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花田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实现中国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探讨

实现中国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探讨

【摘要】中国作为煤炭资源大国,煤炭作为重要的基础能源和原料,煤炭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煤炭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严重制约了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就煤炭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从而指出煤炭经济中技术落后、经营者素质低下、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并且探讨解决战略。

【关键词】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煤炭能源是工业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之一,中国的煤炭储量居世界前列,但是煤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不允许我们无节制开采。粗放型的依靠资源发展工业经济的时代已经被信息化时代取代,但仍有不少企业为了追求高利润不改革单一的生产模式,导致煤炭资源浪费,污染环境,阻碍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一、中国目前煤炭经济现状

中国工业经济发展是在探索中前行的,粗放式的增长,导致煤炭资源浪费。如今,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贯彻,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用少量的资源去提升更大的经济价值是我们在经济建设工作中的新课题。

(一)煤炭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在中国的能源储藏中,煤炭资源占有着非常大的比重,这样才保证中国经济的快速稳态发展。从统计的数据上看,煤炭在不可再生资源生产结构中所占比重一直保持在70%左右,由此看出中国的发展主要依靠能源消耗。煤炭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从中国能源储量特点和目前生产水平看,中国煤炭资源丰富,但能源安全问题不能忽视。

(二)煤炭资源消耗量上升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资源消耗量是经济实力的增强的动力,经济的发展态势与煤炭资源消耗量上升基本同步,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后,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能源消耗也不断增加,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固定资产投资迅速增加,重工业比重越来越大,导致煤炭能源消耗量急剧增加,甚至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

(三)促进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中国近年来的经济方式是以高度消耗能源来支撑经济发展,且发展状况不容乐观。2003—2007年,中国经济平均增长率12%,同期煤炭消耗量平均年增长率为13.2%,由此推算,到2020年,中国煤炭年消耗量将达到51亿吨标准煤。不光由于煤炭过度开采会引起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而且不规范操作导致矿难频发人员伤亡等负面效应,如果不加以严格控制,中国将面临煤炭枯竭的冲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将受到威胁,促进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

二、中国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困难

(一)煤炭资源生产过程中有浪费现象

一是开采的矿工的技术低。一般进行煤炭开采的矿工都不是专业的开矿着,招聘的临时工没有专业的开采技术,不仅在开采过程中如何规避煤矿井的坍塌问题没有专业的技术知识,而且在如何规避开采过提炼过程中废气废物的排放问题上都没有可行的方案,同时节能意识也不够,对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没有深刻的认识。二是回采率低。我国煤炭经济的发展水平低,开采的煤炭都是没有经过加工、提炼就流放到经济市场,所以在煤炭资源上附着的许多有其他用途的资源都不能够得到利用,且我国煤炭开采和回收的技术水平低,所以一般在使用过一次后,几乎没有人会进行回收,二次加工、提炼、再利用,也对环境、土地污染严重。

(二)煤炭资源在利用环节没有充分利用

近些年,导致资源没有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在对煤炭的提炼过程中,也不注重有害物质的排放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的影响。如:SO2及其化合物,同时也会产生煤矸石,煤矸石不容易被分解,而煤炭的使用过程中导致烟尘排放量、SO2和颗粒物排放,随着需求量的增多,这些有害物质的排放量也增加,严重污染大气环境。水资源污染严重。通常煤炭资源不是单独存在,而是与含水层和隔水层共生在同一个地质结构中,所以在开采过程中,不是简单的开采煤矿,还需要进行大面积采空和排水,在排水过程中,如果技术不成熟则容易造成对水资源污染,对环境的破坏。土地资源破坏。由于煤炭资源都是深埋在地里,所以需要挖掘矿井,才能挖掘到,而许多的煤炭资源管理者,对资源进行大肆的勘察和挖掘,导致了大量的采空区,对于居民修建房屋,修桥建路等都存在不利的影响。

(三)煤炭市场竞争加剧,产业发展面临转型压力

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煤炭市场的供求关系将难以改变,这是一个业内比较有共识基本的市场判断。而这个判断是基于我国现有煤炭产能与近期新增产能、以及未来几年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及煤炭需求预测作出的。在总体经济追求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时候,在经济稳中求进和增速放缓的时候,在国家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条件下,我国整体能源结构出现较大调整将不可避免,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源等再生能源生产和消耗比重将会不断攀升,而一次性能源煤炭的消耗总量则可能会出现温和增长,煤炭消耗需求增长率将明显降低,并且煤炭需求的增量部分将会很快被巨大的新增产能所吞噬。从总体情况看,市场需求疲软已经引起煤炭价格大幅度下滑,给煤企带来巨大经营压力,煤炭行业近十年来首次出现罕见的大型企业集团亏损。按照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2013年5月底前,全社会煤炭库存达292亿吨,比社会正常库存多1.5亿吨左右,去库存难度大。2013年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利润同比下降40.3%,部分大型企业集团出现亏损。面对国内煤炭新增产能形成、国外进口煤量增大以及市场需求疲软的多重挤压,供大于求的市场关系将得以强化,国内煤炭市场利润空间将会被大幅度挤压,煤企经营利润不断摊薄,产品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的部分煤炭企业出现不同程度亏损将是预料之中的事情。以目前的煤炭市场而论,企业市场竞争将逐步进入白热化阶段,竞争环境将进一步恶化,竞争局势将进一步加剧。优胜劣汰的市场生存规则将会使实力雄厚的企业在竞争中胜出,而使其弱小的企业被淘汰出局。行业将出现重新洗牌的局面。从经济现象来看,这也许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对于煤炭行业整体太过关注眼前利益、盲目“跃进”扩大产能、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一种惩罚。也可以看做是煤炭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市场倒逼下的阶段性调整。

三、关于煤炭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探讨

在国家整体经济转型升级与市场机制倒逼下,煤炭产业十年黄金发展期走到了尽头。市场需求疲软、煤炭价格下跌、经营效益下滑像寒流一般笼罩煤炭行业。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和谐发展的不断深入,信息化时代下怎样促进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以下几点的战略探讨:

(一)集团化发展,建立多元化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战略

煤炭行业实行集团化,能加强国家对煤炭企业的宏观调控,促进煤炭基本建设,是煤矿基本建设与国民经济持续相适应的发展,补足发展后劲。在煤炭行业实行集团化战略能够综合考虑集团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国家加强宏观调控,解决南北煤炭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有利于取缔不合法经营的小煤矿,对有利于地区发展的小型煤矿进行整合,成为重要的经济支柱。合理开发煤炭资源,利用自身优势改善煤炭安全生产装备水平,提升煤炭安全生产能力,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从而提高集团的经济能力。在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基础上,要树立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完善相关法令,同时推行合理的扶持方案,保证企业是在按照标准进行开采,做好相关工作对中国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大有裨益。我国是全球最严重的环境污染大国,大力推广节能减排技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势在必行。全煤炭行业要把拓展煤、焦、电、油、化、气、建材相关产业高度融合作为延长煤炭能源产业链,提高煤炭利用效益,促进产业整体升级和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工作扎实推进,实现煤炭的循环、高效和清洁利用。要按照《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立足资源优势,依靠科技创新,加快推进燃煤发电、炼油化工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探索煤炭分质转化、梯级利用的有效途径,提高能源加工转化效率和清洁化利用水平。

(二)提高人才的培养水平,构建科技进步支撑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胡锦涛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科学技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性力量”,这句话高度概括了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煤炭行业及市场既是我国现代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实现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战场,在其领域内推进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全面提升整体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科技贡献度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首先,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必须时刻注重企业的安全生产问题,并不断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使员工的整体素质水平有所提高。其次,企业想要有长久的经济发展就得从自身安全开采等方面进行优化建设,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在大力推进技术创新的同时,用法律手段进行指导开采和管理,保证生产的安全性,实现企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第三,加强科技研究开发,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煤炭科技体系。要通过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在矿井开发、煤炭加工、安全生产和信息管理等领域提高技术与装备水平,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要在全行业内形成具有强大实力的科技研发团队,集中力量开展行业发展关键技术的攻关以及关键设备的研发、制造和应用;要在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和掌握先进设备的基础上,开展自主技术创新,着力推广和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和设备,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煤炭科技体系,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持。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中国作为煤炭大国,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对煤炭资源进行有效管理是十分有必要的,不只要改变我们的传统观念进行科学开采,更重要的是提升煤炭企业的质量保障,才能促进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丽娟.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商界论坛,2013,(20)

[2]闫冰.实现中国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探[J].中国经贸,2011,(12)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