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面临着人口急剧老龄化和失能老人所占比例不断增涨的状况,并没有形成专门针对这一特殊人群的养老服务产业,因而产生失能老人日益丰富的需求同尚未成熟的养老市场之间的矛盾。基于PEST理论详细分析了失能老人养老产业问题存在的短板因素,紧接运用PEST理论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层面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展开对我国失能老人养老产业发展蓝图的畅想。
关键词:失能老人;养老产业;PEST分析;智能化养老
我国已被定义为一个“未富先老”的发展中国家,自2000年以来,进入老龄型社会,人口老龄化危机程度逐年上升。《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有详细数据表明,我国满60岁老年人口达到2.12亿,其中,“失能老人”的数量超过3700万人,相当于每一百个老人里有17个失能老人。预计到2025年,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失能老人也会越来越多。这部分最困难的群体,已经成为社会聚焦的对象,其大幅存在必然会对我国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 失能老人及其范畴内的养老产业概念界定
(一)失能老人概念
界定失能老人概念并给予测量统计标准是研究失能老人与养老产业的前提,学者张思锋对失能老人定义:“失能老人是 60 周岁及以上,因疾病、 损伤、 衰老、 心理失调等导致心理和身体功能受损,日常活动受限,需要他人帮助的老人[1]”。笔者借鉴国内学者关于失能老人的定义作下述:失能老人包括半失能、全失能和失智老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失能老人指因为身体、智力等残缺原因而无法自理的老年人;狭义的失能老人首先要对年龄进行限定,其次不能独立完成衣食住行的任意一项行为,如常年卧床、失语失聪失明或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
(二) 针对失能老人的养老产业范畴界定
我国失能老人数量的逐年增加,为养老产业这个“朝阳产业”增加了新契机。养老产业本身是一个涉及第一、二、三产业的复合产业体系,其发展对解决养老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问题及社会管理,将劣势转化为优势,将负担转化为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稳定社会秩序,增加就业机会等都有很大裨益。因此,养老产业所触及的范畴非常宽泛,综合国外的先进养老产业模式以及我国近年来的养老产业不断实践,可将专门针对失能老人的养老产业分为以下五类:1、医疗保健业,为失能老人提供必备的基础药品、保健品,医疗康复器械,专业的护理人员;2、家庭服务业,如家政保姆服务、家庭护理服务等;3、日常生活用品业,如翻身床、老人纸尿裤、大小便护理仪等;4、养老地产业,需要修建特定的老年类似家庭公寓、老年护理机构供失能老人疗养;5、养老娱乐业,也许失能老人享受不了像正常老人的“夕阳游”、“迁徙乐”,但可为其提供专享陪同娱乐。
二、 PEST分析失能老人养老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所谓“失能老人养老产业存在问题的PEST分析”是指通过对政治(Political)、经济 ( Economic ) 、社会 (Social )和技术 ( Technological ) 四个基本影响因子进行分析,折射出这些要素在失能老人养老产业中的不足之处。
(一)从政治法律角度看
政府尚未制定专门针对失能老人权益的相关政策,甚至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完全普及正常老人的照顾政策。目前,仅在北京、上海、广州等部分经济型城市提倡并试行与失能老人息息相关的照顾政策。2015年5月,有关数据表明,我国失能失智老年人共计4000万,这涉及到一亿多户家庭。2015年北京市常住老年人口据估计300万人,其中,有20%的失能失智老人。同年7月份,北京市民政局发布:“65岁以上困难失能老人将有居家养老补贴”。2016年2月,北京市政府试行《经济困难的高龄和失能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区老年人能力评估办法》这一文件,在各区试点,并着手对老人能力进行评估,清晰划定老人的失能等级。经评估满足条件的,将给予特定补助。补贴金额每月不少于300元[2]。
截至2014年初,上海市满60岁老年人口占上海市总人口的27.1%,比上年增加5.5%;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占5.0%,比上一年多4.51万人。據统计,失能老人大约40余万人。但养老机构提供的护理床位极其紧张,专门服务严重短缺。2015年6月3日,上海市政府提出“医养结合”政策的战略目标;2016年1月,上海市人大会议小组初步审核《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草案)》,科学规划养老服务标准,上海市政府一直努力为老年人的权益作政策性支持。
2014年,广州失能失智老人有25万~40万,广州市效仿北京“老人失能等级划定”,上海“医养结合”策略为该城市失能老人量身定做“喘息服务”。
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例,我国经济发达城市尚未完善失能老人长期照料政策法规,大多处于试点试行阶段,成果尚不明显。从全国来看,失能老人养老产业的发展严重缺乏制度性和财政性保障,养老服务产业体系零碎且与该体系相关的制度尚未提上议程。
(二)从经济角度看
老年人的高失能率需要一个广阔的养老产业市场。然而,目前我国失能老人养老产业市场竞争能力薄弱。主要表现在:首先,我国失能老人大多失去劳动能力,没有固定收入,政府补贴甚少。尤其失能老人本身消费需求高,衣食住行各方面都需要资金投入,国家却没有充足的资金保证,严重有碍于失能老人的身心保障。其次,失能老人专用产品的附加值较低,导致企业和商家不愿意向这个群体市场进行投资和生产。专门售卖失能老人用品的商店罕见,造成需求有阻碍。当前国内主要开发老年药品、食品、保健品等,其他大部分老人专用的康复理疗器械和有效保健药物都是国外进口的,因此在国内无法形成一个专门的失能老人产品和服务市场规模。在缺乏壮大的产业环境下,失能老人有强烈的消费需求,伴随着薄弱的消费能力以及养老产业市场供给产品和服务严重不足,形成失能老人碎片化产业市场的恶性循环,无法崭露头角。
(三)从社会的角度看
首先,全社会避免老年阶段失能的危机意识浮浅。排去先天残缺和飞来横祸,这与国民的饮食健康习惯有关。部分老人勤俭节约,舍不得好吃好喝;部分老人暴饮暴食,伴有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等隐患疾病,因意外中风半身不遂,终身卧床。其次,长期照料服务设施设备落后,服务人员紧缺,服务机构床位供给不足,分布不均衡,有些地方社区养老院进入困难,有些地方老年公寓相对过剩,导致资源利用的矛盾。养老机构和床位数根本无法满足逐渐扩充的需求,养老护理服务体系没有发挥其保障性作用,医养结合的发展途径仍需探索。再次,社会关注不深入,无论是家庭成员,还是社会机构,对失能老人不能做到全心全意,这涉及到道德层面。随着失能老人的比重日益增多,其给自身及其家庭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日常生活需有专人照料,解决此种现状需要耗费大量的社会资源包括人力和物力。2016年上海市老年医疗机构包括独立老年护理院和老年医院在内有28家,床位数共计6645张,在2015年的基础上增加了22.7%,但是相对于庞大的失能老人数量,这些增添的床位可谓是凤毛麟角。
(四)从技术的角度看
当今养老产业大多依赖传统的设施设备,落后的服务水准早已跟不上老年人需求的步伐,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的跟不上激发了失能老人的增长率。我国大部分城市养老机构配套设施达不到国际标准,缺乏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方式,且由于长期护理经验不足和缺乏专业技术人员,造成一些高失能老人不被护理机构接纳。现在有学者提出“智能化养老新概念”,综合定义为:“运用智能控制技术提供养老服务的过程,是以互联网、物联网为依托,集合运用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老年服务行业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捷健康舒适服务的现代养老模式。[3]”智能化养老将现代科技运用到养老服务产业中,与未来养老产业的发展路径相吻合。但是,目前“智能化养老”这个新理念并没有完全普及并落实。
三、PEST分析失能老人养老产业发展路径
通过对上述失能老人养老产业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剖,笔者继而运用PEST分析法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从政策法律层面看
首先,借鉴德国、美国、日本等先行国家,制定长期照料失能老人的保险制度。同处人口老龄化背景,德国在长期照料失能老人取得显著成就,其《长期护理保险法案》强制性建立并实施长期护理社会保障体系。采用社会保险和强制性商业保险相结合的融资制度,严格审核划分失能受助等级,采取与受益人成本共担,供应商参与竞争的大量成本控制制度,颁布《质量保证和消费者保护法》来保证失能老人用品。美国采用的是以商业保险为依托的长期照料失能老人的保险制度,日本早期建立正式的失能老人保险制度体系。我国亦可以结合自身国情分地区差异,为失能老人搭建长期照料为核心的社会安全网络。
其次,政府在立有关法律的同时,制定并健全与长期照料失能老人保险制度相配套的政策。如:用地政策,政府鼓励地产商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建设老年公寓,护理机构等失能老人住所。税收收费政策,对营利性养老机构减半税收,对公益性养老机构完全减免税收。就失能老人提供的护理服务,对其减少征税;对新建老年服务业机构所用的房产免收土地使用税;对企业投资的养老产业采取鼓励性税收政策;不论是外资还是民营,凡涉及养老产业的行业,均可享有一定的優惠政策[4]。医疗卫生政策,全国推行医养结合新型服务模式,尤其针对失能老人,将医疗卫生和养老产业双方面的资源融合,可持续发展失能老人长期照料。民政政策,根据老人的失能程度对其和其所处家庭进行补贴,减轻失能老人给所处家庭带来的重担。
最后,政府应发挥管理和监督职能,统筹兼顾上述政策法规,补贴优惠政策要公开、公平、透明,主动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和意见。
(二)从经济层面看
首先,整体上来说,将针对失能老人的产业资源整合到一起,医疗保健业、家庭服务业、老年生活用品业、养老地产业、养老娱乐业等相关产业吸引并融合起来,形成失能老人产业链,激发合力效应。建立康复理疗中心、专业培训中心、电子信息中心、 餐饮服务中心,做到配套服务齐全,解决失能老人与外界隔绝的难题,打造一座中国式的“失能太阳城”。
其次,供给侧改革加快推进“金融推动养老”,包括“以房养老”,老年人(代理)投资,老年人基金,金融机构(银行、证券、保险公司)为养老产业提供稳定性和持久性的资金支持,失能老人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结合都已成为这一长期战略的一部分。
最后,有学者(黄小晶,2014)认为运用“克强经济学”的核心理念指导养老产业,向养老市场放权让利,政府充当规范者和服务者的角色,兼顾公平和效率,推动养老产业向阳发展。以养老市场为基础对失能老人资源进行配置,以养老市场为导向整合失能老人的养老产业结构布局[5]。
(三)从社会层面看
首先,大力宣传关注失能老人事宜,得到社会全方位的支持。对于社区和机构养老的失能老人,投资商建立收费适中,质量高,环境优的养老机构;护理人员接受专业培训,学习照顾失能老人的技巧,关注和关心失能老人;设立更多有助于失能老人的就业岗位,如护理人员、生理理疗师、心理治疗师、营养均衡师、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吸引更多的青年志愿者主动探望并轮流照料失能老人,让这个群体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关怀,不再被社会孤立和遗忘。
其次,针对居家养老的失能老人,要对其家属进行培训教育,不断加强道德熏陶,长期照顾失能老人弘扬“百行孝为先”的传统美德;同时需要法律约束,照顾失能老人是其应尽的义务。另外,家属需定期接受照料培训,不仅让家中失能老人享受到类似护理机构的专业服务,还促进与老人之间的交流沟通,使其心灵得以慰藉。
最后,将居家养老融入到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中,形成互助互动养老模式,可以借鉴效仿美国、日本的日托制“托老中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失能老人白天在外疗养,晚上回到家中休息。不仅不用为白天餐食操心,外出心情愉悦,还为养老机构床位紧缺减轻了负担。
(四)从技术层面看
首先,提倡“智能化养老”这一新时代理念,抑或“智慧养老”。搭建“O2O”养老平台,为居家失能老人和社区失能老人增加多元素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提高了服务的便捷化和个性化水准,送货上门,送服务上门亦可以运用到这一特殊人群中。
其次,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为失能老人产业打造良好平台,使养老产业技术化、信息化、智能化。利用计算机网络、遥感技术、识别技术和智能感知随时掌控失能老人的健康状况和日常生活,整合一切现实资源和虚拟资源,来满足失能老人的种种需求。“物联网”技术将养老产业串联在一起,不仅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也成为我国养老产业的一条康庄大道。
最后,技术需要不断革新,专业护理人员也需接受培训和教育,掌握技术,全面推广。可以在“O2O”平台上搭建“金融资本支持,智慧养老技术咨询,物流快递配送,专业人员培训采纳”等配套服务项目,在虚拟平台上最大限度整合失能老人产业的配套產业资源。
四、对失能老人养老产业的未来构想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急剧,失能老人的人口比例也会日益增加,政府培育扶持失能老人养老产业,借鉴发达国家长期照料经验,完善相关辅助性政策。充分鼓励市场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其中,企业融资缓解经济压力,整合养老产业资源系成产业链;社会不断呼吁关注失能老人,道德与法律并行。专业护理人员技术集成,虚拟技术与现实状况完美结合,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时分配,为失能老人养老产业开创广阔的前景。(作者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思锋,唐敏,周淼.基于我国失能老人生存状况分析的养老照护体系框架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
[2] 郑林.北京试点补贴困难高龄和失能老人[EB/OL].http://news.163.com/16/0215/01/BFR1T40K00014AED.html.
[3] 张毅蕾,罗一鸣.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智能化养老产业的优势[J].品牌,2015,(10).
[4] 张扬,财政部欧文汉:建立经济困难高龄失能等老年人补贴制度[EB/OL].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bwdt/2016-03-08/doc-ifxqafha0491827.shtml.
[5] 黄小晶.运用“克强经济学”推动养老产业发展的思考[J].城市观察,2014,(3).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