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教材是教学之本。理应是概念清晰、命题正确、论证严谨、结构合理、行文流畅。然而《科学技术学导论》其中的篇章,非但没做到,反而错误迭出,以如此方式讲“科学”,怎能真正弘扬科学。文章以该书第三章“科学”为例,指出其中谬误之处,以免误人。
〔关键词〕 科学;概念;技术学;指谬
〔中图分类号〕 B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89(2015)02-0069-09
张功耀教授长期以弘扬科学、反对伪科学为己任,声称要“让读者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增强理解科学和识别伪科学的能力”[1],其博客的“广告语”也是“努力建设一个科学、文明、进步的新中国!”其志甚高,口气亦大。然而,张功耀教授对科学的理解和解释是相当肤浅的,不少方面存在许多偏颇乃至错误。下面,针对张功耀教授2010年出版的《科学技术学导论》第三章“科学”作一分析。①
一、关于第三章的结构及问题
该章共有8节,分别是
“科学”概念的由来
科学的经验基础
科学理论的逻辑构造
科学理论建构的简单性原则
科学陈述的语言特征
科学的价值
科学复查与科学检验
与科学对立的几个概念
暂且不论这8节的内容如何,仅就其小标题而言,这8节的排列显然是缺乏逻辑的严谨性。第4节“科学理论建构的简单性原则”应该是“科学理论的构造”中的问题,完全可以纳入第3节之中作为一个“目”,而将其作为一个“节”与第3节并列,显然是将不同层次的问题并列到一个层次上。若是博士论文,这叫做结构混乱。而第6节与第8节对调似乎更显合理。一般自然辨证法教材都是先介绍“科学理论的确证”,然后再谈“科学的价值 ”,也就是说,先确定它是“科学”之后,再谈其价值。连是不是“科学”还没认定,人们还不知道它为什么成为“科学”,就大谈其价值,显然不利于人们对其本身和其价值的理解。或许张光耀教授想另辟蹊径,不料却弄巧成拙。至于第8节,作为附录式的一节未尝不可,但显然不好,因为这样的标题与前面的几节不在一个层次上。最好的排列是放在第1节中与“科学”概念作为对照。
当然,每个人写作目标不同,章、节、目的安排也各有所好,但“科学”这一章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这8节的逻辑关系混乱。以这种不严谨的写作方式来谈“科学”,至少在“科学”的态度上有所欠缺。
再看几节中的“目”。第一节“科学”概念的由来中3个目是
中国古代的“科学”概念
“科学”概念的拉丁语起源
笛卡尔的“科学”概念
按照写论文的基本方式,首先要明确界定所涉及的主要概念的内涵外延。当然可以从该概念的源起开始,但最后必须明确告诉读者,在本文中该概念的涵义到底是什么,作者是在什么涵义上使用这一概念的。尤其在这章中像“科学”这样的核心的概念,更要详加辨析。然而从第1节的3个“目”中,我们根本没看到如此界定。而且,通晓全章,始终没看到张光耀教授所谈的“科学”到底是什么。既然连什么是“科学”都没说,那以下讨论就是论题。至少有一个问题,张光耀教授所说的“科学”是专指“自然科学”还是也包括了“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还有,不说明什么是“科学”,又怎么能说明什么是“非科学”、“伪科学”?
还有,第一节中的最后一个“目”是“笛卡尔的科学”概念。这给人的印象是:张功耀是以笛卡尔的“科学”为圭皋,或者说张功耀的“科学”认识停留在笛卡尔的时代的水平上。 笛卡尔比牛顿还早,现在通常意义上的科学,那时尚未诞生。笛卡尔无论怎样高瞻远瞩,其对“科学”的认识恐怕都不能涵盖几百年后的“科学”吧!19世纪、20世纪的科学哲学,大大丰富了“科学”概念的解释。为何张功耀只字不提呢?至少贝尔纳提出的“科学的三种形相”应该提到吧!是否张功耀认为别人的教材中已经写了,他就不必写了?可是不写又怎么能保证内容的完整呢?如果觉得别人已写得很详细了,完全可以精炼的概括。不然没学过自然辨证法或科学哲学又没看过其他相关教材、论著的学生怎么会知道呢?
再看第二节:科学的经验基础。第一个“目”应该讲什么是“经验”,“科学的经验”与“日常生活的经验”有所不同。可张功耀写的却是“科学概念的经验可理解性”,显然讲概念与经验的关系。
第三节“科学理论的逻辑构造”。首先“逻辑构造”中的“构造”一词意义含混。它究竟是名词还是动词,抑或兼而有之。若是名词,不如用“结构”更佳,若是动词,科学哲学界多用“建构”或“构建”。若兼而有之,不知是否为张功耀教授所创,反正令人感觉别扭。奇怪的是,这“节”中的三个“目”有两个用的是“科学理论构造”,一个用的是“科学理论”。其实,三个完全可以统一,或者都用“构造”,或都不用,实质上并无差异,因为“科学理论的自洽性准则”也是构造(还是用构建更好)“科学理论”所应遵循的准则。
第八节与科学对应的几个概念中,“对立”一词不当。在日常语言中,“对立”常有相反、相对抗之义。在逻辑学中,“对立概念”更是有确定的含义,如“左右”“上下”“好坏”等等。两个对立概念并非非此即彼。无论在哪种含义上,第八节中的“对立”都是用词不当。“厚生科学”、“超科学”与“科学”都不是相反、对抗的、“非科学”与“科学”是两个矛盾概念而非“对立概念”。仅从这节的标题,张功耀的逻辑基础知识水平亦可见一斑。
作为学术著作尤其是教材,结构严谨、标题用词准确是最基本的要求。可身为科学哲学教授,布局谋篇如此混乱,用词如此不准确,何以教授。以这样的一章来“讲科学”,不用看内容,已大致能判定其水准如何了。
二、关于第一节 科学概念的由来
在第三章开头,张功耀教授写道,“究竟什么是科学,我国至今仍有不少人自觉模糊。于是,便有不少人乘此机会刻意把伪科学、迷信、神秘主义之类的文化垃圾粉饰成科学欺尧惑众。有的甚至狂妄地要把那些经由他们粉饰的文化垃圾拿去挑战现代科学。话虽不多,错误却不少。”什么是“自觉模糊”?实际上,到目前为止,不仅在中国,即使在世界范围内,恐怕也没有人敢说他对科学的理解是正确全面的。但几乎每个人都对科学有独自的清晰的理解,目不识丁的老农可能把科学理解成用化肥、农药、机器收割,有些文化的人可能说电视、手机就是科学,科学家、工程师又有各自心目中的科学。因此,不是“仍有不少人自觉模糊”,而是一些专家学者认为“许多人对科学的理解模糊。”至于这种“模糊”导致伪科学等泛滥,只能说是原因之一,而最主要原因应该是利益驱动。张功耀教授用“刻意”一词,也隐含着“利益”驱动。惜哉,此词用得不准确。“刻意”即使不是褒义,也属中性,似无贬义。当用“别有用心地”,或者最好不加修饰,因为“欺尧惑众”已说明他们是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刻意”二字虽无关宏旨,却见出张功耀教授行文及其随便。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