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课”简说
对课是明清以来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其内容就是学习怎样对对子,学习作对联。从宋代开始,对课已经是同句读、声律相提并论的一种基础课程,主要以“属对”方式开展。属对是由老师出上句,学生对下旬,字数由少到多,内容由简到繁。
鲁迅先生早年在三味书屋读书曾学习过对课,这成了他在枯燥私塾生活中的一抹亮色,许多年后他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满怀深情地写道:“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给我读的书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加上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老舍先生在对天津市文学青年的一次讲话也曾谈道:“我们小时候念书,得对对子。老师说“风”,我们对“雨”。对对子跟写小说,距离自然很大。掌握了写对子的本事,也有好处。要写对子,就要很仔细地分析每一个字,风是自然现象,雨也是自然现象,性质相同;风是平声字,雨是仄声字,声音不同,恰好平仄相对。
这样慢慢地学习,就逐渐掌握了文字的运用……对对子,只有汉字才可以这样做,七个方块字对七个方块字,五个方块字对五个方块字,整整齐齐,声音、字数、字的性质,都是对着的。
民国年间,虽然新式小学渐渐取代了私塾,但是对课并没有完全消失,钱剑夫先生就是在那时读的小学,他回忆自己小学“对课”的经历:“每日放学时由国文教师出对,能对出者先归。一年级一字,如天对地,马对牛之类;二年级二字,如天高对地厚,白马对黄牛之类;三年级三字;四年级四字……”
对课实际上是一种语音、词汇和语法的训练,同时也包含了修辞和逻辑等训练的因素,商友敬老师认为这种训练“有趣有情有益”。商老师曾经写到一件趣事。祖父给他出了一个上联“黄沙地上吹黄沙,黄沙满地”,他当时没有对出来。几年后,他上了大学,在大学物理考试前,莫名其妙地想到这个上联,忽然凑到了一个下联“白云天下望白云,白云遮天”,很是得意,以至于四十多年后,想来还感到很可笑。
对课对发展学生语言智能大有裨益,因为“我们的汉语是一种诗性的语言,是诸如对联这样的文学形式之所以生成的最肥沃的土壤;反过来说,又是对联等文学形式把汉语的特殊优越性发挥到极致(王尚文、叶柏青《对韵新编》)。”但是长久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却忽视了汉语内在的文宁之美、声律之美、意境之美,这是多么大的损失啊!
语文教学走民族化的道路,在孩子心田里播种下“亲近母语”的种子,我们认为不妨从对课开始。
二、“对课”课程的构想
1.采用专题讲座形式的探究课程
由对对联感兴趣的同学组成班级,整个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共需十节课左右的时间,每两周一节课。
第一阶段:以激发对课兴趣为主,共三节课,每节课从“一字对”开始,逐步加深到“七字对”,其间穿插讲述有趣的对联故事若干个,让学生去玩味对联的趣味与幽默。
“一字对”要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如天对地,风对雨,红对绿等。
“二字对”,训练学生运用主谓、动宾、偏正、联合等几种基本的组词格式。如天高对风急,东海对西湖,风尾对鸡冠等,并启发学生去积累对仗工整的成语,如心旷神怡、桃红柳绿、鸟语花香、走马观花、天长地久、水光山色等。
进一步作“三字对”和“四字对”,训练学生运用造句的格式。到五字对、七字对时便和古诗词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去感受古诗词中的对偶句之美,如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等。
第二阶段以欣赏古今优美的对联,介绍对联的知识为主,也是三节课。每节课向学生出示若干副古今优美的对联,引导学生读、背、写,来感受对联中所蕴涵的文字之美、声韵之美、意境之美。在极其自然、活泼的状态中启发学生感悟对联的特征: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节奏相合、平仄相间、意义相关。如其中一节课专门介绍郑板桥的对联,在讲解了郑板桥的对联故事后,重点欣赏郑板桥的几副绝妙对联: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等,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修辞的神奇运用,涵咏其中的诗意与美好。
第三阶段约需要四节课,与大语文教学结合起来,走出狭小的课堂,到天地间去学习对联,去学习语文。此阶段分为三个板块:
一、结合春游、秋游活动,师生走出课堂,到所在学校附近的名胜去学习对联。要求每个学生都带好笔和摘抄本(有条件的还可带上相机),到目的地后,学生抄录所看到的对联,教师利用情境向学生介绍园林中优美的对联,如引导学生欣赏上海豫园得月楼的对联“楼高但任云飞过,池小能将月送来”,并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亲眼所见,亲身感受,为亭台楼阁撰写对联。
二、走进学校图书馆,在唐诗宋词和对联书籍中去寻找自己最喜欢的对联,编一本自己的《我最喜爱的对联》。
三、进入学校电脑房,登录互联网,在对联网站、楹联论坛上与人对对联,下载对联的资料,补充到《我最喜爱的对联》中去。
其中第一个板块应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域的风景名胜,不仅要抄录对联、欣赏对联,还要引导学生背诵与名山胜水相关的优美古诗。第二和第三板块不局限于课堂,课堂上只是方法、操作的指导以及成果的交流展示,主要的部分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家中的电脑等条件去完成。
2.作为日常语文教学的拓展课程
在日常语文教学中也可以引进对课,通过“每日一对”和“每周一联”活动把对课进行下去。
所谓每日一对,就是每天出一副对联让学生去对。具体做法是:在每个班级布置一块专门用于对课的墙报,每日早晨教师把上联写在黑板上。由学生去对,学生对出后把下联写在统一的小纸片上,随时都可以贴到墙报上去,鼓励学生自己针对墙报上的对联进行品评,教师可在放学的时候利用五至十分钟时间进行点评。每日一对在内容上要力求简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可以从语文书(不局限语文书)中随机抽取词语,如学完《奇妙的植物世界》,我出了“捕蝇草”一联,学生对出了“食人鱼”、“牵牛花”、“迎客松”、“除虫菊”等下联;学完《香雪海》,就以“香雪海”出了副上联,有学生对“雨花台”;学完《白鲸得救了》,以“破冰船”求对,有学生对“吸尘器”,真是趣昧横生!
旅居加拿大的华人原志女士写了一篇很有趣的文章《功夫在诗外——我教女儿学中文》,其中提到“对对子是我家学中文的另一项娱乐活动……对对子的好处是任何时间,任何场合,任何景物都可以拿来对。走在街上我出‘大街’,她对‘小巷’,我出‘高楼’,她对‘矮房’,‘前门’对‘后窗’。上超市买菜,我出‘红花’,她对‘绿叶’,‘鱼儿’对‘虫子’,‘大白菜’对‘小黄瓜’。在医
生诊所里看到门口车水马龙,我出‘来来往往’,她对‘进进出出’和‘上上下下’。我出‘门前两棵树’,她对‘屋后三朵花’。‘春夏秋冬雨’对‘东西南北风’。”由此可见,每日一对不拘何时、不拘何地都可开展,师生同乐,何乐不为?
所谓每周一联,就是每周利用一节展会课,师生一起欣赏一副对联。低年级的每周一联应侧重于趣味性,可以结合对联故事进行。高年级的每周一联,应以语言优美、意境深沉、格调高雅的风景楹联为主。如介绍金庸先生很欣赏的一副对联: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阮元题浙江贡院)要引导学生去感悟这副对联中所蕴涵的美和气势。
每周讲解的对联都要让学生自觉地抄下来,背出来。背诵的目的是为了积累。背诵的要求是:清晰、响亮、有感情、有节奏感。另外在介绍了风景名胜的对联后,还要提醒学生在随父母外出旅游的时候要到实地去看一看,想一想,品一品。
在进行每日一对、每周一联的同时,也可以开展一些对联竞赛(看谁对得最好)、对联书法比赛(为学校题写对联)、寻找对联(古诗文中、风景名胜)的语文兴趣活动,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对联的奥秘与美感,增强学生对汉语、汉字的爱,从而热爱语文、学好语文。
三、“对课”的功能
对课颠覆了“标准答案”。一个对子,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想,从不同的角度去对,如“水帘洞”一联,学生就对出了“花果山”、“火焰山”、“石库门”、“天台山”等多个下联。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时甚至没有答案,这是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近义词、反义词僵化训练的一种解放。
对课可以结合识字教学进行,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引导孩子对所识的汉字进行归类。对课也可以结合成语积累来开展,因为成语的结构大多数是天然对仗的,认识了这一特点,对成语的记忆大有帮助。
对课和古诗词教学结合时,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诗词中的对偶句,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在反复的诵读后可以使孩子形成一种对偶感,这是进入古诗词审美的一把金钥匙。
香港大学陈耀南先生在《中国文化对谈录》一书中写道:“形式上,对联是中文特有的艺术体裁;运用上,对联可做实际应酬,也可以作文学写作;内容上,对联可以关涉所有生活层面,表现文化精神。”对联作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在以对课的形式进入课堂后,给学生打开了一扇窗子,透过这扇窗子,师生可以一起领略汉语的妙趣,感悟汉语的深情,进入汉语的精神家园!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