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花田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荆州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荆州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1-14 09:20:06 点击: 推荐访问: 企业发展 企业发展党员工作总结 企业发展党员工作总结报告

摘要 分析了荆州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现状,指出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对策,以期为加快荆州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状;问题;对策;湖北荆州

中图分类号 F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5-0331-03

荆州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地处江汉平原腹地,素来有“鱼米之乡”的美称,作为一个农业大市,近几年荆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涌现出一批发展势头好、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特色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荆州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作初步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1 荆州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1.1 龙头企业发展速度较快,市场主体不断增加

龙头企业的掘起与发展已成为荆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据统计,全市现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63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88家,市级169家。全市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 855家,合作联社15家,专业大户超过2万户,经农业(经管)部门认定的家庭农场629家。全市现有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县1个(洪湖市),一村一品示范村6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9个,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9个。

1.2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龙头企业支撑作用凸显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充分利用和积极挖掘农产品资源丰富优势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优势板块建设,有组织、有计划地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振兴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撑,加大支持和引导力度,已取得重要的进展。荆州市农产品加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量的扩展到质的提升,逐渐发展扩大并已形成规模。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达到296家,主营业务收入过5亿元的有9家,其中过10亿元的有5家,福娃集团达到64亿元、洪湖浪米业达到48.6亿元、白云边达到32亿元、拍马纸业达到25亿元,福娃集团和洪湖浪米业进入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综合10强,福娃集团、德炎水产、宏凯工贸分别进入全省行业前3强,龙头企业的支撑作用开始显现。2012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新增5家,达到301家,特别是福娃、白云边、中纺油脂、洪湖浪、拍马纸业、宏凯工贸等重点骨干企业的产值增幅都在50%以上,保持了强劲发展势头。这些龙头企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繁荣了农村经济,而且已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县乡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1.3 园区建设不断推进,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各县市区依托本地优势资源,围绕区域农业主导产业,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产业关联度高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不断向园区集中,形成产业集群。至2012年,全市已初步建成7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及产业集群,其中监利县农产品加工园区和洪湖市农产品加工园区被确定为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和省、市、县三级共建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园,监利县农产品加工园区产值达到117亿元,洪湖市农产品加工园区产值达到70.5亿元。

1.4 精品名牌不断涌现,市场竞争力提高

2011年,全市有效使用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三品”标志农产品达到499个,拥有“福娃”、“白云边”、“吉象”、“洪湖清水”、“天助”等5个中国驰名商标,“福娃”牌大米、“荆楚”牌水稻种子、“福江”牌细木工板、“吉象”牌中密度纤维板、“大枫玛丽”牌书写纸等5个中国名牌产品,“德炎”牌淡水小龙虾1个中国名牌农产品和51个湖北名牌产品、24个湖北著名商标。此外,还创建了如“小胡鸭”、“港楚蛋品”、“洪湖清水河蟹”、“监利粮酒”、“鄂南明珠牌鱼肚”等一批地方传统特色产品。农产品精品名牌的创建,极大地提升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福娃集团借助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商标”,积极拓展国内市场,福娃糙米卷、福娃雪饼等一系列产品销售覆盖全国各地。2012年上半年,全市申报了一批中国驰名商标、湖北省著名商标、湖北名牌产品和荆州市知名商标,新申报“三品”农产品标志15个,续报20个。

1.5 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完善,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

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思路,龙头企业建基地联农户,探索出了“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一些较为成功的利益联结模式,既保证了高质量的原料供应,又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了企业与农户的互利双赢。据统计,2012年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网络农户达到75万户,占全市农户的75%左右。福娃集团建了4 000 hm2水稻清洁生产基地和8万hm2优质稻生产基地,形成了企业联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德炎水产公司租赁土地逾1 333.33 hm2,投资逾1 800万元建设原料生产基地14处,实现了农户增收和企业发展双赢;湖北奥信畜禽公司发展养鸭专业合作社11个,网络养殖农户3 600户,年产肉鸭120万只,户均增收3万元;湖北华贵水产建立莲藕专业合作社,网络洪湖、监利、仙桃农户逾2 100家,面积达2 666.67 hm2;中科水产通过中科水产合作社网络水产养殖户逾3 000户,辐射基地面积逾3 333.33 hm2。

1.6 注重人才引进和科研投入,产业后劲明显增强

农产品加工企业注重人才引进,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采取自办和联办形式,逐步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了产业的不断升级,增强了发展后劲。2011年全市67家省级以上重点加工龙头企业中,有55家建有专门的研发机构,共投入科研资金2亿元,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6个。全市所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都建有比较完善的产品质量管理制度和质检机构,有67家企业的产品获得ISO9000、HACCP等认证。农产品加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加快了新技术、新产品开发步伐,逐步从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福娃集团开发的“糙米卷”、荆州中科开发的“淡水鱼糜”、大明水产开发的“调理产品”等,提升了企业发展后劲。2012年上半年全市引进农产品加工业埠外投资项目62个,总投资159.5亿元。在建农产品加工重点项目达到69个,投资总额179.5亿元,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7个,超过10亿元项目3个。无论是项目开工数量还是完成投资额均创历史最高水平,为荆州市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增添了强大的后劲。

2 荆州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龙头企业数量多,规模普遍较小

近几年来荆州市龙头企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从纵向比较来看,取得了一些成绩,在全省有一定的地位,在全国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与山东、河南等农业产业化先进地区相比,荆州市的龙头企业在规模、实力、产品档次、市场竞争力、带动辐射能力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目前,虽然荆州市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数量在全省处于市州之首,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居全省第6位,远低于武汉、襄阳、宜昌等地,企业数量较多,但规模普遍较小,缺少在全国有影响的大企业、大集团。目前尚无规模超过100亿元的龙头企业。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营业务总收入不及农产品加工先进地区的1家企业。

2.2 企业经营机制不活,管理水平不高

荆州市绝大多数企业仍实行家族式管理,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有的虽然从形式上看,实行了股份制改造,建立了现代企业的公司制管理模式,有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有一整套的规章制度,但在实际运作中仍然是沿用传统的一套,没有形成激励、约束机制,经营管理仍然十分粗放[1]。这就造成了企业难以做大做强,发展水平难以提升。

2.3 农产品精深加工不够,科技含量偏低

荆州市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设备简陋,工艺落后,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低,技术人才缺乏,大多数以粗加工为主,从事精深加工的不多,产品科技含量较低、附加值不高,导致产业链条难以延伸。

2.4 企业与基地农户联结不紧

龙头企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的利益联结模式,但绝大多数企业与农户基本上还是一种松散的买卖关系,即使签订了订单合同但真正履约兑现的比率还不高,仍然存在价高时农民惜售、价低时企业压级压价等现象。从统计和调查情况看,全市加工企业与合作社、基地(农户)开展订单合作的达到65%以上,但实际上真正能够履约的只有20%左右,利益联结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

2.5 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有待突破

目前荆州市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突出表现在企业用地、贷款融资、设施配套、品牌创建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大,优惠政策不多,有待进一步突破。

3 加快荆州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对策

3.1 立足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发展方式由内生型向外向型转变

龙头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关键要做好农业招商引资。荆州市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在粮食、棉花、油料、水产、畜牧、林业、瓜菜等产业上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和生产优势。把资源优势和生产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竞争优势必须靠招商引资,依靠招商引资发展加工业、流通业,延伸产业链条,弥补发展资金的不足,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农业的开放开发,嫁接改造传统农业,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因此要把招商引资作为“三农”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农业部门的主要职能来抓。一是强化全员招商。实行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建立领导成员挂帅、项目专班攻坚的组织领导机制;强化目标管理,落实招商责任,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组织招商、推动招商、服务招商,营造大招商、多招商、招大商的浓厚氛围。要强化激励机制,采取重奖、重用招商人员等措施,鼓励大员上阵,全员招商,努力形成全员招商、共同创业的良好局面,着力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二是推进专业招商。招商引资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经济活动,需要专业机构、专业人员运用市场的手段来运作。在鼓励全员招商的同时,要大力推进专业招商,建立专业招商机构,培训专业招商人员,提高招商引资的效率和质量。同时,要借助市场的力量,引导社会力量创办招商公司,培植一批市场化的招商主体。三是重点实行以商招商。以商招商是以企业为主体开展招商,这种方式成本低、效率高。荆州市近几年引进的这些企业和本地成长起来的骨干企业,很多在国内乃至国际同行业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招商力量,是宝贵的招商资源。以商招商,就是要用好这个资源,通过良好的服务增进友谊,使他们在招商引资中发挥积极作用[2-3]。

3.2 加强龙头企业建设,推动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

龙头企业是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的“领头雁”。要把培育龙头企业与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引导龙头企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龙头企业提档升级,通过龙头企业的加工转化,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3 加强加工园区建设,推动加工企业由分散单独经营向产业集群转变

园区是工业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载体和经济形态。要采取积极灵活的招商引资模式,打造多元化投资融资平台,着力引导大项目、大企业向园区聚集。工业园区应以产业集群式发展作为最终方向,要对现有农产品加工园区实行有效整合,走出一条空间聚集、产业关联、专业协作、资源共享、服务配套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路子。要重点建设好荆州雨润食品、荆州拍马林浆纸科技、大明水产、监利福娃粮油、洪湖淡水产品、松滋白云边、石首杨树科技、公安青吉、沙市针纺织和江陵农产品加工等十大农产品加工园区。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园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做好水、电、路等园区配套设施建设,优化园区发展环境。

3.4 加强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推动原料基地由零散、小规模向连片、大规模转变

基地建设是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中的重要环节,规模化种养基地对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农民收入作用重大。要围绕荆州市优质稻、优质棉、优质双低油菜、优质蔬菜、优质畜禽、优质水产品、林木森工等七大优势产业,根据农产品加工业区域布局,坚持“种植业建板块、畜牧业建小区、水产业建片带”的思路,依托优质粮产能工程、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农产品和食品安全检测、土地整理、重点防护林保护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等重大项目,为发展农产品加工提供优质、安全、稳定的原料。

3.5 加强精品名牌建设,推动农产品由产品销售向品牌营销转变

创建精品名牌是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一是开展品牌建设开拓市场。重点选择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强化技术、提升质量、加强管理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尽快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荆州农产品加工名牌。二是要推进标准化生产开拓市场。要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品质,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积极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引导龙头企业率先实现标准化生产,逐步推行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认证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以过硬的产品质量扩大市场,以良好的质量形象赢得市场。三是采用现代营销方式开拓市场。鼓励龙头企业加强品牌创建和品牌整合工作,更新营销理念,创新营销方式方法,积极开展连锁经营、直销经营、网上经营,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四是发展外向型经济开拓市场。鼓励龙头企业根据国际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出口,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创汇产业。同时,积极利用国外资金和技术,加快龙头企业发展步伐,增强国际市场开拓能力。

3.6 完善利益连接机制,促进产业化健康发展

健全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实践中迫切需要建立健全3种机制。一是利益分配调节机制。本着“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原则,恰当处理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农户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实现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农户共赢。二是行为规范约束机制。按照市场经济法则,采用合同、订单、契约、入股联营等多种经济和法律手段,严格约束各利益主体的经济行为。三是风险保障机制。建立风险保障金制度,在加工、流通环节按一定比例提取风险保障基金,用于调节丰歉年际间农户收入和抵御市场风险加强利益联结机制建设,推动产业经营由环节分割向产加销一体化转变[4]。

4 参考文献

[1] 揭筱纹.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证研究——四川省资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农村经济,2006(7):35-38.

[2] 王东.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以湖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1(10):92-94.

[3] 覃丹.荆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

[4] 王阿禄.三明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情况调查[J].发展研究,2006(8):54-55.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