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眼下,各地中考正在陆续举行。我们将目光聚焦于山东招远始自1987年的中考招生分指标改革,意在对这一为均衡生源、杜绝“片追”而努力的探索进行思考。校际间的分差是否有悖于“分数面前人人平等”?100%分指标与部分分指标的本质差别在哪里?招远经验能否走出招远?我们期待更多有识之士进一步研究招远经验,以科学的制度设计促进教育走出单纯追求升学率的泥淖,使教育回归到为了人的发展的最终目标。
2010年4月28日,山东省教育厅在招远召开了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现场会。之所以选择招远,是因为2008年9月的全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数据显示,招远考试成绩名列前茅但学生负担最轻,城乡教育质量差异不明显。而这正是始自23年前的中考招生改革结出的硕果。
1987年,招远开始了中考分指标的探索,最初设立了最低分数线,使校际分数线的差距控制在20分-35分以内。1997年,招远认准了这是一条符合教育规律的路子,将中考招生指标100%分到初中学校,并且不管校际间差多少分也不设最低分数线,校际间的分差曾经达到150多分(招远中考总分1050分)。
招远曾因中考招生改革被当时主管教育工作的副总理李岚清视为素质教育的“源头”。有专家曾指出,汨罗经验、铜陵经验、潍坊经验都能找到招远的“影子”——中考招生分指标。
招远再次浮出水面
2008年9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对全国8个省市的50个县(市、区)的四年级和八年级数学学科作了抽样监测,招远是样本县之一。一年后分析结果出来了,招远市四年级学生城市与农村的差异仅为0.049个标准差,是全国50个县(市、区)城乡差异的1/15;八年级城市与农村的差异为0.107个标准差,不到全国50个县(市、区)城乡差异的1/6,均为“不明显差异”。同时,四年级数学校际差异占总体差异的比例为5.6%,不足全国50个县(市、区)校际差异的1/2;八年级数学校际差异占总体差异的比例为3.7%,不足全国50个县(市、区)校际差异的1/3。这一系列数据令专家们感到不解,通常来说,考试成绩高对应的是学业负担重,城乡之间校际差异大、个体差异也大,而这些矛盾点在招远却是另一种景象:考试成绩名列前茅但学生负担最轻,城乡差异不明显,教育质量十分均衡。
招远何以出现这种情况?2010年3月,在全国部分省市基础教育质量试点监测结果通报与工作研讨会上,招远应邀介绍了坚持23年的中考改革和“一评二挂”的方法。
“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除了硬件、软件之外,我们缺乏的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机制。在招远开现场会,目的就是研究解剖招远中考改革和‘一评二挂’的考核机制,因为机制的作用远远大于行政命令。”2010年4月28日,在招远的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现场会上,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如是说。
100%分指标的具体操作
说起中考招生分指标,作为亲历者的招远市教育体育局副局长孙宝建解释说,1987年开始尝试这项改革时,并不是100%分指标,到了1997年,全国在烟台召开素质教育会议后,招远才坚定了改革的决心,把高中招生指标100%分到初中学校。
100%分指标,怎么分?靠什么分?“绝不是按初中学生数简单地把高中升学指标给初中一分了之,这里有一个科学的公式,即被称为‘一评二挂’的考核机制。”
所谓“一评二挂”就是先“评”后“挂”。“评”,即对初中学校进行综合评价;“挂”,是把教育评估的结果与高中招生挂钩。办法是:把各学校教育评估结果与本校毕业生人数的乘积作为该校的“教育质量分”,所有学校“教育质量分”的总和就是全市初中教育质量总分;全市的初中教育质量总分除以全市的高中计划招生总数,得出平均每个新生所占的教育质量分;各初中教育质量分除以全市平均每个新生所占的教育质量分,就得到该初中当年的高中升学名额。
解释这个办法,很有些拗口,但“评估分”和“学生数”显然是两个重要数据。初中学校要分得更多的高中指标,学生数大,评估分高,就占优势。
把“钩”挂在哪里是这个机制能否起到作用的关键。在对学校的评价中,学生操行合格率、毕业合格率、优秀率、实验技能合格率、音体美合格率甚至包括视力合格率等都是重要指标,其中,合格率的权重比优秀率要高,而涉及入学巩固率的指标权重高达30%,也是一个不小的“创新”。
对学校的综合评价,就是对学校如何办学的一个引领。招远靠“一评二挂”这个机制,逐步调整了初中办学的方向。孙宝建说,这个机制最明显的价值就体现在面向全体学生,控制了辍学,扭转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初步实现了由升学竞争向办学水平竞争的转变。
分指标使初中工作重心转移
把指标100%分给了初中学校,初中校长不用为升学率绞尽脑汁,是否得到了解脱?是否不用逼着老师加班加点了?
郭秀云,招远泉山学校校长。这位资深初中校长对“一评二挂”机制感触颇深。他说,不但没有解脱,反而压力更大了,责任更重了。过去,初中校长只关心一个点,那就是升学率,眼睛盯着能考上高中那几个学生就行,高升学率是一俊遮百丑。而现在不行了,要关心巩固率,关心合格率和优秀率,就是说,要关心每一个学生。
郭秀云说,校长有两种工作状态,一是为升学,追求升学率;二是为办学,面向全体学生。在过去,中考不考的课程,学校会千方百计地“应付”甚至取消,其实是违背良心做了很多不愿做的事情,有了评估指标,工作重心转移了,校长自然会全面抓办学。
在招远,一个初中生的流失,不但牵动着班主任、任课老师的神经,也牵动着校长的神经。泉山学校于希东主任说,他当班主任时,为了一个辍学学生,曾往学生家跑了五六趟,每次都提着点心水果,苦口婆心地给家长做工作。而郭校长曾经为了一个辍学学生,去学生家里陪着家长喝酒,回来路上把摩托车都摔坏了。
流失一个学生,对学校究竟有多大影响?郭校长说,有关巩固率的指标权重就占30%,招生指标关键就看“评估分×学生数”,巩固一个学生分的指标就多一份比例,这就是校长的工作重心。
要留住学生,学校要做的工作很多。“现在辍学,家庭贫困不是主要因素,厌学是辍学的主要原因,所以,学校要千方百计关心学困生,要开展差异教学,开展各种活动,让学困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安心地完成初中学业。”
对很多地方来说,教师提高升学率的惯常做法是“挤走”后进生,减小“分母”,而招远的“一评二挂”,恰恰是“固化”了“分母”(以入学学籍人数加减正常转学和休复学数为分母),“逼迫”学校设法保住“分子”而保住升学率。在“分母”不变的情况下,多留住一个学生,所获得的升学指标就多一份比例。相反,如果学生辍学,不仅评估成绩低,而且学生人数减少,直接导致中招名额的减少,并且评先创优没有资格,社会声誉也会随之变差,陷入恶性循环。所以,一旦有学生流失、辍学,不需要上级部门过问,学校从上到下,班主任、教师、级部主任、教导主任、校长都会很着急,会主动想办法把学生找回来。
评估指标中明确的指向让每个初中校长都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劲儿用在什么地方,追求“评估分”的过程就是主动工作的过程。“任尔东南西北风,咬住三率(巩固率、合格率和优秀率)不放松。”郭秀云说起这个机制,很有些心得。
高中从分指标中受益
100%分指标,尽管现在招远各初中校际间分差在50分之内,但分差曾经达到150分。如此大的分差,对高中教学是否有影响?
招远一中副校长栾忠武,1981年师专毕业分到一中,不但经历了分指标改革的全过程,而且对学生来源、学生发展都有着切身体会。“说起100%分指标,我是举双手赞成的。”栾忠武说,在一个自然区域内,人的智力分布不会有太大差异。县城的初中比乡下的条件要好,师资要好,中考的分数肯定高,这对乡下孩子来说,如果完全按分数录取,显然也是不公平的。
栾忠武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初,金岭镇考到招远一中的学生很多,分班时,班主任都不愿要金岭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没有发展后劲。
当过教师的孙宝建说,初中学科知识量少,难度低,对某些知识点只要反复强化,中考肯定能得高分。但到了高中,这些学生就不适应了,因为,在初中他们的油已经被“榨”干了。
栾忠武给记者讲过一个例子,地处偏远的东庄乡中学,按分数划分录取,一个学生也考不上一中,当时就照顾了一个名额,一个名叫张希悦的学生有幸上了一中,但入学分数比其他学生还差不少。可这个学生到了高中,学习成绩一路攀升,参加全国奥数竞赛获一等奖,考上了清华。
尽管山东不提倡比较升学率,但招远数年来高考升学率在烟台市一直名列前茅,这与中考100%分指标不无关系。孙宝建开玩笑说,如果要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100%分指标绝对是个不错的秘密武器。
均衡生源的价值得以体现
无择校,零辍学,这是招远教育颇为自豪的两个亮点。
招远有57万人口,26所初中学校。县城有6所初中,全部划片招生。郭秀云校长幽默地说:“在招远,没有哪个初中校长吃香,也没有哪个校长不吃香。”
“生源均衡和师资均衡是教育均衡两个最重要的指标。办学条件靠政府投入、靠行政命令都可以解决,可以实现短期均衡,但3年后又会拉开距离,出现新的不均衡。”孙宝建说,我们现在对生源均衡研究得太少,改善薄弱学校生源质量是个重要课题,而生源的无序流动和不均衡是导致教育不均衡甚至恶性循环的主要根源。
孙宝建分析说,招远这个办法暂时不适合大城市,因为大城市的择校问题已经形成了一个“结”,这使得部分学校聚集了大批优秀生源,100%分指标显然对这些孩子是不公平的。但大家拼命往好学校挤,生源处于无序流动中,只能是恶性循环。要改变这个现状,需设定一个缓冲期,或3年或5年,明确到某年实行100%分指标,减弱家长择校的冲动,让薄弱学校同样有指标吸引力,也许这样有助于缓解择校之风。
孙宝建告诉记者,作为教体局副局长,他现在还多了一项工作,就是控制“中考移民”,控制由城里学校向偏远学校、由好学校向薄弱校“择校”转学的毕业年级学生。严格按照学籍管理,不允许学生流动。
招远初中是“五四学制”,明文规定初四学生不准转学。初三年级以前可以凭住房证明、户口迁移等证件办理转学。
在教体局教科室工作的郝经春告诉记者,他的儿子在班里大约排在10名左右,如果到一个乡下偏远的初中,考上一中没有问题,但严格的学籍管理,使他打消了这个念头。
生源分布均衡了,再通过政策等调控措施,让教师也相对均衡,区域内教育均衡的长效机制就会很快建立起来。
有专家说,单凭无择校和零辍学这两条,招远的100%分指标“一评二挂”机制就很值得研究。
深度•追问
100%分指标和部分分指标本质差别何在?
不分指标的“片追”与部分分指标的“片追”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60%甚至70%、80%分指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进步,但老师关注的依旧是成绩好的学生。
中考部分分指标是目前国内很多地方采取的一项中考改革办法,比如安徽铜陵、山东济南等。
招远有关人士认为,不分指标的“片追”与部分分指标的“片追”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60%甚至70%、80%分指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进步,但老师关注的依旧是成绩好的学生。实际上,指标生本身就是那些分数高的学生,指标不过是高中学校的“掐尖”,只要存在30%、20%甚至是10%的指标不分配,学校依旧会把“宝”押在那些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身上,千方百计地“片追”。
招远在实践中发现,100%分指标与部分分指标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办学是面向全体学生还是面向部分学习好的学生,这是学校工作重心的区别,更是办学理念的区别。
据介绍,招远改革最初10年间设立最低分数线,使校际分数线的差距控制在20分-35分以内,实际也是部分分指标,但实践证明,“片追”没有得到完全遏制,校长的目光还是盯在升学率上,盯在有希望考上好高中的那几个学生身上。郭秀云校长告诉记者,当时设定最低分数线,有些偏远的初中学校没有完成指标,分给自己的指标被其他学校“吃掉”了,对这所学校和校长而言,那简直就是奇耻大辱,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所以,校长拼命也要把升学率搞上去。
只有破釜沉舟,把100%指标分到学校,学校之间才能真正由升学率的竞争转向办学水平的竞争,才能一门心思面向全体学生办学。招远有关人士甚至认为,做不到100%分指标,控制择校、控制辍学、控制“片追”,都只能是一句空话。
100%分指标是否有悖于公平法则?
“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个大原则本身没有错,前提一是分数是否科学地检测出了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能力,二是学生受教育的环境和条件是否是平等的。
100%分指标导致的校际间分数差异是个不争的事实。“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个社会质疑教育改革的“利器”,使得招远这项改革由于存在着“分差”这个一般人难以接受的问题,需要做大量解疑释惑的工作。
招远在做出100%分指标这一选择时,依据教育内在发展规律,把握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换取教育良好发展环境。
招远市教育体育局局长李玉堂认为,从教育理论上说,公平历来都是个相对的概念。“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个大原则本身没有错,前提一是我们的分数是否科学地检测出了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能力,二是学生受教育的环境和条件是否也是平等的。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体制,造成了城乡学生教育条件、教育过程的实际不平等,在升学考试中,却用“考试分数”这把貌似公平的尺子来衡量不同条件下的学生,实际对教育条件落后学校的学生造成了新的不公平。还有,在过去的招生制度下,老师们眼睛只盯着好学生,想方设法把后进生撵回家,在一大批学生连继续读书学习的机会都被剥夺了的情况下,讲“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就是一个伪命题。
李玉堂局长告诉记者,招远的这个办法基本符合学生智力分布曲线规律,符合不同学习背景下学生“机会均等”的公平原则。在同一个学校内,在学生受教育条件基本平等前提下,按分数录取,在一定范围内依旧是坚持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认为,“一评二挂”体现的是一个学校综合实力与学生升学总量之间的关系,并不意味着是把鞭子打到哪个孩子身上去。学校的办学水平、管理水平整体的办学实力最终要体现学校的升学竞争力。办学水平高的,办学实力强的,得到的教育质量评估分是高的,他们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
100%分指标为何难以推广?
100%分指标需要“一评二挂”机制来保障,这是个包括学校评价制度、教师评价制度、学生评价制度等在内的系统工程,其复杂性使一些地方知难而退。
100%分指标,不设最低分数线,这一中考招生改革方案对初中办学,推进素质教育显然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烟台市曾经发文要求推广招远经验,而烟台其他县市多数依然没有做到100%分指标。据我们了解,很多地方借鉴的都是部分分指标,并且大多有一个分数控制线。招远这一“彻底”的做法为何没有被广泛认可,没有得到全面推广?
与招远负责这项工作的同志讨论这个话题时,他们似乎有更多的理解,因为他们经历过初始几年的曲折与阵痛。现在在招远,老百姓对100%分指标已经非常认可,但在1997、1998和1999年的3年间,反对声铺天盖地。据说,当时招远市“两会”期间,教育方面的建议和提案多达60%是反对100%分指标的,市里领导要求教育局“把错误的决定改过来”,局长甚至面临着被免职的风险。
“如果没有对100%分指标的透彻把握,没有一份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守,100%分指标早就流产了。”说起当时的艰难,招远人感慨万千。
反对理由无疑来自“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公平法则。100%分指标,不设最低分数线,校际间分差多达150分,社会自然要提出质疑:凭什么多150分不能上高中?少150分却能上高中?学校办得不好,凭什么把鞭子打在学生身上?
在教育公平的旗帜下,没有谁能够顶住这一质疑。由此可以想见,面对如此巨大的社会压力,敢100%把指标全部分到初中学校需要巨大的勇气。部分分指标既可明哲保身,又可朝着改革的方向迈出一小步,这种折中方案自然成为大多数教育管理者的选择。
另外,100%分指标需要“一评二挂”机制来保障,这个系统工程,包括学校评价制度、教师评价制度、学生评价制度、教学改革制度、招生制度、干部和教师的聘用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改革,其复杂性也是一些地方知难而退的原因之一。
招远教科室特级教师郝经春认为,招远的100%分指标之所以难推广,一个关键问题是对招远做法的研究和宣传不够,包括理论层面的支持和研究。他认为,这个由基层创造出的“一评二挂”评估机制是比较科学的,到目前为止,还找不到一个比它更科学的方法,至于怎样让别人了解和接受它,那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而不是制度本身的问题。
有人说,在中国,目前还没有哪个地方的中考改革能够做到这一点。招远的改革仅仅是个个例,同时也是个难得的“标本”。
100%分指标能否走出招远?
招远的探索对于我国中考制度改革无疑具有极大的启发价值,关键是如何完善,如何适合现有的国情民情并符合教育内在规律。
100%分指标,这是招远的创造。23年的历程证明,在招远这个县域内它是成功的实践。
100%分指标能否走出招远?能否在更大范围内开花结果?问题的答案是,很难。
烟台教育科学院院长徐建敏分析认为,100%分指标,有很多符合教育内在规律的地方,但由于客观存在“分差”问题,在涉及教育公平的原则问题时,无疑要受到社会的质疑。加大对这一改革做法的研究,使之有充足的法理依据,面对广大百姓质疑时能做到底气十足,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同时,评价指标的合理性,评价技术的成熟性,都会影响评估的效度和信度,再加上无法消除的不公平因素,使这个制度本身还存在着需要继续完善的地方。
徐建敏也提出,外地学习招远经验,实行部分分指标,即使达到70%或80%,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是一种“表态”或是一种形式,达不到招远分指标的效果,达不到遏制“片追”和面向全体学生办学的目的。
许多专家在研究招远实践后指出,招远的探索对于我国中考招生制度改革无疑具有极大的启发价值,关键是如何完善,如何适合现有的国情民情,在符合教育内在规律和避免社会对分数的敏感之间选择一条“中庸”之道。
据招远有关人士介绍,他们正在研究公布标准分的办法,进一步完善100%分指标的做法。标准分以初中学校为单位计算,学生的标准分显示的是这个学生在本学校的位次。由于标准分是分学校计算的,适用于按学校100%分指标录取。同时,由于不同的初中之间这个标准分没有可比性,可以消除社会和家长对不同学校分数差异的敏感。
也有专家认为,能否在某个层面上把绝对分数转化为等级,淡化直白的“分数”。招远教科室主任王守勤认为,采用等级评价分部分指标某种意义上是可行的,但100%分指标不适宜采用等级评价的方法,因为在等级评价的情况下,区分度低,同一等级的学生数量并不会与招生数量吻合,容易给招生的实际录取带来困难。
专家认为,100%分指标要广泛地开花结果,除了需要各地政府对这项改革认识到位和坚定的支持外,还需要对招远做法进行充分研究,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使之更符合实际、合乎科学。
链接•声音
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 符合规律的东西终究是有生命力的
用全面、科学、有效的指标引领整个初中教育的健康发展;用日常的工作评估与管理保障使各项指标得以贯彻落实;依据评估结果通过100%的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强化办学水平的竞争。20多年来,招远人不但长期坚持,而且不断完善这一中考招生机制,把整个初中教育从升学竞争转向了办学水平的竞争,不仅成为促进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机制,而且成为促进义务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机制。从这种坚守中,我再一次深刻地认识到:符合规律的事情,终究是有生命力的。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教育部总督学柳斌: 招远经验是个利多弊少的方案
招远的经验,凡是了解情况的人,大多数认为是好的。当然不可能十全十美。在中国,可以说没有反对者的教育改革措施、没有反对者的教育政策是不存在的,十全十美的东西是不存在的。我们只能择其善者而从之。所谓善者,就是指利多弊少,择其利多弊少者而从之。招远的中考招生经验,应该说到目前为止是利多弊少的一个方案,可以解决许多问题。这个改革方案现在为越来越多的地方所接受。有的地方,如大连等地,在招远经验的基础上,使中考招生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发展。
原山东省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王恩大:
招远解决了世界性“辍学”难题
招远的改革是一项以中考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全面、系统的整体改革,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招远经验为解决义务教育的“不治之症”——辍学问题,找到了一个“处方”。招远市的改革,不是就辍学抓辍学,而是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指导,从法律的、制度的、经济的、教学的、社会的、家庭的大环境、大视野来抓辍学,是一种标本兼治。招远市的改革是在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级市范围内的区域性改革。因此,此项改革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