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花田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肝海绵状血管瘤介入治疗160例的护理

肝海绵状血管瘤介入治疗160例的护理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1-06 15:30:07 点击: 推荐访问: 介入治疗 护理 护理专业

摘要:目的探讨介入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护理经验。方法对160例接受介入治疗的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术前、术后护理及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0例患者介入治疗均获成功,经术后精心护理,无严重并发症出现。术后1年CT复查,所有患者血管瘤体积均已缩小,腹部症状明显减轻。结论术前、术后的有效护理及观察是患者治疗成功的保障。

关键词:肝海绵状血管瘤;介入治疗;护理

肝血管瘤包括海绵状血管瘤(hepatic cavernous hemangioma,HCH)、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和毛细血管瘤四种类型,以海绵状血管瘤多见,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它是由许多扩张的薄壁血窦腔组成,无正常血管、胆管和肝细胞[1]。大多数肝海绵状血管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生长缓慢,多无明显症状,且自发性破裂少见,亦无恶变报道[2],当瘤体过大,出现腹痛等压迫症状时,需外科治疗。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发现日益增多,介入治疗已成为其首选的治疗手段,与外科手术比较具有损伤小,并发症少,适应症广,疗效显著等特点[3]。近年来我院对160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用碘化油、PVA、明胶海绵颗粒等栓塞剂进行栓塞治疗后,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160例,男性62例,女性98例。年龄35~76岁。所有患者均在超声、CT等检查下获得确诊。病灶大小3.3~8.6 cm。单发病灶154例,2个病灶5例,3个病灶1例。其中42例伴腹胀、腹痛等症状。

1.2方法 在局麻下经右侧股动脉穿刺插管引入5F-RH或YASHINO导管,透视下插入肝总动脉造影摄片。分析造影片,符合肝血管瘤诊断,再超选择至肿瘤供血动脉远端。用碘化油加PVA、铁粉或明胶海绵颗粒充分乳化后,在透视下缓慢注入病灶部位供血动脉以行栓塞治疗。栓塞剂用量与瘤体大小及瘤体内自身纤维化程度及血栓形成范围有关。

1.3术后随访 3~6个月复查, 160例均B超显示碘油沉集瘤体内,瘤体组织纤维化修复,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甚至消失。术后1年后CT复查,所有患者血管瘤瘤体均已缩小,腹部症状明显减轻,无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 肝血管瘤系良性肿瘤,预后好,但患者对介入治疗能否一次彻底治疗,其安全及可能产生的负效应存有疑虑,常产生紧张及恐惧心理,所以要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思想工作。手术前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的目的、意义、操作过程,配合要点及优越性。使患者明白应该如何克服术中出现的不适,并使其对手术有一定了解,对患者的顾虑加以疏导,做好解释工作,缓解其紧张情绪和恐惧心理,获得患者的信任。同时对家属交代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意外等。

2.1.2术前准备 责任护士要了解患者的病情,包括血压、脉搏、呼吸及体温等基本生命体征,以及心、肺、肝、肾功能、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计数检查结果等。术前当日晨间嘱患者仅可进少量流质饮食。术前会阴部皮肤准备,经股动脉插管的备皮范围从脐至大腿中部,双侧备皮。测量血压,注意穿刺部位远端动脉波动情况。术前做碘过敏试验。准备好抢救物品、药品及术中所需药品等。

2.2术后护理

2.2.1回病房后继续沙袋压迫2 h,术侧肢体制动6 h,卧床休息24 h。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术侧肢体血供、皮肤温度、颜色及感觉的变化。如足背动脉搏动明显减弱甚至消失,肢体麻木则多为动脉痉挛或异位栓塞所致,应给予积极处理。

2.2.2保持穿刺部位的干燥清洁,预防伤口感染。24 h后解除绷带局部消毒,常规使用抗生素3 d,室内整洁,空气流通,控制陪护探视,防止交叉感染。

2.2.3因造影剂对肾功有一定影响,术后观察肾功能变化,注意尿量及颜色的变化并做好记录,嘱患者多饮水,促进毒素和造影剂排泻,减少毒副作用,谨防肾损伤。

2.2.4饮食 肝血管瘤栓塞患者术后多有肝区不适及食欲不振等症状,饮食应适当合理分配,以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为主,并鼓励患者进食,尽可能通过饮食提供保证人体机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患者在高热或疼痛明显时常进食较少,可适当补液,增加能量且维持水盐及电解质平衡。

2.3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2.3.1疼痛 动脉栓塞后,由于组织缺血,可引起疼痛。疼痛程度一般与包块大小、患者疼痛敏感程度及气耐受性有关。通常可忍受,持续3~7 d,疼痛逐渐消退。本组有10例患者术后1~2 d出现右上腹疼痛,按医生建议给予止痛剂后消除。

2.3.2发热 有些患者栓塞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 为术后吸收热,多在38℃左右。按常规使用抗菌素3 d。本组有5例患者术后第2 d体温达39℃,对症处理后体温降至正常。如体温持续不退、有感染征象时,检查白细胞计数,同时给予物理降温、药物降温、抗生素治疗等。本组没有感染病例发生。

2.3.3恶心呕吐 是比较常见的消化道反应,一般1 d数次,持续1~2 d可消失。本组17例患者术后第2 d出现恶心、呕吐反应,1 d多次,对症处理后治愈。

2.3.4穿刺部位出血和血肿 常因压迫不佳止血不彻底引起,也可能是凝血机制异常,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疾病引起。小血肿一般不需处理,大血肿初期使用压迫治疗,可加用促凝药物,在24 h后可热敷,促进血肿吸收;如出现神经压迫症状者,应手术切开,减压止血。本组6 例患者出现穿刺部位出血,给予压迫止血后出血停止。

2.3.5动脉血栓形成和栓塞 常与导管表面不光滑,导管过粗,导管导丝不配套,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肝素化程度不够,动脉粥样硬化等有关。血栓形成多在术后4 h 内发现明确症状,若出现肢体冷、苍白、肢端无脉或脉弱,表示可能为血栓形成。治疗关键是早诊早治,如迟于2 h,即不能恢复,对此,一般方法是尽早应用抗凝治疗。本组病例无此并发症发生。

3结论

介入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 具有创伤小、操作简捷、患者痛苦副作用少、适应证宽、安全微创、疗效确切等诸多优点[4]。经临床证实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加强术后病情观察等临床护理是介入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成功的保 障[5-6]。

参考文献:

[1]赵仲蓉,李国威,王宝太,等.肝脏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碘油栓塞治疗及其血供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4,7:472-474.

[2]丁义涛.肝血管瘤治疗指征的认识和方法的选择[J].肝胆外科杂志,2005,13(3):235[3]陈炽贤.实用放射学[M].第2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601-609.

[4]唐文恒,刘玉娥,张婧娴,等.肝海绵状血管瘤动脉栓塞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7,7(3):216-218.

[5]肖书萍,王桂兰.介入治疗与护理[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253.

[6]王艳华.介入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护理[J].现代护理,2006,12(7):619-620.

编辑/肖慧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