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泰勒教授 Dr. Enthan Will Taylor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药学院制药学与生物医学教授,著名病毒学家1996年获美国化学会N.E.乔治亚分部“年度化学家”奖。1997年获美国高等学院创新医学“年度Denham Harman导师”奖。
1994年,威廉·泰勒教授提出了著名的“病毒硒蛋白理论”,其主要内容为:一些由病毒(艾滋病病毒、感冒病毒、埃博拉病毒、肝炎病毒)引发的疾病患者体内存在硒缺乏的情况,补硒有利于抑制病毒的复制,其原因不仅仅是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力来起到保护作用,更重要的是硒可以直接作用于病毒。即在富硒机体内,病毒蛋白可得到充足的硒,病毒复制被抑制,而在缺硒机体内,病毒蛋白无法得到充足的硒,病毒复制加快。
我们将这个情况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陈君石教授进行交流,陈教授对此情况也非常兴奋,立即向卫生部有关领导进行汇报,得到了有关部门的极大重视,几乎在24小时内,科技部就立即立项开展“硒与SARS的关系”研究。
Dr. Ethan Will Taylor, PROFESSOR
Director of BioInformatics and Selenobiology Research Group
Computational Center for Molecular Structure and Design, and Department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Sciences
College of Pharmacy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http://bioinfo.chem.uga.edu/homepage/wtaylor/Taylor.html
Research in the group of Professor E. W. Taylor at UGA is focused on fundamental studies of biomedical and health-related questions, via the application of both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methods. These include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computational chemistry and biology, along with various chemical, biophysical and molecular biology techniques. They are interested in understanding the causes and underlying pathogenic mechanisms that give rise to disease, and the potential of preventive and nutritional approaches to maintaining human health.
2002年年底,突如其来的SARS风暴席卷中国及东南亚、北美乃至全球各地,这一全新的流行病概念极大地冲击了人类原有的认识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对疾病预防、病毒性疾病研究多方面都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了解SARS的成因,破解SARS的致病因子,成为全世界科学家积极探索和迎接的挑战。走在抗SARS最前沿的研究者几乎都成为了年度风云人物。
我国的科学家一个月前也在国际最权威的杂志《科学》上,刊登了论文,认为SARS的致病与它的突变有关。也就是说起初的SARS病毒是对很有限的人产生致病作用,大概是感染了3%的人才会有病毒变化,但是后来SARS病毒在人体中就突变了,从起初的SARS病毒变为它的基因和原来不相同的SARS病毒,到了这个时候,它的致病性就非常强,碰到了就感染,就能广泛的传播。比起提高免疫力,控制病毒的突变,减低危害就是更加重要的事情。
上海四通纳米技术港的科研人员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劲松博士的带领下,2003年5月中旬在SARS病人的血中发现了含硒酶,以及硒含量都明显的上升。那么这个现象跟以往的报道相反,也就是说病毒性疾病,像艾滋病病人,艾滋病病人跟硒关联度很大,但是它的血硒下降,也就是说含硒酶下降,那么SARS病人检测和对照,跟正常人相比呢,是含硒酶上升,血硒上升,我们当时就认为这个现象反常,而且不但反常,它这个反常又特别大,所以解释不了这一个事实。
2003年7月10~11日,在北京召开了“防治非典型肺炎国际科技研讨会”。本次为期两天的研讨会由科技部、教育部、卫生部、北京市政府、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基金委等部门发起。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19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300多位生物和医学专家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的代表参加会议。本次研讨会学术委员会主席是美国病毒学家Ian Lipkin教授。
美国乔治亚大学药理和生物医学科学系教授Dr. Ethan Will Taylor和中国科技大学张劲松博士(纳米硒第一发明人)因为关于SARS病毒的合作研究工作(该科研课题由上海四通纳米技术港有限公司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资助,并得到广东省几家单位支持)也受邀参加研讨会。由Dr. Ethan Will Taylor在大会上代表发言,并在研讨会会刊上发表了论文——《SARS冠状病毒的两个隐性基因是SARS疾病硒异常现象的分子基础》,得到与会科学家的广泛关注。
也许很多人会问这样一个问题,既然病毒使用或“需要”硒,为什么补充硒会降低病毒的活性,这难道不是在给病毒“喂食”吗?对于这个问题,威廉·泰勒教授解释是这样的。首先,与病毒相比,机体更需要硒,因此缺硒对机体的影响比病毒要大;其次,病毒最大的兴趣不是杀死他们的宿主,因为如果那样的话,病毒自身也会灭亡。问题的关键在于不是给病毒“喂”硒,而是病毒用硒来确定宿主的健康状况。如果受感染的细胞可以得到很好的营养,无很快死亡之虞的话,对于病毒来说,没有入侵新细胞的迫切要求,于是病毒的复制也就会减少。
如果把硒看作宿主与病毒对话途径,而不是病毒营养剂或食物的话,可以更有助于我们的读者理解。在富硒的条件下,抑制病毒的复制,当然,与此同时,硒会提高免疫能力并对机体产生其他有益的作用。而当硒的含量很低时,不仅对病毒生育的控制削弱,我们身体的免疫力也下降,从而病毒得以高速复制,显而易见,对于病毒而言,这是它们最佳的爆发时机—缺乏硒已导致免疫力下降。因此,高剂量的硒可以提高免疫力,迫使病毒复制处于较低的水平。
这就是硒最重要的、对SARS疾病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的机理。
其实,硒与病毒性疾病的研究早已开始,早在五十年前,科学家就开始探讨硒和病毒性疾病的一些关系,当然这里面也包括了最臭名昭著的病毒性疾病艾滋病。
那么硒和病毒性疾病,主要从早期克山病研究起来的。克山病是在我们国家发生的。克山县是低硒地区,在克山县不光是缺硒,同时还存在着克萨奇病毒,本来这种病毒致病性不强,但是它到了缺硒的机体里面,就会产生突变,就变成致病性非常强的一种病毒,所以造成心肌坏死,是双重病因,这就引发出硒控制病毒的突变。也就是说,当机体硒充分的时候,一些病毒进来,它会处于稳定的状态。当机体的硒不充分的时候,病毒进入机体,它就会突变成为恶性的病毒,或者致病性更强的病毒。
我国著名的食品安全专家陈君石教授在SARS期间,就发表过文章,认为作为唯一与病毒感染有直接关系的营养剂——硒在抗SARS方面就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SARS病毒在人体中突变,从起初的SARS病毒变为它的基因和原来不相同的、致病性非常强的SARS病毒。这一点正和克山病等病毒性疾病的性质非常相近,他们具有类似的致病机理,既然硒对治疗克山病这类病毒性疾病有特效,那么换句话说硒对SARS疾病也是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的。
所以陈教授对我们的纳米硒也是情有独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陈教授主持的纳米硒与无机硒(亚硒酸钠)、有机硒(硒蛋白)的毒性安全性对照评价实验中,实验空前一致的结果十分激动人心:纳米硒比现有的常用无机硒、有机硒均有极大的安全性优势。
硒作为一种比维生素E还要强五百倍的抗氧化剂,它的主要功能除了抗氧化、调节免疫,在应对病毒性疾病时更亮出了它的杀手锏——抗突变。张劲松博士形象地把硒和病毒性疾病关系归纳成三道防线的作用。
这三道防线的概念是,第一道防线通过免疫阻止病毒的入侵,第二道防线通过增强抗氧化减少入侵病毒造成的伤害。第三道防线,病毒在体内它要突变,因为它很容易突变,但是如果缺硒,它突变的更快,更明显,突变以后造成危害就更大。那么有硒以后,就能抑制它的突变。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