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计算机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引入极大地丰富了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与此同时,在当今的教育活动中,“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也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本文从“非智力因素”的定义及发展“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入手,结合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的特点、大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笔者多年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分别从学习兴趣、交际意识、协作能力、意志力及审美情趣这五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在计算机辅助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中优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并列举了一些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所作的尝试。
关键词: 非智力因素;计算机辅助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5795(2008)01-0053-0004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顾名思义,即利用计算机来辅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日益提高,这一教学模式已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学生、家长及各级教育部门的欢迎和重视。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一生中约有12%的信息依靠听觉获得,而约为82%的信息则是依靠视觉获得的。CAI则通过一个动态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在英语教学中,CAI的应用也同样使学生的学习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诺贝尔奖获得者斯佩里的“左右脑分工”理论,人的左脑侧重于概念思维,主要负责语言、运算和推理等,而右脑则侧重于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主要负责对音乐、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对空间关系的判断等。当大脑中较弱的一方受到刺激后与较强的一方进行合作时,大脑的总效能将会增加5到10倍。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左脑所接受的刺激要远远多于右脑,尤其是专业从事语言学习的学生更是如此;但由于计算机的介入,图片、影像、色彩等的直接刺激促成了学生左右脑的积极合作,更大程度地开发了大脑潜能,提升了学习效果。
在当今的教育活动中,虽然智力方面的培养仍被视为重中之重,但教育机构和教师们已经日渐深刻地意识到“非智力因素”对于学生的学业,乃至其将来的发展不容小觑的重要作用。这一点也同样体现在计算机辅助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
1 何谓“非智力因素”
1.1 “非智力因素”的定义
“非智力因素”通常被认为属于心理学范畴,这一概念最初由美国的亚历山大于1935年首先提出。当时亚历山大用它来指智力测验的受测者对于接受测验的兴趣、克服困难的毅力及对成功的渴望等个人因素。后来,美国的心理学家韦克斯勒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从事智力测验的工作实际进行了补充,又加入了内驱力、情绪的平衡性和坚持性等因素。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潘菽先生也曾指出:“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都包括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其中有一类是关于学习积极性的,如注意、情感、情绪、意志等。另一类是有关认识过程本身的,如感觉、知觉、记忆、想象与思维等。”(1)此外,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认知被认为是心理过程的一部分,而思维又是认知的核心。认知对世界的经验进行组织,从而形成有意义的概念和概念结构。在概念形成和推理过程中,人的生理构造、身体经验以及人的感知觉能力(观察、选择、注意力)和人的想象力(图式组织、心理意向、隐喻和转喻认知方式)扮演了重要角色(赵艳芳,2006: 2)。
从上述可以看出,虽然不同人在“非智力因素”所涵盖内容上或多或少有所差异,但他们都将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与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即“智力因素”)区分开来。总体而言,人们进行各种活动时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心理因素,也就是那些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均可被称为“非智力因素”。
1.2 重视和发展“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
人类的学习过程是“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紧密结合的结果。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的行为并不仅仅局限于智力活动,其非智力因素不但自始至终穿插其中,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对其学业成绩,甚至总体发展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成就突出者的“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是协调发展的,且具有很强的一致性。但这种一致性并不绝对。美国的心理学家曾对800名男性进行过一次长达30年的跟踪调查,结果表明,一个人的智力因素虽然对其成就的大小起到一定的促进或制约作用,但成就最大和成就最小的人之间,最突出的差异却并非智力水平,而是自信心、毅力、进取心、不自卑等“非智力因素”。在人的一生中,“非智力因素”始终伴随着智力活动,它的优劣也常常会提升或限制智力水平。“勤能补拙”、“笨鸟先飞”等观点和事实也都证明了这一点。心理学家韦克勒斯曾经指出,智慧行为不应单纯地局限于智慧潜能(能力因素),它还反映了个体的“非智力因素”,即:
在我国历史上,也有很多人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谈到过“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如苏东坡曾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司马光在评论才能和品德的相互关系时认为:才能和品德兼备,就是“圣人”;才能和品德都没有,就是“愚人”;品德胜过才能,就是“君子”;才能胜过品德,就是“小人”。任用一个人担当大事,假如物色不到“圣人”和“君子”,那么,与其用“小人”,还不如用“愚人”……从以上这些,我们都可以清晰地看到“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
2 计算机辅助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优化
2.1 学习兴趣的培养
根据《心理学词典》的定义,兴趣即“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换言之,兴趣就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情感状态,是个性对客体的一种选择态度。前苏联教育学家斯科特金指出,“教学效果基本取决于学生对学习的态度”,而兴趣又是决定学习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往往会热情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并充分享受着这一过程,从而对学习效果产生积极影响。
与中学里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同,在大学里,大学生的专业方向明确,多数学生在填报志愿时都是选择了自己所喜欢的专业。笔者从事大学生英语教学工作多年,在与学生的接触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是由于对英语怀有浓厚的兴趣才选择其作为自己学习方向的。这样,如何帮助学生继续保持并进一步提升这一兴趣便成为了重中之重。
教师自身的素质,如情感、情操、责任心、教学水平等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度。此外,教师教学方法的优劣也会相应地激发、提高或抑制学生的学习热情。计算机在教学中的介入,无疑使教学模式更加多样化,使课堂更加生动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使学生的视、听、说、动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多角度地传递信息。
不仅如此,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学生的情感反映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要素。情感是人类对于客观现实的态度的反映。积极的情感有助于学生在最大限度上发掘潜能,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而消极的情感则有可能造成萎靡不振、焦虑自卑等负面影响。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了当今世界上最有影响力之一的“语言习得”理论。该理论主要由5条关于第二语言的假设构成,其中一条即“情感过滤假设(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Krashen, 1982:110-120)。“情感过滤”实际上就是在语言习得者的心理上产生的一种语言吸收障碍,它阻碍了习得者对输入语的完全理解和吸收。学生的学习动机弱、自信心不足、焦虑等都可能会导致情感过滤。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在心智上比中学生要成熟很多,对很多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也会不时地显出自己的稚嫩。针对这一点,教师就一定要多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用语,尊重学生的想法,切不可轻易地否定他们。除此之外,由于性格上的差异,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接受并喜欢与教师的面对面交流。 于是,计算机网络的优势就显现了出来。针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通过电子邮件或MSN、QQ等聊天软件来与学生进行沟通。只有将学生的消极情感反应降到最低,才有可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并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
2.2 交际意识的培养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 1971)于70年代提出了语言的“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这一概念。他认为人的语言能力,一半属于心理范畴,一半属于社会范畴,即用语言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学生对任何知识的学习都要经历一个“感知——概括——应用”的过程,英语学习当然也不例外。语言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同时也是进行交际的工具。大学生在毕业之后,除了一部分选择读研继续深造的以外,多数学生都将走入社会,参加工作,因此大学阶段也可被看作是学生由校园走向社会的一个准备阶段。学生在踏上工作岗位之后,肯定要与更多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也就是“交际”。可以说,交际能力体现了语言功能和语言习得的最终目标。计算机的交互性很强,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中对交际能力重视不足的缺陷。学生可以通过丰富的人机交互界面,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场景进行操练。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来帮助学生模拟、创设一些生活中的场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
2.3 协作能力的培养
协作能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团队合作能力”,如今这一能力已经越来越为社会各界所看重。一个人能否有效地与他人进行合作直接反映出该人的沟通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等多个侧面。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Lewin, 1948)曾提出“群体动力理论(Group Dynamics)”。他认为,群体并非是人们的简单集合,而是由各个个体所组成的共同体,是一个动力整体,一个系统。从这个角度来看,计算机辅助英语学习就是一个团体的所有成员以计算机为中介,通过互助、互勉、互依来共同完成某一英语学习目标的过程。
2.4 意志力的培养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人的意志与行动密不可分,并往往决定着一个人的行动。意志力水平高的学生常常能够自觉地调整自己的学习节奏和精神状态,以更高的热情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坚韧的意志力不但会在学生的学习效果上充分体现出来,同时对他们将来的生活、事业都会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人的意志力是在克服困难的不断实践中磨练出来的,“有志者,事竟成”所表达的也恰恰是这个道理。郭沫若也曾说过:“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有几分勤学苦练,天资就能发挥几分。天资的充分发挥和个人的勤学苦练是成正比例的。”
2.5 审美情趣的培养
对美的诉求是人的天性。学生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会接触到古今中外不同的文化传统。教师在教授相关的语言点的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深刻的表现力和良好的重现力,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进一步的深入了解。如在学到有关西方建筑的文章时,教师就可以收集一些相关的资料,通过计算机这一中介,使图、形、声、像结合在一起演示给学生看,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当然,这里所说的美不仅仅局限于感官上的美,同时还包括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在思想品德、行为举止上的美。教师可以通过对不同行为举止的对比或一些不良社会现象等的演示,来激发学生的讨论,使学生在更深一层的意义上明确什么是“美”,如何才能创造出“美”的和谐。
3 教学方法设计尝试
针对以上谈到的几点,笔者曾做过一些提高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教学尝试,并对学生的反映做了调查问卷,在此列出其中一些以期与大家交流共勉。
尝试一:从美国收视率极高的肥皂剧“老友记”、动画片“加菲猫”及BBC关于金字塔的电视讲解中各抽选了一段7、8分钟长的片断,让学生看过一遍,了解了大致意思之后,让他们回去根据片中大意,自己设计、准备配音词或解说词。随后,选择3到4个完成情况比较理想或特色比较鲜明的“作品”存入计算机,再一小节一小节地播放,通过与原片的对比来点评学生作品中的优缺点。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日常口语、儿童用语、及正式的解说词中英语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学生们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尝试二:事先设计好交际场景,如:在机场、在购物、参加晚会等,在演示的时候抹去声音,根据场景中所需人数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之后,让学生根据所演示的场景进行讨论,编排对话。随后再将场景演示中的声音播放出来,让学生在对比中进行学习。这种场景化英语学习方式可以拉近学生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其有效地在模拟英语交际活动中提高交际能力及协作能力。
尝试三: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某一学习任务。譬如,笔者曾将班级中的学生分成5到6个人为一组的若干小组,让他们就大学生对“在校大学生可以结婚”这一法律条款的看法进行调查。学生们首先需要自行设计英文的调查问卷,接下来要在大学生中间展开普遍调查,并统计调查结果,制成统计表,最后再通过计算机演示出来。“任务”刚刚布置下去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大呼:“太难了!太难了!我们怎么可能完成这么复杂的事情!”然而,后来的事实却证明,学生们不但完成了这一学习任务,而且完成得相当出色。尤其是在计算机演示这最后一个步骤,大家更是群策群力,各自发挥自己所长,不断地相互讨论、商量、协调,巧妙地使用了图片拼接、镜头组接等技巧,并配上了恰当的解说词和音乐等。终于,在各位组员的共同努力下,同学们看到了自己小组共同创作出来的成果。当他们欣赏着自己小组和其他小组的成果演示时,都意识到了集体智慧的伟大力量。
尝试四:为学生布置一项长期的学习任务,譬如制作一份英文版的电脑小报。小报的内容可以涵盖方方面面,如身边的点点滴滴、国内外时事、社会热点问题等等。但要求是绝对不可以抄袭报纸或拷贝网上现成的东西,必须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且电脑小报的内容每天都要有所增加,并标注好日期。这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另一方面由于电脑小报本身的趣味性也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坚持下来。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鼓励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这样,学生在学习任务自身的趣味性的驱动下和教师鼓励的刺激下,久而久之,对其意志力的培养也是颇有裨益的。
在一学年的学习任务完成之后,笔者对学生的反馈情况做了一问卷调查。
从调查结果可以清晰地看出,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对他们的学习兴趣、交际意识、协作能力、意志力及审美情趣这五方面的培养都极有益处,应该说,此类教学尝试还是比较成功的。
4 结语
计算机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模式中单一、呆板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的超强表现力,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感官刺激,大大增强学生对英语的掌握能力。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智力因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并不直接介入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却犹如一个动力系统,其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业完成情况,甚至于将来的事业、生活发展情况。大学生处于思想成熟与未成熟之间的边缘地带,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如何对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进行引导、感化,在潜移默化中对其个性进行熏陶和感染,不断提升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不断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非智力因素”水平的提高对其个人整体素质,乃至全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都将是功不可没的。□
参考文献
[1] Hymes, D. H.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hiladelphia Press,1971.
[2] Krashen, 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Pergamon Press,1982.
[3] Lewin, K. Resolving Social Conflicts: Selected Papers on Group Dynamics[M]. New York: Harper,1948.
[4] 郭遂红.多媒体投影环境下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山东外语教学,2005,(1).
[5] 刘孟兰,潘俊峰.非智力因素与英语教学[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2).
[6] 沈德立,阴国恩.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7] 孙桂媛.浅谈初中英语教学的非智力因素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05,(11).
[8] 吴丁娥.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过渡语及其僵化现象研究[J].外语教学,2001, (2).
[9] 叶燕妮.非智力心理因素与听力训练[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9,(1).
[10]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Optimizing College Students “Non-intelligence Factors” in the Computer-aided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Environment
HOU Jing-jing
(College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83, China)
Abstract: The introduction of computer technology into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has tremendously improved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and eiched the teaching content.Meanwhile, in todays educational activities,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people have recognized the importance of “non-intelligence factors”.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and importance of “non-intelligence factors” and combined with the features of computer-aided English teach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as well as the writers own teaching experience,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non-intelligence factors” in the computer-aided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environ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nterest in learning, communication awareness, teamwork ability, willpower and aesthetics.
Key words: Non-intelligence factors; Computer-aided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