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持续负压引流加弹性加压包扎法在腮腺手术后的应用价值。 方法 71例腮腺切除术的腮腺疾病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加压包扎、橡皮片引流,实验组患者行持续负压吸引结合弹性加压包扎,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涎瘘发生情况。 结果 实验组中1例发生涎瘘,对照组中6例发生涎瘘,实验组术后涎瘘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持续负压吸引结合弹性加压包扎法效果可靠,有效预防了术后涎瘘及感染的发生,缩短加压包扎时间,明显提高了患者的舒适性。
[关键词] 负压引流;弹性加压包扎;腮腺切除术
[中图分类号] R739.8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22-172-03
在口腔颌面部肿瘤中,涎腺肿瘤约占20%左右,而其中有80%发生在腮腺,腮腺切除或部分切除是治疗腮腺肿瘤的主要方法,涎瘘、切口延迟愈合是其常见的手术并发症,其中发生腮腺涎瘘的主要原因即是术后加压包扎失误,多发生于手术3d以后[1-2]。传统的加压包扎方法是术后腮腺区放置橡皮条引流、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即所谓的“正压引流”,一般需要加压包扎2周,这一过程中,压力难以控制,包扎时间过长,患者的痛苦较大,许多患者难以耐受,出现抵触治疗的情况,甚至个别患者自行拆除加压包扎,影响加压效果,从而导致涎瘘的发生 [3-5] 。目前,持续负压吸引技术已逐渐引进到腮腺术后的治疗中,我科也自2010年始,将该技术应用于临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1例患者,为2010年5月~2014年2月在我院口腔颌面外科行腮腺切除术或腮腺部分切除术患者,其中男33例,女38例;年龄28~65岁,平均42.1岁,其中左侧39例,右侧30例,双侧2例;良性肿瘤68例,恶性肿瘤3例。依据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41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于腮腺手术后行橡皮片引流,留置48h后撤除,同时使用普通弹力绷带传统加压包扎2周。实验组:患者行腮腺手术后,将负压引流管放置术区创面内,自切口引出,常规严密缝合创口及管周后,挤出负压罐内空气,接引流管保持持续负压引流,将罐体固定于患者胸前衣物上,术区以常规方法用敷料覆盖保护即可,负压引流器为江苏省南通市奥华医用品有限公司生产,负压为5kPa,负压引流放置4~5d,去除负压引流后再行弹性绷带加压包扎,即以多层敷料覆盖术区,并使敷料形状适应术区表面形态[6],外用弹性绷带缠绕,于顶部十字交叉,露出耳廓,适当调整绷带长度,控制好加压的力量大小,保证患者无任何不适感。加压包扎2~3d后,即于术后7d拆线时一并解除加压包扎。
1.3 涎瘘评定标准
患者于手术7d即拆线时及术后14d进行术区检查,若伤口出现裂开并可见清亮液体渗出,咀嚼进食时液体量增加,或患者自觉轻微肿胀,可查及术区波动感,能够通过穿刺抽出一定量的清亮液体,则可评定为涎瘘[7]。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共有6例发生了涎瘘,实验组仅有1例发生涎瘘,两组患者腮腺术后涎瘘发生率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见表1。通过观察,患者术后引流量第1天约50~70mL,第2天约20~30mL,第3天以后为10mL以下。引流装置轻便,未对患者生活造成过多影响,患者进食、语言等功能如常,普遍反映良好。
3 讨论
涎瘘、切口延迟愈合是腮腺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因为手术创面渗血、残留腺体分泌涎液、皮瓣与深层组织帖附不良形成死腔等,唾液和渗血聚集在死腔中,即可形成涎瘘或引起感染,手术3d后患者涎瘘发生率最高[8],因此腮腺术后必须加压引流,且要保证引流通畅。传统的方法是正压引流,即通过十字或巴唐绷带加压,压迫伤口内的渗液流出,压迫残留腺体促使其萎缩,压迫手术中翻起的肌皮瓣促使其与深部创面贴合,便于伤口的愈合[9]。此种引流方式的效果是可靠的,但其缺点也很明显,绷带加压过紧会阻碍面部的血液循环及淋巴回流,造成下睑及面部水肿,影响皮瓣局部供血,从而影响伤口的愈合,给患者造成巨大痛苦,若压迫过松,皮瓣供血良好,但无法使整块皮瓣与深部创面贴合,形成死腔,聚集唾液及血液,导致感染或涎瘘等并发症,由于绷带的限制,张口困难,影响进食、呼吸及语言等日常活动,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橡皮片容易脱落,或因受压而引流不畅,同样会引起创面积液而感染[10]。负压吸引的原理是通过一定方法制造其吸引头的负压状态,通过大气压将吸引头外的物质向吸引头处集中,从而达到“吸引”及“加压”的双重效果[11],持续负压引流能够保持术区的负压状态,免除了传统加压包扎的一切缺点。持续负压引流彻底,能够使皮瓣与深部创面紧密贴合,消除死腔,避免渗血和涎液的潴留,加速残留腺泡的萎缩,降低术后涎液的分泌量,这些都避免了涎瘘和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持续负压引流利于观察引流液的情况,从引流液的数量和颜色可以判断术区有无出血等异常,便于及时处理,如引流液数量过多或颜色为鲜红色时,提示腮腺残端结扎不彻底或有活动性出血,可即刻再次手术,暴露创面,重新处理腮腺残端及血管断端,而传统的加压方法必须打开加压包扎后才能发现上述情况,延误了处理时间,易引起严重后果。持续负压吸引也有利于观察皮瓣的血运情况,防止皮瓣坏死的发生。引流管拔出后只遗留纤细的盲道,经短暂的加压包扎即可愈合,愈合后瘢痕小,利于美观[12]。最主要的是无传统加压包扎给患者带来的疼痛、影响呼吸和进食等不便,大大提高了术后患者的舒适度,能够得到患者积极的配合,使治疗顺利完成。笔者认为无需在耳后正常皮肤内重新设置引流口,将引流管放置于切口低处即可,只要保证创口缝合严密,也能达到形成密闭空腔的效果,上述32例患者皆采用这种引流方式,术后情况显示负压效果可靠,无漏气现象,避免了新形成创口,减少了感染的机会,减少了瘢痕的增加。引流管拔出后遗留了一条盲道,尽管纤细,但仍需加压包扎,本组患者中发生涎瘘的一例,即为拔出引流管后没能加压包扎,残液经盲道至引流口流出而形成的,经加压包扎后愈合,所以拔出引流管后仍应加压包扎2~3d,总结我科经验,加压包扎2~3d足以保证该盲道的愈合,相比传统的方法,大大缩短了加压包扎的时间,患者基本可以接受并配合。未来的工作中,我们还将继续探索改进的方法,争取完全弃用加压包扎这一过程,改善患者术后的舒适度。
使用持续负压吸引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术中缝合要严密;二是保证负压装置的密闭性;三是更换引流罐时的操作顺序,必须是先以止血钳钳夹引流管,再取下引流罐,将处于压缩状态的新的引流罐连接好后,最后松开止血钳,防止逆行回吸造成术区污染。
[参考文献]
[1] 彭歆.负压引流与腮腺术后涎瘘[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1,15(6):455-456.
[2] 马大权.涎腺外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7-158.
[3] 李志强,艾伟健,刘曙光.加压包扎时间对腮腺术后涎瘘发生的影响研究[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2,15(3):378-379.
[4] 张丽娜.负压引流预防腮腺术后涎瘘等并发症的临床观察[J].河北医药,2011,33(15):2325-2326.
[5] 周树夏.手术学全集·口腔颌面外科卷[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381-384.
[6] 陈剑云,曾大顺,喻棣.应用肾形棉垫加压包扎预防腮腺术后涎瘘[J].上海口腔医学,2010,15(4):45-46.
[7] 王涛,符志勇.负压引流预防腮腺术后涎瘘的作用[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9,30(6):359-361.
[8] 毕文娟.腮腺术后负压引流和橡皮条引流的相关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2010,4(4):35-36.
[9] 刘宝林.口腔颌面外科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79-381.
[10] 毕文娟,王东,彭诚,等.腮腺术后负压引流和橡皮条引流的相关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2010,11(8):388-390.
[11] 孙强.负压引流在腮腺术后预防涎瘘中的临床应用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2):1118-1119.
[12] 孙道成.腮腺术后两种引流方式的临床疗效对比[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0(30):21-22.
(收稿日期:2014-07-09)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