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应凯,研究员,化学家,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专家。1965年,肖应凯凭借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化学系稀有元素专业。现任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质谱学会理事,中国化学学会会员,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终身会员,曾任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中国国家代表、委员等职务。
一心为科研 艰苦创奇迹
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化学系的肖应凯便自愿要求到青海工作。1987年,肖应凯研究员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石墨的非还原性热离子发射特性,利用此特性,肖应凯研究员主持并与他人合作创立了高精度正热电离质谱测定硼、氯、溴同位素的全新方法,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这些方法直至目前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并被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和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等国著名科学家广泛采用。
基于此,肖应凯研究员建立了全国首家盐湖固体稳定同位素化学与地球化学研究实验室,并首次获得了我国盐湖硼、锂、氯同位素组成的系统数据,从而揭示了盐湖中硼、锂、氯的沉积循环过程,以及同位素的分布特征,对更深层地揭示盐湖的演化、物质来源以及青藏高原古气候环境的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些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991年,在北京大学教授张青莲教授领导下,肖应凯研究员通过分析测试,最终取得了铟原子量的精确数据为114.818±0.003,在国际原子量委员会于汉堡举行的专门会议上,这一数据取代了已沿用22年的铟原子量,被确定为铟原子量新的国际标准。这是我国在原子量测定方面,首次被作为国际统一标准使用,是划时代的科研成果。张青莲和肖应凯教授的这一成果获得了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张青莲和肖应凯教授在此基础上再接再厉,完成了铱原子量的测定,取得了铱原子量数值为192.217±0.003。该数值被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作为铱原子量国际新标准。
功夫不负人 科研成就丰
肖应凯研究员在国内外的重要刊物上先后发表科技论文200余篇,其中65篇论文被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科学引文索引》收录,被国内外学者引用达800余次。肖应凯研究员还为国家培养了十二名硕士研究生、十一名博士研究生。其中很多学生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成果,成为不同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在数十载潜心科研的工作中,肖应凯研究员获得了十项国家发明专利,并先后获得了青海省优秀论文一、三等奖各一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二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各一项。1999年,肖应凯研究员获得了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党组授予的“优秀共产党员”和中共青海省委和省人民政府授予的“青海省先进工作者”称号。2000年4月,肖应凯研究员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近些年来,肖应凯研究员主要从事碳酸盐沉积与珊瑚养殖中海洋生物碳酸盐硼氧同位素分馏和微量元素比值变化研究,在重建古海洋pH、海水表面温度和海水表面盐度的研究上取得了初步结果。
肖应凯研究员正是凭借对国家的无限热爱,不懈地追求着科学研究上的飞跃,也正是这样坚定的信念,让他开创了一个又一个科研路上的奇迹。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