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彦博,字宽夫,山西介休人。生于北宋景德三年,卒于绍圣四年(1006~1097),享高寿九十又二。文彦博自幼勤学,与张升(后官至参知正事枢密使)、高若纳(后官至参知正事)从颖昌史炤学习经术。22岁即进士及第,时在天圣五年(1027年)。历任翼城知县、绛州通判、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枢密副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院大学士、昭文馆大学士,封潞国公。
文彦博逮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任将相50年之久(庆历至绍圣),任官时间之久,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文彦博学识广博,文武具备,遇事稳重、冷静,处事果断。时西部边境常有战事,部分将官临阵退却,帝:“此事于太平年间尚属无妨,若遇战争年代,何所济之?平时将权不专,兵法不峻耳”。他主张淘汰冗兵,减省军费。朝中大臣多认为此法不妥,担心削减之兵会聚为盗贼,危及社稷。但文彦博说:“今公私困竭,冗兵是其原因之一。若汰兵有事发生,臣请为国而死。”朝廷采纳了他的主张,大力精兵。
文彦博官河东转运副使时,麟州与西夏相邻,唐朝时修的运饷故道年久失修,迂回绕道难行。文彦博亲率兵众修复故道,使运饷道路畅通,在麟州城中积聚了充足的粮草。时逢西夏元昊率军来犯,看到城中早有准备,遂撤军而去。
文彦博仕途亦有坎坷。皇祐三年(1051年),遭御史唐介弹劾而被罢官,三年后方官复原职。英宗时王安石变法,文彦博在市易和青苗诸法方面有异见,被降级去做地方官。他在河南府、大名府、太原府等地做地方官时处处为百姓着想,平雪冤案,扶助农业,大兴水利,多有建树。故宫博物院藏文彦博晚年行书手卷《三扎帖》就是此时所书的。
文彦博和名相司马光是知己,元丰五年(1082年)由文彦博、富弼发起之“洛阳耆英会”集洛中士大夫老而贤者12人于富弼宅第置酒相乐。沈括在他的名著《梦溪笔谈》中亦记其盛。当时11人皆年逾70,司马光时年64,文彦博坚请他与会,慕唐白乐天“香山九老会”,命司马光序其事,成为千古美谈。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山西夏县人,宝元初进士,大学士,赠温国公,谥文正。儿时破缸救小孩之事广为流传;晚年历19年著《资治通鉴》294卷。文彦博和司马光政见相同。绍圣四年(1097年)章惇秉政,因文彦博和司马光曾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其弹劾,文彦博降职为太子太保,也就在这一年文彦博去世。宋徽宗时蔡京为右相,将文彦博、吕公著、司马光等人称为“元祐党人”,刻元祐党人碑,禁止元祐学术。时文彦博已去世10年,司马光去世21年。到了南宋初年文彦博得以平反,被追复太师,谥忠烈。
文彦博也曾镇压过农民起义,庆历七年(1047年)贝州王则起义,朝廷命文彦博宣抚河北去平息起义军。官兵攻入城中,王则被捕,起义被平息,文彦博因功升官。
文彦博是北宋重臣,宋史本传、山谷集、攻媿集、墨池编等古代文籍中论及他著述颇丰,工诗词、书法。史载文彦博著有《大飨明堂纪要》二卷,《药准》一卷,惜今已失传。试想文彦博以八九十岁高龄仍可处理政务,文武双全。在古代封建社会中有不为良相但为良医之言,文彦博对医药和强身保健之道必定也有很深的造诣。
文彦博有《文潞公集》40卷存世,收入《山右丛书》。其诗词清新豪放,气魄很大,例如《双泉》诗:“长剑并弹霜气豪,白虹半折秋云高,灈缨洗耳更何处,世人回看轻鸿毛。”
文彦博工书法,宋代大书法家黄山谷对其书艺评价甚高,谓:“潞公书极似苏灵芝”,“笔势清劲,真不愧古人”。文彦博的墨迹理应不少的,但经千年之久,世事沧桑,存世者已是凤毛麟角了。据我考证,其书法在皇家内府收藏的仅有2件。一件是《内翰帖》,行书纸本,纵26.4厘米,横43.4厘米,共71字。此件原为古代大收藏家安岐所有,后归乾隆内府纳入《三希堂法帖》。另一件就是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行书纸本手卷《三札帖》,此件纵43.6厘米,横223厘米。两件书法之落款均无印章及日期。在《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一书中亦缺少文彦博的印章资料,仅录行书“彦博”二字,应该取之于《内翰帖》。
随着中华民族国际地位的提高,海内外有识之士对中国古代书法的研究越来越重视,时有惊人的新发现,同时也打破了以往认为的珍品均藏皇府,民间少有之说。例如世谓司马光传世墨迹仅得3件,但2000年4月30日香港佳士得拍卖行第334号司马光书法精品,3平方尺估价300万港元,是其为“洛阳耆英会”所书序。因受命而书,笔笔工整,一丝不苟。此件由司马光的后代保存,从未流入内府。无独有偶,本人行医40年,业余亦爱好鉴藏中国书画。寒舍的古今名家书画藏品中有一件文彦博行书长卷《白鹦鹉赋》。此件从未发表过,也未入过内府,一直由文氏族人及历代藏家所收藏,今介绍给同好,期希有引玉之果。
此卷纵49厘米,与《三札帖》相仿,长872厘米。全卷253个苍劲有力的行书大字,每字约12厘米见方,每行2至5个字不等,共64行。全卷由八小段接连而成,纸属古代麻纸一类,纸色老黄近咖啡色,与新发现的司马光墨迹相同。卷末落款“文彦博”三字,无日期,钤二印。上印系白文“文彦博印”,下印系朱文“宽夫”。每印约6厘米见方,印色为深红硃砂色,印文字迹清晰。白文爽利,略粗犷而不失规矩。朱文略似铁线而四平八稳,有宋之古风,当出名家之手。所书之用墨应属上乘油烟墨,虽历千年,字迹已有丝丝龟裂之纹,但总的看来十分精神亮丽。因文彦博身居高位,对于文房四宝的选择自然要求较高。卷尾有纵49厘米、横69厘米的一段题跋,由绍兴俞家骥为文,其老友贺培新书,行书流畅秀丽,一气呵成。题跋中详细说明文潞公《白鹦鹉赋》行书长卷一直由文氏后代保存,至清代由山西官员道寻观察所收藏。长卷之后原有秀多历代名家题跋,因卷子太长,分成上下二卷,上卷即此潞公书法,下卷乃历代名家题记。官员的后代因兄弟分家各得一卷,最终由于家道中落,由在山西做官的俞家骥以重金购得。
千年古物一分为二,至今无法完璧,殊为可惜。俞先生在戊辰年移居北京(按:应为1926年),就在这一年将长卷重新装裱。14年后此卷又被贼人偷去,第二年缉到贼人,长卷归还(按:曾见北京翰海拍卖公司2002年6月29日之拍卖品第一号齐白石在1939年所绘的荔枝蜜蜂图成扇,背页书法系俞家骥之作)。
细察此卷,可见多处虫蚀和断裂接拼痕迹,当揭裱过多次无疑。长卷落款后有收藏印章6方:一方朱文“文原之印”,一方仅剩半印朱文“二泉”,一方朱文“天思山房”,其余3印皆无法辨识。卷子前端也有收藏印章6方,惜无法辨清印文。
文彦博的书法传世只此2件,但是历来研究书法的人士对其在北宋书坛上的地位十分肯定,评价很高。除前面提到的黄山谷的评论外,书法家米友仁等称其书法“翰墨飞动,风格英爽,使人望而畏之。”
内府收藏的文彦博两件书法具无印章及日期,因为是平常书写的翰札,类似书品很多。米友仁在《三札帖》后的题跋谈到他以前即有好多文彦博的书翰。关于这两件书法所书年代,我认为《内翰帖》应该是文彦博80岁左右所书,时知已司马光辞世,所以翰中谈到心情失落,精神痛楚。《三札帖》可能还要晚一些,当在其85岁前后。这方面很多学者的研究中都作了肯定,详情可以翻阅北京故宫博物院出版的《宋代书法研究》中关于《三札帖》的文章。
经初步研究,本人收藏的《白鹦鹉赋》长卷,当为文彦博75岁左右所书。文公身体强健,文武双全,七八十岁时仍要职在身,各地奔走,甚至亲自参加疏理河道、兴修水利之事,在这段时间创作《白鹦鹉赋》的可能性是最大的。全篇以白鹦鹉的骄健雄姿、深远目光来寓示为人处世之哲理,借物喻志,叙情畅怀。文公笔墨功底深厚,此件当为一气书成之佳作,每个大字寓方于圆,神姿英爽,笔笔中锋,气韵充盈,或如珠落玉盘,亦如开张强弓。所以黄山谷评论“公书极似苏灵芝”是非常中肯的。
《白鹦鹉赋》长卷未入过内府,故未能广泛地流传研读,有此眼福之人少之又少,比起《内翰帖》和《三札帖》其有很多优胜之处。内府所藏这两件具是文公随手所书文翰,虽书法精美成熟,但系小品短文。而《白鹦鹉赋》长卷是文公精力旺盛时所作,以诗词歌赋来叙畅人生情志,一气书成,翰墨飞动,有灵芝之形神气质。长卷最后落款“文彦博”3个大字更为精美,将相之大气度表白无遗。下面所钤二印篆法超群,配合完美,也可能是目前仅存的文公千年宝爱双印遗珍。当然这些都是本人之肤浅研究,以求教于专业研究之学者。
文公墨宝已历千年,辗转藏家之手。余亦为山西雁门文族后裔,虽有此宝,但心中时存遗憾。因此墨宝之下卷,即有宋、元、明、清历代名人题跋之部分,不知今日流落何处。世事难料,但愿数十年、数百年后上下二卷衔为完璧,此为余之心愿,亦为我中华民族之大幸也!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