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涉农谣言作为“三农”舆论问题中的负向舆论,不仅阻碍了农业产业的发展,破坏了舆论生态环境的净朗,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与社会的长治久安。本文在分析涉农谣言的传播动因的基础上,提出涉农谣言的消解路径。
【关键词】:涉农谣言;社交媒体;辟谣机制
谣言是一种以公开或私下渠道传播的、公众感兴趣的、没有事实根据的虚构事件,它不是中性的消息,而是帶有欺诈、诽谤或攻击性的负向舆论。[1]涉农谣言一般是指谣言的散布者通过各种媒介方式广泛传播的与农村、农业、农民相关的不实信息及言论。
一、涉农谣言的传播动因
(一)社交媒体的强关系纽带成为涉农谣言传播的助推器
微信是涉农谣言的重灾区。微信作为一种即时通信工具,是“强连接”关系的典型代表。首先,微信中的朋友圈是由熟人关系缔结而成的,“社会生活建立在信任和委托他人去核实的基础上的。”[2]人们必将会把在线下现实生活中已形成的对彼此人格、品性的认可和信任延展到线上的虚拟交流空间中。基于这种“强关系”产生的强烈信任,再加上它所具有的的信息重复性与强化固有认知的属性,微信中的谣言传播将会更具有可信性、迷惑性与病毒式的传播力量。其次,微信群和朋友圈从本质上也是一种基于一定社会关系、共同特征聚集形成的社群。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认为,群体具有易受暗示、轻信和非理性的特征,将失去作为个体时的批判力。因此,作为微信群和朋友圈中的个体在谣言面前,极有可能呈现出从众、感性化、情绪化的一面,或者成为“沉默的螺旋”而丧失谣言鉴别力。
(二)放大的“塔西佗陷阱”加剧了公众的“逆火效应”
塔西佗陷阱通俗地讲即为:“当政府部门丧失公信力时,无论是说真话还是说假话,做好事还是做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和做坏事。” [3]陷入“塔西佗陷阱”中的政府在进行辟谣时,会面临更加困难的局面和挑战,因为公众会已经在对政府不信任的恶性循环中形成了“逆火效应”。“逆火效应”又称“回旋镖效应”,指的是当新的信息(比如辟谣)与人们已有的认知和信念相矛盾时,人们很可能会因此而更坚信先前的信念。[4]另一方面,社会转型期中,公众在复杂与尖锐的社会矛盾中产生了多元及非理性的社会情绪及心态,如群体极化与仇富仇官心态。当政府对民间舆论场传播的涉农谣言进行辟谣时,处于“逆火效应”中的公众并不会立即扭转自己的观点,而是对政府的辟谣信息产生质疑和不信任,在“信仰極化”与本身固有的价值观念中形成坚固的壁垒对抗外部辟谣信息的侵扰。因此,被“塔西佗陷阱”刺激形成的 “逆火效应”将会成为涉农谣言传播及扩散的又一重要动因。
二、涉农谣言的消解路径探究
(一)营造秩序井然与公开透明的涉农信息发布环境
法律界限的模糊、官方消息的滞后,媒体信息的缺失都是导致谣言滋生和传播的重要因素。营造和谐、净朗、有序的涉农信息发布环境自然不能离开政策法规的坚固保障与政府、媒体的共同努力。
首先,立法机关亟待健全完善关于谣言治理的法律法规。我国在2013年9月颁布的《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已经初步对网络谣言治理提供了基本的法律规范。2014年8月颁布的《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又进一步对即时通信工具管理者的权力机构、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的权限职责、即时通信工具使用者的行为规范均做出了限定说明。然而,我国目前关于谣言治理的法律法规较为分散,实施效力较低,在惩戒网络谣言及网络谣言犯罪行为方面的各项法律标准还需要进一步做出详细与明确的界定。只有建立起系统严格的谣言治理法律规范,才能保障涉农舆论空间的秩序井然。
其次,政府需要构筑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机制,秉持“及时、公开、透明、权威、负责”的原则与态度重塑政府公信力。当发生重大的涉农舆情案件时,政府需要在第一时间公布权威信息并及时更新事件的发展进度及相关数据。同时,政府可以利用政务微博及微信公开答疑,回应公众关切的问题,这样权威信息在舆论场中的明畅流通与公开传递将会有效抑制了谣言的萌芽与滋长,同时重塑并加强了政府公信力。再次,无论是传统主流媒体还是新兴社交媒体都肩负着传递正确信息和进行正面舆论引导的重要使命。一方面,媒体要严格进行信息把关,提高谣言的鉴别能力。另一方面,媒体可以通过议程设置,主动设置议题对公众进行正面舆论引导。除此之外,新闻媒体还可以设置专门的辟谣栏目,通过个性化的呈现方式帮助网友洞悉和识破谣言,从而净化网络舆论环境。如央视网独家辟谣栏目《考证》,新华网的《食品辟谣》栏目等。
(二)巧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构筑全方位的辟谣机制
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谣言的预警监测机制并设置自动辟谣框架将是解决谣言治理问题的一个创新策略。
构建谣言的预警监测机制,首先需要打通政府、媒体、运营商不同信息主体之间的分享壁垒,打破“信息孤岛”的问题局面,将分散的信息据点连接成互通互联的信息系统。其次,通过这个庞大的互联互通的信息系统对网络用户的数据及信息进行挖掘与过滤,并设立实时监测、趋势预测、信息研判、自动预警机制。运用语义分析建立自动辟谣框架也是未来可以试图发掘与采用的谣言治理思路。在谣言发生初期,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实时监测与用户举报的方式发现造谣可疑用户,并通过与已有谣言数据库的比对及专业人士的分析进行用户信用及谣言危害等级评估判定。然后,根据判定结果立即启动相应的预警机制与解决方案。
(三)依据不同群体的心理特征针对性地科普与疏导公众情绪
涉农领域的知识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与复杂性,又由于公众本身已形成的“刻板印象”、固有情绪及“逆火效应”,因此对涉农谣言的治理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依据不同群体的心理特征针对性地科普与疏导公众情绪是科学消解涉农谣言的有效方法。
第一,可以根据职业身份、年龄结构、学历层次、知识背景等标准将被科普的公众分为不同群体类别。根据群体特征的差异制定出因人而异的科普方案,从多元的视角和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将枯燥艰涩的专业知识通俗易懂地呈现和传播给公众。由通过新型小视频传播涉农谣言的方式受启发,科普和辟谣的方式也可以从同样的角度入手,制作现身说法、亲自演示、生动形象的视频,使受众更易于接受。
第二,对于公众已形成的“刻板印象”、固有情绪及“逆火效应”,政府及相关部门不能采取单一固化、宣传本位的惯性思维方式去解决,而是在理解公众心理诉求和情绪表达的基础上,从侧面引导、注重措辞、有技巧地说明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存在的危害。此外,对于公众情绪及观念的引导,需要借助大众媒介及整个社会的共同力量,政府可以通过组织相关的市场调研,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的制度。此外,政府还可以与运营商合作开发出符合受众心理需求和兴趣观念的涉农APP,使公众在潜移默化了解涉农知识的同时,纠正并调整自己的情绪与心态。
注释:
[1]刘建明,纪忠慧,王莉丽.舆论学概论【M】.郑若麟,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03
[2]【法】让—诺埃尔·卡普费雷.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5
[3]王灿发,邢祥.微信谣言传播“破窗”特征及修补策略探讨【J】.中国出版,2016(8)
[4]雨亦奇.民意与传播研究所微信公众号.辟谣反而让人更坚信谣言?.2017年5月2日
作者简介:郭致杰(1990—),女,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2015级舆论学硕士研究生。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