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春节前,我收到了高中语文老师撰写的百年《家事》一书,春节回家我把这本书带给父亲看,父亲看后沉默良久,不仅是欣赏老师的文字功底,更是感慨父母早逝,十几岁远离家乡,对祖上及家事知之甚少。之后老人拿出保存多年的一本《许氏族谱》,该族谱记录了明洪武四年自河北枣强迁山东以来的家谱变迁史,分为谱序、世表、世系、家庙、秩事录等。出于多年从事档案工作的习惯,再加上父亲未了的心愿,勾起了我对祖上的一种好奇,于是开始了从山东到河北枣强长达二年的族谱追寻过程。本文就抢救挖掘家谱资料的意义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家谱搜集的重要性
家谱又称宗谱、族谱、世谱,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从官方流行于民间,至明代开始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承。纵观留存于世的家谱,记载的都是同一血缘的世系人物和事迹,它不仅反映着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记录了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对研究当时的社会习俗和历史文化有极高的价值。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细胞,家事是社会的神经末稍,普通人的点点滴滴,能够折射出更真实的世事变迁和人文历史。由于国人的祖宗观念很重,对前代记载、流传下来的文字、图谱不会作轻易更改。如唐代官方正史《严州府志》记载许敬宗夺子之爱这段历史,在《许氏族谱》中同样也有记载而且更为详细,说明家谱所载内容大多是真实可靠的。
这次为寻家谱多次致电和去信河北枣强,在交流过程中,发现当地的许多方言与我们山东方言十分相近,翻阅各姓家谱资料,方知山东人大部分来自河北枣强县,而非民间传说的山西洪洞县。如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同志,其《焦氏族谱》中记载,先祖是由明洪武二年伴随着枣强移民大潮来到山东; 文学巨匠蒲松龄先生,传世名著《聊斋志异》是在枣强移民周村西铺村的毕氏家中创作完成的;明代著名慈善家许进,自明洪武四年由枣强县迁于山东长山,他在有生之年九次捐粮赈灾,拯救了无数平民百姓。据不完全统计,山东有60%以上的村庄是由枣强移民所建。
自2010年开始,国家图书馆及许多省市开始逐步面向社会征集百姓家谱,各地档案部门也开始正视家谱档案的历史地位,采取各种措施挖掘抢救保存民间的家谱档案。如福建台州档案馆开展“搜集家谱族谱,抢救民间历史记忆”活动,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山东青岛崂山区档案馆开展了题为“家史传扬 文化传承”家谱征集活动,将全区307个姓氏中的98部家谱征集进馆;2011年,山西省首次公开面向社会征集家谱,民众的参与热情超出预期;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推出全省家谱征集活动,两年多征集数百部家谱;江苏扬州从民间收集到一套王羲之家谱,这套家谱是从几家零星谱本中组合完成的,其中包括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等情况。
可以说记载国家大事的“史”、“记”是历史传承的主干,那么家谱就是历史传承的枝枝叶叶。中国家谱用其独特的方式反映着一个群体、一个区域的历史文化,族谱档案具有其他档案文献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
二、家谱搜集的迫切性
翻开一本本家谱,感觉就像是在掀动一页页的历史。家谱作为一种家族文化的载体,成了不少人对家庭情感的深厚寄托。民间寻祖、修谱持续升温,现代学术也越来越重视家谱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山东省多个地市已先后下发文件,广泛征集家族谱碟,为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像上海图书馆家谱室、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中心、宁波天一阁等国内三大“家谱中心”,收藏的多是名家族谱,目前也已经开始重视并有计划地征集百姓族谱。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渊源流长,民族众多,种姓繁浩。家谱流传于世的数量应该是极其可观的。但是,家谱在流传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和战争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存世数量在不同程度地减少。另外,家谱多为纸质材料,由于年代久远和保管不善,家谱纸张破损严重甚至风化成灰。这次寻找到的《许氏族谱》是他们在文革中偷偷保护下来的,全部是活字印刷,边角已被虫蛀,封面没有了,不知是何年所印,纸张已变得非常脆,我在翻看时尽管小心翼翼,还是弄掉了一角,无奈只好用相机把主要的资料拍了下来。看到的另一支系《许氏族谱》,保管者是一位年事已高的孤寡老人,视族谱为生命,村里想方设法从他手里骗出来复印了一套。另外,也有不少家庭由于年长者离世,年青人对家谱并不珍惜,随意丢放,若再不抢救就有完全损毁的危险。
三、家谱收集的几点建议
“直隶枣强”对于许多山东人来说既是一个地名,又是一个精神符号,可以说,大多数山东人的“根”在枣强,与枣强有着割舍不断的血脉联系。据枣强有关人士介绍,近几年,寻根现象正在悄然兴起,当地每年都会收到许多来自山东的信件,并多次接待专程前来寻根问祖,查找历史迁居资料的移民后代。枣强县还为此专门建立了移民文化网,广泛搜集姓氏族谱,为移民后裔寻根问祖搭建沟通交流平台。
但是,由于家谱是私家文献,除了少数名人及官宦之家外,大多数留存于世的家谱都可能藏在民间百姓家中,枣强移民文化网设立2年来,也仅征集到9个姓氏的家谱族谱。这也是大批寻祖的山东人,首先想到的是找当地同一姓氏的村委查找祖源的原因之一。因此,挖掘、保护好家谱档案,笔者认为首先要做好以下工作:
1、做好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各地的自然村大多是一个家族的聚集地,基本上都存有或曾经有过家谱。各地相关部门应当根据姓氏和自然村的分布情况,逐一进行筛查,特别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他们的后代手里往往拥有家谱以及家族其他重要资料。只有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2、大力宣传家谱资料的重要地位。大多数老百姓视家谱为传家之宝,认为家谱唯有“深藏不露”,才算是对“列祖列宗”负责,轻易不肯示人。只有让老百姓真正知晓家谱在历史传承中的重要地位,他们才能心甘情愿地交由国家专业收藏、妥善保管。
3、普及古籍知识,开展便民服务。现存民间的家谱,因为经历漫长岁月的自然老化和风蚀水浸虫咬等,有相当一部分是残缺破损的,一动就烂,我们重点对这些家谱进行抢救性挖掘的同时,对于那些坚持不肯将家谱交于国家的人员,可以传授给他们一定的古籍保管知识和修补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家谱的损毁,待时机成熟再逐渐收回保管。
4、深入乡村民舍,普及家谱知识。传承下来的家谱由于古体书写,多数人看不懂,所以一些家谱的拥有者,根本不了解家谱的内容,他们视为珍宝,只是祖上传下来的一种理念。我们可以对他们进行实际讲解家谱的相关知识和相关内容,让他们从内容上真正了解家谱的重要性,从思想认识上接受上交国家的重要意义。
总之,族谱是我国贡献给人类的一份特殊的文化遗产,它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发挥着其他文献资料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说,中国的家谱是“一块块历史碎片,它用独有的方式再现着一个群体、一个区域的历史文化,更是一笔还在沉睡的、待开发的宝贵财富。”家谱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抢救、挖掘、保护和利用这些宝贵财富,对于增强国民素质,促进社会文明,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作者简介
许华(1963.03)山东人,女,本科,馆员.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