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花田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学生党员管理新方法新机制探索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学生党员管理新方法新机制探索

摘要:大学生党员是高校教育、管理等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党员管理工作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的重要方面。本文尝试分析高校大学生党员管理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解决新情况下大学生党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期能改进和完善现有的管理工作机制和方法,建设一支政治过硬、素质过硬、能起到先锋模范作用的大学生党员队伍。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员;管理机制

作者简介:杨嫣(1979-),女,江西上饶人,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学生工作委员会,助教,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上海 201424)

大学生党员是在改革开放条件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是高校教育、管理等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成员,他们必将成为“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中坚和骨干力量。学生党员管理工作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的重要方面。实践证明,建设一支思想好、学业精、能力强、热情高、能起模范带头作用的大学生党员队伍,对于优化学风、校风和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具有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高校学生党员管理工作与管理机制

党员管理工作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党员的教育监督工作、对党员的纪律检查工作、对不合格党员的处置工作、发展和追认党员的工作、对过好组织生活的监督检查工作、党内活动的开展和示范引导工作、党费的收缴使用管理工作、党员档案管理工作、党员评议鉴定工作、党员统计工作、党员组织关系转移工作等等。也就是说,凡是组织、监督党员参加党的生活和活动,促使党员履行义务和正确使用权利的工作,都属于管理工作的范畴。

高校学生党员有着所有党员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点。高校学生党员管理有着一般党员管理的共同内容、方法和机制,也有自己独特的规律可循。本文中将高校学生党员管理界定为:党组织按照党章和党内的有关规定,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使学生党员认真履行党员义务和正确行使权利的活动。

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生物学和医学通过类比借用此词,指生物机体结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其间发生的各种变化过程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相互关系,现已广泛应用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指其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律。机制的建立,一靠体制,二靠制度,通过建立适当的体制和制度可以形成相应的机制。高校学生党员管理的新机制探索就是通过找寻高校学生党员管理组织和运行的规律,建立新的制度和体制来达到管理的成效,增强工作的活力。

二、高校学生党员管理面临的新形势与新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与不断成熟,社会进入了转型期,经历了重大转变;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社会的日益信息化,由此带来了社会思潮、思想观点、行为方式等的变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日益提高,学生党员人数大幅增加,高校学生党建在发展的同时遭遇了很多挑战。高校党建工作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无疑是对高校学生党建新的考验。

1.党员入党动机多元化、功利化

近几年来,高校学生党员的队伍在不断扩大,学生党员的比例稳中有升,高校党建工作成效显著,绝大部分同学能够把实现共产主义、献身共产主义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入党动机和毕生追求的信念,但也有部分学生党员把入党看做是自身的政治资本,作为将来择业、评优等方面竞争的砝码。现阶段,多方位、多动向的思潮客观涌动使大学生入党动机呈现比较复杂的情况。

高校招生和分配机制转轨以来,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慢慢发生变化。缴费上学导致学生的生活压力大,物质利益对其的诱惑力也在增加;社会转型的多种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选择,不少大学生的入党动机由原来的荣誉型、从众型发展到了功利型,认为入了党可以增加自己在择业中的竞争力。就业的困难使得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把握住任何一个机会争取更多和更好的就业机会。学生干部以及学生党员就成为毕业择业过程中的重要砝码。大学生不但要增强学习的实用性而且非常注重同学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感情关系,凭借这些关系来增加自己成为学生干部进而成为党员以及优秀学生党员的机会,大学生入党与诸多的自身利益结合了起来。

2.党员信仰不坚定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较传统教育模式而言,信息传播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交互性。大学生时刻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这些信息鱼龙混杂,一些腐朽的思想也同时会影响到青年学生,对学生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影响。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年学生对于不健康思想的抵抗能力还比较弱,很容易被这些丑恶的行为所困扰。由于受西方思潮的负面影响,少数教师和学生的理想信念出现动摇;部分学生党员的共产主义理想发生动摇。部分大学生党员在社会大变革的浪潮中失去了前进的方向,讲实惠、讲金钱的多了,讲理想、讲信念的少了,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认识不清,甚或对祖国的前途失去信心,对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的认识发生动摇。有的大学生党员党性观念淡薄,宗旨观念淡薄,认为市场经济既然是遵循价值规律、等价交换、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便没有必要提倡无私奉献和默默付出了,以至见利忘义、贪图享受,极端个人主义和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在头脑中膨胀。所以,有的大学生在入党之后不思进取,只做表面文章,个别人甚至违反校纪校规,道德败坏。

3.党员的先锋示范作用不明显

有些党员在入党前与入党后的表现差异明显。入党前由于要积极申请加入党组织,在学习、日常等各方面能够按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督促自己。但入党后,由于感觉自己已经进入党组织这个大家庭,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故而在日常生活当中没有把自己的党员身份明显化,党员意识薄弱,与普通同学无异,甚至比不上普通同学,影响了党员在群众中的形象。

4.组织生活形式与内容单一,难以发挥教育实效

学生基层党组织开展党员活动的基本形式是学习文件、听专家报告和到革命历史纪念地参观,体现党员的奉献精神的主要方式就是参加义务劳动。这些党员活动在开展过程中成了形式上的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单调、乏味并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学生在参加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也普遍是被动地接受,学生党员的积极性不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党员参加这些活动的热情。学生党支部没有把学生党员的活动与组织、社团及班级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党员活动脱离了班集体和广大学生。学生党员认为组织生活内容空洞,没有思想深度,贴近实际的活动很少。党员活动不能起到对党员学生的教育作用

5.党建工作人员数量与业务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各高校学生党员的比例达到6%~8%,有的甚至更高,是一支比较庞大的队伍,但从事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党务工作者的力量却相对薄弱,一般都是院系的总支书记或副书记、学生辅导员承担这项工作,而这些人日常的工作本来就比较繁杂,常常无暇把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做细做实,有的总支书记或副书记还兼有繁重的行政事务,兼做党务工作只不过是为了解决级别和待遇、头衔问题,他们对党务工作不熟悉、不热心。也有一些学生辅导员是刚刚加入党的组织,不仅对党的历史和理论了解不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也理解不透,缺乏实际的党务工作经验。而发达的网络信息技术使学生不但了解的信息量大而且其获得信息的渠道和速度有时要优于教师,所以造成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滞后,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网络技术的发展情况。

三、加强高校学生党员管理的对策

1.管理理念的改变——义务与权利兼顾、管理与服务并重

在我们的党员实际管理中存在着“重义务、轻权利”的做法。根据党章规定,大学生党员应该拥有党章赋予的权利,与非大学生党员一样成为党内监督的主体、发展党内民主的主体。学生党员作为学生和党员的双重身份使得学生在参与党组织活动的过程中重点强调作为学生的身份,实践中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往往被弱化甚至忽视。学生党员往往处于被管理、被领导、被教育的地位,以至聆听指示的多,参与意见的少,贯彻执行的多,决定问题的少,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在了党内客体位置上,他们被动地参加党的生活与活动,成效不佳,学生党员的主动性、主体性有待激发。

另外,我们一味要求学生党员必须参加各种组织活动,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服务他人。由于在管理中学生党员处于被管理的地位,所以他们自身的需求和困难往往被忽略。我们要建立服务型党支部,对有困难的党员进行帮扶,了解他们的需求与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从而在学生群体中发挥示范作用。

2.结合高校学生党员的特点开展思想教育

高校学生党员是党员队伍中的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4岁,心智已基本成熟,具备了相对独立的价值观和生存方式。他们具有文化水平较高、社会敏锐力强、社会责任感强烈等鲜明特点,但同时具有社会实践经验缺乏等缺陷。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在重要的定型时期。

针对部分党员入党动机复杂和功利化以及党员信仰不坚定、政治信念淡薄的情况,党组织应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党员可塑性强的特点做到以下三点。

(1)及时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抓住契机,适时地向他们传授党的纲领、党的章程及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结合时政教育,采取“早抓、狠抓、全面抓”的教育方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正确的专业思想,为党建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充分利用“两课”教师队伍的专业教育优势开展高质量、生动的讲座,而不是枯燥地照本宣科,将党的最新政策、理论成果呈现给学生党员,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

(3)党支部可以根据高校学生思想活跃、思想及行为都比较前卫但缺乏社会经验、看问题会比较偏激的特点,结合当前的热点时政问题,设立论坛,给学生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提供抒发与交流思想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了解党员最新的思想动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激励,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3.结合高校学习阶段确定管理工作重点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实行学分加年级制,支部以年级、专业、班级为单位。每个年级党建管理工作的侧重点不同。大一新生入学后要注重端正思想和引导教育,为发展党员储备入党积极分子力量,同时要充分发挥新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大二、大三时期,在发展高质量党员的同时开展各种形式的组织生活,对党员进行持续的教育,使他们保持纯洁性与先进性,并且要发挥这些党员的主体作用,成为创建优良学风、校风的骨干。大四时期党员管理的重点在于服务党员,对毕业党员进行就业指导,做好毕业生预备党员的转正等考核,做好党组织关系的转接。

4.建立高校学生党员信息管理系统

网络的发展使得传统的纸质办公模式已不适应现在的党建工作。随着学生党员人数的增加,党建工作者的工作量也不断增加,党员档案管理、考核管理、党组织关系管理等让党建工作者忙于事务性的工作,没有精力进行工作上的创新。因此要建立高校学生党员管理信息系统,以便对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发展、教育、组织关系迁移等全部过程以及学生党员在校期间的学习、工作、任职、奖惩等表现情况进行系统管理,从而提高管理工作的水平。

另外,根据现在学生对网络传媒的依赖,党建工作者也要更好地以学生喜欢的网络平台方式开展教育管理工作,以达到满意的成效,如建设党建网站、网上BBS、QQ群都是不错的选择。

5.加强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队伍建设

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离不开一支政治素质高、思想作风好、学历层次高、具有较强组织管理能力的专兼职教育管理工作队伍。除了重视和发挥专职党务工作者的作用外,还可以在专业课教师、研究生和品学兼优的高年级学生党员中选拔配备一批兼职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队伍和支部书记,还可以充分发挥“两课”教师队伍的专业教育优势,鼓励他们参加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要定期对党支部书记进行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这支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增强他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加强党建者的工作考核和激励;主动帮助解决他们在思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充分调动这支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6.党员激励与约束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目前,高校学生党员存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党员被动参加组织生活的现象。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可能有现有组织生活内容与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党员自身的身份意识淡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主动性差等原因。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对党员的激励与约束不够。

党员之间的距离拉不开,参加组织生活多与少、党员的群众测评结果对党员的实质影响不大,党员之间的竞争缺乏,积极主动性得不到发挥。尽管我们有党建评优活动、党员述责制度,但力度都达不到能够充分激励与约束党员的效果。要加大对优秀党员的激励和宣传,同时也要对表现较差的党员进行通报批评、警告,直至取消党员资格。

7.管理制度重在落实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经验积累,形成了一些特色的管理机制。以华东理工大学为例,根据党章和党的各项规章的要求,结合学校自身特色,形成了学生党建工作的特色。学校陆续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实施意见》、《华东理工大学提高组织生活质量保障机制》、《以“十大机制”保证学生党员先进性建设长效推进》等文件,建立了“三级党校培训”、“入党公开答辩”、“党员述责答辩”、“毕业班党员教育培训”等一系列相互配套、相互衔接的运作机制;同时也建立了“制度明确”、“计划安排”、“主题告知”、“考勤记录”、“申报创建”、“展示评比”等机制,多方面保证组织生活的质量。除此之外,还通过“标志佩戴”、“定岗明责”、“述责答辩”、“群众测评”等机制保证党员的先锋示范作用的发挥。

党员管理在制度方面已经相对比较完备,但笔者在实际的管理中发现很多操作流于形式。实际的党员发展过程中,入党答辩的问题趋向于简单化,党员述责与群众测评落不到实处,存在应付现象。

无论何种党员管理制度,想要取得满意的效果都需要我们抱着求真务实的态度,将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并长抓长管,坚持不懈。

四、小结

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而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精英。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事业,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高校党建工作者,我们一定要站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的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不断总结经验,思考新问题,探索新规律,加强党建理论研究,提高党建工作水平,认真、科学地做好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

参考文献:

[1]方开淇,缪国方.党支部工作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4.

[2]段志萍.高校大学生党员持续教育管理机制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7,(12):82-84.

[3]李道山,姜虹.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的情况分析及对策[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Z1):188-189.

[4]孟祥林,王敏.高校学生党员管理的“六位一体”模式[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9,(9).

[5]张韩.社会转型期高校学生党员管理模式创新探究[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9,(4).

[6]胡武平.新时期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探讨[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5,(3).

[7]田宗碧.学生党员之家: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式的探讨[J].探索,2008,(2).

(责任编辑:王祝萍)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