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花田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事业长足发展与问题分析

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事业长足发展与问题分析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1-04 18:50:05 点击: 推荐访问: 分析 分析仪 分析会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西部大开发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阶段的西部大开发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而教育的优先发展是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一个核心支柱。本文对西部地区的主体空间范围——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主要结论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教育成果,但依然存在很多挑战:与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发达地区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还很大。基础教育供给能力的不足,影响了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增强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快速发展。因此,要实现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切实确保基础教育的优先发展。

[关键词]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民族教育

中图分类号:C52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3)02-0001-09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新形势下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研究”(09&ZD011) 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郑长德( 1962- ),男,四川广元人,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经济发展、民族经济。四川 成都 610041

民族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对于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1]。本文通过对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大量数据的统计分析,对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文章对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所取得的成效进行了评估,分析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差距。

一、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取得的长足发展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民族地区大力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并率先在民族地区实行“两免一补”政策,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事业在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上有了快速地发展。

(一)“两基”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人口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高

到 2009年,民族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8.5%。比1998年提高了30多个百分点。民族地区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据测算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2009年较2000年,全国增长了0.63年,八个多民族省份中,内蒙古增长了0.5年,广西增长了1.05年,贵州增长了1.01年,云南增长了0.81年,西藏增长了0.87年,青海增长了0.90年,宁夏增长了0.13年,新疆增长了1.06年[2][3](表1)。由此可见,民族地区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

(二)办学规模扩大,义务教育普及程度提高

截止2010年,民族地区“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95%以上,实现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1978年民族八省区基础教育(小学和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2787万人,2010年为2974万人,期间1998年到2009年每年均突破3000万人。从占全国基础教育在校学生数的比重看,1978年为13.17%,到2010年提高到16.86%[4][5]。

(三)教育投入大幅度增长,办学条件有明显改善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民族地区教育投入明显增加。一方面中央财政加大了对西部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和专项投入,主要面向西部地区实施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另一方面,民族地区各级地方政府也都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2009年民族八省区教育经费总收入为1696.9亿元,占全国教育经费总收入的11.70%,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1404.47亿元,占全国的13.44%,同年民族八省区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0.19%,财政收入占全国的4.68%[6]。从教育经费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地区生产总值比例看,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除内蒙古教育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低于全国水平外,其余地区教育经费占财政收入和地区生产总值比例均高于全国水平,甚至高出许多,例如西藏,教育经费是其财政收入的1.6倍以上。

随着教育投入的增多,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逐步改善,教师待遇稳步提高,教育、教学手段不断改进,教育信息化也开始有了较大发展。

(四)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教师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得到改善和加强,专职教师的数量、负担的学生数和学历合格率都有所增加和提高。据统计,民族地区小学的专任教师数,2000年为920388人,2010年为981857人,占全国普通小学专任教师数的比例分别为15.71%和17.48%;普通中学(包括初中和普通高中)专任教师数,2000年为510426人,2010年为735295人,占全国比例分别为12.74%和14.58%[5][7]。由此可见,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专任教师数有了较大的发展。

随着专任教师数量的增加,每位专任教师所负担的学生数开始有所下降。从2000年到2010年,民族地区普通小学的生师比由23人下降到18人;普通中学的生师比由18人下降到16人,各地区生师比情况(见表3)。

从专任教师的学历结构看,2009年民族八省区小学专任教师981829人,其中研究生毕业占比0.04%,本科毕业占比14.98%,专科毕业占比58.56%,高中阶段毕业占比25.12%,高中阶段毕业以下占比1.29%。同年全国小学专任教师5633447人,其中研究生毕业占比0.08%,本科毕业占比19.71%,专科毕业占比55.04%,高中阶段毕业占比24.57%,高中阶段毕业以下占比0.6%。2009年民族八省区普通初中专任教师为528096人,其中研究生毕业占比0.28%,本科毕业占比57.03%,专科毕业占比41.14%,高中阶段毕业占比1.51%,高中阶段毕业以下占比0.04%。同年全国普通初中专任教师3513438人,其中研究生毕业占比0.5%,本科毕业占比58.94%,专科毕业占比38.84%,高中阶段毕业占比1.68%,高中阶段毕业以下占比0.04%。2009年民族八省区普通高中专任教师为191932人,其中研究生毕业占比2.11%,本科毕业占比89.88%,专科毕业占比7.84%,高中阶段毕业占比0.16%,高中阶段毕业以下占比0.01%。同年全国普通初中专任教师1493313人,其中研究生毕业占比2.81%,本科毕业占比90.79%,专科毕业占比6.26%,高中阶段毕业占比0.13%,高中阶段毕业以下占比0.01%[8]。民族八省区各地区基础教育专任教师学历结构(见表4)。

随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改善,教学质量明显得到了提高。通过初中升学率(高中招生数/初中毕业生数)指标可以反映出这个特点。1999年全国初中升学率为24.93%,民族八省区平均为23.40%,到2010年全国初中升学率提高到47.82%,民族八省区提高到42.77%。分地区看,增加幅度最大的是内蒙古,2010年较1999年增加了31.30个百分点(图1)。

图1 全国和民族地区初中升高中的比率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2011)。

(五)民族教育快速发展

对于民族地区,积极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是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基础。例如,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以彝族、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2.88%。近年来,该州大力实施《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民族教育有了快速发展。截至2010年,少数民族儿童入学率达到95.78%,全州基础教育(小学和普通中学)少数民族在校学生数463983人,占全州基础教育在校学生的58.12%,高于人口比重,其中少数民族小学在校生占全州小校在校生的66.29%,少数民族普通中学在校生占全州普通中学在校生的40.18%[9]。

双语教学是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学校教育中采取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对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教育方法。双语教学在提高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社会扫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水平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0]以云南省为例,截至2010年,云南省有15个州市、74个县(市)、4056所学校开展双语教学,学历教育在校生中共有少数民族学生296.7万人,少数民族教师有12.85万人,各级各类学校少数民族在校生比例稳步增长,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35%。又比如,凉山州截至2010年开展双语教学的中小学有822所,接受双语教学的在校生有26.11万人。

二、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不少问题。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表5是根据《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的数据计算得到的。可以看出,民族地区人口受教育程度和技能劳动力比例都较全国水平有较大差距,更不用说与相对发达的东部和东北地区比较了,即使与西部地区比较,差距也很明显。根据我们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调查,目前,全州受教育年限为6.7年,彝区受教育年限不足6年;凉山州贫困地区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数占农村总人口数19%,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数占农村总人口数6.5%,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数仅占农村总人口数1.5%[11]。

(二)民族地区调整学校布局出现的问题。

民族地区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和地形条件复杂,农村居民居住分散,人口密度低,单纯根据人口进行追求规模效应的学校布局调整,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实施,我国农村中小学开始了新一轮学校布局大调整,重点解决农村学校“布局分散、规模小”的问题。布局调整的结果是,从全国看,2000年86.91%的行政村有小学,到2010年只有40.41%的行政村有小学校,2010年每100个乡镇有153所初中,到2010年每100个乡镇有初中134所,2000年全国每100个县有702所高中,到2010年变化为492所。表6把2010年民族八省区基础教育获得的水平与2000年进行了比较。首先从小学学校数覆盖的行政村的比例看,随着学校布局调整的进行,除西藏外,小学覆盖的行政村的比例都大幅度下降,例如,内蒙古从86.88%下降到23.69%,初中学校覆盖的乡镇数类似。

从学校布局的密度看,表7分别计算了全国和民族八省区每100平方公里学校数、每万人学校数和综合密度。之所以计算综合密度,主要是考虑到民族地区地广人稀,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教育不能仅仅考虑人口数,还要考虑覆盖的面积数。这些计算都表明,学校布局调整的结果是,不论从哪个角度考虑,学校密度均有大幅度下降。

学校布局调整的一个结果是学生就学半径扩大。据计算,学校布局开始调整前,民族地区学生就学半径就大于全国平均水平,例如内蒙古2000年小学生的就学半径是8.1公里,布局调整后,普遍扩大了学生到学校的路程,如表8所示。原来半小时就可到学校,现在需要1个小时,甚至还要多。原来的就学半径只2-3公里,现在扩大到4-6公里,使得学生上学的路程更远,有的学生上学往返要走几个小时,早上不能按时到校,下午放学到家太晚,起早摸黑现象比较普遍,尤其在秋冬季问题更为突出。在路途时间增加,相应地学习时间缩短,就学的风险增加。这几年多省区连续多次出现校车事故,与此有直接关系。在某种程度上,目前所进行的学校布局的调整甚至带来了学生的流失,产生了新的教育排斥现象。

是学生接近学校,还是学校接近学生?目前的学校布局调整遵循的是让学生接近学校,追求规模经济的方法。基础教育具有很强的公共物品性质,保障公民获得基本的公共服务的均等供给是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能。而在宪法和法律允许范围内,公民有权利自由选择在哪居住。在学校布局调整,甚至在新农村建设中,部分地区强制居民搬迁,虽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因规模经济可能会获得一定的成本节约,但却损失了基本的公平。这些做法是值得深思的。

(三)升学率低、流失率高、辍学率高,“两基”巩固提高难度大。

据统计,2010年小学毕业生人数占2004年小学招生人数的比例,全国平均为99.58%,民族八省区平均为96.13%,其中青海为83.26%,西藏为85.65%,宁夏88.88%,广西为94.83%,贵州为95.42%。表9列出了中国各区域及民族地区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及毕业情况。可以看出,各项指标中民族八省区都是最低的。

(四)区域之间的教育发展不平衡

表10列出了中国各区域及民族八省区2010年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在城市、镇和乡村间的差别。可以看出,民族地区人口受教育年限与全国及其他区域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乡村的差距上,其次是镇的差距;女性人口受教育的差距大于男性人口;民族地区内部城市、镇和乡村受教育差距居全国前列,例如,民族地区城市与乡村比,受教育程度相差3.22年,其中男性人口相差2.98年,女性人口相差3.49年。区域间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差距反映的是区域间教育水平的差距。此种差距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专任教师的差距上。民族地区专任教师总体数量是不足的,特别是县镇以下农村中小学专任教师短缺严重,这可从很多志愿者到民族地区支教反映出来。除了数量不足外,专任教师的学历结构上看,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专任教师学历结构的城乡差距显著。表11列出了民族八省区普通小学、普通初中和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在城市、县镇及农村间的学历结构情况,并与全国进行了比较,可以看出城乡差距明显。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10年07月29日 来源:新华社

[2]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2001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3]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2010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4]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6] 教育部财务司 国家统计局社会和科技统计司.2009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9[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9]凉山彝族自治州教育局 “凉山州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0—2015)”[R].

[10]吴敏娜,郑长德.西部大开发新阶段下西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成就与问题——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6).

[11]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凉山彝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2011-01-20)[2011-10-16].http:///.

[12]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收稿日期:2012-10-20 责任编辑:许巧云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