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健康依赖于健全的生态环境,这种生态环境既包括自然界的宏观生态环境,也包括人体自身的微观生态环境。大约在上个世纪中期,人类在为宏观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并付出惨重代价之后,才认识到宏观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近年来,感染性疾病领域发生了许多多年未见的重大事件,如SARS、禽流感等接踵而至,艾滋病及HIV(艾滋病病毒)感染病例的持续增多,结核发病率上升和结核杆菌耐药问题控制不佳,抗生素的滥用以及与此相关的耐药问题普遍存在,等等。鉴于此,有关医学专家呼吁,关注人体微观生态平衡已经显得刻不容缓。
我国微生态学创始人之一康白教授指出:人体或生物体对外必须适应大环境,对内必须适应其体内的微观环境,亦即必须适应正常微生物群、营养、免疫等微观环境。这种适应是指相互适应,是人体或生物体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动态的生态平衡与生态失调的微生态现象。目前已知的人体正常菌群的有益作用包括:①阻止内源性和外源性胆固醇的吸收和利用;②促进钙、铁和维生素D的吸收;③合成维生素,促进维生素吸收;④构成生物屏障,防止外来病原体入侵:⑤促进肠道蠕动;⑥激活人体的免疫功能;⑦辅助抑制体内肿瘤发生。重视维持人体微生态平衡将对合理使用抗生素,有效治疗感染性疾病有指导性意义。
迄今为止,感染性疾病仍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治疗这些疾病,往往都会使用抗生素(俗称消炎药)。一个人体内出现炎症(如肺炎和肠炎),此时一般都会使用抗生素消炎,殊不知,无论是口服抗生素还是注射抗生素在杀灭或抑制体内致病菌的同时,也必然会杀灭对该药敏感的而对人体有保护作用的生理菌群(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益生菌)。其潜在的危害是:抗生素打乱了肠道内微生物的正常平衡,造成肠道茵群紊乱,降低人体对维生素A、B族以及微量元素锌、镁的吸收。
因此,医学专家提醒人们,生病后不要自作主张到药店购买消炎药服用,首先要去看医生,由医生诊断患上什么病,然后决定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如果一定要使用抗生素,也应选用最小剂量而不用大剂量,尽量用窄谱抗生素而不用广谱抗生素,一种抗生素能治好的病就没必要用两种。用过抗生素后应及时使用足量的益生菌来补充损失的有益菌,最好在使用抗生素两小时后食用益生菌,或停用抗生素后及时食用益生菌。
微生态理论在临床应用上的原则为:首先,合理应用抗生素,保持正常微生物群形成的生物屏障,维护人体微生态平衡;其次,应用包括益生菌和益生元在内的微生态制剂,调节微生态失衡使身体恢复健康,因为益生菌是参与肠内微生态平衡的微生物或物质。国际上常用的活菌制剂有:①乳杆菌:活乳菌杆菌加入牛奶中成为酸奶。②双歧杆菌:主要用于调整菌群失调,治疗肠道功能紊乱症。最后,提倡抗生素与微生态调节剂联合应用,利用益生菌的代谢产物和抗生素对病原菌有一定协同拮抗作用的原理,来维持人体微生态的平衡。
(本文作者系湖南省郴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编辑 樊 明)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