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共建党9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处理党群关系的丰富实践,形成了四个方面的基本经验:坚持党的主导性与尊重群众主体性的统一,是密切党群关系的前提;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密切党群关系的根本要义;坚持党的优良作风,是密切党群关系的政治保证;不断创新党群关系的处理方式,是密切党群关系的关键。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党群关系;基本经验
[作者简介]谭和平,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硕士,广西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lO-0052-05
党群关系,是指党与群众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具体表现为党与群众之间联系和连接的方式。党群关系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和国家盛衰兴亡的根本政治问题。中国共产党在90年的奋斗历程中,始终重视做好党群工作,形成并积累了处理党群关系的丰富经验。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坚持党的主导性与尊重群众主体性的统一,是密切党群关系的前提
党的主导性,指在国家、社会事务和各项事业中,党起着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的作用。党的主导性源于党的领导地位的历史必然性,即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选择和人民选择的结果。坚持党的主导性,就是要在国家、社会事务和各项事业中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组织和支持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实现群众的根本利益。群众的主体性,就是说群众是社会的主人,是权力的所用者,群众通过一定的权力授受程序,把权力委托给党和政府,使之按照群众的意志和愿望服务于群众。群众的主体性源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即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和社会建设的决定力量。尊重群众的主体性就是尊重群众的实践和首创精神,尊重和保障群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党的主导性和群众的主体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本质上是统一的。其实质是指党与群众具有平等的社会地位,谁也离不开谁。否定党的主导地位,群众的主体性就无从谈起;否定群众的主体性,党的主导性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种平等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型党群关系的基础,是党和群众长期共同奋斗的结果。中国共产党正是始终坚持这种平等关系,始终坚持党的主导性与尊重群众主体性的统一,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才得以建立并继续保持下来。
革命战争时期,党与群众都处于无权的境地。党领导以工人阶级为主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团结各革命阶级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革命运动,共同为夺取政权而斗争。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党群之间形成了平等的地位关系,也正是这种平等的地位关系使党能够与群众始终保持情同鱼水的密切联系,这是中国革命成功的根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虽然党处于领导地位、群众处于被领导地位,但党又是群众实现自身利益的工具,党是服务者、群众是被服务者。领导者和被领导者、服务者和被服务者这两对关系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党与群众之间的关系,本质上还是平等的。因而,党在处理党群关系的实践中,首先始终强调并坚持党的领导。因为人民利益的广泛性、多样性和实现人民利益的复杂性、艰巨性,内在要求有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坚强的政治核心,来广泛地动员、领导和组织人民掌握好国家权力,管理好国家、社会事务和各项事业。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离开了党的领导,就无法凝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意志。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人民群众充分相信党能够带领全国人民,做出正确决策,为实现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其次,党不断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正确处理党与政府、民主党派、社会团体、自治组织、公民等的关系,既善于领导又不包办一切、代替一切。正如刘少奇所说,“共产党人在人民群众的解放事业中,应该到处是、也只能是人民群众的引导者和向导,而不应该是、也不可能是代替人民群众包打天下的‘英雄好汉”。党在对自身职能科学定位的基础上,一方面,充分相信和依靠群众,不断健全民主与法制,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领导人民创造各种有效的当家作主的民主形式,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另一方面,党又不断教育和引导群众,不断提高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整合不同利益群体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利益,坚定群众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
中共建党90年来,在坚持党的主导性与尊重群众主体性的统一问题上,尽管有时候出现过暂时脱节,或是“踢开党委闹革命”,不顾时间、地点、工作性质和对象的不同而一味鼓吹群众运动似的“大民主”,否定必要的集中、纪律,否定或削弱党对国家、社会事务和其他事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或是把党“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蜕化为党“代替”人民当家作主,否定或忽视人民群众作为权力的主体地位。但总体而言,党与群众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平等关系始终存在,党代表群众利益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实现得越来越充分,同时,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越来越得到尊重和保障。
二、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密切党群关系的根本要义
毛泽东曾明确指出,共产党人的权力是人民给予的,“人民要解放,就把权力委托给能够代表他们的、能够忠实为他们办事的人,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在回答党的权力从哪里来的基础上,毛泽东继续回答党的权力的本质。他说,“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从毛泽东的论述中可知,党的权力是人民的权力而不是党特有的权力,这种权力的根本职能是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小团体利益、为党员私人利益服务,这就是党的权力问题的本质,也是密切党群关系的根本要义。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本质特征,也是共产党人的最高价值追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党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最高原则,把代表工人阶级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作为党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共建党90年来的奋斗史,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畏牺牲、艰苦奋斗,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实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形成了党与群众之间密切的鱼水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党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进行了不懈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尽管党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中出现失误乃至错误,党的群众工作方式也曾严重脱离客观实际,但这主要是由于执政经
验不足所导致的。党即使是在犯严重错误的时候,其性质和宗旨都没有改变,群众依然把它看作是自己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对它表示信任并寄予希望。正是在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帮助下,党才能得以发现错误、抵制错误、纠正错误。改革开放新时期,党领导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为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的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尽管时代在变化、党的地位和执政环境在变化,但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并贯穿于党的一切活动之中的立场没有改变,这从根本上保证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这是党处理党群关系的最成功经验。
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为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失作为检验党群工作成败的最高标准,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党与群众的联系,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期盼,兑现对群众的承诺,解决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保障群众充分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利。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表明,哪个地方的领导干部能始终坚持并努力践行宗旨意识,哪个地方的党群关系就融洽;否则,就会出现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不同程度的紧张,甚至引发群体性的冲突。
三、坚持党的优良作风。是密切党群关系的政治保证
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正确处理党群关系的一个法宝。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创立了完整的党风建设理论和整党整风这一党风建设的有效途径。以这一理论为指导,党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正是坚持这些好的作风,党与群众之间形成了血肉联系,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及时要求全党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为全党敲响拒腐防变的警钟。新中国成立之初,党的地位变化使党的作风建设面临巨大考验。毛泽东发动以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运动,党很好地保持了战争年代形成的优良作风,获得了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形成了堪称典范的党群关系。可以说,没有过去发扬三大作风所打下的坚实基础,党就很难在“文革”后继续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支持。总之,好的作风能够保护、巩固、提高党在群众中的威信,促进党的事业的发展。反之,不好的作风则会危害党的肌体,削弱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破坏党群关系,阻碍党的事业顺利发展。
党的历史上,理论脱离实际的教训非常深刻。革命战争年代,党内“左倾”领导人不顾中国实际,错误地坚持“城市中心论”,结果给革命事业带来重大损失,也将党推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党的群众基础也一度出现危机;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也曾错误地判断党内、国内、国际形势,作出了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等不符合中国实际的错误决策,这些决策不但给国民经济和党内外政治生活造成了严重损失,也对党群关系造成了严重影响,使党脱离群众,高高在上,群众意见难以表达,真理被淹没在浩大的政治运动之中。改革开放时期,随着经济结构、利益格局、社会矛盾、思想观念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在如何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问题上,不少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脱离实际的做法,如盲目开发、大搞形象工程、唯GDP论、对社会矛盾的简单化处理等,引起了群众不满,损害了党的形象,引发了党群关系危机,甚至招致对党执政合法性的质疑。所有这些都说明,无论在大政方针上还是在具体工作中,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党都应该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尊重群众的民主权利和首创精神,以更加谦虚谨慎的态度去对待群众,党才能形成正确的领导。
党90年历史发展表明,党的血脉、党的根基、党的力量、党的事业成败都在人民群众,而党自身只能起到先锋队的作用,并且这种“先锋队只有当它不脱离自己领导的群众并真正引导群众前进时,才能完成其先锋队的任务”。因此,当党真正执行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时候,党群关系就比较密切,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群众路线执行得不好,党群关系就会受到损害,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遭受挫折。党在执政以前是如此,执政以后更是如此。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正是坚持群众路线这一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革命力量和党自身才不断地从弱小走向强大,并最终赢得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正是继续坚持群众路线,尊重群众的实践和首创精神,才逐步形成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在新世纪新阶段,世情、国情和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信息传播方式、社会控制手段、利益诉求渠道和利益整合途径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因而在继续坚持群众路线基础上,党及时丰富群众路线的新手段、新方式和新途径,以提高执行群众路线的时效性、实效性。当前,党尤为注重对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需求的满足。虽然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一致,但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具体利益有差异,并且呈现利益冲突显性化、复杂化的趋势,党处理不好有可能激化矛盾甚至引发群体性冲突,危及社会稳定与和谐。因而,在党群工作中,不少地方党委和党的干部按照胡锦涛提出的“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求真务实作风推进各项工作,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的要求,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完善信访制度,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大力开展调查研究并疏通群众参政议政的渠道,确立以大多数群众的利益要求为转移的原则。正是做到了这些,党群关系总体上比较融洽和睦。
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是改善党群关系的重要一环。党的历史上,有的时候党内出现大范围的、带倾向性的错误思想,对党的工作造成重大负面影响,党就采取作风教育整顿这种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要形式来进行思想改造,下大力气纠正党内不正之风。抗日战争期间,党内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的不良风气,导致党的工作出现脱离群众的危险。对此,党集中进行延安整风运动,使党摆脱了脱离群众的危险,重新回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上。新中国成立前夕,党内出现骄傲自满的情绪,一些人被胜利冲昏头脑,对国共和谈抱有幻想。这种思想倾向很有可能使党丧失胜利果实,并彻底失去党的群众基础。对此,党及时开展继续保持艰苦奋斗优良传统、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教育,使全党同志认识到,夺取革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胜利后道路更漫长、任务更艰巨。改革开放取得初步成就后,党内腐败、权钱交易等不正之风开始蔓延,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盛行,这些危险的思想倾向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是否巩固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对此,党果断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整顿,将全党的思想统一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来,统一到“讲政治讲学习讲正
气”上来,统一到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上来,统一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来。正是这些独具特色又极具针对性的教育整顿,才使党没有偏离革命和建设的正确方向,才使党没有脱离群众。当然,党也始终注重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经常化、制度化教育。一方面,党提醒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从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戒非分之想”,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权力观、政绩观、荣辱观、幸福观。另一方面,党通过完善党员民主生活会、协商恳谈会等多种形式的民主生活制度,做好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相互帮助、相互检讨、相互促进、相互监督的工作。
四、不断创新党群工作的处理方式,是密切党群关系的关键
党群工作的处理方式,主要涉及对党的群众基础的基本判断、对群众的利益要求的科学分析、与群众进行沟通的方式、如何处理党群关系中突显的各种矛盾等四个方面。中共建党90年以来,从总体上看,党群工作都是围绕这四个方面展开的,基本目标是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争取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党群工作的处理方式有着不同的侧重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群工作的重点是解决革命依靠谁、团结谁的问题,其主要工作方式是实行疾风暴雨似的群众运动。革命初期,党主要在工人阶级中开展运动和发展党员,后来根据形势的变化与国民党建立起合作关系。大革命失败后,党加强了农村工作,获得了农民阶级的支持,孤立了国民党反动派。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反对日本侵略者,党建立并领导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党又根据形势的变化团结全国人民共同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在一些具体工作中,党制定并切实贯彻了维护和谐的党群关系的措施,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建立边区民主联合政府、开展部队大生产运动,在抗日战争中依靠群众开展麻雀战、地道战、坚壁清野,在解放战争中发动群众支援前线等。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党群工作的重点是分析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诉求,通过三大改造,尊重并切实维护各阶级、阶层的基本利益,同时,通过打击残留的反动破坏势力,严惩党内的贪污腐败,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生活方式等形式密切党群关系,以实现保家卫国和建设家园的双重任务。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在党群工作的处理方式上,有过失败的教训,特别是“文革”中,过去实行的大规模的疾风暴雨似的群众运动方式被无限扭曲、夸大,导致了相反的后果,党群关系受到冲击。粉碎“四人帮”以后,党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下,对过去的错误和历史遗留问题进行拨乱反正,创新了学术争鸣、以理服人、寓教于乐,以社会舆论引导党群关系正常发展、以为人民群众办实事为最终评价标准等党群工作方式。逐渐使党从官本位的误区中走出来,再次成为一个求真务实、踏踏实实为群众谋利益的政党,情同鱼水的党群关系得以恢复并进一步发展。
当前,党和群众之间的权力关系、利益关系发生了新变化,这些变化对党群关系的处理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党在实践过程中,正在尝试并继续创新党群关系的处理方式,表现在:首先,拓展党的群众基础,对各方面群众的地位和作用形成更科学的判断。党在把握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根本力量的基础上,特别重视做好党在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私营企业主等新社会阶层中的群众工作,调动他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主动性、积极性;特别重视做好新时期的民族工作,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特别注重在统一战线的阶级结构和内部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特别强调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并做好党在军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关系。所有这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其次,党在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妥善处理与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上找到了平衡。一是正确处理利益关系多样化与根本利益的关系。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基本着眼点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二是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的利益关系,自觉做到以大局为重,局部服从大局。三是正确处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改革使绝大多数人得到了实惠,但也使某些利益群体暂时受到影响。因此,在改革过程中,要帮助困难群体、弱势群体克服暂时困难,把关心群众与引导群众正确认识改革结合起来,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正确地统一和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再次,党群之间的沟通手段更加多样、沟通方式更为便捷、沟通效果更为有效。党从过去利用平面媒体和枯燥的政治话语对群众进行单向度的宣传、灌输,转为现在重视和利用互联网、手机短信、博客、微博等为代表的新媒体进行双向的交流与传播,为党群沟通提供了新渠道,为党教育引导群众开辟了新途径,为党占领思想文化阵地提供了新手段,为党接受群众监督打造了新利器,为群众了解信息与利益表达提供了新载体。科学、灵活、巧妙运用新媒体会使党群关系更加密切和谐,正因为如此,胡锦涛强调,“各级干部要学习和熟悉信息网络,善于运用信息网络,提高运用信息网络进行引导和管理能力。最后,分类排查化解矛盾,从而对党群关系中突显的各种矛盾的处理更为科学。对群众合法利益受侵害而导致的直接利益冲突,用满腔热情的态度而又科学、理性、民主的方法设计利益表达、利益补偿机制去化解;对于社会中新出现的党群、干群之间的“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通过调整社会收入分配政策,缩小贫富差距,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化解社会怨气,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去解决;对于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通过大力发展生产、保障和提高民生需求的多样性、层次性,解决群众生产和生活面临的各类实际问题去消除。
[责任编辑:周志华]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