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花田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浅析戏曲艺术之美学意蕴

浅析戏曲艺术之美学意蕴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1-09 13:50:06 点击: 推荐访问: 意蕴 戏曲 浅析

【摘要】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国古代文明传承多年的结晶,本文从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戏曲艺术的传承之美、戏曲文学之美、戏曲表演之美这个方面,简要分析其美学内涵。

【关键词】戏曲艺术;美学;中和;情景交融

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形成的产物,表现了人们在当时人文环境、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影响之下产生的审美观,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反映了当初的习俗风俗、价值观、人生观。在纵观传承多年的艺术文化中,我们可以窥视到那个时代,那个社会。

戏曲艺术,是音乐、舞蹈、美术、文学、武术等多项艺术的综合品,经过多年的积淀发展,融入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曲作家结合时代背景文化,演员在舞台上进行诠释,向看众展现了一个小小的时代缩影,是一部意境深远的历史教科书。

一、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

祖国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古就有许多独特的民间文化艺术在这里生存、传承、发展、变迁,构成了绚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发展中华文明,弘扬中国文化精髓的社会大背景之下,戏曲艺术日益凸显出非凡的艺术魅力和瞩目的艺术价值。

戏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代表性艺术品种之一,它高度综合了演唱、对白、表演、武术、舞蹈等多种民族艺术,活跃在广大城乡,与人民生活紧密相连。其中蕴含了中国人对于美的艺术审美,蕴含了中国人对真、善、美的追求与渴望。

戏曲艺术的源头可追溯于原始社会的歌舞,到宋代才真正成为一种独立的戏剧形态。它有三个基本特征。

(一)综合性

学者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等著作中,认为“戏曲”是宋金杂剧、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及清代以来的各种不同特色地方戏在内的中国传统戏剧的统称。如今,“戏曲”这一词是中国传统演剧体系的专称。它涵盖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等各种领域,糅合了不同领域的艺术因素,将其以舞台表演的形成展现出来。

(二)虚拟性

戏曲艺术既包含时间艺术,也包括空间艺术。通过演员的唱词念白的描述、动作之间的交流暗示,制造舞台幻觉,让观众发挥想象力,将表演场所转化为剧情所发生的地点。虚拟的手法释放了观众的想象力,让艺术家拥有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

(三)程式性

程序是一种规范。中国的戏曲音乐是一种程式性音乐,它具有自身独特的形态模式和表现方式。从表演身段、剧本结构、人物造型、舞台美术都遵循一定的模式,甚至完整地体现在音阶的构成、音乐的曲式、曲调的旋法、和声的结构等各个方面。

二、戏曲艺术的美的传承

中国戏曲在上古时代已有萌芽,不断衍变孕育成长,最终才成为当今的戏曲艺术。

中国戏曲是多源的,其源头主要是民间歌舞、民间说唱和滑稽表演。它由民歌发展为说唱演变成戏曲,发展至宋代,才出现了用歌舞表演一个故事。由此,戏曲艺术发展成为独立存在的艺术形式。

到了元代,又发展成为以唱为主穿插技艺表演,并称之为元杂剧。戏曲艺术的演变过程,决定了自身的节奏性和韵律性,并延伸到舞台艺术的全方位。宋元明清时期,戏曲音乐空前繁盛,这一时期的戏曲作品中主要体现两种美学思想:

(一)周敦颐等人的“淡和”审美观

“淡和”是儒家“中和”和道家“恬淡”二者的结合。戏曲艺术讲究适度、和谐、节制。艺术包含的情感是一种有限度的情感,讲求意境之美,展现温柔敦厚、和谐宁静之美。追求“以

(二)以李贽为代表的主情思潮

李贽的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础是“童心说”,纲领为“以自然之为美”,提出“发于情性,由乎自然”。反对以理抑制情感,主张多发自然,反名教、求自由。还肯定郑卫之音,主张自由抒情。这一思潮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人民群众意识的觉醒。

我国戏曲音乐的形成发展,由民族传统文化的滋养,体现民族审美核心的追求,并与民间性质紧密相连。

三、戏曲文学之美

戏曲文学是什么?戏曲文学泛指中国戏曲的剧本创作。戏曲文学的作品内容大多弘扬中华民族的美德、歌颂忠臣义士、 鞭挞奸邪淫恶贪官污吏,净化人们的心灵, 陶冶情操品德,追求真善美,追求自由,反对束缚,体现了人性之美。戏曲文字之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戏曲语言之美

戏曲的语言包括曲词、说白和科介。曲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说白包括角色中的对白独白,科介则是对剧中角色的动作表演说明。曲词中,运用大量叠词,衬词,口语入曲,句式相同,讲究节奏感,朗朗上口,整齐押韵,讲求字正腔圆,用于抒情;说白,用于交代情节,是经过加工后的艺术语言,言简意赅、意味深长。讲究韵律节奏、抑扬顿挫,体现出诗化之美;科介,是剧本中对动作、表情、效果等所做的舞台提示、

(二)音乐节奏之美

戏曲文学为剧诗,戏曲唱词或诗或词,或长或短,或整或散,有在音节上的结构规律和内容表达的结构与逻辑。戏曲音乐是一种独特性、程式性的音乐,具有自身特殊的形态模式和表现模式。唱词和音乐相融合,将词意转达、轻重强调、情感节奏与逻辑结构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听觉美、唱腔美、情感美的结合体。唱腔旋律进行中,在语言表达时,由于角色性格、情绪、语义内涵等不同在语调和语气上会有夸张、含蓄、平静、起伏、高昂、压抑等不同形态。

(三)内容描写之美

剧本内容描写之美主要体现在动作描写和环境描写。之前笔者已经提到过戏曲的三个基本特征:综合性、虚拟性、程序性。而戏曲文本具有“超以象外,意象欲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情生于景,景生于情”美学特征。

1.动作描写

剧本描写中,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推动剧情发展,给观众以想象空间,由虚写实,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心理,描绘出剧本角色的性情之美丑。

2.环境描写

《文学欣赏》中提出,环境是为塑造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特征而服务的。情生于景,景生于情,环境的描写和烘托为人物性格,剧情发现奠定了基础。

(四)文学意境之美

学者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提出,元剧最佳之处,不在其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为戏曲的意境?指某种艺术在审美意识上具备了客观事物的艺术再现和主观精神的表现这二重结构,则构成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范畴之内的意境美。戏曲意境以情景交融为主要美学特征,在中国历史诗文文化中,某些自然景物已形成了特定的象征语言,运用在戏曲之中,给观众以更多的想象空间。

四、戏曲表演之美

戏曲表演主要通过四个手段,唱念做打。即歌唱、念白、表演、武功,又称“四功”。

(一)视觉之美

戏曲表演在舞台上的动作兼顾到仪态之美,如虚拟的上楼梯动作,为了动作美观,为稍加变形,以体现女子的袅袅婷婷之美。身体造型成一定弧度,与“中和”、“圆”的审美有关,演员在表演过程中的感情流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体现了“恬和”之美。

(二)听觉之美

戏曲表演讲究“以调和情”,达到和谐圆融的效果,剧情、人物、音乐相结合,塑造统一之美。我国有三百多个剧种,其不同主要体现在其音乐之上。同一个地区可以形成风格各异的剧种,不同的剧种在演绎同一个剧本之时,各有其独特的特色。最不同的则是是声腔、曲牌和伴奏乐器。南方的声腔轻柔妩媚,北方的声腔豪放嘹亮,体现了戏曲艺术听觉之美的丰富性。曲牌,是传统填词制谱的曲调调名统称,具有和谐统一的质美和形美。

戏曲中器乐的任何是配合表演,渲染表演气氛,烘托表演环境,不同的乐器由于自身的风格特性,表现出不同的舞台氛围和表演风格。

(三)情感之美

在各种剧目之中,作曲者和表演者通过舞台表演的形式,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进行艺术加工,糅合了自己的思想,整合成跌宕起伏、充满戏剧张力的故事,向台下的观众传情达意,给予观众想象空间,真中有假,假亦有真,组合成了一场场戏曲艺术。以美的多样性、复杂性、独特性、差异性相结合,与时代和历史相统一,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四)戏曲舞台美术之美

戏曲艺术一项将文学、诗歌、音乐、舞蹈、武术、杂技、服饰、绘画等艺术形式高度融合的综合性艺术。它的舞台美术包括人物造型和景物造型。

1.人物造型之美

服饰:与戏曲特色相结合,糅合感情因素,根据故事背景,烘托出演员的古典之美,与环境因素融合一体,体现心灵与自然的中和。

化妆:戏曲化妆是综合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完美体现了音乐与美术的融合,在人物形象的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景物造型之美

戏曲舞台以简驭繁、小中见大、运用多样的手法进行创作,呈现美轮美奂的舞台意境,注重简约而具有渲染力。利用巧妙的灯火设计,营造时而柔美含蓄、时而委婉凄凉,时而心惊胆寒的舞台效果。

五、总结

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不断积累沉淀的结晶, 在艺术传承、戏曲剧本、在戏曲表演方面,融合了中国的风俗习惯、人文地理,汇成当今的真善美的艺术形式,具有“大美”的特征。既有阴柔相济的均衡美,还有矛盾统一的综合美,更有内外互补的交融美,由此可看出,戏曲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深刻影响,融入其他艺术形式,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一项重要瑰宝!

作者简介:高瑾,女,江苏连云港人,职务/现职称: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4级在读硕士。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