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花田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粮:忠于国计,良于民生

中粮:忠于国计,良于民生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1-01 16:20:06 点击: 推荐访问: 中粮 忠于 忠于使命担当


打开文本图片集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全产业链粮油食品企业,并以1.5亿吨的年经营量领先全球同行业。其总资产量排名全球行业第一,总营收额排名全球行业第三。经过六十多年的深耕,中粮牢牢占据中国粮油食品市场的领先地位,通过创新性的商业模式,打造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将企业发展与全球的粮食、食品的供应和需求形势联系在一起。

中粮的谷物、油料、作物技术和生物能源等业务覆盖全球,拥有包括种植、采购、仓储、物流和港口在内的全球生产采购平台和贸易网络;目前,中粮全球仓储能力达3100万吨,年加工能力达8950万吨,港口中转能力达5400万吨,业务覆盖140多个国家。不仅如此,在全球最大的粮食产地南美和黑海地区和全球粮食需求增量最大的亚洲新兴市场建立起稳定的粮食走廊。

中粮还打造出了福临门、长城等具有影响力的食品品牌。为农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目前已经形成了信托、期货交易代理、保险、风险管理咨询、银行、基金等金融业务链。同时,中粮也是卓越生活空间的建设者,建设了商业地产、住宅地产、酒店、旅游地产以及区域综合开发。

[案例背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农产品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作为全球农业大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及市场化程度更是不断提高,同时,国际市场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49年,经过多年的努力,从最初的粮油食品贸易公司发展成为中国领先的农产品、食品领域多元化产品以及服务供应商,致力于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粮油食品企业,建设全服务链的城市综合体,利用不断再生的自然资源为人类提供营养健康的食品、高品质的生活空间以及满意的生活服务,贡献于民众生活的富足和社会的繁荣稳定。

中粮从粮油食品加工、贸易起步,通过不断发展,将产业链条延伸至种植养殖、物流储运、食品原料加工、生物质能源、品牌食品生产销售,以及地产酒店、金融等领域,在各个环节上打造核心竞争力,为利益相关者创造最大化价值,并以此回报全体股东、客户和员工。

通过日益完善的产业链条,中粮形成了诸多品牌产品与服务组合:福临门食用油、长城葡萄酒、屯河番茄制品、家佳康肉制品、香雪面粉、蒙牛乳制品、大悦城ShoppingMall、亚龙湾度假区、雪莲羊绒、中茶茶叶等。这些产品与服务品牌铸就了中粮高品位的市场声誉。

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态势,中粮不断加强与全球业务伙伴在农产品、粮油食品、番茄果蔬、饮料、酒业、糖业、饲料、肉食,以及生物质能源、地产酒店、金融等领域的广泛合作。凭借其良好的经营业绩,中粮持续名列美国《财富》杂志全球企业500强,居于中国食品工业百强之首。

[案例描述]

60多年来,中粮植根中国市场,形成了从种植养殖、仓储物流、加工一直延续到品牌产品销售的完整链条,覆盖了中国消费量最大的大米、小麦、玉米等品种,在中国最主要的农产品产区和销售区形成因地制宜的加工网络,并通过覆盖中国90%的市场销售网络和多个品牌业务,将产品送至近7亿中国人的餐桌上。

近年来,世界粮食产量和供给量总体保持缓慢增长态势,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在粮食生产、消费和分配上,呈现出严重的不均衡状态,世界粮食危机此起彼伏。中粮作为引领中国粮油食品行业的央企,以全球人口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未来作为长期战略方向,在对中国“米袋子”负责的同时,也直面来自世界的挑战。

基于对形势的判断,中粮在世界市场布局,與全球业务伙伴在农产品、粮油食品、番茄果蔬、饮料、酒业、糖业、饲料、肉食以及生物质能源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通过在物流、加工、分销等环节的战略性布局,形成了可协调运作的粮食采购平台和全球贸易网络。国际化的供应链系统及粮源掌握能力,使中粮集团各项业务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协同效应。

形成全景产业链

2014年以来,中粮持续推进全产业链战略,进一步发挥中粮价值链的协同作用,通过有效率的运营实现有机增长,树立更高的行业标杆,为民众生活的富足和全社会福祉做出了贡献。

中粮的全产业链涵盖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各个环节发挥协同作用,通过遍布全球的资产和运营网络和科学的环保和可持续方式,以及一系列复杂而有效的风险管控流程,中粮将世界约1/4人口的餐桌与全世界的农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产业链协同发展是提升和实现全产业链效率的关键。近年来,中粮通过上下游购销、油米面渠道、农业产业化、区域管理平台等多种形式的纵向与横向协同,加快助推形成产业链合力。

在中国,以大米为主食的人口占60%,稻米产量中86%用于口粮,稻米是中国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均大米消费量稳中趋降,消费者对品质的要求日益提高,大米消费的品牌化和小包装化呈加快趋势。

作为首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的中粮集团,在这种格局下,开始从传统优势的外贸业务转向内贸,融贸易和实业为一体,以“福临门”、“五湖”等品牌开拓中国的小包装大米市场。中粮在黑龙江、吉林、江西等产区拥有近40万亩水稻种植基地,加速在东北三省稻米产区、江苏等粳米产区和南方籼米产区的采购布点,加强对国内原粮市场的掌控;在加工环节上,中粮不断推进“产区+销区+临港”的布局,17个加工厂分布在中国的大米主产区、销售区和临港地区。在建工厂全部投产后,年新增综合稻谷处理能力398万吨。形成了上下游密切配合的供应链和销售渠道,建立了遍布全球的客户和销售网络,在中国市场上拥有完备的渠道体系。

中粮集团在改善着干家万户的生活,从员工、客户到股东与消费者,中粮的全产业链有助于促进食品和农产品行业的繁荣,并丰富消费者的选择,其产业链覆盖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各个环节。这意味着从农产品原料到最终食品销售的全部步骤——种植、收割、仓储、贸易、养殖、屠宰、加工和销售,中粮集团强大的系统将各个环节有效地组织在一起。

未来,中粮将通过升级整个产业链,创造更大的价值,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更好的配置,更大的协同,更顺的连接,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严把产品质量关

近年来,中粮在食品安全方面继续优化添加剂和完善相关方管理系统,启动建设产品标准和终端管理系统,并大力推动风险管理、可追溯等系统的执行落地。

在这个过程中,中粮启动基地管理建设,组织各产业链绘制原料质量安全风险GIS地图,这项工作在国内食品企业中尚属首创,进一步实现了原料风险的等级划分、动态标注、实时预警,为原料采购和选址布局提供指导。供应商管理也是源头管理的重中之重,中粮对现有的供应商做了系统的分类、分级统计和管理,选取重点供应商现场监督审核和评估,初步形成了战略供应商管理模式,建立并完善了战略供应商数据库。按季度统计分析供应商数量增减等情况,确保当年对供应商实现全部审核。在相关方管理方面,中粮集团督促下属各单位严格把控承包商安全资质准入和过程监管,推动承包商管理措施落地,并修订了《OEM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办法》和《OEM工厂及委托单位评估指引》。通过基地管理、供应商管理、相关方管理三管齐下,彻底消除源头系统风险,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形势稳定。

与此同时,中粮进一步优化完善原辅料管控系统、检验检测和虫鼠害管理等质量安全系统建设,开展对标管理,以最佳实践为抓手,推动中粮质量安全系统在基层一线落地。在添加剂管理方面,全面梳理了食品、饲料添加剂法规标准要求,并在信息系统中开发了添加剂管理模块,建立了添加剂信息档案,实现添加剂数量、功能及供应商数量的统计与查询;在设备设施管理方面,督促各单位规范设备设施台账管理,加强设备日常点检、计划检修;在安全风险管理方面,组织开展质量安全专项行动,对每条产业链进行全面风险排查,特别是行业曾经出现的或潜在的重大质量安全风险,采取相应措施,防患于未然。

通过开展终端质量安全管理现状调研、抽样评估和标杆分析,中粮摸清了终端质量安全管理底限,找出了终端质量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制订了《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办法》、《食品安全事故调查与分析指南》、《安全生产事故初始应急效能评估标准》和《集团应急预案编写指南》等质量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实施规范。一方面,积极推进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通过策划、执行、检查、行动这一良性循环,实现了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另一方面,还聘请了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对市场在售产品随机抽检,以进一步掌控在售产品品质。

[案例分析]

加强掌控 服务国家宏观调控

中粮作为责任央企,一直秉承大局观,发挥专业能力,服务于国家宏观调控,并努力为扩大中外经贸合作提供支持。国民经济进入新常态,带来了新变化,也意味着新机遇。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旨在开展区域合作,扩大对外开放,深度融入世界经济。

同时,中粮集团在“走出去”战略的指引下,大力发展覆盖全球的原料采购体系。尼德拉和来宝農业作为中粮海外采购平台,将其上游掌控的优质粮源直接对接下游加工及分销网络。通过全球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协同,使中粮的全球粮源掌控能力进一步提升。此外,在国内,中粮继续与产业链源头的农户、粮食经纪人等深入协作,采用直收、代储、竞买拍卖、贸易合作、内部协同等多种创新采购模式,锁定粮源,稳定供应;持续推广订单农业,采用“农场+工厂”、“农户+合作社+企业”等多种形式,推进农业规模化和现代化经营,引导农民改进作物品种,开展科学种植培训,让农户成为中粮全产业链的核心参与者,并切实从中受益。

同时,中粮还加大对营养研究科研的投入,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以“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全产业链粮油食品企业战略”为指导,确立了“立足生命科学,致力营养健康;服务产业链,研发好产品”的使命和“创新超越客户诉求,科技引领健康中国”的愿景,建立了应用基础研究、加工应用技术、品牌食品研发和知识管理平台等四个研发集群,是国内首家以企业为主体、对中国人的营养需求和代谢机制做系统性研究,以实现中国人健康为诉求的科技研发中心,是中粮集团“全产业链”战略的科技驱动力。

目前,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总人数达到212人,其中研发人员185人,占比85%,博士72人,硕士100人,硕士及以上人员占科研人员总数的81%,具有海外背景的人员占科研人员总数的26%。研究团队进一步向专业化、年轻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更加集思广益,开拓进取,努力为提高国人的生活水做出贡献。

营养健康研究院始终坚持研发创新工作的六个重点,即:产品开发、降本增效、质量安全、技术协同、技术营销、创新业务,紧密贴合中粮全产业链业务,实行科研攻坚。近年来,产研协同机制进一步深化,研究院开展了食品专用油、U格产品、可益康蛋白粉等46项产品开发项目,开发满足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健康美味食品;开展了玉米蛋白高值化利用、糖厂节能优化方案设计等19项降本增效项目,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履行社会责任;开展了食用油感官评价国家标准制定等10项食品质量安全研究项目,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检测手段和方法。截至目前,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总共拥有有效专利114项,其中,发明专利82项,实用新型专利30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丰富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粮集团内部产品力进一步得到提升,更推动了整个中国食品行业的进步。

立足发展 确立整体上市目标

目前,中粮旗下有三家A股上市公司,分别是中粮地产、中粮糖业、中粮生化。中粮地产系1983年2月24日正式成立的县属地方国营企业,属性为房地产行业。中粮地产经批准的经营范围为房地产开发经营、国内商业、物资供销业、建筑技术咨询、进出口贸易,其主要的主营业务为商品房开发、物业租赁、来料加工业等。

中粮糖业是1993年7月1日以定向募集方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9月18日正式成立。主营业务为番茄加工及番茄制品的制造、销售以及其他农副产品(除粮、棉)的加工、销售;饮料的生产、销售;食用油、水果、蔬菜的加工及销售;白砂糖、酒精、颗粒粕的制造销售;蒸汽的生产、销售;糖蜜、菜丝的销售(限所属分支机构经营);农药的销售(许可证为准);汽车货运等。

中粮生化原为安徽丰原生物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系由安徽丰原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主要发起人,与蚌埠市建设投资公司、蚌埠热电厂、安徽省固镇化工总厂、蚌埠市供水总公司共同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其所属的行业性质为农产品深加工生产企业。经营范围及许可经营项目主要为: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经营,燃料乙醇、食用酒精的生产、储存、销售,淀粉糖、饲料、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储存、销售以及粮食收购等。

中粮集团作为首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试点,下一步将以产业引领、股权多元、整体上市为目标,优化各专业化公司的资产配置,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推动资产划转及重组整合,实现产供销一体、人财物一体、资产和管理一体,完善市场独立主体功能,增加行业影响力控制力。

责任编辑 耿黎明 李艳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