑走马》森巴提·巴力根(新疆艺术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1)摘要院哈萨克意为“广袤草原上自由迁徙的勇敢、自由的人们”。舞蹈《黑走马》是哈萨克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就舞蹈的功能而言属于自然舞蹈,舞者与享用者是同一群体,舞者通过动作来自娱,来体现其审美功能。舞蹈既是舞体发出的艺术行为,与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环境必然包含在舞体的生存环境之中。本文运用舞蹈生态学的观点,重点分析哈萨克舞蹈《黑走马》生态环境,以及显要部位动作,基本节奏型,基本语汇的价值内涵。关键词院舞蹈生态学;《黑走马》;哈萨克族中图分类号:J72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7-0085-01一、哈萨克舞蹈《黑走马》的生态环境分析对于哈萨克族传统舞蹈《黑走马》而言,舞体发出的动作其实就是环境对它产生的直接影响。舞蹈动作源自于生活,但是在自然舞蹈中舞者要在特定的时间里表达思想,炙热而尽情地宣泄情绪,把内心的美感传递给共舞者。但是并不是舞体生存的各种环境因素,都直接对舞蹈有影响、制约作用。就生态环境与舞体的相互作用而言,环境的影响的途径是对舞体的躯体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舞蹈的源流、功能与形态,使,其各具特异性。这种影响完全是后天的,由于舞蹈并非全然的本能活动,而是审美活动,因此环境在舞体躯体上所具的影响,很难完全脱离人的心理而直接作用于舞蹈。.com.cn.AllRightsReserved.从生态环境对哈萨克族舞蹈《黑走马》的影响的涵盖面,作,为舞蹈伴同物的社会文化因素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说:(1)《黑走马》的哈萨克语是“卡拉角勒哈”,它的涵义是黑色的走马。哈萨克以游牧生活为主,逐水而居,具有浓厚的牧业生产特点,马是哈萨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和伙伴,骑上黑走马,犹如进入一种艺术境界,人在舞,马亦在舞。哈萨克族人民中流传着一句谚语:“歌和马是哈萨克族的两个翅膀”。哈萨克是马背民族,每一个哈萨克人都是很好的骑手,小孩子几乎从会走路开始就会骑马了,对马有着特殊的感情。骑马对于哈萨克族而言是生活动作,这一生活动作作为舞蹈的形体运动为舞蹈《黑走马》提供了,素材,从而使其发展成为现在的形态。(2)《黑走马》的伴奏音乐是由哈萨克族民间乐器“冬不拉”演奏的同名乐曲,节奏沉稳有,力,如同黑走马奔腾的步伐。是舞蹈《黑走马》的伴同物,又是与舞蹈共存与相类的文化艺术形式。哈萨克族人以游牧生活为主,逐水草而居。通常在夏季转场完后,举行小型的“阿肯弹唱会”,演唱的作品大多灵活多样,以当地民间曲调随编随唱,即兴填词。在哈萨克族的生活中,歌唱与舞蹈是相伴存在的。(3)《黑走马》的表演形式具有多样性,可以一个人单独跳,也可以双人对跳或多人集体表演。跳《黑走马》是哈萨克民族的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它不仅可以在大型集会中跳,也可以在小小的毡房中进行表演,在所有值得庆贺的场地都可以进行,不分男女老幼。停地舞动。舞蹈动作大多源自草原动物的动作,较简单,但跳起来却夸张、欢腾、幅度较大。流传在哈萨克中的形式活跃、动作优美、造型典雅的民间舞舞蹈在题材、艺术风格上是一脉相承的。传流在哈密地区的哈萨克民间舞蹈音乐旋律优美、韵味浓厚、气氛热烈、动作大方而诙谐。1.基本动律。舞蹈黑走马属于动物题材的舞蹈,它的显要动作是临摹刻画的是走马的走、跑、跳、跃等姿态,在全身一张一弛的律动中表现狙犷、彪悍和豪放的风格。动律多以脚下踏步伴随上身与肩部的上下、前后、左右晃动为主要动律。2.主要动作。哈萨克民间舞蹈多为启、承、转、合一部结构,舞蹈显要动作多用头、颈、肩、臂、臀部、眼的运动姿态来表现,模拟黑走马奔腾时的形象,捕捉优美的造型,达到娱乐的目的。民间舞蹈《黑走马》是哈萨克民间舞蹈历史主要是口传身教,代代相传的。(二)哈萨克族舞蹈《黑走马》的发展我们应当在保护传统哈萨克族舞蹈的前提下,更进一步的发展与创新哈萨克族舞蹈。现今能涌现出这么多优秀的哈萨克族舞蹈作品,离不开历代人民的艺术创造,同时也离不开创新。在保留原有哈萨克族经典动作的基础上,加入全新的元素,才使之走向舞台,趋向现代化。舞台化哈萨克族舞蹈与原生态哈萨克族舞蹈应该是互相影响、互为观照的,舞台化哈萨克族舞蹈需要不断地从原生态哈萨克族舞蹈中汲取民族的文化营养。而原生态哈萨克族舞蹈也通过舞台化哈萨克族舞蹈给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力量,同时忠实地记录着这一时代的变迁。从当代舞台时尚哈萨克族舞蹈形象的分析可以看出,当代舞台化哈萨克族舞蹈与原生态哈萨克族舞蹈是血脉相承的。参考文献:[1]资华筠,王宁.舞蹈生态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01).[2]帕提曼.哈萨克族民俗文化:暨哈萨克族研究资料索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0).[3]周亚成.哈萨克族传统生产习俗的变迁及发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04).[4]杜红.哈萨克族民间舞蹈初探[J].教育前沿,2006(03).[5]革木西.哈萨克族舞蹈艺术一瞥[J].新疆社会科学:哈文,2009(02).[6]李国平.哈萨克族民俗生活的再思考[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二、哈萨克族舞蹈《黑走马》的舞蹈形态分析(一)哈萨克族舞蹈特点哈萨克族人在放牧、劳动之余,常常伴着冬布拉的琴声跳走黑马,高歌欢舞达旦。哈萨克族人民一生都在冬不拉的节奏中不作者简介:森巴提·巴力根(1993-),女,新疆阜康人,新疆艺术学院舞蹈系研究生,研究方向:新疆民族民间舞蹈编创。85

篇四:请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谈谈你对哈萨克族游牧文化发展、变化的认识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浅谈哈萨克族游牧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作者:杜骞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9年第09期

  摘要:在党中央“五位一体”布局下,生态文明成为我国乃至全球的关注焦点,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主要是人类淡薄的生态意识。本文主要研究了哈萨克族游牧生活中的生态观念,并从当中汲取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因素。在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理论基础上,对哈萨克族游牧文化中的生态理念进行探析,得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这对我国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哈萨克族;生态;游牧

  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9-0078-02马克思认为环境与发展要相互协调,如果人类只顾着经济发展和物质享受,就会忽略生态环境的保护,人类做出的行为活动不仅会破坏生态环境,还会摧毁人类自身。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过:“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人如果对自然一直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那更不会尊重自然的规律,最终必将导致生态平衡的破环。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丰富的生态内涵,哈萨克族人在生活中则很好地实践了这一生态观点。

  哈萨克族追求“诗意的栖居”,良好的生态空间是本民族栖息繁衍的沃土。牧民生活的环境比较艰苦,不是风沙就是烈日,而且气候一年四季都很干燥,但哈萨克族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辛勤生活的。他们的传统文化主要以游牧文化为主,在遵从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合理的获取生活资料。哈萨克族人游牧中一年四季的转场行为,又是对生态的保护。这些具体的实践把哈萨克族人质朴的生态智慧展现的淋漓尽致,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哈萨克族独特的生态魅力所决定的。

  一、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游牧文化是指从事游牧生产且逐水草而居的人、部落和族群所创造的文化。在哈萨克族牧民生产生活的基础上,游牧文化自然而然的形成,而游牧文化中所透露出来的观念表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和谐一致,人与自然具有同样的结构,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哈萨克族人的游牧生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游移性:“逐水草而居”就需要好的饲料和资源,这样家畜的规模才能扩大。(2)适应性:在获取生活资料的过程中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智慧,这就需要人去主动适应自然。(3)简约性:逐水草而居使得哈萨克族人经常处于运动中,衣食住行都尽可能的简单、实用。(4)稳定性:哈萨克族人注重自然生态的稳定,这对游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所以若不加节制地利用自然资源就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然而,哈萨克族牧民的生态意识却一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