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涵体肝炎是由禽腺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特征为肝脏、肾脏出血,并发生营养不良性渐进性坏死,肝细胞内形成核内包涵体,贫血和肌肉出血。肝脏的肉眼病变为肿大、营养不良、呈黄色易碎状。目前在肉仔鸡养殖过程中经常发生严重肝肾黄染、出血病例,初步确诊为包涵体肝炎。据有关报道本病的发生与免疫抑制病有关,且发病和流行区域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1 传播途径
本病有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两个传播途径,有时种鸡并没有明显的病理症状,仅表现轻度的产蛋率下降,但其带毒的种蛋经孵化出壳的小鸡,早期死亡率明显升高,并出现典型的包涵体肝炎症状,这时只有有经验的管理者才能及时诊断出病情,所以垂直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据有关资料表明,腺病毒在产蛋高峰前后出现第二次排毒高峰,这主要由生殖生理期的强应激因素引起,此期孵化的雏鸡带毒较高,包涵体肝炎症状较突出。
本病还可以通过接触病鸡和被病鸡污染的鸡舍、饲料和饮水经消化道感染。病鸡通过气管黏液、尿液和精液等向外排毒,但最多的病毒含在粪便中,所以说病鸡的粪便是主要的传染源。来自同一批次或不同批次的鸡群一旦接触由粪便污染的垫料、饲料、粉尘等,就会成为水平传播的对象,一般鸡群在感染后第三周开始排放腺病毒,随后2~3周为排毒高峰,因此水平传播也很重要。
2 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1~2d,暴发常见于肉鸡,蛋鸡和其它家禽偶尔发病,发病周龄多在3~7周,一般死亡率在10%以下,本病通常继发于其他疾病引起的免疫缺陷后,如果再加上混合感染法氏囊、传染性贫血等免疫抑制性疾病,死亡率会明显上升到30%左右。早期感染时往往无明显症状,死亡率急剧上升,在感染3d后出现死亡高峰,持续6~7d后死亡逐渐减少到正常范围内。笔者2014年10月下旬走访沈阳某肉鸡场时所见,发病鸡群在10日龄,死亡率达7%,死亡高峰出现在症状明显后3~4d,病程持续7d后有所才好转。
病鸡症状仅在死亡前几个小时才表现出来,可见鸡只精神萎靡、嗜睡,采食量下降,冠、髯苍白,排白色或黄白色稀便,由于腹泻厉害很容易被误诊为肠炎,投抗生素效果不明显。一般在骨骼肌中可见淤血和条纹状出血,有时皮肤颜色呈黄疸样。
3 病理变化
所有病例的肝脏都有营养不良性病变和坏死,特征病变为肝脏肿大、黄疸、质脆易碎,呈斑驳状或点状出血,有的混有坏死灶。同时肝脏褪色呈浅粉色甚至黄色。肾脏肿胀呈黄色并有出血点,心包积液外膜有灰白色斑块。法氏囊和胸腺明显变小,腿肌出血,骨髓呈黄红色胶冻样,血液稀薄。本病可根据肝脏的特征病变和病史记录诊断出来,还有一个主要方法是,显微镜下,在肝细胞的细胞核中可检测到嗜酸性或嗜碱性包涵体。另外,本病还应与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贫血、霉菌毒素中毒和药物中毒等进行鉴别诊断。
4 与免疫抑制病的关系
通过实践证明,腺病毒具有潜在性致病力,当鸡群遇到强应激情况时,尤其是感染免疫抑制性疾病时,包涵体肝炎随之发病,马立克、法氏囊、传染性贫血、网状内皮增生症等免疫抑制病会明显增加本病的发病几率。在上述病例中,该肉雏的父母代种鸡场有明显的传染性贫血接种史,无明显的法氏囊病病史,可能马立克免疫的保护率不能达到100%的原因,个别种鸡还有马立克疾病问题,来自该场的雏鸡发生包涵体肝炎,可能与马立克病、传染性贫血免疫抑制病有关。
5 防治措施
预防包涵体肝炎的最重要措施是控制法氏囊和传贫等免疫抑制病的发生,因为防治本病不仅没有疫苗可用,也没有很好的治疗措施。实际发病过程中可以用以保肝为主的药物,饲料中补充微量元素,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和葡萄糖,以恢复肝脏的造血功能。同时还应防治细菌感染,尽量少用西药结合中药,中药以祛湿退黄、清热解毒为主,正常情况下一周时间后病程基本好转。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