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识教育理念在20世纪得到推广和实践,世界各著名大学都设置了相关的通识教育课程,哈佛大学和北京大学是中外通识课程的典范。通过对哈佛大学、北京大学通识课程的发展历史作出梳理,比较两校通识课程的异同,以期对我国大学的通识课程建设作参考。
【关键词】通识课程;哈佛大学;北京大学;核心课程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一种办学思想或办学理念,而通识课程则是在通识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为了达成通识教育的目的而设计的课程,在大学课程中,它是除了专业课程之外的所有课程,是学校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哈佛大学和北京大学作为世界著名的研究型大学,均建立起了各具特色的通识课程体系,两者既有相似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
一、哈佛大学、北京大学通识课程发展历程
1、哈佛大学核心课程的建立与发展
重视通识教育,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哈佛大学的传统。在哈佛大学3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随着美国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其通识课程共经历了五次改革,分别是选修制改革、集中与分配制改革、哈佛通识教育计划、核心课程改革和国际化课程改革。纵观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改革,总的特点就是让学校设足够多的课程让学生选择。
2、北京大学通选课的设置与发展
从1985年开始,北京大学为了改变本科教育专业分割过细,知识结构单一的现状,借鉴哈佛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教改方针,着力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及顶尖专业人才。
2000年北京大学发布了《关于设立本科生素质教育通选课的通知》,正式推出本科生素质教育通选课,2002年北京大学又发布《关于加强本科生素质教育通选课建设的若干意见》推进通选课的实施。
二、哈佛大学、北京大学本科学位课程的结构与要求
1、哈佛大学本科学位课程的结构与要求
哈佛大学本科生课程包括集中课程、通识教育课程、选修课程。学生要完成16门完整的课程(即32门半的课程),并且有10门半课程的分数必须达到C或者以上才能获得学位。学生在第三学期末的时候开始选择集中课程,哈佛大学提供40多个集中项目供学生选择;通识教育课程要求学生在8个学科领域选择8门课程;选修课程的数量取决于所选的集中方向,也取决于学生是否获得荣誉学位;此外,所有学生在大一时必须学习写作课程,并在大三时达到外国语言方面的要求。
2、北京大学本科学位课程的结构与要求
北京大学课程包括专业课、全校性公共课、通选课、平台课、主干基础课。全校性公共课包括政治、外语、体育、计算机、军事教育、数学、国文等,文理科学生所修学分为30~34学分;平台课是学科大类的课程,其目的是加强学生的共同基础(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电子学等);主干基础课包括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课;通选课包括六个基本领域,即数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艺术与美育、社会可持续发展。所有的学生需修满12学分,同时对文理科学生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的学分要求。
三、哈佛大学、北京大学通识课程比较
1、通识课程理念的比较
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设置理念基于这样的信仰:让每一位哈佛大学毕业生不仅受到专业的学术训练,而且还应该受到广泛的通识教育。内容的效用是短暂的,而通过内容而学习到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最终的学习目的。
北京大学在2000年《关于设置本科生素质教育通选课的通知》里指出,设置通选课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拓宽知识面,学习不同学科的思想和方法,进一步打通专业,拓宽基础,强化素质,为适应21世对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打下基础。
虽然哈佛大学和北京大学的课程的理念语言表述不同,但都是本着通识教育的理念,使学生在大学本科教育阶段不仅接受到专业的训练,也能接受到通识教育的洗礼。
2、通识课程遴选标准比较
哈佛大学通识课程划分为8个学科领域,每一个学科领域都有各自的目标,根据相应的目标进行课程遴选。北京大学开设通选课重在启发思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遴选标准较为泛化和宏观。
相比较而言,哈佛大学的通识课程的遴选标准更为清晰和严格,对每一领域都设立了遴选标准,并且课程一直在不断的进行调整;而北京大学的遴选标准比较笼统和模糊,在课程遴选中的指导作用有限。
3、课程结构比较
哈佛大学要求本科生必须完成12~14门集中课程,大约占了总课程的45%~50%,通识课程共8门,占25%,必修课程为10门左右,占31%,其余均为选修。可见,哈佛大学的选修程度已经较高。
北京大学的必修课包括全校必修课、大类平台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所要求的学分为99分,占总学分的65.6%,而选修课包括通选课和专业选修课,仅占总学分的28.5%,选修课和必修课的学分比例还是很大的。
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是衡量一所大学课程结构的重要指标,选修课开设的越多,学生自由选择的范围也越大,通识教育的目标即在于此。
此外,两校通识课程内部比列也有所不同。北京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的构成比例不均衡并且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具有应用性和专业性的倾向。如社会科学类课程占了该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最大部分。过多的应用性课程和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列入素质教育选修课课程中。
4、通识课程的管理比较
从2009年起,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委员会接管核心课程委员会的职责,监管通识教育的实施状况。委员会主任将由高级教师团成员担当,而不是行政管理人员。它的主要职责为:负责促使监管新通识课程的开发,与各系合作确定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之间的学分转换,督促各系进行教学改革和课程评估,对课程改革提出建议。
在课程管理上,北京大学通选课的管理基本上承袭了原学校公共选修课的方式,学校统一管理、各院系具体负责,即由教务部教务办公室负责学分管理和组织选课,开课院系录入排课。
哈佛大学和北京大学在通识课程管理上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区别在于哈佛大学是设置独立的管理机构实施管理,而北京大学则是由学校统一管理,并且缺少对通识课程及时的评估和改善机制。
通过对哈佛大学和北京大学通识课程的比较,可以总结出一些实施通识教育的经验。一是加强沟通,定位通识教育目标;二是课程设计要不断改革和创新,“从实际出发”、自身特点相结合,注意课程改革的系统性;三是要建立配套的管理制度;四是促进实施途径多样化,通过多种方式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会春. 中国高中通识课程设置现状研究[J]. 复旦教育论坛,2007,04.
[2] 唐瑞,于洋. 中美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的比较研究——以哈佛大学、北京大学为例[J]. 理工高教研究,2008,01.
【作者简介】
李香玉,女,安徽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法学、高等教育管理学。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