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文本图片集
有些人为了使自己的书成为正规出版物不惜花个一两万买个书号,有些人则仅仅是为了个人喜好做着自己的出版物,有人将这种出版称之为“独立出版”,也有人认为在中国的审查制度下不可能存在真正的“独立出版”,这种说法不合适,有些人将这种出版叫做“小出版”或者“自主出版”,不管称谓如何,有那么一批人甩开所谓“制度”的限制,干着要出版不要“书号”的事儿。
“副本制作”是一家成立于2009年的小出版机构,关注当代汉语及其在文学艺术中的可能性,成立以来出版过多本“小册子”(他们称自己的出版物为小册子)。副本制作的创始人冯俊华在谈及对独立出版的理解时给出了如下答案,“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独立出版被用来笼统地概括不在现今的出版、市场规范下的出版行为。它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私出版,一是小出版。前者主要是个人行为,出版对象以出版者本人的作品为主,这一类可以追溯至写《论出版自由》的约翰·弥尔顿;后者是机构行为,较前者会有更多的系统性,形态和趣味上也复杂一些,这一类可以追溯至伦纳德和弗吉尼亚·伍尔夫夫妇创办的霍加斯出版社。”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一出版行为的理论及实践来源。
从目前诸多小出版实践者的身上我们不难发现,他们更看重的是自由、交流,以及精神、风格上的独立,他们把书当成作品来做,有时候不惜成本,多数小出版人是自筹资金,要另打一份工来养着自己的出版“事业”。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旅行类个性杂志书《杂字》求合伙人的一些要求条款中看出小出版实践者的状态,“做得了设计师的创意,也干得了民工的活。出得了衣冠楚楚的名流派对,也睡得了怪味的车间作坊。穿得了蕾丝短裙,也操得了电锯斧头。对待梦想是个不顾一切的疯子,对待生活是个清心寡欲的教徒。女人、男人、牲口、机器人、文青、煮饭婆、手工匠、设计师的综合体……”当你满足诸多要求之后,你还需要另外的兼职养活自己,因为没人给你发薪水,《杂字》说,“我们缺钱,但不想用外来投资。我们缺人,但不想找代理公司”,因为不想被裹胁。带着这份坚持,《杂字》拥有一批翘首以盼的读者。
在小出版领域的出版物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文学类的,一类是视觉类的,在后一类出版物中有摄影师高度参与的制作,凸显其个人趣味的手工摄影书给读者带来了更多惊喜。在书本尚不可被批量印刷的时代,手工抄写、装帧的手制书成为知识转播的主要途径,这类书大多制作精良,经过传承、沉淀,其价值并非金钱可衡量。
在国外,手工书的形式一直备受青睐。相对于制式生产的书,其规格统一、版型规律,缺乏新鲜的创意诠释,已经逐渐不能满足大家对于书的要求与期待。而手工书在材质、装订、书写、风格、趣味上,可以提供足够大的创作空间。当然,独立制作的乐趣在于自由、随性,同时也意味着要承担过程中的细碎与繁琐,以及应付诸多技术与细节的问题。
早安日光(Good Morning Light)是Tinkle和古凡两人创立小出版平台,因其制作精美的摄影小书和独特的网络发行推广方式逐渐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和支持。两个各自有工作的人凑到一起经营早安日光,他们安静等待喜欢这些出版的人看到,购买,静待恍然发现日光的美好,说声早安。
早安日光的第一本书源于2008年的春天的一次海边旅行,他们用这次旅行拍摄的照片制作了一本白色的书——the sea vol.1——以海为主题,但几乎没有海的照片,因为对他们而言,海是一种感觉。感觉似乎是早安日光出版的核心,就连出版风格都是跟着感觉走,the sea vol.1一直是Tinkle最喜欢的一本。
早安日光会与世界各地的摄影师合作出版,而选择标准是非常个人化的,“我们和艺术家合作的关系不太像是出版人和作者的关系,是一种融合,感觉上的相通和共鸣”,古凡说。郑耀华作品传达出情感,Ananda Serné清晰的思路和冷静的控制,Mariko Ogawa充满故事性和力量的作品,Kira Shokhova少有的安静和控制力都深深打动了早安日光。
早安日光是独立书店香蕉鱼书店创始人苏菲最推崇的一家小出版平台,2010年苏菲夫妇成立了香蕉鱼工作室和线上书店,当时苏菲供职于某杂志社从事编辑工作,先生Wei在做平面设计,起初香蕉鱼只是通过微博平台分享各类独立书店的运作情况,及各种书籍交流活动,隔年才有了自己的实体书店,在香蕉鱼书店里出售的出版物都是由独立平台或艺术家个人制作并限量发行的。
苏菲不仅仅是一个实践者,还是一个传播者,除了在豆瓣、微博等平台上分享各种信息,普及关于小出版的各种知识外,苏菲还有个以名为苏菲独立书店的网站,在这个网站上我们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地关于独立书店、独立出版的信息,还有苏菲与不同的独立书店经营者的对话。
假杂志的创始人言由就是一个独立杂志和出版的迷恋者,相对于其他独立出版者而言,言由更专注于为中国新生代摄影师提供出版机会,最初在做假杂志博客的同时就已经基本完成了“中国青年摄影艺术家资料库”的建设,如今假杂志出版的限量画册大多数是与其中的艺术家合作的,目前已经形成了最好的呈现艺术家作品,并在此基础上适度设计的准则,而另一方面,许多摄影艺术家也成为了这种出版形式的发烧者。
玩得爽,做得过瘾
孙彦初
摄影艺术家
采访时间:2014年2月17日
采访形式:电子邮件
在国内新锐摄影师中,你算是对手工书创作相当投入的一位了。你做手工书的初衷是什么?
最开始的想法是让人看到除展览之外的作品,还有按自己编辑的作品顺序呈现系列作品。
你觉得摄影作品与纸本结合,最理想的呈现方式,应该是怎样的?
我觉得摄影作品不用局限于和纸本的结合,可以试验更多的材质材料。理想的呈现当然是让作品和材料产生一定能量的反映,能够准确的表达。
你曾提到基弗对你的手工书创作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创作理念上的,还是形式技巧上的?能具体聊聊你所说的这种“影响”吗?
你说的其实都有,理念上我觉得主要是开阔思路和超越局限。形式技巧其实最不重要,相同的材料用在不同的情景和形态里所显现的意义就会截然不同,但可以得到启发。
通常一本手工书从构思到完成,大概花去你多久时间?
3~9个月左右,或者更长。花费的时间其实大部分是等待材料的变化上,比如颜料的变干、定型,还有暗房制作银盐照片,照片和纸张的整平等等。
这个过程完全是你一个人独立完成的么?在制作过程中,会与家人、朋友等沟通或讨论制作的一些问题和阅读感受吗?
这完全是一个人的事。朋友或家人基本上都是作品完成了他们才会看到。
手工书考验细节,尤其是使用这么多不同材料和拼贴方式的情况下,要考虑整体的效果.对于手工书细节的处理,能分享一些心得或是这方面的经验吗?
我不认为我的这些手工书具备更多的细节,即使有,那也是为了某一画面才必须那样去做的处理,其实只是为了准确的表达。
你的每一本手工书都很有个性,虽然没有太多文字,但是阅读的信息量还是很大的。这些创作的素材是如何积累和使用的?
里面所包含的比如银盐照片、植物叶茎、色情扑克、绘画手稿、暗房小样、试条、各种质感的织物、金属、颜料等等,有的是平时留意积攒的,有的则是刻意搜寻到的,还有根据想法专门制作的,不一定。
另外,在一些情色、暴力的素材的使用上,你处理的肆意大胆,效果也确实惊艳到位。这种处理的度你是怎么把握的?
感觉吧。我喜欢斯坦利·库布里克还有科恩兄弟电影里的暴力美学,以及韩国导演金基德电影里的情色人性喻言。
从作为摄影师的职业而言,你觉得手工书是摄影作品的衍生品,还是可以作为独立的作品?两者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这个问题主要是创作者本人是怎样看待的,如果只是手工装订的一本或多本照片集我觉得像是衍生品。当然作者说是独立的作品也没问题。还是看概念和动机,我觉得。
对你而言,一本关于摄影的手工书最重要的是什么?在制作这样一本手工书的过程里,你最在意什么?
不管是关于什么的手工书我都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准确的表达,真诚的言说。我最在意的是试验和冒险,玩得爽,做得过瘾。
到目前为止,你的手工书已经做了5本,每一本的完成度都很高。你最满意哪一本?为什么?
其实每一本里面都有我最喜欢的页面,每当看到时心里面都会有触动。比如《乱象》的封面,我个人非常喜欢的圆角铁皮包裹着一只展翅飞翔的鸟的虚幻画面,透露着迷乱和不安。
考虑过手工书销售的问题吗?或者说,销售的可能性。
在第一次手工书被卖掉之前,我真的不相信会有人去买一本充满乱写乱画乱搞的手工书。
01 《青年与海》
邸晋军,1978年生于山西,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
邸晋军的摄影作品使用的是古老的火棉胶玻璃湿版工艺。借由这种古典摄影技术,邸晋军拍摄了《青年与海》系列,反映出当代青年人的思想内涵、内心彷徨及精神诉求。而拍摄海的作品中,更多的表现的是摄影师个人化、直觉化的景观图像。这个系列的作品画册,分别推出黄、白两个版本,设计时没有拘泥于正规图书的翻阅方式,均采用了散页的装帧形式,随意且富有阅读感,在纸片间变幻交替的油墨中,让人看到一个携着古老造影工艺的青年人,对于当下时代灵光片羽的记录。
02 《齐物》
储楚,浙江杭州人,当代摄影新锐,目前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在读。
摄影和书法,储楚对两个完全不同文化背景发展出来的视觉艺术形式保持了同样的热情和相当修为。她的博士生导师王冬龄这样评价:“在储楚的摄影作品中可以感受到水墨的韵致,在她的书法作品中无疑深深显示了一种摄影精神与情怀。”《齐物》是储楚2013年举办的书法摄影跨界艺术展的作品集,设计上匠心独运,将书法与摄影作品表现得相得益彰。
03 《第七天》
司马媛,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之伦敦传媒学院(LCC) ,获设计管理硕士。2007年开始从事摄影创作。
这本书像是摄影师断章的私人日记,也像梦境和呓语,如她本人所言,“我尝试用影像创建一些只属于我和观者之间的词汇和语法。”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从编排设计到制作全由她一个人完成,作品间层次清晰,制造了良好的阅读舒适度,且印制十分精美,画面作品表现细腻,又很有张力。整体完成度非常高。
04 《夏—委婉》
黄晓亮,1985年生于湖南湘西,2009年毕业于青岛大学,现生活工作于北京、长沙、湘西。
这本摄影集是黄晓亮系列作品中的一组,表现了其对时间流转以及夏日精髓的解读。画册的封面简洁淡雅,内文画面安静平稳。书名体量虽小,但整体基调与作品风格相得益彰,很契合摄影师作品的气质,具有一种怀旧的抒情格调。
05 《Growth》
唐晶,1981年生于湖北武汉,现就读于德国卡塞尔艺术学院。
此摄影集是留德摄影师唐晶的城市景观系列作品。唐晶自2006年起在德国卡塞尔艺术学院学习摄影,其间多次回到中国拍摄中国的年轻人肖像和城市景观。他通过冷静客观的视觉影像语言关注了许多中国当下社会的现实境况,并将其象征性与符号化的元素抽离出来,用非常德国化的摄影手法将之呈现在他的作品上。该作品集由卡塞尔艺术学院的Otto Stein教授指导,由现工作于世界著名设计公司Metadesign的设计师李航设计。在材料上选用绒面可再生环保纸,装帧形式上采用质朴、平实的蝴蝶钉,除了美观及翻阅体验俱佳之外,同时易于传播。
06 《柒右貳分之壹》
杨弘迅,1983年生于广州,《城市画报》资深摄影。
摄影师杨弘迅偏爱使用宝丽莱。这套制作精良的限量版画册,以8个小本的形式呈现8个主题,从日常静物、动物标本、黑白城市到公众人物及朋友的肖像,准确表现出了拍摄内容及内容结构的丰富性。其中每一幅图片都模拟了宝丽莱照片的质感,在印刷工艺上也更真实地再现了宝丽莱的特质。在画册的包装上,使用锡箔纸做了一个密封袋,模拟宝丽莱胶片的包装方式,同时也保证画册在运输过程中不被磨损。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