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绿色发展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是通往人与自然和谐境界的必由之路。国有企业大多拥有事关全局或一域的重要工程,作为企业报,如何提升环保新闻的质量,拓展企业的绿色效应呢?隶属中国三峡集团的《中国三峡工程报》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以游动的长江珍稀特有鱼类中华鲟、静谧的三峡特有植物疏花水柏枝、荷叶铁线蕨等为突破口,拿捏住了社会、个人、企业发展的时代命脉,“动”与“静”结合,相得益彰,着重宣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念,在生态环保报道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一条鱼”——“国宝”中华鲟: 立体呈现,“动”中出奇
“少小离家老大回”。中华鲟,这种以巍巍“中华”命名的鱼,为我国特有种,属于大型溯河洄游性鱼类,是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活化石,有“水中大熊猫”之称。
《中国三峡工程报》在报道中华鲟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育鲟:以现代科技作支撑,展示科研成果。
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枢纽的兴建,阻断了中华鲟的洄游之路。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物种,中华鲟研究所应运而生。该所先后解决了催产、孵化、培育等技术难题,为中华鲟物种保护和资源的持续利用开辟了新途径。《中国三峡工程报》围绕中华鲟的科研、培育繁殖,进行大力宣传。作为以“建设三峡,开发长江”为使命的央企,中国三峡集团始终以长江生态文明建设为己任,投入专项资金,支持所属中华鲟研究所开展中华鲟的科研与保护工作。2009年,中华鲟全人工繁殖研究成功。2014年10月,记者获悉当月中旬启动的2014年度的中华鲟子二代全人工繁殖获重大技术突破:曾经参与过往年全人工繁殖的子一代中华鲟雌鱼再次成熟并产卵出苗的消息后,撰写了报道《三峡集团中华鲟繁殖研究再获突破 雌性子一代中华鲟实现连续繁殖》、通讯《三峡集团“数字长江”平台护航生态放流 中华鲟的“互联网+”新生活 》。2014年,中华鲟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为了收集信号,还免不了追着声呐标记的“子二代”沿江跑。2015年,由于采用自动实时传输技术和地理信息平台,科研人员省去了往年的舟车劳顿,坐在办公室便知道“子二代”到哪儿去了。以上两篇文章均获得年度湖北新闻奖。《追“鲟”的博士——记中华鲟研究所水生态修复研究室副主任姜伟》、《坚守:陪伴中华鲟过年的人们》、《撰一部让江河不老的生态史诗》、《鱼苗入水 友谊入心》、《中华鲟研究所喜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第五批全人工繁殖的子二代出苗 全人工繁殖保障中华鲟永续生存》等,均及时报道了中华鲟的研究成果。
2.放鲟:精心策划,全员参与,重磅报道。
成熟的全人工繁殖技术,为中国三峡集团持续不间断向长江增殖放流中华鲟鱼种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每年春季,中国三峡集团和湖北省宜昌市人民政府都要共同主办中华鲟放流活动。33年来,共放流58次,且放流质量和规模逐年提升,总放流量超过500万尾,其中全人工繁殖子二代中华鲟17000余尾。大规格的放流群体对提升放流成活率、维持种群优势具有现实意义。我们精心策划,全员参与采访报道,在版面上重磅报道。有放流消息《8000余尾中华鲟 开始回归之旅》、《2000尾大规格子二代中华鲟回归长江》、《3000尾大规格、高品质子二代中华鲟回归长江 》,也有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主席许智宏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曹文宣院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项目官员、大自然保护协会、世界自然基金会、世界自然基金会淡水项目官员的专访,还开辟了“动态”、“视界”、“特别报道”等专版,介绍“被动整合雷达(PIT)”标记、声呐标记、背鳍基部悬挂T型外标等3种标记方法的技术,通过文字、图片、表格、示意图等方式进行立体化的呈现,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的肯定。
3.追鲟:全程跟踪,回应社会关切。
只有把心埋进沃土,才能感受地心的温度,打磨出的新闻作品才带着生活的体温。2016年,《中国三峡工程报》专门组建追鲟特别报道组,在一名副总编辑的带领下,与中华鲟研究所工作人员一道,顺江而下,在宜昌、荆州、武汉站、芜湖站、九江、南京站、上海等8个城市,持续两个多月,全程跟踪中华鲟的入海之路。《“我与中华鲟 共护长江美” 沿江大型护鲟活动在荆州启动》、《放流中华鲟“先头部队”过境武汉》、 《大宝中宝和小宝 江城携手护鲟宝》、《 护鲟洞庭湖 岳阳很给力》、 《“我与中华鲟 共护长江美”活动来到合肥》、《钟山之下 鲟梦金陵——南京九高校携手共护中华鲟》、《芜湖市民学子齐出动 护航中华鲟再掀高潮》、《浔阳江头护鲟热——九江志愿者绿色健步护航中华鲟》等一系列报道。《中华鲟保护救助联盟在上海成立 致力中华鲟自然资源恢复》、《留住中华鲟 我们努力一定能做到——专访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王丁》等报道,回答了人们关心的问题,报道三峡工程对长江鱼类资源的生态学效应、长江中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物种保护及水电工程运行区鱼类生境保护与恢复方面的成果,提出了建立水电开发与鱼类保护协调发展的模式,以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生态协调发展。
目前,中华鲟人工繁育放流技术已臻成熟,分子保护技术和野生资源保护研究工作正在深入研究中。除了以“一条鱼”中华鲟为重点外, 《中国三峡工程报》还及时报道了三峡水库针对“四大家鱼”自然繁殖的生态调度,报道圆口铜鱼、胭脂鱼、岩原鲤、厚颌鲂、达氏鲟、长薄鳅等一批长江珍稀特有鱼种在人工驯养、繁殖放流、种质保存、疾病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突破性进展,如《向家坝放流珍稀特有鱼苗累计突破百万尾》、《长江珍稀特有鱼类圆口铜鱼人工驯养繁殖成功》等,营造了人鱼和谐的氛围。
“一棵树”——“死而复生”的疏花水柏枝:展现成果,“静”中出新
风光旖旎的三峡库区,素有“绿色宝库”“物种基因库”的美誉,有各类植物近6000种。三峡地区生长的208科1428属近6088种维管植物中,有资源植物2500多种。三峡工程蓄水后,在库区淹没线下和移民迁建区内的特有植物如疏花水柏枝、荷叶铁线蕨等急需保护。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疏花水柏枝因像柏树嫩叶而得名,夏天休眠,冬季生长,为三峡地区特有的极度濒危灭绝物种。
为了不让任何一个物种因为兴建三峡工程而消失,在三峡工程上马、百万大移民的同时,一场珍稀濒危植物迁移也在悄无声息地进行。三峡集团把生态价值与环境保护放在与工程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在三峡坝区右岸秭归县茅坪副坝下方成立了三峡苗圃研究中心,专门负责三峡地区特有、珍稀植物的研究与保护工作。研究中心是不对外开放的地方,常人难以见到,所以《中国三峡工程报》面向“三科”:植物的科普、植物的科研攻关、植物的科技工作者,注重对科普精髓的阐述、对科研精彩的捕捉、对人物精神的提炼,展现最新成果,力求“静”中出新,弘扬时代的主题、思想的导向。
1.精髓的阐述——三峡特有植物的科普。
《中国三峡工程报》开辟了在移民生态版、生态环保版、三峡库区版等,对三峡特有植物进行科普宣传。2014年, 我们在生态环保版连续刊登10余期《三峡集团环境保护年报》,宣传“植物界大熊猫”珙桐、拥有46片花瓣的红花玉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红豆杉、香果树及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连香树、厚朴、杜仲等,宣传植物生长需要的光照、水质、温度、湿度、土壤酸碱度等,宣传育苗荫棚、智能化日光玻璃温室、智能化PC阳光板大棚、光照培养室、恒温恒湿光照培养箱、植物病毒检测仪等科研设备设施的功用。注意科技知识的准确性。用通俗的语言,准确地表达科学知识,即所写的内容既能为广大读者易于接受,又要为专家们认可。这就要求作者本身对科技知识有正确的了解,才能做到准确、通俗的反映。我们注意正确使用科学专业术语。对于广大非专业的读者群来说,这些术语往往使文章变得深奥、枯燥,难以接受,因而失去了可读性。但是,在新技术层出不穷的当今时代,新术语也会随之增加。使用科学术语,讲究“量体裁衣”,“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看读者对象和宣传目的来决定。在引用科学术语时,我们注意从它的历史渊源、发展过程、内容含义,多加解释和说明,多采用描述、形象、比喻的方法,进行阐述。同时,术语引用不宜太多,突出重点,通俗叙述,突出新科技的实用性、现实性,多联系实际生活,以免文章枯燥、单调。2016年8月10日《三峡珍稀植物挂上二维码》指出:在植物挂牌工作中,三峡苗圃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将现阶段“互联网+”概念应用于植物信息化管理工作中,为三峡苗圃研究中心引种的87科356种植物建立信息资源库,结合权威资料《中国植物志》为每种植物制作二维码,并将二维码识别技术应用到此次植物标识牌上,成为挂牌工作创新的点睛之笔。这些植物中,有“植物界大熊猫”珙桐、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红豆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连香、厚朴及三峡特有植物疏花水柏枝、荷叶铁线蕨等。
2.精彩的捕捉——三峡特有植物的科研攻关。
珙桐、红花玉兰、红花木莲、巴东木莲、三峡槭等植物,生长于海拔800至1800米的高山地区。为使这些植物适应三峡坝区生长环境,科研团队将它们从高山地区先移植到半高山地区栽植驯化,再从半高山地区移栽到低山丘陵地区栽植驯化,最后移植于苗圃内栽植。研究中心按照“生境相似性原理”,从光、水、气、热等小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海拔高度以及周边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比对,将生境差异控制在树种可适宜生长的区间内。2014年6月17日,《中国三峡工程报》发表了我撰写的《150多种三峡特有植物生机盎然 三峡集团建成 珍稀植物“博物馆”》,介绍了研究中心近7年间,已引种珙桐、红豆杉等150多种三峡特有珍稀植物,成为三峡地区种类较齐全的珍稀特有植物“博物馆”。2015年5月1日,发表了《三峡苗圃研究中心攻克技术难题,使得15种库区珍稀、特有植物——走出温室 回归自然》,指出:三峡珍稀、特有植物走出舒适的实验室和苗圃培育大棚,到大自然去“经历风雨见彩虹”,让其种群回归到自然或半自然的生态系统中去繁殖扩大,15种植物保育并回归自然的成功,不仅挽救了一些物种,也为我国珍稀、特有野生植物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拯救保护提供了有益启示。还宣传了“一种百合试管小鳞茎诱导方法”、“一种橡皮树水培生根技术”、“一种香果树叶片培养直接诱导丛生芽的方法”、“一种朱顶红变温处理诱导鳞茎的快繁方法”等5种国家专利。消息《三峡库区珍稀濒危植物就地保育中心创建》指出:在湖北、重庆等部分库区县市区,相关部门和社会人士还相继开展了疏花水柏枝种植等治理消落带难题的试验,对于改善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环境均有一定成效。 这篇消息获得2013年度湖北新闻奖一等奖。
3.精神的提炼——三峡特有植物的科研工作者。
每一种植物的移栽、组培、回归自然的成功,都离不开科研人员白天黑夜、成百上千的科研攻关。以三峡集团湖北区域职工劳模黄桂云命名的“创新工作室”科研团队平均年龄35岁,他们根据每种植物生长特性,对它们进行模拟植物野外生长环境,开展批量繁殖。夏季,三峡坝区普遍高温,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珙桐、二级重点保护植物巴东木莲等不适应坝区生长环境,科研人员就给这些植物搭建遮荫网,防止太阳直射灼伤树干,同时,通过安装迷雾系统、打透气孔等措施,增大空气湿度,减少树木蒸腾,并在地面撒播金鸡菊、白三叶草籽,形成种质资源圃小气候环境,使植物适宜生长。科研人员因树而异,调制配方,为树木注射营养,给每株种苗建立了生长档案。中心引进的150多种植物,历经近7年的驯化、种植,已基本适应坝区的生长环境。通过组培和传统方式繁殖的珙桐、红豆杉及145米淹没线以下的荷叶铁线蕨、疏花水柏枝等珍稀植物,如今长势喜人。很多植物还在三峡坝区的绿化工程中亮相,为美化坝区添绿增色。“最美三峡人”专版中的《三峡珍稀植物的“保护神”——记实业公司三峡苗圃研究中心主任黄桂云》及通讯《坝下花开坝上红——记三峡苗圃研究中心科研团队》等文章介绍说 ,对疏花水柏枝的迁地保护,黄桂云及其团队费了一番脑筋,先是在坝下江滩进行了多次移栽,都没能成活;后来精心模拟它的生长环境,在苗圃植物园水滨找了最接近它原生态的地方,好不容易才栽活了它。黄桂云通过向“土专家”请教,刻苦钻研,采用扦插方法培育了500余株种苗,成活率达85%以上,填补了疏花水柏枝无性繁殖的技术空白,也为开发库区消落带植物提供了研究样本。为了增强红豆杉表土的透气性,黄桂云想到医院抢救病人时常使用呼吸机,也为它安上了带透气孔的PVC管,让它自由呼吸透气,成活生长。在黄桂云心目中,这些珍稀植物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需要精心呵护、陪伴成长。2016年6月5日 “世界环境日”前,我们又推出了《三峡苗圃:三峡库区珍稀植物保护的靓丽名片》,文章指出,经由苗圃中心保护,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林学及生态学专家沈国舫说:“三峡苗圃中心的建立,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库区生物的多样性,确保了三峡特有、珍稀植物的永续利用。”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