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的节气养生与冬季保健原则
立冬气象特点与养生
立冬在每年的11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25度,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冬,单从字面上可解释为:“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冬季的来临。
早在《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确立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八个节气。这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八个节气,它清晰准确地标志了四季转换的过程。由于我国南北纬度之差,故真正意义上的冬季,并非都以“立冬”为准,而是以连续几天气温低于10℃为冬季。
立冬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气,是人们进补的最佳时期。中医学认为,这一节气的到来意味着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之习俗。每逢这天,南北方人们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补山珍野味,说是只有这样到了寒冷的冬天,才能抵御严寒的侵袭。
《黄帝内经·素问·四季调神大论》中指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这段经文精辟地论述了精神调养、起居调养和饮食调养的方法,它告诉我们,冬天是天寒地坼,万木凋零,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转化而潜藏于内。因此,冬季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在精神调养上要力求其静,控制情志活动,保持精神情绪的安宁,含而不露,避免烦扰,使体内阳气得以潜藏。
起居调养强调“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说,在寒冷的冬季,不要因扰动阳气而破坏人体阴阳转换的生理机能。正如“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汗出,发泄阳气”。因此,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而衣着的过少过薄、室温过低即易感冒又耗阳气。反之,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则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
中医认为:“寒为阴邪,常伤阳气”。人体阳气好比天上的太阳,赐予自然界光明与温暖,失去它万物无法生存。同样,人体如果没有阳气,将失去新陈代谢的活力。所以,立冬后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
饮食调养要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古训,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调节饮食。冬季饮食宜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热,应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乌鸡、鲫鱼;多饮豆浆、牛奶;多吃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这里须要注意的是,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各异,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同属冬令,西北地区与东南沿海的气候条件迥然有别:冬季的西北地区天气寒冷,进补宜大温大热之品,如牛、羊、狗肉等;而长江以南地区虽已入冬,但气温较西北地区要温和得多,进补应以清补甘温之味,如鸡、鸭、鱼类;地处高原山区,雨量较少且气候偏燥的地方,则应以甘润生津之品的果蔬、冰糖为宜。
除此之外,还要因人而异,因为食有谷肉果菜之分,人有男女老幼之别,体(体质)有虚实寒热之辨,本着人体生长规律,中医养生原则,少年重养,中年重调,老年重保,耋耄重延。
故“冬令进补”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万不可盲目“进补”。
冬日健康要素
冬季天气变冷,气管、血管不同程度痉挛,人体供氧减少,而心脏病、哮喘、支气管炎等病人的机体调节能力有限,就更易导致缺氧,引起疾病的发生。
通过医疗气象学的研究,已发现有77%的心肌梗塞患者,54%的冠心病患者对天气变化的感受性很高,并会随着季节的变化出现疾病的反复。支气管炎、哮喘等病人的发病也有很强的季节性。因此,冬季的保健就显得格外重要,而除了多添衣、生活有规律外,中老年朋友还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留意心脏病早期信号。
呼吸困难、心悸是心脏病患者最早和最主要的表现之一,是心脏对全身供血供氧能力减弱而引起的一种表现。众所周知,心脏是人体的“泵”,是全身血液循环的动力中心,当人体的泵发生病变,就会影响到全身血液与氧的供应,病人便感到胸闷,喘不上气。
脑动脉硬化早预防。
脑动脉硬化是在全身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发生的脑动脉弥漫性的粥样硬化,血管管腔变窄、小血管闭塞,从而使脑的供血供氧减少的疾病。脑细胞功能障碍,首先会引发一系列与缺氧有关的症状。如:头昏头痛、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等。如果此时不及时改变大脑的供血供氧状况,病情还会进一步发展,出现脑血管意外、脑动脉硬化性痴呆、帕金森氏综合征等病,严重影响老人的生活质量。而氧的科学补给是脑动脉硬化治疗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降低血脂有良方。
所谓高脂血症,是当血浆胆固醇或甘油三脂高于正常高限时,分别称为高胆固醇血症或高甘油三脂血症。当两者均高时,称为高脂血症。由于高脂血症的发展可导致全身各脏器的动脉硬化。从而引起各类疾病,如冠心病、脑血管病(脑血栓、脑溢血等)、肾功能不全等,而且病情发展速度很快,因此,这类重要脏器的各项功能检查应经常进行,防止重要脏器功能减退。当查出血脂增高,除了减少动物脂肪的摄入外,补氧还能够有效增强各脏器的功能,对于保护重要脏器免遭高脂血症的侵害、延缓病情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保证睡眠延年益寿。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老年人的睡眠时间越来越短,而且睡眠很浅,醒后不易入睡,许多人以为这是年龄增长的必然现象。殊不知,这实际是衰老的一种表现,是生物钟紊乱的不正常现象。
中老年人因不能保证良好的睡眠,常会产生倦怠、头疼、头晕、恶心、气短和心悸等莫名其妙的症状,时间久了,疾病就会乘虚而入,生活、工作、学习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尤其在冬季,是许多病的发生高峰季节,如果不能保证良好的睡眠,对中老年人的影响就更大。
人的大脑有一个生物钟,负责人体的睡眠,中老年人各器官逐渐衰老,氧摄取不足,大脑功能减弱,生物钟的功能也减弱,出现失眠、多梦等神经衰弱现象。而新鲜的氧气,对于促进大脑的功能、生物钟的恢复、改善睡眠,有着重要作用。
科学补氧新概念。
科学补氧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保健热潮。科学补氧有内供氧、外供氧之分。外供氧包括散步、慢跑等有氧运动,内供氧则是从生理上提高血液对氧的携带能力,提高各器官对氧的利用率。心前区疼痛是心脏本身缺血缺氧的一种外在表现,而当心肌缺氧严重时,人不仅会感到疼痛加剧,同时出现心律失常、心肌梗塞、心衰等严重后果。
冬天,随着气温的下降和气压的升高,毛细血管收缩,血液黏稠度变大,在这种情况下影响了人体氧的供应,对高血压、心脏病和其他循环系统疾病患者十分不利。而及时改变血液对氧的携带能力,改变心肌供血供氧状况,可以有效缓解冬季的天气对心脏病人带来的不利影响,大大减少心脏病人发病的几率。
小雪的节气养生与冬季起居保健
小雪气象特点与养生
每年公历11月22日左右,时值小雪节气。小雪,表示降雪开始的时间和程度。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民间曾有:“十月立冬小雪涨,斗指己,斯时天已积阴,寒未深而雪未大,故名小雪。”
这时的黄河以北地区已到了北风吹、雪花飘的孟冬,此时我国北方地区会出现初雪,虽雪量有限,但还是提示我们到了御寒保暖的季节。小雪节气的前后,天气时常是阴冷晦暗的,此时人们的心情也会受其影响,特别是那些患有抑郁症的朋友更容易加重病情,患有抑郁症的朋友们在光照少的日子里应学会调养自己的情商。
中医病因学有“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之说,也就是说,致疾病发生的原因不外乎三种:即内因(七情过激所伤)、外因(六淫侵袭所伤)、非内外因(房室、金刀、跌扑损伤、中毒)。抑郁症的发生多由内因即七情过激所致,七情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的变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常会出现七情变化,这种变化是对客观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属正常的精神活动,也是人体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情况下并不会致病。只有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下,才会影响到人体的正常生理,使脏腑气血功能发生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人的精神状态反映和体现了人的精神心理活动,而精神心理活动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也可以说是产生精神疾病的关键。因此,中医认为精神活动与抑郁症的关系十分密切,把抑郁症的病因归结为七情所致不无道理,那么调神养生对患有抑郁症的朋友就显得格外重要。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古人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对外,要顺应自然界变化和避免邪气的侵袭;对内,要谨守虚无,心神宁静。即思想清净,畅达情志,使精气神内守而不失散,保持人体形神合一的生理状态,也是对“静者寿,躁者夭”的最好说明。
另外,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季节变化对抑郁症患者有直接影响,因为与抑郁症相关的神经递质中,脑内5-羟色胺系统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春夏季,5-羟色胺系统功能最强,秋冬季节最弱,当日照时间减少,引起了抑郁症患者脑内5-羟色胺的缺少,随之出现失眠、烦躁、悲观、厌世等一系列负面情绪。
综观中西医学的观点,为避免冬季给抑郁症朋友带来的不利因素,建议患者变被动为主动,不妨用愉悦调神法调适情志。
调节自己的心态,保持乐观,节喜制怒,经常参加一些户外活动以增强体质,多晒太阳以保持脑内5-羟色胺的稳定,多听音乐让那美妙的旋律为你增添生活中的乐趣。清代医学家吴尚说过:“七情之病,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也。”除此之外的饮食调养也不容忽视,医学大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食治篇》中说:“食能祛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
冬令保健三法
温水刷牙。
医学专家对牙齿生态的调查显示,人的牙齿在35-36.5℃的口腔温度下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若经常给牙齿以骤冷骤热的刺激,长久会引起牙髓出血和痉挛,甚至导致牙周炎、牙龈炎等病症。因此用35℃左右的温水含漱,有利牙齿健康,还利于清除齿缝内的食物残渣和细菌,达到护牙洁齿、减少口腔疾病的目的。
冷水洗脸。
冬天,面部皮肤由于气温低的刺激,毛细血管呈收缩状态。用热水洗脸,当时会感觉温暖,一旦热量散失,毛细血管又恢复原状,这样一涨一缩,易使面部皮肤产生皱纹。而晨起用冷水洗脸,就有头清眼明的感觉。冷水的刺激既能改善面部血液循环,又可增强皮肤弹性。其冬令保健作用还在于增强机体御寒能力,预防感冒、鼻炎,对神经衰弱的神经性头痛者亦有益。当然,冷水温度不能太低,以略高于10℃为宜。
热水泡脚。
睡前用40-45℃的热水泡脚,既解乏,又有助于睡眠。人体的足部穴位很多,在热水的浸泡下,舒筋活络,加速血液循环,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冻疮、足部静脉曲张的患者,热水泡脚有极佳的疗效。
冬令保暖三诀
头暖。
头部暴露受寒冷刺激,血管会收缩,头部肌肉会紧张,易引起头痛、感冒,甚至会造成胃肠不适等。
背暖。
寒冷的刺激可通过背部的穴位影响局部肌肉或传入内脏,危害健康。除了引起腰酸背痛外,背部受凉还可通过颈椎、腰椎影响上下肢肌肉及关节、内脏,引发各种不适。
脚暖。
一旦脚部受寒后,可反射性地引起上呼吸道黏膜内的毛细血管收缩,纤毛摆动减慢,抵抗力下降,病毒、细菌乘虚而入,大量繁殖,使人易患感冒。
冬防烫伤三诀
盥洗防烫伤。
寒冷时,裸露在外的面部手部表面血管收缩,温度较低,尤其是刚从室外归来时。此时突然用热水盥洗,热量不能及时被血液吸收,很容易被烫伤,最终会因烫伤皮肤血液循环变差而诱发冻疮。
被窝防烫伤。
偏瘫、截瘫、老年性痴呆症患者和老人易发生烫伤,他们的肢体皮肤感觉迟钝,不知闪避,因此他们在睡觉时用热水袋、电热饼要控制好温度,家人要多留心观察他们的皮肤变化。
取暖器防烫伤。
电炉、风扇式取暖器等取暖器表面金属部位在使用时温度很高。老人和幼童行动迟缓,手脚接触时容易烫伤,家属还须多加照看,注意安全。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