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文章从传统建造技术的生态观和材料实现出发,从传统建筑的技术应用、建造理念和生态特征等多方面分析了传统建造技术中生态建筑材料的应用。并对传统和民间建造中生态材料的样本进行了搜集与分析,讨论了传统建造技术与生态材料之间的关系。希望在挖掘自然中生态特质材料资源的过程中通过设计创造出新的使用方式。通过重新审视传统、民间建造技术中对生态材料的运用,赋予当代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传统建造技术;生态观;生态建筑材料
中图分类号:TU-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3-0203-01
一、传统建筑材料的历史背景与现状
建筑是城市文脉和肌理的记录者,而传统材料是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建筑材料主要是指工业革命之前就被长期而广泛使用,并一直沿用至今的材料,例如:砖、瓦、砂石、灰、木材、竹材等。由于历史的沉淀,它们自身拥有记忆,可以给人们带来不同的使用感受与情感寄托。然而,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发展,各地农业文明只能被动接受,工业材料的全球化使用,使得建筑的地域化特征趋于弱化并逐渐消失,特别是大量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建设面貌单一、千篇一律,大多是混凝土矗立起的摩天大楼,冰冷而坚硬。建筑材料的应用反映出了趋同的现代文明特征,从而让我们更加意识到重新审视传统、民间建造技术中对生态材料的合理运用并赋予其当代审美价值是非常重要的。
二、传统建筑的生态观与材料实现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材料的应用与进步起着标志性作用。中国孕育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在这过程中建筑也经历了漫长的进化与完善,形成了在世界建筑中独有的特点与风貌,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与巧妙的建造技术。历史上有许多时期或时代就是用材料来命名的。从原始社会开始至今,人类利用材料的方式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利用现有的材料来服务于人类的生活与生产,这是根据地域和周围的环境,以物质为基础的利用方式。第二种是需求导向的利用方式,即根据实际生活的需求,来寻找和开发研制建筑材料。第三种是不同地区当地观念与文化传统也对建筑材料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建筑材料的发展,并且按照以上三种方式经历了一个逐渐演变、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传统建筑材料由于位置不同而形式各异,有的庄严肃穆、有的祈福迎祥、有的意蕴悠长,功能也有所不同,大致的分类有结构材料、围护材料、饰面材料等。
(一)地域和环境形成的生态建筑
“地域指土地的范围;地区范围,特指本乡本土。如:地域观念,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也叫区域”。以地域和环境所形成的生态建筑是根据当地材料的特性,巧妙地加以利用,使其为人类服务的做法,是以物质为基础的利用方式。例如人们利用自然界中易取得的木材、石材、竹材等建造房屋,修筑道路等,这种利用方式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就地取材,将自然界中的材料巧妙的为人类所运用,以满足生活的需求。在两河流域,由于缺少石材和木材,最经济、最普遍的建筑材料,就是由随手可得的黏土加工制成的黏土砖,主要是土坯砖,用它们来构成建筑的墙体,除此之外还会填充一些加筋材料,例如草根、稻草、树枝、麻绳、麦秸秆等,都是当地方便取得的材料,这些加筋材料可以很好的增强墙体抗弯抗剪的能力(图1);近水地带多生长芦苇、蒲草和棕榈树干,它们通过一定的建造方式共同构成住宅与宫殿的平台式屋顶,上覆泥凸出墙体的土并加抹黏土灰浆。竹子一般盛产在热带地区,那里当地的居民多利用竹材建造吊脚竹楼(图2);草原上的环境缺少建造房屋常用的砖石和瓦片,人们就利用动物的皮和毛毡建造一些简易结构的蒙古包(图3);而在冰冷的北极,爱斯基摩人甚至取用冰块建造冰屋(图4)。由此可见,无论是缺少石材和木材的两河流域的土坯建筑,古埃及与古希腊的石构建筑,古罗马的混凝土建筑,中国西南地区、南亚与中北美地区的竹构建筑,诸如此类,都是对地方所盛产材料的直接使用,由此决定了建筑形态的地域特征。
(二)生活方式和功能形成的生态建筑
然而,除了地域和环境的影响,生活方式和所需要的功能也是早期生态建筑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再例如上文说到的游牧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与定居的生活方式肯定大有不同,这就导致他们在建造房屋过程中所选择的建筑材料也有很大差异。定居生活是指长期稳定的生活在某一个环境,因此定居生活要求建筑稳定坚固,材料具有较高强度,能够帮助他们居住的长久性,给他们足够的安全感;而对于草原游牧民族来说,比如中国北方存在着游牧族群,为了保护干旱区的植被,不论冬夏,最多两周就要搬家,以免过分践踏草皮。为适应这种频繁迁徙的生活,所选取的建筑材料不得不以具有轻便的特性为主,例如穹庐般的毛毡与骨架,搭建的房屋特点必然是易于拆卸、可移动、相对简易的住房(图5、图6)。从以上描述中可以看出这两种建筑方式有着显著的差异,这正是因为生活方式的不同,导致了材料选用的不同。众多因素使得人类具有多种不同的社会生活方式,例如: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自然条件和历史环境不同、社会的发展规律不同等等,在导致了不同的社会生活方式之后,进而对建筑材料的选择与使用方式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三)观念与文化传统形成的生态建筑
最后,不同地域群落生活中的文化习俗与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受地域环境的影响,建筑会吸取当地的传统民俗风格,使得建筑体现出当地所独有的特色。最典型的例证是,中国古代是以木结构的建筑群为主,究其原因,主要一方面是古代中国人讲究阴阳五行,而在五行这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中,木代表的是东方,好似春天,象征着生命与力量。土代表中央,具有很高的地位,代表着养育万物,滋润着大地,从各种含义看来中国古代建筑适合以土木材料为主(图7)。而西方社会的宗教观念注重对永恒性的追求,与石材不朽品质的契合,所以西方社会多有石材的建筑及雕塑群(图8)。
三、传统建造技术中生态材料的传承价值与局限性
中国传统建筑中所应用的原生材料是建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各地区的历史风俗相结合的产物。这些取之于自然的材料,有着不同于工业材料所具有的特殊的性质。由于人们长期使用,形成了历史沉淀与记忆,那些丰富的肌理与质感,让人们发自内心的感受到温暖与亲近,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建筑功能方面,如果土、木、石、竹等传统建筑材料在当代建筑技术的重新诠释下,依旧可以实现大跨空间,并给人以独特的美的感受;在环境资源方面,这些天然的材料拆除后更容易融于环境,对环境的破坏力很小,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是生态环保材料;在材料表现力方面,当今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看似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念,其实那些天然材料具有的是历史沉淀之美,它们有着自己丰厚的文化底蕴,营造出的空间是有感情的,是会和使用者形成共鸣的,运用巧妙也会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然而随着时代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传统建造技术中那些天然的材料被人们所忽视;另一方面,设计者及使用者对建筑无论是外观还是功能需求在不断的变化,天然的材料的发展也遇到了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例如木材,虽然在受压时有一定的塑性,但由于自身的木节、裂缝及纹路,其强度也会受到很大影响,如果长期处于潮湿的环境里,易腐朽变质。因此希望在科学技术的带动之下,传统建筑材料的应用与表现手法能在新理念新技术下得到重新的应用,使其拥有更多使用方法,从而彰显出自身所特有的艺术感染力。这种对材料及技术的延续是对自然环境及历史文化的尊重与推崇,希望当今的建筑不仅能让人们感受到强烈的当代设计气息,同时也能在其中体味出我们千古流传的建筑文化。
参考文献:
[1]高蔚.中国传统建造术的现代应用——砖石篇[D].杭州:浙江大学,2008.
[2]贾海洪.现代地域性建筑的材料设计表现[D].郑州:郑州大学,2005.
[3]甘立娅.建筑外表皮材料艺术表现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7.
[4]陈瑾羲.旧建筑与新功能——巴黎奥赛博物馆[N].华中读书报,2011-03-08.
[5]魏晓.现代建筑表皮的材料语言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7.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