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花田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探讨当代戏曲传播问题

探讨当代戏曲传播问题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1-09 13:30:05 点击: 推荐访问: 传播 当代 当代中国

摘 要: 2010年12月4日,由陈凯歌导演的,由葛优,王学芹,黄晓明,范冰冰,海清,鲍国安,张丰毅,赵文卓等人主演的电影《赵氏孤儿》上映,获得高票房的成绩,这无疑是戏曲向现代化转变的标志。在当下这个现代化都市的时代,传统戏曲不断的受到排挤,走向边缘化,那么《赵氏孤儿》这个传统戏曲转变为戏曲电影的形式,成为传统与高科技嫁接下的新产物,成功的得到当代人的青睐和娱乐消费。从元代杂剧,到明代传奇,再到清代地方戏,甚至到解放后样板戏,最后到戏曲与影视高科技的结合等等,相信每个时代都有与当下时代相适应的新品种样式的戏剧存在,而其传播主要靠人为主体以及传播媒介,保护传统戏剧应该紧跟当下时代的人的脚步,借各种传播手段,才能使传统戏曲生生不息。

关键词:《赵氏孤儿》;以人为本;艺术传播;现代化审美文化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3-0169-02

一、关于传统舞台戏曲《赵氏孤儿》简介

《赵氏孤儿》全名《赵氏孤儿大报仇》,或《冤报冤赵氏孤儿》。作者纪君祥,大都人,生卒年不详,与郑廷玉同时。

关于这部剧,从元朝至今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不断有人改编翻新搬上舞台,除了纪君祥外,还有明代徐元据此改编的传奇《八义图》,清末有京剧《八义记》等,秦腔,河南梆子,山西蒲州棒子亦有此剧目。甚至,著名法国文豪伏尔泰于1753~1755年对《赵氏孤儿》进行改编成为新剧本,名为《中国孤儿》,1755年8月20日开始在巴黎各家剧院上演,盛况空前。王国维说:“明以后,传奇无非喜剧,而元则有悲剧在其中……其最后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乃处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由此看到,《赵氏孤儿》作为几百年来成为戏曲经典不断收到文人,观赏者的赞不绝口。

二、电影版以及现代化改版《赵氏孤儿》简介

中国近几十年来随着现代化经济飞跃发展,先进科学技术的突破,西方文化的引进以及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在传统舞台戏曲的不断走向边缘化的局势下,依然有艺术家不断创作改编经典剧目,将它呈现观众眼前,使中国经典文化以新的形式得以传承。除了传统戏曲豫剧,蒲剧,川剧,京剧等不断搬上舞台,还有著名导演人民艺术剧院的林兆华和国家话剧院田沁鑫分别创作了话剧版的《赵氏孤儿》,以及导演陈凯歌创作的电影《赵氏孤儿》等等。这些经过现代化舞美灯光,摄影,舞台等等一系列高科技现代化技术创作出的《赵氏孤儿》,已经完全和传统的《赵氏孤儿》判若两人,甚至面目全非,然而,现代化改版的《赵氏孤儿》却在市场上成为大众娱乐消费,受到人们大量的关注,其重视程度远远超过濒临没落的传统舞台戏曲。

电影版的《赵氏孤儿》,则是在传统戏曲《赵氏孤儿》的内容基础上进行改编, 融入了很多现在人的思想,情节和矛盾冲突都有所改编,仇恨由赵氏孤儿及赵家改变成了程婴和屠岸贾之间,公主死前希望孤儿做普通人,忘记父母,而程婴因自己孩子的牺牲,借赵氏孤儿为自己复仇,整部戏情节更加复杂化,更加扣人心弦。

三、舞台戏曲和戏曲电影的比较

我们以传统舞台戏曲和戏曲电影《赵氏孤儿》做比较,从作品本身看当今审美取向等问题。

(一)有舞台艺术到银屏艺术,是立体到平面的转换

传统戏曲艺术是以舞台为依托的以程式化,虚拟性,综合性为特点的现场表演艺术,即舞台剧表演。而电影是运用高科技还有蒙太奇等技巧,通过摄影,提前将故事剧情都录制好,借平面银屏播放给观众看,即影视剧表演。其相同点:首先,都是综合性的艺术,包含了导演到表演的二度创作,舞蹈,音乐,灯光,场景,甚至绘画,建筑,雕塑等各个艺术领域的集合。其次,从演员的角度来说,都是演员扮演角色在虚构的场景下表演故事的艺术形式,演员村从“三位一体”的特点,即演员既是创作者又是创作材料,也是艺术的体验者。而且演员都是在虚构的场景下进行表演。最后,从观众接受者来说,都是观看故事情节,体验生活化的艺术,如戏曲和电影版本的《赵氏孤儿》其实呈献给观众的故事内容都是讲述孤儿复仇的故事。

其不同点:传统舞台戏曲是当众表演的艺术,而影视版则是非当众的表演。一个是在舞台上现场表演立体艺术,另一个是呈现在银屏上的平面艺术。“舞台剧的演出,同台演员之间的距离,演员与观众的距离,都有实际的长度,因此演员表演的动作幅度,音量的大小粗细,语调的高低阔窄,疾走的强弱缓急都可以在现场表演中进行自我调节,……对于观众来说,他们与演员和舞台形成一个距离,看演出是散点透视,有多少观众便有多少个画面,观众不可能把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演员脸部的表情上,他们或许盯住布景上挂着的一只鸟枪,或者瞅着演员的头饰发愣,并且这些行动又都是自行选择的。这就是构成舞台剧演出中观演之间的生动景象。影视剧表演由于没有观众当场表演因此也没有与观众的距离。……影视剧的观众,只有一个焦点,那就是镜头,镜头记录下来什么你就看什么,忽而一马平川,忽而一双大大的眼睛。”由此可见,舞台戏曲和戏曲电影呈献给观众还有很多差异性,相比之下,戏曲电影为观众审美做了更多的牵引作用,观众更喜欢电影直白的方式,以及刺激的视觉效果,光鲜的银屏图案,惊险的故事场景。

(二)传统戏曲表演写意的表现手法和戏曲电影写实的表现手法之间的矛盾

传统戏曲表演艺术是以唱做念打等程式化,虚拟化的动作表现,而戏曲电影表演艺术则是以生活化的动作来表现。所以,前者是注重表演的写虚的形式,后者则是注重叙事的写实的形式,所以戏曲中有折子戏之说,也就是戏曲截取的部分进行欣赏,而电影则讲究故事的完整性,情节冲突等。比如,同样是战场厮杀的情节,戏曲《赵氏孤儿》是拿着长鞭在舞台上甩动,伴随着鼓点声音,则显示着厮杀的场景,其中没有真的马,没有真的战场;而电影版《赵氏孤儿》则可以在真实的充满黄色沙土的战场上,一群将士骑着真实的匹马厮杀,格外的逼真。这种逼真的场景只有电影技术才能够拍摄下来。

(三)情节内容上的对比

同样是《赵氏孤儿》,纪君祥元杂剧则写的是以忠义为主线,为保护赵家唯一的孤儿,许多人(公主,韩厥,提弥明,灵辄,程婴儿子等)为此流血牺牲的,最后赵氏孤儿长大成人为死去的人报仇血恨,血债血还的故事。而电影版的则是更多从人性角度出发,讲诉人性驱使下充满犹豫,抉择又悲愤的复仇故事。这更多是现代人的解读,赋予更加刺激暴力的视觉效果,吸引观众的眼球。

在戏曲《赵氏孤儿》中,更多是折子戏,凸显表演,其内容思想表现的是至始至终的忠义,为忠而死,血债血还,一家的命要用一家的命去还,中意的背后显得更加血腥。而在电影中,融入了现代人的思想,比如结尾把原剧中赵氏孤儿复仇杀了屠岸贾全家人口改成了:赵氏孤儿因为屠岸贾养育之恩不忍杀他,而程婴怀着后悔让孤儿复仇,愿意替他挡剑,最后屠岸贾和程婴在相互悲愤乱箭中死去。这种改编是随着社会变化,人认识的意识形态改变而变化,如果按照原本的结局,那么冤冤相报何时了,这种立意则是人类道德标准的的倒退。再比如,原剧中公主死前说要孤儿为赵家报仇改成了让孤儿过普普通通的生活,不要告诉他父母是谁。这和春秋那个时代有仇必报的道德准则是相斥的。这样写是的整部剧的思想更贴近现代人的思想,引发新的思考。

四、借“以人为本”的理念传播戏曲以及传播方式

当今的艺术在高科技发展之下,形成的后现代艺术,其主要思想“首先消解艺术和非艺术的区别,其次是消解各种艺术门类之间的区别,最后更是消解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界限。事实上后现代主义真正推崇的是大众文化,在这个消费主义盛行的商品社会里,在大众传播媒介的推波助澜下,后现代主义是大众文化更趋向于娱乐化和游戏化。……后现代主义追求的确是一种平面感,反对文艺向深度开掘,主张无深度的平面文化,追求感官刺激和文化游戏,是的文化进一步向世俗文化,娱乐文化,消费文化和商品文化发展。”由此看到当今艺术接收者更多的是把艺术当作娱乐和消遣或者消费,这也进而看出,像电影事业能够蓬勃发展的的原因。在这样一个文化大环境下,我们有如何传承中国传统的戏曲呢?用“以人为本”的思想来围绕“艺术创作者——艺术接受者”模式,借助各种媒介传播方式,尤为重要。

对于戏曲和电影未来的传播,我认为应该从三个部分进行解说,一度传播是舞台戏曲,二度传播是戏曲电影,三度传播是网络,vcd等其他媒介。

一度传播,舞台戏曲,一直是戏曲进行探索,实验最基础的环节,如果戏曲失去了原本的特征(综合性程式化虚拟性),戏曲何以称作是戏曲?所以戏曲剧场将承载戏曲一直走下去的工具。当然也会棉铃一些问题,从演员来看,培养新生代的演员,精美的技艺尤为重要。从观众来看,培养新生代观众群体,尤为重要,其实,在这一层面面政治和艺术也是可以很好的嫁接的,如古希腊国王伯里克里用政治手段发票看戏剧,看戏期间停止一切商业买卖活动,用戏剧教化人,是的古希腊戏剧得意长远发展。从剧场问题来看,精美的舞台,舞美,等等都可以给欣赏者欣赏戏曲艺术中得以舒适的感觉。

二度传播,戏曲电影,是借发达的科学技术与戏曲嫁接,进一步传播,使得戏曲更加大众化,更加接近民众,使人们也可以像娱乐一样消费戏曲这门艺术,为戏曲边缘化减轻了很多负担。当然其中又有面临的一些困难。从演员来看,戏曲程式化,缓慢的动作,抑扬顿挫的唱腔,和当今影视文化中的高速度,银屏刺激感像矛盾,如何化解其矛盾是关键。所以演员在舞台以表演为中心,高难度的表演技巧已经慢慢退化,如像黎明这样的偶像明星也可以演戏曲(电影《梅兰芳》),传统戏曲中那些技艺高超的演员远没有偶像排演员受到欢迎,那么,传统高技艺的演员何去何从?从观众接受者来看,电影这样的新生科技可以让传统戏曲得以现代化转换,更适合现代人的审美取向,然而对于戏曲原本的内涵的改编之后,观众很难在知道原本的样子。

三度传播,网络,CD,VCD等各种媒介传播。当今社会为满足商业社会的需求,通过工业化大批量生产和大众传播媒介,突出“复制”的作用。“原则上,任何艺术品都能够被复制,人类制造的艺术品总可以被人复制,学生为了学习进行复制,艺术家为了传播他们的作品也进行复制。”iv正是这样一个复制的时代,我们想看或者收集资料,艺术作品极其容易。从观众着的角度,当他们不能在剧院现场看戏曲,又错过了电影院的戏曲电影,完全可以在网络上下载一部完整的戏曲,随时在任何合适的地方看视频。这给艺术接收者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进一步为传播戏曲艺术做出贡献,但同时,这种复制的艺术,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也失去了艺术的“原真性”。

文献参考:

[1]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2]程功恩.表演·导演基础[M].安徽文艺出版社,2001.

[3]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4]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M].重庆出版集团,2006.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