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花田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浅谈电影配乐对现代作曲技法的运用

浅谈电影配乐对现代作曲技法的运用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0-29 18:50:06 点击: 推荐访问: 作曲 技法 浅谈

摘要:20世纪以来,传统作曲技法在“调式、配器、曲式、复调”等方面不断地自我突破,这种突破给20世纪的音乐风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虽然对于“先锋音乐”的争论从未停止,但是音乐技术的变革已经从原本的"严肃音乐"活动渗透到了各种商业音乐、应用音乐领域中。本文挑选数部21世纪的好莱坞动作电影的配乐,试从这些配乐作品中总结其对20世纪作曲技法的运用。

关键词:世界音乐 配器 展开手法 振荡器 电子音乐

20世纪以来,众多作曲家在作曲技法上努力探索,无意中突破了大众对音乐审美的边界。无调性,序列音乐的发展,带来了音乐表现手段的无限可能,一方面的确扩大了人们对音乐的认知,但同时也隔离了相当一部分传统音乐爱好者。我们不能贸然地否定所有使用先锋技法创作而成的音乐作品在艺术性创造性上所取得的成就,但同时也确实因为部分先锋作品过于深刻的内涵、过于晦涩的寓意,而使得先锋派作品成为“曲高和寡”的典型。或许在现代社会,任何艺术品都史无前例地更迫切地需要和美术设计、心理学应用、传播手段等科学项目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先锋派作曲技法得以在流行音乐、电影配乐、商业应用音乐方面得到全面的重视以及应用。本文试图从实际例子出发,展现先锋作曲技法在电影配乐中的应用,从而探讨曾经艰深难懂的现代音乐与综合艺术结合以达到推广现代音乐的多种可能性。

从电影配乐的角度来看,电影这一体裁本身具备了一些与音乐结构不同的特点,例如故事一般是在某一特定地域展开,因此画面中往往会出现不同时代、地域风格的画面,这要求配乐必须对画面中的民族风格,时代风格有精准的体现,因此也对配乐作曲家中运用民族民间素材的能力,运用不同历史形态中出现过的调式调性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美国好莱坞电影在全球范围内的巨大的影响,使得电影自身风格不断变化——今时今日,无论是科幻题材的电影或是历史题材电影或是以情节为主的电影甚至是好莱坞式的动画片,几乎所有种类的影片都向动作片的风格靠拢,由于“动作片”中对快速镜头更频繁的运用,电脑3D制作的惊险场面,也使得配乐在音乐结构,音程紧张程度上有所突破。最后是电影中为渲染气氛,使得新出现的乐器例如电声乐队,电子合成音色,还有新的音乐风格如爵士乐,民族音乐中的打击节奏等,开始寻求更广泛的与管弦乐队的结合。而在音乐创作方面,从瓦格纳的被后人称为“半音体系”的作品为开端,作曲家开始了追求更刺激的听觉效果的旅程,这个旅程经历了调性瓦解、泛调性、自由无调性、无调性、序列、电子音乐、偶然音乐噪音音乐等等的风格过程,前人在这条路上总结了相当多的经验和理论。电影配乐的风格也有类似的历程,但并不完全一样,早期黑白电影的配乐大多富于旋律性,往往处于“配角”的地位,听起来总是像浪漫派作曲家的作品,这个时代,镜头切换的慢速,极大地限制了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随着电影工业的发展,电影自身的风格发生了变化,紧接着就是电影画面对电影配乐的形式与内容提出的新的要求,例如不再是从头到尾的大线条旋律,或者有时候又要求出现更加明确的更通俗易懂的接近歌曲结构的旋律,但有时候又需要快速的非方整结构的节奏段落进行迅速的对比,在这种审美的要求之下,西方传统大小调的表达方式似乎不能满足镜头背后所要传达的情感了。

比如2008年美国电影《蝙蝠侠——暗夜骑士》,这部故事内涵深邃的电影,由经验丰富的电影音乐作曲家Hans Zimmer作曲,他大量应用了音块,结构控制等现代作曲技法,完美地衬托了影片中艰涩的故事情节,非常简洁而有效地用音乐手段加强了影片中人物的形象,丰富了主配角的个性外延。比如情节刚刚展开时的一首配乐,一开始就使用了一个类似于挂载了“反馈效果”的电吉他的延长音的音色,但这个音色可以自由地在延长过程中改变音量,比较可能的手段是作曲家利用振荡器合成出来的全新的电子音色。这个音色在D音上持续了将近40秒,音量随着时间而慢慢地增加,听众也会随着音量增加而听到更多的这个音色的细节,高频泛音和低频泛音都逐渐地被观众听到,这个音色其实并不悦耳,因为有很多不协和的音程包含其中,类似于一种弦乐队在高音区的音块,有一种痛苦的撕裂感,同时电影画面中放映着的是一伙穷凶极恶的罪犯正在准备实施犯罪,音色的紧张,其实是配合着节奏逐渐加快的电影情节的。40秒后这个音色的音高开始出现变化,从D音慢慢地向上滑行,同时弦乐队的高音区以极其微弱的D音加入进来,弦乐队的音高基本维持不变,有时候也围绕着D音进行一些音高的上下滑动,但弦乐队的音高变化和电子音色的音高变化是有些微的速度上的不一致的,类似两股声音的缠绕,一直到将近30秒之后,两个音色的音高突然增加滑行的速度,达到D音上方七度的C音之后,合并在一起,就在这个时候,电子音色的持续逐渐淡出,而弦乐队马上放弃了之前持续的形态,改为在高八度D音和C音上的分弓断奏,形成一个固定循环的节奏型,这个持续的节奏型由于演奏力度的加强而变得更加清晰,同时在声像上是有设计的,节奏型的前半个分句在左边的小提声部上,后半个分句在右边中提琴和大提琴声部上,两个分句迅速进行,营造出听觉上一种相位交错变化的被称作“声像漂移”的电声效果器才有的效果。20秒之后,出现了一个七度上行这个动机在节奏上的“紧缩”,并加入了强劲的打击乐加强这个动机,接下来的片段又加入了听起来像闹钟“嘀嗒”声一样的新合成音色作为新素材作为过渡段,一直到音乐的两分四十秒的地方开始,使用一个噪音素材,并不断地加大音量,在音量达到最顶点的时候突然又放弃了这个噪音素材,改用逐步滤波的方式,对一个低频合成音色进行有节奏的滤波,这个滤波的过程大概维持了一分钟,在滤波过程的尾段又逐个再现先前出现过的弦乐队的分弓素材,四分四十八秒的地方再现“紧缩”动机,最后作曲家用了将近4分钟的时间完成一个变化再现部,在再现部中不断出现D音的持续音,以及之前的弦乐分弓节奏片段,还有新的从高八度C音下滑到低八度C音的新动机,在再现部的结尾将音乐推向高潮。

在这个例子中,发展音乐的手法具有现代音乐的特征,就是调性调式不再局限于以往的依靠转调来推动音乐发展的传统,而是建立在“音响素材的呈现→对音响素材的变化”的手段上,并且在配器上结合了电声乐(失真吉他),电子音色(振荡器合成手法、节奏素材和打击乐音色构建、滤波器),传统管弦乐(弦乐队微分音和微复调的应用)等现代/传统音色,这样的创造是很有魄力和创造力的,整个九分多钟的作品里面,通过有限的音高的改变、音高时长的改变、以及音色本身的变化完成对作品的控制,这也说明作曲家深受先锋派技法的启发和影响。但是在创新之中又带有传统奏鸣曲式三部性的原则,可见作曲家的创新和突破,始终构架在传统的大框架之中,从中也能体会到作曲家在借助传统作曲理论指导实际创作方面具有相当的经验。

再如2007年上映的中东反恐题材的《The Kingdom》(中译《反恐王国》),配乐由美国配乐家Danny Elfman完成,Danny Elfman在美国是配乐界的行家里手,出道至今总共为七十多部影视剧完成配乐。在这个例子片段中我们能听到更多的传统乐器与电子合成音色的结合,以及更多的电子音乐处理的手法。比如在电子音乐中有一种“反向播放”的处理手段,这种处理手法最早出现在磁带音乐时代,当作曲家把某一个人们习以为常的乐器的声音(例如钢琴或打击乐的声音)倒着播放时,能获得这些乐器声的由弱到强的音量变化效果。计算机音频软件发展到今日,已经可以非常方便的在每一个声部上应用这种“反向播放”的效果。例如电影的主题音乐,其开头动机,就是一个应用了反向播放效果的音响素材,这个反向素材以8个八分音符平均节奏出现,但重拍是落在了第四个八分音符时值上,是一个弱拍重音的动机。动机出现两次之后加入一个新的带有音高的节奏声部,这个节奏声部在节拍上和动机相比,进行了紧缩,是密集的16分音符,第一组八个16分音符的音高在F音,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共二十四16分音符下行到#C音;随后,动机和节奏型组成的这个乐段被低音贝斯以及一系列的打击乐加厚,音阶基本维持在#C、D、E、F这组音列上,营造了浓郁的中东王国所特有的神秘氛围。接下来,音列发生了变化,电贝斯的声部移高,固定在降E,F,降A,降B四个音上,并在这中间加入原位E,变成降E,E,F,降A,降B五音列,然后加入了弦乐声部,弦乐声部是一个时值较短的大二度下行的动机,从C音下行到降B,然后这个动机向上位移变成降D到C的小二度下行,然后从降E开始大二度上行(逆行),然后为了加强段落的结束感,开始从#F音小二度下行,最后上行落在#G,此时与电贝斯形成一个C增三和弦,相对明亮的感觉维持一两秒,继而再进行到A大三和弦,突然就有了一种解决冲突的终止感。这个段落结束后,作曲家再用一个将近两分钟的段落,对弦乐动机进行展开,手法相对集中,就是不断地对弦乐声部的动机进行向上的模进位移,一直到段落结束时,用C增三和弦与A大三和弦不断纠缠音高不断攀升,最后用弦乐队的极高音区,终止在A大三和弦上。随后是略显沉静的再现部,除了之前“反向”的素材的再现,就是弦乐动机在类似大调明亮音响上的再现,最后以升F挂四音七和弦作出一个开放性的终止。

这个作品在音高控制以及动机素材的运用与发展方面做得非常精彩,简洁而有效,把每一个素材,动机都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虽然也有类似于三部性这样的曲式结构,但掉是调性的对比并不是那么传统,主要的对比手法体现在音程与个别和弦的交替运用与控制上,显示出作曲家在布局方面的匠心独到。

再如2006年上映的《007系列之皇家赌场》,负责配乐的是英国电影音乐作曲家David Arnold,他也是多部007系列电影的配乐者,曾为50多部电影写作过配乐,最近还获得英国影艺学院颁发的Academy Fellowship最高荣誉的奖项。电影中一开场的配乐片段表现的就是主人公追逐罪犯的惊险场面,由于主人公是英国特工,为了表现一种所谓的传统“皇家、大英帝国”的色彩,作曲家更多地使用了传统的管弦乐音色,风格更靠近80年代的电影配乐。在电影的主题配乐中,音乐基于三拍子,没有明确调性,动机开始于E音,一路攀升上行,结束在B音;接下来是一个50秒的引用了经典007音乐主题的片段,主要使用铜管乐器,四四拍,从E大调开始呈示,然后移调到下属的A大调,最后结束在E大三和弦上。接下来一个一分半钟的片段,回归到了三拍子,但是重拍是在第二拍,调性从c小调转移到g小调再回归到c小调;然后带出一个接近两分钟的片段,仍然是三拍子,但是重拍在第一拍和第二拍的后半拍(更接近于第三拍)上,构成节拍上的新意,主要在e小调上展开动机;接下来优势一个两分钟的段落,节拍回到四四拍;最后是一个六拍子的一分钟段落,把音乐推向高潮。在这个例子中我们有能感受到作曲家通过变换节拍以及持续地在某些调内使用紧张音程,紧张音程持续使用会使紧张程度下降,于是这个时候变换节拍就能够把这个紧张程度继续提升。

最后探讨一下对于民族素材,例如旋律片段和特色节奏在电影音乐中的引用的情况。比如2008年上映的电影《007系列——量子危机》配乐(同样由David Arnold配乐),期中一首标题为“海地”的音乐,该片段反映的是主人公在海地执行任务的情景。听众可以在音乐片段中听到非常有代表性的非洲打击乐和弹拨乐器的声音(海地虽位于北美洲,可是黑人占了该国人口的95%)。又比如2008年上映的反恐题材电影《Traitor》,片段中也能听到典型的伊斯兰文化的打击乐和弹拨乐器的声音。再如电影《天国王朝》,该片反映的是11世纪前后十字军东征的题材,所以在音乐的主旋律采用了E多利亚调式,同时也使用了中东的弹拨乐器。在这几个例子中,对民族打击乐节奏、旋律的引用都非常有限,虽然在音乐的展开方面依然是接近传统曲式的手法,但这种更接偏向流行音乐的“改编”方式无论是在古典音乐还是在民族乐派或是20世纪以前的流派当中都不可能出现,所以作为一种具有时代象征意义的音乐形式,还是把它作为一种类型而加以举例。

综合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近10年来,西方电影配乐中借鉴20世纪先锋作曲技法的情况还是很普遍的,而且应用在影片当中效果也相当出众。对于探索性的先锋的作曲技法,并不是要不要用的问题,而是用多少的问题,作曲家完全可以靠个人的能力将音乐的紧张度随心所欲地控制在自己的布局之内——而这原本也是20世纪作曲技法的其中一个初衷。电影配乐作为一种人们最常见而又最忽略的音乐形式,毕竟要考虑到大部分观众的听觉审美,说白了就是一种消费品,因此无法全盘套用勋伯格、梅西安等人的作曲技法,在应用先锋作曲技法时也会出于商业性的考虑以及照顾电影画面的节奏情节等而无法全面地使用更深入的技法,但正是因为上述作曲家的努力创新,使得应用20世纪作曲技法的作品与音响,在不断地接近着普罗大众的耳朵,随着科技以及社会的发展改变,曾经的先锋作曲技法又会怎样和人们结合在一起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