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花田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浅析儿童乐器学习中的心智引导

浅析儿童乐器学习中的心智引导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1-09 19:50:07 点击: 推荐访问: 乐器 儿童 儿童心理

摘 要:儿童是社会群体的一份子,在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机构中,儿童成长的德育、美育问题是最为重要的,学习一门乐器能够帮助他们在音乐中培养德行、历练心智、获取知识。

关键词:儿童乐器学习;心智;心理引导

“儿童”一词在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指的是“18岁以下的任何人”,依此可以粗略分为学龄前(0岁-6岁)、小学(6岁-12岁)和中学(12岁-18岁)三个年龄段。对于学习乐器的儿童来说,起始年龄段通常为4-6岁,这个时期的儿童已经开始具有良好的语言能力,并能在头脑中形成具象性的画面;能够将具体的事物与抽象名词对应起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逐渐开始具有可逆性。这些心理特征在经过几代心理学家的实验和统计成为一般性的参照条件。在乐器的学习中,了解儿童所认知的事物规律以及特性,并能很好的加以引导和影响,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家长而言都是有法可寻的。

一、习惯的养成与兴趣的培养

对于初学者特别是对于4—6岁的学龄前儿童来说,他们的习惯并没有完全独立,更多的是依靠家庭中成年人的习惯来影响。梅纽因曾经说过:“无论是培养独奏能手的俄罗斯-犹太学派,还是旨在主要培养业余演奏家的日本铃木集体教学法,都要依靠父母的热诚合作。”

最初学习乐器时,孩子并不能自觉地依照既定的时间很好的完成练习。这需要家长和教师一起努力。对于家长来说,让儿童多接触相关音乐,空闲时“让儿童每天听唱片”即是铃木对于儿童习惯养成的一种方法。所听的内容可以是程度较高的音乐作品,亦可是所拉曲目。现在发行的教材多配有音像资料,对于初学儿童来说,与家长一同聆听曲目风格,音调结构,并以此为辅助使其加深印象、提升兴趣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孩子的模仿能力。模仿是对曲目本体基本框架示范的重现。音乐中的创造性,情感的表达,每个人都不相同,因而规范的压制性的习惯并不能激发孩子的兴趣。

对于教师来说,能引起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兴趣的不外乎游戏与活动。在课堂上并非一成不变的一对一教学,可尝试多人律动元素的加入来掌握基础技术。目前,对于固定拍感、特殊节奏型的练习,达尔克罗兹、柯达伊、奥尔夫已经有很多案例值得借鉴的。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进行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如重奏、齐奏等,还可进行比较式的培养,如比赛、考试、考级等方式。

二、听觉与记忆力的培养

在学习乐器的过程中,耳朵的灵敏尤为重要,对乐音的精准把握也是在日常训练中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当儿童已熟知整个乐曲结构、调式调性、对肌肉记忆的位置变化已经掌握时,就可暂时关闭视觉系统,听觉的主导功能就应该启动,并且发挥其监督功能。对于掌握一首完整曲子的儿童来说,其耳朵敏锐的训练必不可少,可通过默记动作所对应的音高、弹奏时预先听觉的产生、按音完成后的音高变化来进行内心体验,所有的这些活动完全可以在闭上眼睛的状态下完成。当关闭一个感觉器官时,其另外一个器官的功能就会放大,这也正是为什么古有瞽曚听声辨律的缘故。

这样,经过长期的训练,能够提升逻辑思维能力与记忆力。记忆的活动不同,即乐谱经由听觉的情形与乐谱经由视觉的情形并不相同。根据研究显示,儿童期是乐谱经由听觉较优,青少年期则是乐谱经由视觉较优。因此小提琴教师应该善用这项研究结果,指导幼儿期至儿童期的学生,以听音来记谱,青少年期则指导学生读谱而记忆。

三、意志力与自信心的培养

对于具有一定基础的儿童来说,在练琴的过程中不免出现疲惫、倦怠、灰心等心理状态,这是由于在长期的习惯中,一成不变、按部就班成为了学琴过程中的一大障碍,在11到16岁左右的少年兒童,其身体性能逐渐发展,自我意识明显提高,创新性思维和新事物都愿意去尝试,一旦学琴进入到一个瓶颈状态,灰心失望、厌倦也就由此而生。在此阶段,教师应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如在有难度的曲目进行不下去时,可尝试相对简单的音乐作品;对于困难片断的练习应多给予鼓励。

此年龄段的少年,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其自我意识的表现大多在同辈群体中,有创新精神,所以在增强自信力方面,首先要积极关注自己的优点和成就,在有了一定积累之后此行为可明显的实现。其次,要多与自信的人交往,以对方的影响力来影响自己,使自己走出学琴的瓶颈期。最后,要经常自我暗示,正视自己所遇到的困难并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确立目标,通过努力来完成。此外还可增加阅读,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来增加兴趣,以达到知识的迁移。

四、结语

大多数的演奏家都是自幼开始学习乐器,因此有了大批音乐儿童的出现,如果能够认知和了解儿童心理与儿童心智发展的规律,进行良好的心理疏导,则能更好地达到学习目的。技术固然重要,但音乐的表达则应是人类情感的抒发,技巧仅作为通向更精微的演奏实质来呈现多元化的音乐风格,情感表达才是真善合一的目的。对于琴童而言,以心为本,以技为纲,才能达到有法中之无法的自由境界,合并创造、灵悟、自如的妙达境界。

[参考文献]

[1] 耶胡迪·梅纽因.梅纽因论小提琴[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3.

[2] 华乐.音乐儿童教育指南[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5.

[3] 罗伯特·盖尔莱.怎样练琴[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1.

[4] 杨玲.教育心理学[M].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委员会,2011,3.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