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是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化,文化遗产遍布全国各地。中国传统文化是神传文化,各种文化遗迹无不承接着中国人五千年对神佛的信仰。虽然经历建国之后的一些政治运动,一批文化遗迹被人为损毁和破坏,但改革开放之后,政府通过建立管理机构,较为有序管理文化遗产。随着交通的便捷和生活的富足,中国掀起了旅游热,人们乐于走访富有文化底蕴的城市和景点,亲身体味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
关键词:旅游学 文化遗产 管理
文化遗产在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科学、艺术和文化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以物质形式存在的、世代相传的文化遗产。在基于旅游学视角下,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可以与旅游相互作用,交织在一起,形成良性互动。许多物质文化遗产,因被开发为旅游景点,既得到了良好的保护和管理,又使民众受益。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点缀在物质文化遗产之中,与其构成了当地富有特色的风景线。笔者在学者已有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中国和欧美各国旅游管理经验和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之间的关系。
一、中国和欧美各国文化遗产管理模式
1.中国文化遗产管理模式。中国自古就有旅游管理,近代以来西力东移,中国开始借鉴西方的一些管理方法。目前,中国的旅游管理模式主以非营利性的行政管理,具有公有制、分级属地化管理特点的委托代理制度,社会力量对旅游管理贡献较小。对于非私有制的物品,中国实行公有制,即在中国大陆境内、领水发现的一切文物,均为国有。但在中国境内传承、发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法律无明文规定。对于物质文化遗产,如著名风景区、名人故居,属于行政单位或者“事业单位”管理,属于非营利性质,向游客索取的门票用于景区的建设、维护和员工工资。文化遗产的分级管理是指文物保护单位根据价值,被划分为不同的保护级别,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化遗产在中国的地方各级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保护工作,财政方面由政府资金支持。建立在行政管理上的文化遗产管理体系,由于人员的充足和资金的到位,在一些较发达已经取消景区门票制度,如南京玄武湖和国父中山陵,但仍有专职人员进行管理。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尚未形成文化遗产保护的志愿者制度,仅由行政人员进行管理。一些景点由于游客随意丢失垃圾、无意中的损坏遗迹。如果引入志愿者制度,呼吁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中来,更能形成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在市场经济下人口大规模流动,一些传统技、节日艺岌岌可危,政府通过制定一些旅游政策、节日放假等方式,维持传统技艺、节日的传承和发展。
2.欧美国家文化遗产管理模式。欧美国家管理模式不尽相同,典型的有美国的垂直管理模式、法国的综合管理模式、瑞士联邦的属地管理模式。美国的垂直管理模式类似于古代中国政府管理部门模式,中央集权,自上而下进行管理,其他部门和社会力量配合和监督。美国有一整套国家公园系统,即联邦、地区和公园管理体系。法国管理模式既有国家管理,又有地方自治管理。既有非盈利性质的管理,也有盈利性质的社会力量运营。文化部是法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最高决策机构,下设文化遗产司,负责规划法国文化遗产保护策略,制定保护决策和监督政策的实行。瑞士文化遗产采用地方自治原则,联邦政府仅保留立法和监管的权力,文化遗产的管理资金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和社会人士。欧美国家法制较为成熟,分级管理模式中各级管理单位职责明确。而且在法律规定下,社会力量也可以参与管理,这使得管理的方式变得多样,提升文化保护的品质,发掘社会的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情和贡献。在完善法制、激发社会活力方面,值得中国借鉴。
二、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之间的关系
1.文化旅游的若干定义。任冠文(2009)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主要以消费文化旅游产品,体验与享受旅游活动中的文化内涵,从而获得身心愉悦的一种旅游活动。美国旅游人类学家史密斯认为,文化旅游主要是以参与和体会地方文化为主的旅游。简言之,“文化旅游”所代表的正是一种欲通过了解异文化来开阔自我视野或丰富生活经验而发生的旅游行为。
2.现代时期文化遗产的作用。中国五千年历史的长河中,经历朝代更迭,留下了无数文明古迹。在我国大力提倡市场化经济和开发第三产业的年代,一些传统古迹遭到损坏,一些文化遗产也得到了宣传开发,成为当地著名的旅游经济支柱。我国的著名旅游城市,如北京、南京、西安,聚集着一大批文化遗产,是中国历史的缩影。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元朝都城和中华民国法定首都,无声的叙述了中国走过的历史岁月。南京夫子庙,作为古代科举考试的东南重镇,有乌衣巷、孔夫子大成殿等人文景观,每年吸引众多游客前来瞻仰夫子,感受传统文化带来的美好。总统府,是上个世纪,中华民国总统办公之地,是中国宪政民主开端的象征,每逢节假日,参观之人络绎不绝。总统府既向人们诉说民国历史,又普及游客关于宪政民主方面的知识,起到了双重作用。因此可以看出,文化旅游可以为文化遗产带来人气,扩大其知名度,解决其管理资金的来源,可以更高效、更规范的管理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传承国家的历史和文明,在其开放为景点的过程中,可以增加国民对中国的认识,增强国民的归属感。文化遗产和旅游的有机整合,一方面有利于一般文化遗产的物尽其用,传播中国历史知识与中华文明,另一方面也开阔了民众的视野。在中国这样重视历史的国家,开放更多文化遗产供民众参观,对于普及大中华文化的概念,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大有裨益。
3.文化遗产与旅游品牌打造。开放文化遗产旅游所带来的第三产业的兴盛,对于当下中国去产能化,解决工人就业具有实际的意义。如今许多文化遗产已经不满足于景点的功能,更要打造其品牌,做起旅游营销,进一步扩大自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针对不同类型的旅游者,打造不同的旅游产品供其使用。
三、结语
中国人自古重视历史的解释与传承,在二十一世纪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的优秀文化遗产,文化旅游是一种符合时代特征、具有很好效果的方法。总之,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只是体现一个国家、民族、地区等重要的文化价值,还需根据时代发展的情况,延续和扩大文化遗产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永葆文化遗产的生命力与活力,使得不同世代的人们都能与文化遗产进行精神上的对话,发出文化的共鸣。在进行文化管理的工作中,眼光应该总括全局,提升民众的参与度,激发人们心底对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在全社会形成热爱文化遗产的合力,共同经营好属于全民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黄明析.应用系统科学力法,优化非物質文化遗产管理[J].科学之友:下,2013,(12).
[2]张朝枝,保继刚.国外遗产旅游与遗产管理研究:综述与启示[J].旅游学刊,2004 ,(4).
[3]任冠文.文化旅游相关概念辨析[J]旅游论坛,2009 ,(2).
[4]卢蔑琪.文化遗产管理与旅游业的关系思考[J]管理学家(学术版),2013,(2).
作者简介:魏晓露(1976.06—)女,汉族,河北省石家庄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张骞(1976.04—)女,汉族,河北深泽人,本科,副教授,目前任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业职业教育教学委员会第二届委员。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企业管理。董进霞(1984.12—)女,汉族,河北省石家庄人,学士,助教。研究方向:酒店管理,旅游管理。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