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6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13)02—022—06
[内容摘要]新世纪新阶段,民主党派换届政治交接的问题直接关乎党际关系和谐,搞好民主党派换届的政治交接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把握好政治交接的内涵与外延,认清政治社会化所面临的形势,传承民主党派优良传统,发挥其政治参与的作用,正确处理好换届政治交接的阶段性与长期性、继承和发展、人才储备和梯队建设等方面的关系。对于坚持不懈搞好民主党派换届政治交接,提出一系列的对策与建议。
[关 键 词]民主党派;换届;意义;问题;对策
各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与我们党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新世纪新阶段,民主党派换届政治交接的问题直接关乎党际关系和谐。有延续性地发挥好各民主党派的“参政”作用,对于推进新时期多党合作事业发展,以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意义。为此,朝阳市委统战部课题组对这个问题开展了深入的研究。
一、社会转型时期搞好民主党派换届政治交接的重要意义
当前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加速,社会意识形态、经济结构构成、社会格局分工、内外发展环境等都在发生变化,广大民众的思想、信仰、行为以及多方面的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多样。各民主党派是我国政党制度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民主党派换届政治交接,对于构建与保持和谐的党际关系,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有效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以及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多党合作的良好局面等至关重要。
(一)民主党派换届政治交接是延续和增强参政党政治生命力的重要基础。领袖群体在任何政党组织中都处于核心地位,实现其有序地更替和新老交接是长期的政治任务。我国作为参政党的八个民主党派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能够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经历半个多世纪血与火的砥砺和考验,各民主党派坚持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共事,风雨同舟,逐渐形成了各自的核心价值。各民主党派的发展史,其实质就是一部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合作共事史,以及与中国共产党共同追求民主、追求真理、追求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的奋斗史。不断地总结与汲取历史经验,学习党派前辈的风范、学识、人品、情操和风范,传承他们心忧天下、忠心报国、矢志为民的理想信念;并以此来增强各党派成员的自豪感、使命感与责任感,不断激发每一个党派成员履职尽责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激励他们参政议政的原动力与创造力,这些是做好换届和政治交接的主旨和目的所在。
(二)民主党派换届政治交接是巩固与发展民主党派自身进步性和代表性的关键前提。相对于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的进步性表现在始终认同并且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及其领导,在政治上保持一致。当前,国内外形势不断发展变化,各民主党派成员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特点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和影响,这对各民主党派的政治把握能力提出了新挑战。在新的历史时期,民主党派的换届政治交接,更需要着重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洞察时代发展趋势,在错综复杂的形势和斗争面前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自觉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渗透,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不正确价值观念的影响。并从我国国情的实际出发,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和把握我国的政党制度,深刻理解执政党为适应新时期发展所做出的调整变化,正确判断自身历史方位,与中国共产党一起,共同承担推动经济社会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三)民主党派换届政治交接是构建和谐“五大关系”的核心所在。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各政党、各民族、各宗教、各阶层、海内外同胞等“五大关系”的和谐缺一不可,党际关系的和谐则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政治基础与根本保证。民主党派的换届政治交接,体现了我国政党制度组织的包容性、政治的稳定性、代表的广泛性、目标的一致性、决策的民主性和利益的整合性。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团结合作,各民主党派利益表达渠道的顺畅通达,社会各界政治参与的有序规范,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参政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参政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同时也促进了执政党执政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党际关系的和谐,构筑统一的价值理念和目标趋向,为共同实现人民群众的总体理想和奋斗目标,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提供了政治保障。
二、新的历史阶段各民主党派换届政治交接需要把握的五个问题
各民主党派中央已经分别于1997年、2002年、2007年3次圆满地完成了换届任务。自2011年下半年起,各民主党派市级和省级组织陆续实现了换届的工作目标,2012年各民主党派中央组织换届。这是新世纪新阶段民主党派的又一次重要的组织更替。总结历史经验,在当前和今后的新形势下,进一步搞好换届和政治交接需要着重把握好以下5个问题:
(一)准确理解与认识换届政治交接的深刻内涵和外延。各个党派为实现既定的政治目标而进行的组织上的、阶段性的新老交替是政治交接的重要内容,但政治交接绝不仅仅是简单的人事交替变化,而是一个党派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路线和政治宗旨的继承和延续,具有长期性、持续性和连续性。1997年,江泽民同志先后指出,各民主党派选好新一代领导人,这种新老交替,既是人事上的交替,也是政治上的重要交接,并提出了“三个延续与发展”的要求和搞好政治交接要做到“四个坚持”。2006年,胡锦涛同志针对做好民主党派换届工作明确强调:要突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一主题,遵循多党合作的政治准则,符合政治交接、优化结构和健全机制的总要求。这些充分表明,中共中央对民主党派搞好政治交接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实践证明,政治交接不是一件简单的、一劳永逸的事情;而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总结历史经验,实现政治交接的重点是继承和发扬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老一辈长期以来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形成的政治信念、优良传统和高尚风范。关键是增强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核心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目的是加强参政党建设,巩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基础,推动与实现我国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认清政治社会化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政治社会化是在特定的政治体系中,社会成员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自然人转变成为政治人的过程。政治交接的本质就是民主党派成员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也就是通过思想教育和政治引导,使各党派成员成为合格的参政议政者。在新的历史阶段,各民主党派成员要了解和掌握政治规则,必须参加充分的政治培训,经过严格的政治生活;仅凭经济生活中获取的粗浅认识从事政治工作,很难履行好参政党的职能。各民主党派成员分布在社会各个领域、不同的单位机构,因其职能、社会分工的不同,承担政治社会化的任务大相径庭。因而统一战线各个组织机构、特别是各党派自身所肩负的政治社会化的责任就愈加紧迫而繁重。
(三)换届政治交接与各民主党派优良传统的传承问题。1997年民主党派换届,新一代走上领导岗位;2002年换届,新一代主导换届工作;2007年换届新老交替幅度更大,大批民主党派原任领导成员退了下来,大批年富力强的新人脱颖而出,使这次换届带有“换代”的性质。退下来的老同志在长期的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同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肝胆相照、久经考验,他们人生历尽坎坷、社会阅历丰富、政治上坚定成熟,是各民主党派的宝贵政治财富。新时期新一代民主党派领导人,具有年富力强、学识渊博、思想活跃、勇于开拓、富于创造等特点。但是与老一辈民主党派领导人相比较,缺少同中国共产党共患难的特殊经历,缺乏系统全面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缺少行政领导经验、不善于协调关系解决矛盾等等,这些需要我们长期地深入研究并予以加强。
(四)政治参与的角色定位与作用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坚信并坚持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色和优势,是各民主党派政治交接的一个根本问题。历史经验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的信念和理想,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政治基础。各民主党派代表一定的阶层和群体有序规范地、建设性地参与到国家政治生活中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围绕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建言献策、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避免了无序的、消极的以及缺少主旨的政治活动。
(五)正确处理好换届政治交接的“三大关系”。其一,阶段性与长期性的关系,换届工作是阶段性的,政治交接是长期性的。在具体工作中,必须把政治交接作为一项战略任务,从每个民主党派成员、每个基层领导班子的思想、组织、制度和作风建设做起,持之以恒地有效抓好。其二,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政治交接,既表现为新一代对老一辈在长期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高尚风范的传承;又表现为新一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所继承的政治纲领、优良传统的实施和发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坚持和发展。三是人才储备和梯队建设的关系。从各党派中央的层面看,在2002年、2007年的民主党派换届中显现的“代际转换”、大进大出的现象,其实质与民主党派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不够合理、没有形成梯队结构有关,与民主党派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机制不健全,后备干部选拔范围不宽、年龄结构、专业类别结构、界别结构、层次结构不够合理等有关。因此,加强后备人才储备特别是梯队建设迫在眉睫。
三、新世纪新阶段坚持不懈搞好民主党派换届政治交接的对策建议
(一)以“同心”思想为统领,持续深化政治交接的理论武装,夯实统一战线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各民主党派的理论武装,不仅要持之以恒地对多党合作的历史和理论、各民主党派党史、章程和优良传统深入学习,更要着重夯实以下4个方面的思想基础:
1.系统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哲学基础的认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重大进展。进入新世纪,中共中央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基于对中国社会矛盾运动规律的自觉认识及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的自觉运用,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
2.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入脑入心。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提出建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抓住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把握了推进先进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结合基本国情与形势政策教育,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牢固的思想文化根基。
3.矢志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目标。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社会建设领域的突出理论成果,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对于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4.贯彻“同心”思想,推动“同心”实践。“同心”思想源于马克思主义学说,升华于执政党与参政党团结合作的丰富实践,是新时期统一战线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要坚持把“同心”思想贯穿于政治交接主题实践活动的始终,引导统一战线成员自觉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用“同心”共识指导“同心”实践,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挥参政党的优势和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哲学基础、核心价值、和谐社会、同心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重要脉络。各民主党派在实现政治交接的过程中,要真正把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突出任务,全面系统准确地领会其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根本上提高贯彻落实的能力,真正使之成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二)明确基本原则,完善制度规范,积极构筑政治交接长效机制。政治交接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和常议常新的永恒课题,积极构筑长效机制是其可持续发展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根本保证。
1.坚持政治交接的“四个”基本原则不动摇。政治交接,在组织上是民主党派各级领导的人事交替,老同志让贤,新同志接棒。在思想上是继承前辈的人格风范,弘扬前辈的优良传统,秉承前辈们用血汗与生命浇注的党派精神。在实践上,则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凝聚各民主党派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职能作用,不断将我国的多党合作事业推向新阶段,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做出新贡献。因此,在换届政治交接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四个基本原则”不动摇,即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动摇,始终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动摇,不断增强接受共产党领导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动摇,持续巩固统一战线与多党合作的共同基础不动摇;为党际关系和谐、多党合作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持续推进政治交接“三化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三者相互依存、彼此作用、相得益彰。制度化是前提基础,规范化是制度化的具体化,程序化是保证制度实现、规范落实的方式方法和次序步骤。推进政治交接“三化建设”,首先要坚持实事求是,有针对性的做好科学设计规划。各领域、各部门的情况不尽相同,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分析研究、正确把握政治交接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方式和手段。其次,要坚持与时俱进,一切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出发,与新的时代要求接轨,与新的阶段目标相扣。在程序安排上,不仅要有定性的规定,还要有量化的内容和检验标准,使其具体明确、切合实际、有章可循。并且,通过形式多样的经常性教育,循序渐进地提高广大党派成员的思想理论、参政议政、社会服务等整体素质与能力。第三,要体现开拓创新精神,不断对制度规范进行丰富、发展和完善。要认真总结历年来换届政治交接的成功经验,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制度规范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3.要着力健全完善“六大”长效机制。一是学习培训机制。要以领导班子为重点,带领和引导各党派成员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以夯实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为核心,不断改进和完善学习方式方法,增强学习培训的效果,努力建设政治坚定、作风过硬、工作扎实、团结奋进的党派领导集体和干部队伍。二是组织生活机制。要注重加强各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各级党委要积极主动地与所在单位的党派成员联系沟通,为基层组织和成员在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参政议政、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中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创造条件。三是考核评议机制。换届和政治交接主题教育活动,需要有计划地开展和推进。要着重做好环节和步骤设计,在组织学习、操作流程、自查自纠、政治参与等方面来丰富内容、具化标准,制作详细的评议和检验细则。四是民主决策机制。在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各级党派组织要完善议事决策规则,畅通多种形式的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渠道,体现集思广益、集中民智,保障决策的科学民主。五是队伍建设机制。后备干部的培养事关民主党派的兴衰,事关多党合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注重把那些在政治立场上始终坚定不移、政治参与有热情、素质高、积极参加党派组织活动,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社会服务中业绩突出的党派成员充实到后备干部队伍之中,并按照年龄、职级等分类形成培养梯队。六是奖励激励机制。按照建言献策的质量、公益事业的参与、服务社会的成效等进行分类评比,建立可行的奖励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基层组织和广大成员的内在动力,实现各党派立党宗旨和奉献社会的目标。
(三)着眼于多党合作事业的永续发展,加强各民主党派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民主党派代表人士及其后备干部队伍,直接关系到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合作共事水平,关系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坚持与完善,关系到统一战线的持续与发展。
1.把握要求,切实推进各民主党派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要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坚持进步性和代表性相统一的原则,坚持政治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发扬民主、沟通协商的原则,培养并建立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民主党派代表人士队伍。要坚持解放思想、拓宽视野,抓住源头、打好基础,完善机制、推进选拔的要求,努力造就一支能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广泛代表性和较强参政议政能力,与党长期亲密合作,德才兼备的民主党派代表人士队伍,提高党外代表人士核心队伍建设的成效。
2.注重培养,努力提高民主党派代表人士队伍整体素质。2011年末,朝阳市圆满完成了5个民主党派市级组织的换届任务。2012年以来,市委统战部会同组织部、党校(社会主义学院)连续组织举办了新一届各民主党派副主委市委委员培训班、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负责人培训班,实现了民主党派代表人士年度培训的全覆盖。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的民主党派代表人士队伍,为今后提高建言献策、参政议政的成效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组织保障。
3.创新方式,强力优化民主党派后备干部队伍结构。要进一步明确选拔标准,使具备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德才兼备的优秀民主党派干部脱颖而出。值得注意的是,各党派后备力量大多从事教学、科研和专业技术工作,在接受政治安排和实职安排前,一般经历比较简单,缺乏困难环境以及多种岗位的锻炼,尤其缺乏应对复杂政治局面的实践。据报道,北京市委统战部在对党外干部的调查中,认为自己的能力能得到充分发挥的仅为21.6%,认为担任现职胜任的只占56%。有的人甚至表示,自己在当政协委员之前不知政协是什么样的单位;有人在担任政府领导职务后,不知如何批阅文件。凡此种种,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坚持遵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大胆创新选拔培养后备干部的方法措施,广角度、多途径的为后备干部提供实践锻炼机会,不断优化后备干部队伍结构。要坚持备用结合,实行动态管理,防止出现“断档”,努力形成在民族、性别、学历等结构构成上,在老、中、青等年龄构成上,在高、中、低等职级构成上,以及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上的科学合理的后备人才储备梯次,以保证政治交接和换届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4.委以重任,落实好民主党派代表人士的安排使用。要将民主党派干部的安排使用纳入到各级党委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总体规划之中。按照综合平衡、兼顾各方、尽其所能的方法,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党外人士在各级人大、政协中占有比例和数量的规定,积极选拔优秀民主党派成员等党外人士在政府和司法机关中担任领导职务。特别要适当提高民主党派成员担任政府部门领导班子实职的比例,以民主党派成员为主体的党外人士担任政府部门正职的比例要实现新的突破。要帮助民主党派代表人士在实践中扩大社会影响,切实保证他们在其位、主其事、负其责,对分管工作有职有权有责,为他们健康成长、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四)思想、组织、制度、作风建设并举,持续加强各民主党派自身建设。各民主党派作为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亲密合作的参政党,要承担时代赋予的重大责任,就需要不断加强参政党建设,提高自身素质,推动与实现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1.以思想建设促进党派成员整体素质与能力的升华。思想建设的基本途径就是长期坚持学习,在学习中把握政治发展的规律,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实践。要把学习作为履行好职能的第一需要,采取多种形式、持之以恒、系统地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学习、爱岗敬业教育和同心思想实践。要着眼于政治交接的长期性和延续性,从保持自身组织的稳定发展和多党合作事业的大局出发,深入学习本党派的历史,传承政治信念、优良传统和高尚风范,继承和发扬良好的政党工作机制、工作方式和社会经验,把党派建设的丰富资源和宝贵财富一代代地传承下去。新阶段新时期,民主党派成员思想以及各方面工作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这需要各级民主党派领导不断探索新思路,创造新经验,扩大新影响,以此来提高领导工作的有效性。通过长期学习培养起来的敏锐眼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稳健能力,正是民主党派思想建设的关键之所在。
2.以组织建设奠定党派自身勃勃生机与活力的基础。一是要认真落实有关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工作的政策要求。结合各地实际,按照组织发展的程序和条件严把入口关,处理好数量与质量、发展与巩固、重点和非重点、发展骨干与发展一般成员的关系,有计划、分步骤、保质量地把既有代表性、体现进步性的优秀非党人士吸纳进民主党派,不断优化组织结构,增强生机与活力。二是高度重视各民主党派阶段性的组织换届工作。换届前,要按照上级政策要求和规范程序,着重做好相关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摸底调查、民主测评和考核评价工作。党委统战、组织部门要通力合作,协助各民主党派做好各级民主党派组织领导班子的结构调整,配齐配强班子成员,确保与我们党同心同德、有较高参政议政能力以及群众基础好、威信高的同志加入到新一届班子当中。需要强调的是,各级党委和统战部门要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协助民主党派制定好换届文件,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政党关系为主题,支持帮助各民主党派搞好换届工作。要坚持把思想引导贯穿全过程,使“进”的精神振奋,“留”的思想稳定,“退”的心情舒畅,确保换届工作圆满完成。三是加强党外干部、后备干部和代表人士的动态管理。要根据干部动态管理的原则,建立起完善的民主党派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代表人士信息库。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调查、谈心交友等形式,对这些干部坚持不定期跟踪考核,全面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履职情况和利益诉求。
3.以制度建设保障集体领导体制与机制的完善。各民主党派要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更新观念、创新方法,建立健全充满活力、科学有效的组织工作体制和机制。努力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参政议政骨干人才队伍,以及热心会务工作的专职干部队伍。一要健全保障民主党派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着眼政治交接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建立健全领导班子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凝聚民主党派资源优势工作机制,以及有序参政议政执行和监督机制等。二要健全保障参政党参与政治的体制机制。例如,完善建言献策制度,引领和组织党派成员围绕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民生福利改善等各级党委、政府关注的中心工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在每年的“两会”和各级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的专项会议上,以提交提案、议案、专报等多种方式,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真知灼见。三是完善党委政府与各党派之间对口联系和情况通报制度。有计划地组织安排各级党委、政府与各民主党派、有关代表人物实行对口联系,协助各级党委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热点问题、党风廉政等不同主题举办情况通报会、民主协商会,为助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与科学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四是完善凝聚党派成员力量的社会服务制度。要采取集中时间、分散组织等形式,引领各民主党派开展送文化、送医疗、送教育、送法律、送技能、送温暖等社会服务活动,以此展现和树立各界别党派成员弘扬光彩精神,热心公益事业的良好形象。
4.以作风建设保障民主党派地位与作用的发挥。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民主党派的思想作风、学习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以自身优良作风促进政风和社会风气的改善。一要加强学习,以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领导发展的本领。二要政治坚定,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中央权威,保证中央政令畅通。三要牢记宗旨,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民生、服务民生,促进社会公平,促进共同富裕。四要开拓创新,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规律,勇于探索实践,以聪明才智服务于小康社会建设。五要团结和谐,努力建设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以此带动和促进本党派的团结,巩固和发展心齐气顺、风清气正的良好局面。六要真抓实干,保持奋发有为的蓬勃朝气、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激情创业干事的工作热忱,在攻坚克难中不断推进工作开创新局面。七要清正廉洁,牢记老一辈的高风亮节,保持老一辈的政治本色,切实把作风建设抓实抓好。
综上所述,实现各民主党派新老交替基础上的政治交接,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需要采取实实在在、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以坚持学习教育来夯实基础,以坚持实践砥砺来深化成效,两者不可或缺。民主党派组织及其成员的自身努力,各级党委、统战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同样重要。这项需要各方面参与、多层次推进的系统工程,任务依然艰巨,任重而道远。
责任编辑/赵洪波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