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羔羊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杆菌所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正常情况下该菌并不致病,但当个别羔羊由于某种原因而抵抗力降低时,就会趁机侵入组织。一旦侵入组织之后,个别菌株的毒力增强,对同类动物有病原性,以至感染健康羔羊而发病。该病在我国北部牧区相对较为常发,本病以急性败血症的形式出现,死亡率高。
关键词:羔羊;大肠杆菌病;诊治;免疫
中图分类号:S858.2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6)01-126-01
1流行病学
患病的多为3~8个月龄的绵羊羔和山羊羔,1周岁以上的绵羊和山羊很少患病。每年6~7月份开始发生此病,初期散发,后来发病的头数逐渐增加,8~9月份达到最高峰,羊群中有大量羔羊死亡,10~11月份以后自行停息。在自然条件下此病如何传染还不清楚,根据现地观察,健康羊群与病羊群共同使用水源和牧场,可以促使本病传播。在实验室条件下,绵羊口服5mL大肠杆菌培养物不发病,但皮下注射或在划伤的皮肤上涂抹培养物时,则发生典型疾病和死亡。根据以上临床实际情况分析,本病可能是由伤口感染的。但也不能排除消化道感染的可能性。可以推测,在自热条件下,病菌可能存在于羊舍内或草场上,如果皮肤有伤口,或采食带刺的草料而使胃肠受伤,或由于其他原因而削弱胃肠的抵抗力时,病菌就可以趁机侵入。
2临床症状
在自然条件下,发病非常迅速,往往在放牧羊群内突然发现死羔。发病较慢的病羔,则多在放牧时落在羊群之后,呆立不动,精神萎顿,呼吸困难,口鼻流出清亮的黏性液体,眼结膜潮红。少数病羔排出带血的稀粪。临死时,腹部膨胀,肛门突出,口腔及鼻孔黏膜发绀。通常在症状出现后1~4h死亡,慢的则在6~12h死亡。发病后未见有恢复的。
3病理变化
主要的病理变化是消化道有显著的炎症,即第一和第二胃黏膜脱落,第四胃、十二指肠及小肠中段发生严重的充血及出血等,但也有极少数病例肠道不发生炎症。血液常呈红紫色,心内膜下常有出血现象。胸纵膈淋巴结严重充血及出血,肠系膜淋巴结有少数显著充血,小肠淋巴滤泡有明显充血。肺有显著充血、出血及水肿,支气管充满气泡,黏膜明显充血。肾皮质部有显著充血或浊肿,常呈紫色,但不软烂。膀胱及尿道一般是正常的。肝充血,肿胀明显,质脆,呈紫色。脾没有任何肉眼可见的病变。
4诊断
可根据前述的症状和病理变化病结合细菌学检验进行诊断。做细菌学检验时,可取心血和肝组织涂片,在显微镜下检查,很容易看到大肠杆菌。如果条件许可,也可取心血和肝组织接种于培养基中进行分离培养,于37℃培养12~16h,即有大量大肠杆菌生长。
本病的症状和病理变化为羊快疫和猝狙很相似,其主要不同点如下:①本病的受害家畜多为8个月龄以内的羔羊,1周岁以上的羊患病的极少,而羊快疫及羊猝狙则不受年龄的限制。②在羊快疫,于肝组织的触片中可看到线条样的革兰氏阳性杆菌,以肝组织做厌气培养时有梭菌生长。而在本病,肝组织涂片仅能看到革兰氏阴性杆菌,厌气培养时没有梭菌生长。在羊猝狙病羊肠内容物中含有毒素,本病患羊则没有。
5防治措施
由于患有本病的羊死亡迅速,而且在病到前不易发现症状,所以治疗没有实用意义。在防治措施方面,可根据现地观察,共同使用水源和牧场可以促使本病的传播,因此健康羊群应避免与病羊共同使用水源和牧场。除消毒隔离等措施外还要注射菌苗,多年来的经验证明,在发病地区使用菌苗以后,本病很快停止发生。
6免疫
羔羊在自然条件下是否有免疫力,现在还不清楚,但1岁以上的绵羊,对本病有坚强的抵抗力。用灭活菌苗进行人工免疫有很好的效果。据报道,曾有专家以加温杀死的菌苗和福尔马林杀死的菌苗分别对羔羊进行人工免疫试验时,发现这2种菌苗均能产生较强的免疫力。从0.25mL的菌苗皮下注射于羔羊,最少能抵抗6个致死量的病原菌的攻击,注射1mL福尔马林灭活菌苗的羔羊,在5个月以内对人工感染可全部获得保护。因为本病仅发生于3~8个月的羔羊,有5个月免疫期已符合实际需要。福尔马林灭活菌苗在室温保存2年半仍然有效。
当羊群中暴发本病时,以福尔马林灭活菌苗作应急预防注射收效很大。据报道,当某地暴发此病时,曾以此种菌苗在5个发病羊群中注射羔羊,并留下约有100头不注射,以供对照。注射后第二天,在发病羊群中不再发现病羊,但在对照羊群中仍陆续有羔羊死亡。注射后10天,以对照群死羊的血液接种3头注射过菌苗的羔羊,均安全耐过,而接种同量血液与未注射过菌苗的羔羊则迅速发病死亡,充分说明了菌苗的免疫效力。注射福尔马林灭活菌苗后发热、跛行、不采食,但经过24~48h即恢复常态。此菌苗后在疫区得到广泛使用,根据多年的观察,还未发现过发病羊群在注射此苗之后仍有发病的报道。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