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主流意识形态,并对于维持社会稳定和推进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世界发生深刻变化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面临巨大的冲击,加强对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显得至关重要,因此,必须在新形势下探索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主流意识形态; 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4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2-0062-04
党的十七大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目的在于夯实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主流意识形态的根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应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冲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发展。从实践层面来看,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本文主要探讨以大学生为重点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若干问题。
一、关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问题解析
意识形态是指“一定社会的阶级、集团基于自身利益对现存社会关系自觉反映而形成的认知体系,由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社会学说及观点所构成,反映了一定阶级或集团的利益取向和价值取向,并为其服务,成为其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社会思想的理论依据”。[1]意识形态既然作为社会各阶级居于自身利益的思想表达,在一个社会中存在不同的意识形态和各种思潮是正常的,但作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必然是代表统治阶级意志的意识形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精辟地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2]因此,把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置于核心地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和根本体现。
至于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国内学者对此作出了多种论述,比较代表性的是认为其具有整合功能、导向功能、实践功能和经济功能等。[3]主流意识形态对于社会成员的核心功能表现为其整合与导向功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可以统领社会成员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即符合社会主义社会要求的主导价值观。有的学者提出,“价值观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根本性问题的,具有高度普遍性、概括性和广泛社会性的价值观念或价值观念体系。”[4]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判断必然存在正确与错误之分。在社会成员中形成科学的主导价值观对于凝聚人心、教化群众,实现社会稳定和推动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为科学的主导价值观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和科学向导。同时,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也能成为社会主导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主导价值观的基础层次和“中心思想”。人民群众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态指导下的主导价值观,就会迸发出强大的主体力量。邓小平在回顾历史时曾经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5]过去在困难的情况下战胜千难万险,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6]在当代中国,确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可以有助于引导社会成员增强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形成和谐的社会秩序,激励和动员整个社会成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要确立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必须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必须对社会成员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形式和基本途径。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江泽民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背景下多次强调决不能放松思想政治工作,造成“一手硬、一手软”的局面,“思想政治工作只能抓好,不能放松。”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阶段,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定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针对学校德育工作的不同特点,为新形势下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指导方针,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健康成才。
二、影响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形成的因素剖析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赢得青年就赢得未来。同时,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科学认识和逐渐确立期,相对于其他社会成员更容易受到外界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会造成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下降,形成错误的思想认识,表现为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发生动摇;追求金钱、贪图享乐、是非观念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正义感和诚信度下降;受到西方“自由化”影响,散布与四项基本原则相违背、宣扬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想言论;怀疑甚至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提出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主张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在价值观上主张极端个人主义等。这些问题已经引起高度重视。胡锦涛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正确认识和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7]
要推动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必须深入分析当前影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形成的各种因素。归纳起来,影响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从我国社会客观环境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我国的经济成分、分配方式、组织方式、就业方式和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这大大增强了人们思想活动的差异性、多变性、独立性和选择性,人们的思想方式、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经济领域里多种经济成分的同时并存和共同发展,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与多种思想的并存与相互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8]社会逐步由同质性向异质性转变,社会思潮自然会出现多样化趋势,如一段时间以来新儒学、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新利己主义、后现代主义、拜金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此起彼伏、层出不穷。各种思潮在相互激荡、相互碰撞,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必须在其中发挥引领性作用,但各种思潮也会对社会各群体成员发生侵洇作用,挤压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空间,干扰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特别是广大青年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同时,加之其对各种思潮的辨别能力不强,往往会受到诱导,而陷入错误思想的泥潭,在我国此类事件曾经出现过,以后也不能确定不会再发生。
从世界发展趋势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和国际间普遍交往的日益紧密,西方国家依仗其科技经济的实力,强化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除侵占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市场外,还借助文化产品的输出公开或隐蔽地推销其社会政治理念、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宣扬西方的社会制度并散布“西方文化中心论”。使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人特别是很多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不断受到侵蚀,本土文化、民族传统受到极大影响,许多民族语言、艺术品种濒临灭绝,极大地削弱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有的学者甚至提出世界文化出现单一化的危险。[9]改革开放对我国引起的深刻变化,还在于改变我国传统的封闭状态,使开放的领域越来越具有广泛性,已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文化、科教等领域,跨国界、跨地域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中国作为现存的少数社会主义国家之一,使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更是以此为契机,不惜工本地通过各种途径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宣扬西方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争夺青年一代,企图达到对我进行西化、分化及和平演变的目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反映出在青年学生中夯实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任务的艰巨性。
从科技发展趋势看,二战以后世界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带动了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网络的高速传播和海量信息,为青少年学习和获得信息开辟了新的渠道,极大地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甚至语言习惯,对其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有些青年学生沉湎于网络,对现实社会情感的疏离和淡化,诱发精神极度空虚;网络的个性张扬也导致个人主义泛滥,网上行为失范;网络的开放性导致信息资源泥沙俱下,具有全球化色彩和西方“文化殖民主义”倾向。西方文化中的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都在腐蚀着青少年的思想。对此,“要高度重视信息网络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各地区各部门的领导干部,必须加紧学习信息网络化知识,高度重视网上斗争的问题。我们的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工作、宣传工作、群众工作等,都应该适应信息网络化的特点。”[10]如何使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适应信息网络化的特点,运用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介进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有针对性地加大网上正面宣传的力度,切实防止各种有害信息的传播,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亟待开拓的新领域。
除此以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也影响着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如某些领导干部贪污腐化败坏社会风气;转型期社会公平正义缺失凸显;高校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方法过于简单化,缺乏针对性、主动性和吸引力等。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干扰因素。
三、提高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的路径分析
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对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形成的因素剖析,在提高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方面应注意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是把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方向与核心。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1]在新形势下,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巩固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地位,必须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把理论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保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切实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国家正在实施的马克思主义工程建设就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的强有力措施。只有如此,才能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对全社会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主导权和导向权,同时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牢牢把握国家的文化主权、精神主权,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感召力和凝聚力,增强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广大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
二是发挥高校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对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途径。当前,我们应深刻认识到,在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会更加复杂激烈,必须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理直气壮地加强主流思想文化的宣传与教育,强化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中的主导地位。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入手,加强高校领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吸收社会生活中的新成果,在实践中创新,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特点和规律,遵循“三贴近”原则,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贯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理念,用通俗的语言和大学生熟悉的生动事例说明深刻的道理,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另外,要把科学理论的“灌输”和对错误思想的批判结合起来,在教育引导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精髓的同时,注重增强他们的是非辨析能力,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进一步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中的指导地位。
三是提升大众传媒的重要载体作用。英国当代社会学家汤普森曾指出,“现代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分析必须把大众传播的性质与影响放在核心位置,虽然大众传播不是意识形态运作的唯一场所。”[12]在我国,大众传播媒介是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与工具,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大众传播媒介利用现代化传播手段可以最迅速、最广泛地把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群众中去;能够广泛地反映群众的意见、呼声和愿望;能够及时地传播国内国际的各种讯息,直接影响群众的思想、行为方式和政治倾向。充分发挥新闻舆论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正确导向功能,对教育、动员群众,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大学生群体来讲,大众传媒不仅直接发挥自身的德育功能,也为他们确立正确的意识形态观奠定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面对西方国家在互联网上的强势信息冲击,要大力加强网络阵地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主动研究互联网传播的特点和艺术,特别要注意研究互联网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动向,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丰富工作手段,拓展信息传播的平台和载体。要加大投入,培养一支既熟悉马克思主义理论,又懂网络传播的队伍,用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和文化价值观念占领网络阵地。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开展网络知识和网络道德教育,加强科学引导,增强对信息的选择、分析和辨别能力,提高他们在纷繁复杂的信息面前的“免疫力”。针对互联网上中文信息资源匮乏,尤其是具有鲜明马克思主义特色的信息所占比例更少的现状,要狠抓马克思主义阵地的“红色网站”建设,充实丰富网络思想教育内容,不断满足大学生多样化、多层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回答他们关心的各种热点、焦点和疑点问题,切实发挥网络的教育功能,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四是重视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斗争。胡锦涛指出,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如果这个阵地出了问题,就可能导致社会动乱甚至丧失政权。敌对势力要搞乱一个社会、颠覆一个政权,往往总是先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突破口,先从搞乱人们的思想下手。[13]西方学者也深刻认识到这点,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指出:“对一个传统社会的稳定来说,构成主要威胁的,并非来自外国军队的侵略,而是来自外国观念的侵入,印刷品比军队和坦克推进得更快、更深入。”[14]如前所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与世界的接触和联系不断增多,大量宣扬西方政治制度、人权理念、价值观念及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书籍、著作涌入国内,给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造成强烈撞击,给青年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造成巨大的冲击。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认清和有效抵制敌对势力意识形态的渗透,在复杂的国际斗争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否则,在文化多元和价值取向多样化的条件下,背离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性要求和主导地位,我们的思想就会迷失方向,无所适从,就会因无法把握中心内容和基本准则而陷于混乱,最终导致“西化”,受制于人,苏东剧变已是前车之鉴。有的学者曾明确指出,“苏联共产党从1956年二十大开始,就逐渐走上了一条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道路。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否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搞乱了党和人民的思想,为苏联的演变埋下了种子。到了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新思维’逐渐取代了马克思主义,并形成了完整的‘人道主义’思想路线。这样,苏联共产党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意识形态领域推行了一套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方针政策,提出了‘民主化’、‘公开性’、‘多样化’,由此,引起了苏联社会的一系列深刻变化。”[15]因此,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必须保持高度的自觉,有效阻止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侵袭,夯实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使广大学生在斗争中受到教育,增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
总之,对大学生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教育,不仅关系大学生的自身健康成长,也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整个社会,特别是高等学校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深入理解自己担负的历史使命,探索符合大学生自身特点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路径,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雷声.论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4):37-4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3]陆岩.论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涵及核心价值[J].学习与探索,2009(6):39-41.
[4]吴倬.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理论思考[J].教学与研究,2008(6):92-96.
[5][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190.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640.
[8]陈先达.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能动摇[J].理论时政,2000(12):8-13.
[9]苏旭.警惕西方的文化渗透[N].光明日报,2001-6-14(14).
[10]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00-301.
[1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1).
[12][英]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M].高铦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286.
[1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318.
[14][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刘为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14.
[15]樊建新.汲取苏联演变的教训,做好意识形态工作[J].高校理论战线,2001(7):40-41.
[责任编辑:张俊华]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