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12-0024-02
作者简介:钟声(1968-),男,四川南充人,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人文体育。
【摘要】文章针对我国体育旅游现状,对我国高校体育旅游专业人才需求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并对我国高校增设体育旅游专业的紧迫性进行分析,指出了我国高校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以期为后续体育旅游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体育旅游;人才;培养;发展趋势
1体育旅游相关概念
目前国内外对体育旅游的概念还没有准确界定,但体育旅游的概念日益明晰,体育旅游是人类社会中的一项活动。可以概括为(广义):体育旅游是体育和旅游的有机融和,是通过体育资源与旅游资源的互补互利,把体育作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新型旅游活动。体育旅游可以理解为(狭义):为了满足和适应旅游者的各种体育需求,借助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并充分发挥其诸种功能,使旅游者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从而达到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
2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情况分析
2.1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现状:邵琪伟局长在全国旅游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中国已经建设成为世界旅游大国。2004年,我国入境过夜旅游人数4176万人次、创汇257亿美元,分别居世界第4位和第7位;国内旅游人数达11亿人次;出境旅游人数达2885万人次,成为亚洲第一大客源市场。从1994年以来,体育旅游在我国一直以30%至40%的速度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地共有100多个体育赛事或旅游节庆,同时还有11个体育旅游专项产品。旅游交通、旅游购物餐饮等服务设施与环境也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同时,由于消费者对体育活动的需求日益增长,旅游产业对体育事业发展的关注一直持续,如:广西自治区推出以健身娱乐为目的的森林旅游、登山探险、山涧江河漂流、骑自行车旅游以及150个传统民族体育项目,还利用自身资源条件建设了众多体育项目训练基地,吸引了大批的体育旅游者参加。可以看出旅游行业的相关部门对体育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合作前景广阔。
2.2我国发展体育旅游人才培养面临的情况分析
2.2.1消费方式正在改变: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旅游市场急剧膨胀,国际市场逐步扩大,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接待人数均名列世界前列。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休闲方式消费观念也发生着极巨的变化,人们不再满足于看电视、聊天、串门、做家务等传统休闲生活方式,活动内容逐渐丰富。旅游逐渐成为人们休闲生活的必选项目之一,国内旅游发展十分迅猛,特别是1999年9月我国实行了新的节假日办法,延长了“五一”、“十一”、“春节”的放假时间,由此兴起近年来假日旅游的火爆场景。而早在2001年,王冕等就认为,体育旅游是牵动经济发展的一条黄金链。韩鲁安等也认为,发展体育旅游对丰富和促进旅游的发展、带动和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城市居民的体育消费方式在过去的10年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西安体育学院调查,到1998年,我国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中实物消费占60%,劳务消费占40%(发达地区),劳务消费的比率远高于10年前。这说明消费者去体育场馆次数增加,外出体育休闲、旅游的次数增加。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增加了用于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消费,而且已出现体育旅游消费活动。
2.2.2国内体育旅游专业开设较少:根据对国内目前已设置体育旅游专业或体育旅游方向的院校调查可知:在本科院校中,沈阳体育学院在旅游管理专业下设体育旅游方向;南京体育学院2003年开始设置体育旅游专业;成都体育学院设置体育旅游管理方向;呼伦贝尔学院设置体育旅游专业;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设体育旅游系;天津体育学院设置体育旅游专业;郑州大学体育学院设置体育旅游专业。在开设有体育旅游专业或方向,或相关专业的院校的专业介绍研究中发现,国内外设置体育旅游专业或方向的高等院校并不多。调查同时也说明国内相关高等院校对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重视相对不足。
3我国培养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紧迫性分析
3.1体育旅游能带动企业的发展:当人们系统的研究旅游业飞速发展的奥秘时,不难发现其中许多企业和知名品牌产品与体育密切相联。农夫山泉的迅速成长也和体育营销密不可分。它最早是在1998年世界杯期间赞助中央电视台第五套体育频道的演播室,当年其市场占有率便由原来的十几位一跃上升到第三位。1999年成为中国乒乓球队的唯一指定用水。2000年成为中国奥运代表团训练比赛专用水。2001年初,该公司开始实行“喝农夫山泉,为申奥捐一分钱”活动,同时,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由奥运冠军刘璇和孔令辉所作的“买一瓶农夫山泉,就为申奥捐一分钱”的广告。这些知名品牌产品都是在体育活动中体现着自身价值,这就意味着某些企业所创造的巨大财富与体育旅游的作用和功效是分不开的,体育旅游在旅游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3.2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紧缺:随着体育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急需大量体育旅游专业人才,但目前我国体育旅游市场人才多为非专业人员,极少有专业人员从事体育旅游管理与培训工作,严重制约了我国体育旅游业的持续发展。调查显示,在急需人才的选项中心理咨询与锻炼人才占到42.9%,是大家认为最急需的人才类型,这说明人们在追求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开始重视到了心理健康,寻求身心健康是本世纪最为突出的倾向,工业的高度发达,造成地球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城市的喧嚣、空气的浑浊、水质的降低使人们的健康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人们回归自然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强烈。在需要一栏的统计结果中,指导健美人才、组织运动竞赛人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人才分别占调查总数的88.6%、85.7%、80.0%,从以上数据我们不难看出,人们对健康和体态美的追求程度是很高的。
4我国培养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发展趋势
4.1转换思想培养体育旅游人才:摆脱传统的体育人才观的束缚,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才能以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体育旅游人才。勿庸置疑,教育思想的转变是培养体育旅游人才的首要前提。
4.1.1市场观念:要把体育旅游人才培养的视野投向社会,投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充分考虑社会、市场对人才数量、质量和规格等不同的需要和变化,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才能适者生存,否则迟早要被市场所淘汰。
4.1.2竞争观念:竞争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高等体育教育的竞争从宏观方面说,就是科技与人才质量的竞争,只有在这两个方面占有主动性和优势,才能在改革与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而宏观的竞争需要通过体育院校微观的竞争来实现。诸如:办学方向的定位、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改革等。无论从宏观看还是从微观看,竞争最终的目标是高质量人才的培养。
4.1.3新型体育人才观念:新型人才的含义在于创新意识强、专业知识丰富、综合素质高。新型的社会体育人才除了具备较强的政治素质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外,重要的还应具备体育旅游的实践能力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我们要从单一的体育人才培养转向综合型、开拓型的体育人才的培养;从专业化窄口径培养转向通才型宽口径的培养;从标准规格化的统一培养转向多样化、特色化的人才培养上来。
4.2高校体育旅游人才基本培养方式
(1)实施“两段式教育”:随着办学专业(专业方向)增多,要合理发挥人力资源的最大效益,实施“两段式教育”是有利的选择。第一、二学年进行政治和专业基础教育,第三、四学年再进行专业的实践教育。
(2)实施“学分制”:竞争的社会环境,需要各具特色、多样化的人才。实施学分制是实现人才培养多样化的制度前提。
(3)实施“主、辅修制”:主、辅修制是扩宽体育专业口径,扩展人才知识层面,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制度保障。
(4)“教学与就业相结合”:通过建立实习点、教学基地、开展联合办学等方式与体育旅游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利用高校的教学资源为企业培养所需的体育旅游人才,使人才培养与就业相结合。
4.3体育旅游人才培养趋势:热爱体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文化素养和心理素质,具有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人文知识背景和教育学、旅游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心理学素养。具有在体育旅游领域进行导游、运动咨询、健身指导、赛会策划、产品开发的基本能力。具有解决体育旅游实际管理问题能力。掌握体育旅游市场开发与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体育旅游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各类紧急救护常识,具备处理紧急事件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达到一定的运动水平和裁判水平。
从以上基点出发,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体育旅游人才的基本模式可以概括为:素质——具有较高思想政治水平和较全面的综合素质;新知识——具有较宽厚的现代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高技能——具有较全面的适用性强的社会体育专业技能。
5结论
我国体育旅游市场已初具规模,潜力巨大,但与发达国家旅游业的发展状况相比,我国体育旅游业的现状只能说是刚刚起步,处于初始阶段。我国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无论从企业管理、市场研发、赛事筹划、健身指导等方面,都急需一支既能胜任组织管理又能指导旅游者健身方法的专业性体育旅游人才。通过本文对我国体育旅游现状的分析和人才培养方式的阐述,希望对我国体育旅游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罗明义.现代旅游经济学[J].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9-14
[2]王兴斌.旅游产业规划指南[J].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74-75
[3]孙东敏.河北省发展体育旅游的前景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26卷2期
[4]王洪槟.旅游学概论[J].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79-85
[5]陈安槐等.体育大辞典[J].上海辞书,2006
[6]陈涛.体育旅游探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20(4).37-40
[7]王勉,袁琳.体育旅游“火”广西[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04-05.(6)
[8]韩鲁安等.体育旅游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02
[9]黄燕飞.我国体育旅游发展前景初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体育文史,2001,02
[10]李昕.体育旅游与体育文化浅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20
[11]高曾伟.旅游资源学[J].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1-5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