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文本图片集
“要想发财快,就去做拍卖”,一名受访人如是描述拍卖行业。近年来,在我国大力支持文化产业的政策背景下,在人民群众文化消费迅速增长的促进下,在我国投资市场分流出的艺术资本的推动下,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一路高歌猛进,在几年内快速进入“亿元时代”。与此同时,拍卖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成立。在市场火爆的另一面是层出不穷的负面新闻,他们从拍品征集、拍品鉴定、图录宣传到拍卖现场等各个环节都存在诸多违规行为,这些行为不但给普通收藏者带来严重的创伤,同时也极大地败坏了拍卖行业的形象。为了探寻其中的玄机,《经济》记者走访了京城多家拍卖行和收藏品公司。
天价鉴定
只为骗取宣传费
11月1日,记者以出手玉器为名,来到北京九州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记者只是简单地描述了一下器物的材质和器型,对方就告知该器物的市场价高达100万元,并拿出一份拍卖协议向记者介绍,“我们夏季拍卖会的成交率高达70%,你把东西委托给我们拍卖一定能出好价钱。”“你们连东西都没看到,也没有鉴定真假,怎么就能够给出价格呢?”记者反问。“我是根据经验判断的,如果要鉴定的话,你拍张照片就可以了,”接待人员回答。接下来她拿出另一家拍卖公司的画册向记者介绍图录费,“封面50000元,内页整版6000元,二分之一版4000元……”当记者问她,如果藏品拍卖失败能否退回图录费时。对方回答,宣传和拍卖是两个环节,无论成交与否图录费都不予退还。
周先生就是上述规则的受害者,他有一件祖传瓷器,经北京盛世华龙国际拍卖有限公司鉴定评估价值200万元,在业务员的鼓动下就签下了拍卖协议。到了拍卖现场周先生发现,拍卖师语言简单,报价速度很快,甚至连简单的介绍都没有就流拍了。1000多件藏品从上午九点半到下午两点就拍完了,时间也由公司承诺的三天缩水到了半天。拍卖结束后卖家私下统计,竟没有一个人卖出东西,而现场却成交了100多件。当周先生要求盛世华龙退还6000元钱的图录费时,对方以已经提供宣传服务为由拒绝退款。
“一些拍卖公司为了骗取图录费和宣传费,即使你拿家里吃饭的碗去鉴定也能得出天价的鉴定结果,”北京古玩城甄漪阁负责人甄庭灏告诉《经济》记者。后经北京文物鉴定中心的专家鉴定,上述周先生的瓷器价格也就2000元左右。“拍前滥收费、假拍、虚假鉴定(或经营性鉴定)、知假拍假、虚假宣传、借照等都是《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自律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严厉禁止的行为。”中国拍卖行业协会秘书长李卫东指出。据悉,目前全国已有160家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加入《公约》,这160家企业是文物艺术品拍卖领域的诚信企业。记者经查阅《公约》名单,发现上述拍卖企业未在其中。
“拼盘拍卖”
藏品损坏维权难
有一些拍卖公司因为招商不力,往往会把已经招到的“卖家”卖给其他公司或者干脆凑个“拼盘拍卖”, 美其名曰“买家”共享,实际上是在倒卖“卖家”,在这种情况下藏品一旦发生失窃或损坏,卖家的权益难以维护。艺品斋文化艺术品公司的张涛经理告诉记者:“去年我将一件玉器委托给牧歌拍卖公司拍卖,中途公司告诉我为了扩大买家规模和成交几率,他们决定与春华国际拍卖公司举办联合拍卖活动,并征求我的意见。”张涛觉得对自己有利就同意了,于是跟他们签下了落款是春华国际的拍卖协议。
更让他意想不到的事情还在后面,在预展活动举办的前晚,对方来短信通知他,不在预定的宾馆举行了,改在九州拍卖公司的展厅,对方的理由是他们与九州公司是战略合作单位,在哪里拍卖都一样。不幸的是,在预展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的失误,玉器发生了损坏,于是张涛向九州公司要求赔偿,但对方以没有委托协议为由而拒绝,于是张涛将牧歌和春华两家公司告上了法庭,可至今仍无结果。
“在拍卖市场中,还有一些拍卖公司是专门为藏家制造价格纪录的,比如在拍卖前双方已经约定好价格,然后在拍卖会现场故意将该藏品价格抬得很高,最终以很高的价格买走,但其实买家只支付了原来的约定价。但至此以后,该藏品的价格基本就按照这个‘虚拍’后的价格来制定起拍价,”张涛告诉记者。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还有一些收藏家或艺术家通过拍卖公司高价拍回自己的藏品,以此来抬高藏品的二次拍卖价格。周先生告诉记者,“拍卖过程中也有不少举牌的,但是举牌的总是那么几个,而且一个人买下十几件总价值2000万元左右的东西。”他身边就有一个拍下十余件瓷器的年轻人,但连什么是“钧窑瓷器”都不知道。这显然是拍卖公司勾结收藏家在玩自拍自买的游戏。
据悉,为了规范拍卖企业的运作。9月25日,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发布了国内首批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标准化达标企业名单(44家),首个《2012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业标准化状况报告》也随之出炉。李卫东告诉记者:“这44家企业历经资料、营业场所、拍卖现场等三个阶段共计116项指标的考评,其诚信度和运营规范具有较高的保障,是文物艺术品拍卖业的核心企业。”但这是否意味着中国拍卖行业即将迈入标准化时代,仍需时间考验。
造假售假
《拍卖法》成挡箭牌
“在文物鉴定领域往往是经验大于科学,我们很难用科学的定量的方式来判断真假,即使是博物馆里面的文物也存在真假的争议,所以拍卖市场出现假货也是在所难免的,”北京文物鉴定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经济》记者。因为拍卖只是交易的一种方式,而不是提升价格的手段,所以对于天价鉴定一定要小心。许多拍卖公司就是利用卖家希望“爆发”的心理,安排所谓的“专家”鉴定,开出天价鉴定结果引诱卖家签订协议骗取钱财,至于能否卖出去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记者注意到《拍卖法》第61条第2款指出“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的真伪或者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甄庭灏的一位朋友曾通过北京某大型拍卖公司购得赝品并要求退款,该公司就拿出该条款作为“挡箭牌”,最终不了了之。在他看来,《拍卖法》的某些条文为造假售假提供了机会。
因为拍卖公司是介于卖家和买家之间的中介机构,而鉴定和拍卖是两个独立的环节,所以确保鉴定的准确性是藏品打假的重要环节。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收藏品鉴定和估价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机构,加之任何一位鉴定人员都不能保证自己百分之百的准确率,因此很多估价是盲目的,甚至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估价。“为了应对这样的局面,首先要尽快建立权威的鉴定机构,建立健全一整套公正、公开、透明的鉴定制度,让拍品在拍卖之前有权威的身份认证,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降低赝品拍卖的概率,”李卫东强调。
李卫东还指出,艺术品的鉴定过程十分繁琐和庞杂,有些拍卖标的真伪鉴定很难统一意见,迄今为止全世界还没有哪一个国家敢对艺术品拍卖标的保真,“免责条款”是“国际惯例”。当然,拍卖企业并不是就此可以毫无责任,行业标准《文物艺术品拍卖规程》特别规定拍卖企业应履行的拍品审鉴程序和责任。
业内知名企业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经济》记者,如果一个拍卖行卖出一件赝品,那么其过半拍品可能都是赝品,所以荣宝拍卖公司很注重藏品的鉴定和把关。但是又有行业人不屑地反驳,在当前的市场情况下,哪个拍卖公司能独善其身,谁不是真假参半的卖?记者了解到《拍卖法》中的“免责条款”规定已经成了很多拍卖公司规避法律责任的保护伞,他们不仅可以光明正大的造假卖假,而且专家也不必为虚假鉴定承担任何责任,商业道德和学术良心就此被益蚕食和收买。从而给不良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困扰整个行业的诚信危机也由此引发。“《拍卖法》为什么不能修正为只有公证机构核实或法院判决证明其为真品时,才可以拍卖呢?”甄庭灏说。
在记者看来,《拍卖法》中的“免责条款”应加以细化,防止拍卖行利用这一条款作为造假售假的保护伞。例如,英国法律认为,尽管拍卖是一种特殊的交易活动,但约定期限内被合法程序认定为赝品的,可以要求退货。
鉴定造假
专家不负法律责任
“造假在拍卖行内已经不是什么秘密,只是不方便放在台面上说而已。”甄庭灏告诉记者。他举例说,在北京中嘉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举办的2011年古代玉器专场拍卖会上,一件经过多位知名专家鉴定的“汉代青黄玉龙凤纹化妆台(含坐凳)”以1.8亿元起拍,最终2.2亿元成交。但事后调查发现,这套所谓的“汉代玉凳”来自江苏邳州运河镇向阳村,是根据明代老件仿造的。“汉代玉凳造假”事件又一次将拍卖行业的“卖假”问题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拍卖市场能有今天的繁荣,买家功不可没。但市场上出现的一些不良问题他们也难咎其责,他们既是受益者也是受害者,”张涛告诉记者。现在收藏品的价格被炒得很高,蜂拥而来的资本和投资者将市场推向了“亿元拍卖时代”,这样就容易造成一种错觉,无论是什么东西拍卖行都能卖出天价。面对呈几何级数暴涨的艺术品价格,买家目的往往不是收藏而是商业投机,一旦缺乏必要的投资意识和鉴别能力,就成了赝品的受害者。有意思的是,一部分买到赝品的人却自以为买到了宝贝,这样一来不仅助长了某些不规范拍卖行的造假气焰,也加大了拍卖市场上赝品的数量。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拍卖现场的赝品并不能逃过内行专家的法眼,但在买家面前他们却沉默不语,原因是他们和拍卖公司以及鉴定机构有着千丝万缕的灰色联系。
说到鉴定,业内的专家也是良莠不齐,鉴定机构更是鱼龙混杂。记者从工商部门获悉,目前收藏品鉴定企业只要在工商管理部门注册备案就可以开业,当然还有未经工商部门审批的个人,也同样开展鉴定业务。“因为专家和机构不必对鉴定结果承担法律责任,就会根据出价的多少任意‘鉴定’拍卖品的时间和材质,归根到底还是制度不完善。”工商部门向《经济》记者解释说。从拍卖企业的角度说,作为市场的主体和中心环节,它们会雇佣一些权威专家做鉴定,专家则根据藏品的市场价格获取提成。在丰厚的利益面前,一些权威专家往往会放弃职业操守而为金钱折腰,“赝品”被鉴定成了“真货”的现象时有发生。比如在江苏邳州作坊被媒体披露后,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委员会主任姚政发文声援:“周老没有走眼”,汉代玉凳是“撼世国宝”,“2.2亿便宜了,10个亿都不止。”这篇淆乱视听的文章又将事件推向了新的高潮。
记者手记
在这个财富通过数字体现的时代,拍卖行无疑是一个令人心动的数字制造商,它的每一个数字都能牵动人们对于财富的欲望。因为在很多人看来,拍卖行就像一口万能的镀金染缸,无论什么东西进去涮涮都能出色。
企业的繁荣造就了行业的繁荣,企业的混乱也导致了行业的混乱。目前知名的拍卖行并不能满足藏品拍卖的市场需求,于是小型拍卖公司纷纷跻身介入,一部分没有拍卖资质的企业也以代理招商的身份参杂其中。由于缺乏品牌号召力与核心竞争力,一些小型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就容易剑走偏锋,利用行业潜规则和法律漏洞来知假卖假,或者依赖种种潜规则骗取钱财。在他们的眼中拍卖已经不再是物品交易的方式,而是一种简单易用的能够逃避法律责任的生财工具,甚至还放出了“要想发财快,就去做拍卖”的“豪言壮语”,所以规范企业的运作已是不可回避的话题。
藏品鉴定本该是拍卖活动的核心环节之一,这不仅是拍卖行品质和信誉的体现,更是压制歪风邪气的有效方法。但遗憾的是,很多大小公司都搬出“免责条款”的法律规定,明目张胆的为知假买假行为开脱。原本是维护拍卖企业利益的法律条款却成了非法经营者滥杀无辜的尚方宝剑,再加鉴定专家造假事件屡见报端,这让本已混乱不堪的市场雪上加霜。顾客如水,企业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对于拍卖行业而言,顾客对行业不信任直接表现在对企业的态度上,企业的诚信危机颠覆的不仅是自身的商业价值,也令整个行业危若累卵,亟待拨乱反正。
在道德滑坡、监管不力、真伪难辨的市场环境下,藏品投机更像是失去理智的押注,买卖双方都在参与一场规则不健全的赌博。在采访中,曾有人向记者讲述其悲惨的落难史,但在记者眼里他不过是一名投机失败的赌徒而已。虽然说投机行为在任何时候都不可避免,但是藏品投机还是应当三思而行。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