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花田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对美声唱法与中国当代创作歌曲的演唱分析

对美声唱法与中国当代创作歌曲的演唱分析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1-13 12:00:04 点击: 推荐访问: 中国当代 创作 唱法

【摘要】美声唱法不仅强调吐字清晰还追求嗓音完美,在中国当代歌曲创作中运用这种唱法不仅合理的,而且对发展和丰富我国的声乐艺术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音乐创作中有机结合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优势,同时从语言风格和曲调色彩等方面表现中国歌曲的神韵和情调,是可以发挥出洋为中用的独特美感的。

【关键词】美声唱法;中国当代创作歌曲;演唱;洋为中用

前言

美声唱法是脱胎于西方宗教音乐的,最开始源自“阉人歌手”,其中保留了“阉人歌手”所建立的整套歌唱方法和技巧,经过多年的传承和改良,逐渐成为古典意大利唱法的一种独特声音形式和发生方法,并在二十世纪初传入我国。人类文化从争议、碰撞到融合、交流的过程是非常漫长而且具有必然性的。因此,中西歌唱艺术的互相借鉴和融合也要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客观实际要求,即: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互融互进、合理借鉴、相得益彰,唯有这样才能促使我国的声乐艺术良性健康的发展。

一、美声唱法的特点

美声这个词源于意大利语Bel Canto,指的是美好的歌唱。是一种意大利的演唱风格。通常上讲的“美声唱法”是翻译错误的结果。因为Bel Canto原来的意思是歌唱技法。

和其它演唱方法相比,美声唱法的主要特点简单的说就是混合声区。从声音上来说,美声唱法是真假声共用的。从共鸣的角度说,是调动演唱会用到的所有腔体。这种唱法有其自身特有的音箱特色和“味道”。掌握和学习美声唱法其实就是我们通过歌唱联系来创造我们的嗓音乐器。

二、美声学者对中国歌曲融合美声元素的误解和分析

1.认为“完美的声音”必须凌驾于所有准则和目标,对于吐字和发音则认为“兔子完全服从发音,美声发音是服从共鸣前提下的吐字”。受这种“发音至上”的观念影响,演唱者很容易出现吐字不清的现象。采用西洋唱法的歌者,一般都不如曲艺演员和民歌歌者的咬字清楚。其原因就是曲艺演员和民歌歌者的发音状态更接近于自然的发音,简单的说就是更接近说话的发音,而西洋唱法并不是自然发音。其实,这是对美声唱法的一个严重误解。历史上,各个时代的美声学派的音乐代表人都着重强调了吐字的重要性。意大利著名的美声学派奠基人Caccini在《新音乐》文章中就强调过:“首先是文字、然后是节奏,声音排在最后。”十八世纪的的波隆学派代表人物曼切尼也曾对歌声中的吐字给予了高度重视:“我的朋友告诉我,著名的皮斯托吉在教学时特别注重吐字清晰的问题,要求学生完美的发音”所以,只追求嗓音效果而忽视了吐字清晰的唱法并不是美声传统。

2.认为由于美声是源自于西方的语言,因此中国歌曲融合美声唱法的时候必然会出现吐字含混不清的现象。对此,有这种说法,汉语的发音,一个音节很多情况下是由多个元音组成的,所以汉语语音是比只有有车原因构成的西洋语音复杂的很多,而发音中的共鸣效果主要体现在元音上,越少的元音,就会产生越好的共鸣。所以,西洋音乐的传统发声往往声音优美洪亮,但吐字方面没有韩愈清晰。反之,民歌手和曲艺艺术家虽然吐字清晰,但缺乏共鸣。笔者认为,这虽然是事实,但不是必然的,这是一种过于强调意大利语与汉语的低语的特区别而忽视了其共性的看法。意大利语和汉语其实是有很多共性的,美声唱法完全可以很好的解决汉字发音问题,并演唱好中文歌曲。

三、洋为中用,在中国歌曲中融合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对发声的技巧有较高的要求,注重打开喉咙,追求声音的明亮和柔美,音色干净,装饰音的精致优雅,旋律音的均匀灵巧而连贯,声音具有极强的穿透力,气息充足、吐字清晰。歌唱者通过对声音共鸣、声音位置、气息的良好运用所形成的歌唱效果,表现出美好的歌唱。但是,美声并不是唯一的科学唱法,用其技巧来演唱民族歌曲时并不能用美声唱法完全的取代民族唱法。我国很多演唱家和学者在中国歌曲中美声的运用达到了妙臻化境,比如著名声学派学者张权,不论是演唱《玫瑰三愿》、《乌苏里江》,还是演唱《我住在长江头》这样民族风格的歌曲,她都能够表现的风格鲜明、得心应手。有着“中国卡鲁索”的沈香的作品《夜半歌声》《延安颂》既保有浓郁又是完美美声。他们洋为中用的探索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同时他们用事实证明也是极富价值的。

结论

综上所诉,以美声手法来歌唱中国当代创作歌曲既是合理可行的,从发展和丰富我国民族声乐的角度来讲甚至是必须的。对于那些抛却了民族韵味的洋腔歌曲的出现,其错不在于美声唱法,也无法证明中国当代创作歌曲不适合加入美声唱法,事实是那些创作者对于国外文化生搬硬套的结果。只要保留中国歌曲的风格和内容,并合理的结合民歌的演唱技巧哦,那种生硬的洋鬼子唱腔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正如音乐家张全,不仅把美声“学的全面、学的认真、学的透彻”,而在歌曲演唱中很好的表现了民族风格,这既是民族唱法对美声的改造,也是美声对民族唱法的改造,以一个互相融合的过程,真正实现了洋为中用。

【参考文献】

[1]李林.曲高也可众—试论美声唱法的现状和出路[J].四川戏剧,2006(06):11-11.

[2]路如明.试论美声唱法的形成及其在我国的发展[J].南京高师学报,1997(22):53-54.

[3]郭克俭.传统声乐文化特质及其当下意义[J].音乐研究,2004(01):22-22.

【作者简介】

杨帆(1996~),男,黄淮学院,研究方向:美声。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